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業工程專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畢業實結
本次實習以生產實習為主,生產實習是學習工業工程專業的一項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旨在開拓我們的視野,增強專業意識,鞏固和理解專業課程。實習方式主要是請企業技術管理和企業管理人員以講座形式介紹有關內容;同學們下生產車間參觀,向企業的現場管理,技術生產工作人員學習請教相關知識;由帶隊老師組織同學們分組討論、發言,通過交流實習體會方式,加深和鞏固實習和專題講座內容。通過本次實習,我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并對生產管理有了更深的認識。
實習安排及相關準備知識
實習安排:實習時間跨度三個星期(8月30日—9月18日),實習安排如下:
8月30日—9月3日許昌煙草機械公司
9月6日—9月10日鄭州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論文關鍵詞:工業工程專業建設專業特色南京大學
論文摘要:旨在探索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應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在分析工業工程學科體系和一般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綜合性大學的學科特點,提出了南京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及教學實踐等所體現的專業特色,為工業工程專業發展和成熟提供理論指導。
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2006年4月),目前全國已有161所高等院校開設工業工程(IE)專業。有跡象表明,開辦工業工程專業的院校還在不斷增加。南京大學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請開辦工業工程專業的,在全國開辦工業工程專業的院校中,屬于新辦院校。當年即在南京大學其它專業選拔了愿意轉入工業工程專業的23名學生作為第一屆學生。2004年正式在全國招生。2007年將有第一屆畢業生,接受社會和市場的檢驗,目前就業情況良好。從著手開辦工業工程專業開始,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具有南京大學特色的IE專業?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因為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后面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將無法設計、安排和落實。
1工業工程的學科體系
在回答上述兩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的是工業工程的學科體系和特點,即回答什么是工業工程以及如何區別工業工程與其它學科的界限問題。說到什么是工業工程,業內人士自然會想到AI-IE(美國工業工程師協會)關于工業工程的那一大段定義,把定義念完之后,非工業工程專業人士還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業工程。簡單地說,工業工程就是“用技術的方法系統、經濟、有效地解決技術和管理問題”。這一簡單定義首先將IE專業與其它專業區別開來。IE用技術的方法來解決管理問題,而其它管理專業(企業管理、公共管理等)則不能用技術的方法來解決管理問題[1];IE與其它工程學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決管理問題,其它工程學科則只能解決技術問題;②IE用系統方法解決復雜系統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其它工程學科做不到。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這一簡單定義背后所隱含的IE學科體系和特點。①交叉性。IE是把技術和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交叉工程學科[2],這意味著IE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技術類課程,而且要學習管理類課程,更重要的是把技術和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這需要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具體貫徹落實;同時也決定了IE專業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3]。②系統性。IE用系統方法解決復雜系統的技術和管理問題,這意味著IE專業學生對系統有著更高、更抽象的見解,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對系統問題進行規劃、設計、管理、改進和創新[4];這同時意味著IE專業學生能夠領導跨學科團隊進行工作,能夠成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③創新性。從IE發展歷史看,一百多年來,這一古老的學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長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創新性,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5]。這也印證了IE專業的一句行話,“改善無止境”(Itisalwaysabetterway)。④工程實踐性。IE專業的目標是用技術的方法來經濟、有效地解決社會系統的現實問題,這意味著IE培養的學生具有解決社會系統現實問題的能力。IE重在應用、重在實踐,離開了實際系統的應用,離開了實踐,IE也就不復存在了。
摘要:地方院校在教學理念、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制度保障等相對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秉持資源共享、可操作性、可持續性的原則,結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構建大學四年教師與學生組成團隊式的系統化、多平臺、模塊化、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軟硬件共同作用下,實踐質量評價體系,管理運行機制保障下,實現對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富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實干精神、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國際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地方院校;工業工程;資源共享
地方企業帶動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政府、學校、學生和企業、地方經濟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正反饋閉環控制系統,而一切的源頭來源于市場的需求,企業要滿足市場的需求,需要的是各種人才將知識轉換創新產品、專利技術,并將其產業化、商業化。而將知識轉換產品、技術是各種能力的綜合,實踐教學環節是將理論轉變成知識、變成自我能力的重要環節。
1基于目標導向的工業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1.1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近年來,在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知名院校精心培養的學生很多都流向國外,為國外的企業服務,而地方院校培養的學生更多的流向其他地區,外資企業,造成地方人才的流失,地方經濟發展滯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供給和需求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不夠,缺少實干精神,跳槽頻繁。結合地方院校專業資源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專業的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具備基礎知識理論夠用、專業知識適用、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等專業素能,并且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富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實干精神、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國際化高素質人才,也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目標導向。
摘要:課程的成績是衡量一個專業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儲速梅在《基于SPSS的成人教育課程設置相關性分析》中提到了分析課程的相關性,得到課程相關性的定量數據[1]。但在得到數據后課程應該如何改善,與教學計劃設計預期的差距等方面沒有提出解決方案。試圖通過課程預期的相關性效果和實際相關性效果的對比,找出具體的差距以及提出改善意見,對專業設計課程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工業工程;課程體系;相關性;期末成績
0引言
課程的實踐與理論探索是大學教育活動的主要行為,是大學質量與水平、能力與活力的標志[2];所以高校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是高校教學非常重要的環節。課程設置是指學校對各類專業各種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的設立和安排。因此對課程設置的相關性、合理性進行分析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改善。當前我國高校的課程設置都有嚴格的要求,設立了培養的預期。對預期效果的評價,需要一個比較合適的體系指標。一方面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專業和具體的課程進行評價。有利于教師對課程的完善,學校對課程體系的完善。文章嘗試通過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的方式,通過期末成績來分析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能否達到教學預期進行研究和探討。并提出未來對本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一些建議。
1相關性分析
1.1相關性分析前提條件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為理工科,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工商管理學院2013級工業工程的學生為研究總體,他們已經完成大學的所有專業課程,并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得到了體現。對相關性研究課程的選擇,筆者認為課程的綜合成績是體現學生對課程掌握情況最典型的評價方式。綜合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而期末成績與平時成績一般應呈正相關趨勢,它表明了平時考核成績好,期末考試成績應該也較好的規律[3]。李愛鳳、陳啟買在《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課程相關性模式研究與實現》中提到針對產生的大量規則提出了適當的約束條件來剔除用戶不感興趣的關聯規則,從而為學分制體系下的學生選課提供指導以及為今后的教學課程設置提供參考[4]。因此我們剔除了與期末成績有相同數據性質的平時成績;剔除專業實踐類課程,因為這類課程大部分以五級制(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打分,不利于統計分析;剔除公共基礎課程因為體現不出專業性的差異。只保留能夠體現專業差異性和有較強課程鏈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1.2線性回歸方程和擬合優度判定系數成績數據線性驗證。線性相關性進行分析和判斷的首要條件要求是所分析的變量需要是線性的。而判定變量的分布狀況是否線性,需要進行擬合度分析,通過判定系數來呈現。以工程經濟學為例:對學生成績進行線性回歸得到回歸方程:Y=1.15X+55.1,擬合優度值R2=0.93。符合相關性分析的要求。通過SPSS計算出部分課程的線性回歸模型并進行擬合優度分析1.3預期結果假設高校在設置專業的相關課程時會預先設計好課程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會有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和后續的進階課程。因此從學校設計的工業工程的課程中,我們應該判斷出,如果要學好生產計劃與控制,需要學好管理運籌學和線性代數。那么反過來我們認為,線性代數、管理運籌學和生產計劃與控制這三門課程的成績應該呈現出正相關的形式。我們通過與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溝通,得到以下預期有較強(R>0.5)正相關關系的課程鏈:概率與統計->統計學->質量控制與可靠性。管理經濟學->工程經濟學->精益管理及成本控制。線性代數->管理運籌學->生產計劃與控制。管理運籌學->系統工程->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1.4結果分析,除了《現代工程制圖》和《先進制造系統》的擬合優度系數不高,其余的課程成績的線性回歸模型的擬合優度都符合進行相關性分析的條件
【摘要】按照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達成“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教學理念,探索思政教育與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的結合。從理論和實驗融合的課程設計、價值引領和能力達成呼應的教學方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手段以及多層次和多主體參與的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實施了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基礎工業工程;混合式教學;多主體評價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中,深度挖掘所有課程的德育資源,最終形成“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和必備內容。上海理工大學工業工程專業成功獲批了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特色改革領航團隊,其中基礎工業工程教研組積極探索推進課程思政改革與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已經初具建設成效。基礎工業工程是工業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學習工業工程專業其他專業課的先導課程。通過該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工業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術框架;初步樹立起工業工程意識,學會運用基礎工業工程方法尋找和解決生產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兼具了基礎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可進一步促進學生樹立專業思想、系統思維、優化意識和工匠精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改革并不是單純只在教學內容上引入思政元素,要全方位達到課程思政建設效果,需要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方面進行綜合創新與改革。上海理工大學基礎工業工程教研組從理論和實驗融合的課程設計、價值引領和能力達成呼應的教學方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手段以及多層次和多主體參與的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實施了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
一、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按照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達成“三位一體”的高等教育教學理念和三全育人的要求,形成“案例驅動—實驗依托—應用檢驗”的基礎工業工程教學思路和“制造強國理想—職業系統思維—生活優化意識”的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思政導入路徑,兩者結合形成了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思政建設思路。首先要明確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1.了解工業工程的應用與發展,工業工程對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讓學生認清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和大國自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