前言:在撰寫法律傳播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傳播學研究1
摘要:自網絡社交媒體發軔以來,傳播的門檻降低,個人的創作潛力不斷被放大,形成“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現象。這使得網絡生態亂象頻生,網民在社交平臺上隨意對他人進行道德審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精神傷害。網絡暴力問題愈加凸顯,造成的后果也愈發嚴重,因此積極治理網絡暴力問題,打造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刻不容緩。文章在傳播學視角下,從網絡暴力的典型案例出發,以傳播參與者的心理層面、傳播媒介存在的問題及傳播環境的獨特性分析網絡暴力形成的原因,并從網絡暴力的遭受者、參與者、旁觀者這三方來分析網絡暴力的危害,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有效解決網絡暴力問題,減少此類問題的發生,發展綠色、健康的網絡生態。
關鍵詞:網絡暴力;傳播學;案例;成因分析;對策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界定及表現形式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暴力這一社會問題日益凸顯,社會各界對網絡暴力問題愈加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見解。從國內學者提出的相關概念來看,網絡暴力是指在網絡技術發展的特定歷史時期,網民通過網絡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人肉搜索、謠言傳播等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行為,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對他人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對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摘要]校園傳播學研究是傳播學、新聞學、教育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是傳播學研究本土化的新嘗試,是對傳播學研究的深化和細化。校園傳播學研究可立足風險社會的視角,為當下中國校園治理和教育發展提供傳播支撐,亦即研究如何以傳播促進教育、社會和國家發展。
[關鍵詞]校園傳播學;風險社會;校園突發事件
目前,中國的傳播學研究按研究領域劃分,有所謂鄉村傳播、城市傳播、政治傳播、文化傳播、國際傳播、性別與女性傳播等。本文立足風險社會的視角,以校園重大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為切入點,討論開拓和建立傳播學的一個新分支——校園傳播學。
一、風險社會與大眾傳媒
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首次使用“風險社會”的概念來描述充滿風險的后工業社會,并提出“風險社會”理論。有關風險社會的代表性成果還有謝爾頓•克里姆斯基的《風險的社會理論學說》、芭芭拉•亞當的《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等。“風險社會”理論描述和分析了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特征,為我們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為制訂相關的社會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中國學者申凡、陳奕認為,社會風險是一種將導致社會既有運行機制和穩定局面遭受破壞的不確定因素,其核心特質為一種導致社會危機與社會沖突的可能性,在共時態上表現為一種社會不安狀態,在歷時態上表現為一段持續發展過程。
中國近年有關風險社會的研究有一批專著問世,如張樂的《風險的社會動力機制》、莊友剛的《跨越風險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丁烈云的《中國轉型期的社會風險及公共危機管理研究》等,大多從公共管理視角或哲學層面切入,有些研究涉及了風險社會中的大眾傳媒和信息溝通。確實,在大眾傳媒廣泛滲透并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已成為風險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貝克也認為大眾傳媒與社會風險之間關系密切。按照發展傳播學的觀點,傳播系統是整個社會系統發生變化的晴雨表和推進器。探討大眾傳媒在化解社會風險、推動社會健康發展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具有學術價值,亦有較強的實踐意義。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多發期,前現代、現代和后現代的社會結構特征在不同的社會結構層面同時存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近年的一些突發事件表明,“風險社會”其實離中國并不遙遠。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等領域都存在潛在風險,處理不好,將對社會穩定與和諧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因此,加強對風險社會的研究,對我們避免、預防和消除自然的和人為的社會風險具有借鑒意義;對于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頗具參考價值。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在我國大陸興起的時間并不長,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真正獨立,還是一個二級學科。沒有獨立,說明它還稚嫩,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最不湊巧的是,在它還十分稚嫩的時候,碰上新中國歷史上尚未出現過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時期,因此,對于它的未來,大家都十分關心,特別是學習傳播學的同學特別關心。為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的發展趨勢、學科教育與就業問題。
圍繞這個主題,我講四個內容:1、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2、未來的發展趨勢;3、傳播學教育的問題與發展方向;4、傳播學與就業。
一、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
傳播學七十年代傳入我國大陸。那個時候,除了少數學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傳播學。進入80年代,更多的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對傳播學發生興趣。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有上海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及《新聞戰線》等單位共20多人參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傳播學被批評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為“不講階級斗爭”,有人說,中國只能有宣傳學,不能有傳播學。
1992年鄧小平南巡,引發了新一輪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的改革,使傳播學再度受到關注。從1993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與相關新聞院系、研究單位合辦的全國性傳播學研討會,成為每兩年一次的全國會議,至今已開辦了第八次。
2003年,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將媒介融合歸納為:所有權融合;策略性融合;結構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聞表達融合五種類型。有學者追溯媒介融合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演進,闡釋不同傳播語境下該詞所表達的五種不同涵義:媒體科技融合;媒體所有權合并;媒體戰術性聯合;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新聞采訪技能融合;新聞敘事形式融合。可以看出前三種是從“媒介組織行為”來劃分的,后兩種則是以從業人員的角度進行劃分的。媒介融合目前在國內可以大致概括為:內容融合、網絡融合、終端融合三個方面,正逐步形成大傳媒產業生態。①
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新聞傳播延伸到了網絡和手機等媒體,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也在突破原有邊界與新媒體融合。無論哪種形式的媒介融合,都會對新聞的采訪、寫作、編輯、播放及新聞媒體的經營管理等方面產生影響,比如媒介融合能夠促進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媒介融合能夠促使媒介之間相互借鑒與利用,以至于提高效率;媒介融合對采寫編等有影響。因此,未來的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應該是“全能型人才”,不僅能寫得一手好文章,還要能拍攝、會編輯、能播報、會評論,不僅要把握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不同媒體的傳播特點,還要熟練掌握現代化傳播技能。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素養發生了變化,那么對高等院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就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傳統的“課堂講授、專業實習”教學模式已不能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方面必須進行調整,以下主要探討傳播學的教學理念問題。
目前傳播學教學的現狀
傳播學是新聞傳播學科的一門基礎理論課,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它能讓學生掌握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傳播技巧,在實踐中自主運用傳播策略與傳播技巧,為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適應自己的職業,高效率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傳播學課程本身的理論性較強,教學難和學習難一直困擾著老師和學生。首先,它的理論抽象而且多,新理論層出不窮;其次,理論解釋力強,但應用性不足。比如,傳播學中有著“夢囈”“司芬克斯之謎”之稱的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等觀點,對媒介的現實影響具有穿透性的解釋力,讓人驚嘆而又印象深刻,但也就僅此而已,與媒介的各項實際運用與操作關系甚遠;再有,傳播學交叉性、兼容性強。教與學都需要涉獵各種相關學科的知識,如社會學、心理學、數學等;最后,它的教學手段單一。基本以課堂講授為主。以上這些使得教師教學呈現理論化、形式化和學術化現象,不僅得不到學生的歡迎,反而使學生產生學而無用的想法,因而不愿多花時間和精力,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學教學既有了新的難度,更有了好的條件,于是很有必要探討一下它的教學理念問題。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播學教學理念
1.利用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傳播學交叉性、兼容性非常強,媒介融合趨勢也要求教師和學生都應具有寬泛而深厚的知識結構,既精通專業知識,又掌握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知識,實現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因此,擔任傳播學教學的教師,還有學習的學生,學習意識要強,要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通常是一個專業的知識領域,而步入社會后接觸的是廣博的社會,這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比如,在學校學的是新聞傳播類專業,工作后有可能負責的是財經、法制、文化、娛樂等新聞版塊,這就要求既要有新聞傳播采寫編能力,又要精通經濟、法律、文學等知識。但是,學校無法預測學生將來對口的工作是什么,在課程設置方面就無法兼顧這個需求,也沒辦法對個人進行對口的培養。再有,到了媒體,面對海量信息,還應有篩選、鑒別、過濾信息的能力。要想新聞傳播類畢業的學生能穿梭在不同媒體間、新媒體間、媒體與非媒體之間,跨媒體跨行業生存的能力不可或缺,單一知識儲備是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及職業要求的。因此,傳播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課程專業理論與知識,更應該培育學生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這要求傳播學教學重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將來能行走在專業與非專業之間,專業知識與非專業知識學習間必須要實現平衡,做到既“點上精”,又“面上博”。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在我國大陸興起的時間并不長,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真正獨立,還是一個二級學科。沒有獨立,說明它還稚嫩,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最不湊巧的是,在它還十分稚嫩的時候,碰上新中國歷史上尚未出現過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時期,因此,對于它的未來,大家都十分關心,特別是學習傳播學的同學特別關心。為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的發展趨勢、學科教育與就業問題。
圍繞這個主題,我講四個內容:1、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2、未來的發展趨勢;3、傳播學教育的問題與發展方向;4、傳播學與就業。
一、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
傳播學七十年代傳入我國大陸。那個時候,除了少數學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傳播學。進入80年代,更多的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對傳播學發生興趣。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有上海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及《新聞戰線》等單位共20多人參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傳播學被批評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為“不講階級斗爭”,有人說,中國只能有宣傳學,不能有傳播學。
1992年鄧小平南巡,引發了新一輪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的改革,使傳播學再度受到關注。從1993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與相關新聞院系、研究單位合辦的全國性傳播學研討會,成為每兩年一次的全國會議,至今已開辦了第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