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韓寒后會無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微博推廣貫穿電影全流程
相比此前其他電影,《后會無期》更加重視微博,從決定拍攝后就在微博上啟動推廣,并貫穿立項、籌備期、拍攝期、制作期、宣傳期、上映期及上映后的各個環節。
在微博上,《后會無期》導演韓寒及其他主創擁有海量的擁躉,僅韓寒的粉絲就超過4000萬,陳柏霖、王珞丹、馮紹峰等主創的粉絲加起來也超過5000萬,再加上《后會無期》的官微、馬達加斯加等微博矩陣,該電影擁有的是“億級別”的粉絲受眾基礎,為電影的口碑熱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龐大的粉絲矩陣也為電影在微博上帶來廣泛的關注,當韓寒通過微博正式對外公布自己執導的電影《后會無期》即將開機拍攝后,迅速吸引了人民網、中國娛樂報道等多家媒體官微同轉發報道,該條微博互動量也超過30萬。在電影的籌備期,韓寒在微博上曬出女兒照片,網友紛紛表示“被萌呆”,瞬間成為微博上的“國民岳父”,該話題一度沖上微博熱門話題榜首,也讓粉絲們對電影形成更多的期待。
與其他電影不同的是,《后會無期》在開拍時并沒有開會,而是選擇在微博逐一曝光演員。結合演員劇照、人物海報逐條公布演員名單,既能吸引演員粉絲關注,又能增加網友期待感。在公布某一演員后,韓寒、演員和《后會無期》的官微就展開聯合互動,據統計,韓寒公布演員陣容的8條微博,共引發超過70萬次互動。該劇成功塑造了“狗微博”,劇組為參與演出的“狗演員”馬達加斯加開設了微博,并申請了認證,成為微博上認證的第一個“狗演員”,馬達加斯加的每條微博都有近千次的轉評贊,并成為微博網友持續熱議的角色之一。
多形式互動提升營銷效果
話題運營貫穿了《后會無期》的微博營銷全程,除了主話題#后會無期#以外,影片還在微博上制造了多個話題#幫小馬達加V#、#后會無期大解讀#等周邊話題形成強大的陣營,為《后會無期》話題的持續火爆打下基礎,直接聚合了微博上關于電影的討論內容,讓粉絲更容易在微博上獲得影片的相關內容,僅#后會無期#的話題閱讀量就已經超過25.2億。
在話題矩陣的基礎上,《后會無期》通過微博產品功能祭出組合拳,吸引大量網友參與互動。作為影片的主題曲,《平凡之路》選擇在微博首發,這首由樸樹久別歌壇十年后的作品一就引爆了80后人群的集體情緒,讓“刷屏”成為緬懷青春的出口。歌曲后很快攀升至新歌榜第一名,并在7小時內獲得了100萬的試聽量和4.2萬個贊,這一速度也打破汪峰2013年《生來彷徨》9小時創造的百萬試聽記錄。韓寒歌曲的微博也被轉發超過25萬次,互動量超過50萬次,這都給電影帶來了巨大的關注。
此外,在整個《后會無期》的營銷推廣過程中韓寒共使用了16次粉絲頭條為電影海報、預售、主題曲、倒計時等進行造勢。宣傳期期間的10條海報微博中,有3條使用了粉絲頭條,效果是其他微博互動量的4-10倍。同時,《后會無期》投放了5次頂部通欄廣告,進一步提升了人群覆蓋。可以說在《后會無期》的營銷推廣中,微博商業產品發揮了重要作用。
微博口碑數據影響電影票房
電影首映日票房通常決定著上映后的排片量,已經成為電影營銷發行過程中最被重視的一環。對首日票房的營銷可以有上映倒計時、影票預售等多種方式。其中,票務預售會直接帶動首日票房,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影片上映后的排片占比,已經成為各大影城的重要排片參考。
除了跟各大票務網站進行合作,《后會無期》上映前在微博上發起預售活動,4小時內賣出了1萬張電影票,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與之相應的是,《后會無期》上映首日勢頭強勁,排片36.86%居第一,并最終獲得7650萬元的票房。以文藝片來看,這比張藝謀《歸來》首日3000萬元創造的國產文藝片首日票房紀錄翻了1倍。
電影上映后,用戶口碑將對票房走勢產生重要影響。此前,微博已經推出了電影點評功能,組建了專業的微博點評團。從《后會無期》等多部影片來看,微博點評與電影票房存在著非常強的正相關關系,微博點評分數較高、提及量較大的影片,最終票房成績往往也更加理想。研究發現,微博點評與國產影片票房的相關系數較高,票房與打分人數的相關系數達0.68,與評分的相關系數達0.64,而與提及量的相關系數達0.61,均屬于強相關關系,相比之下,豆瓣點評三個相關系數分別為0.25、0.36及-0.32,呈弱相關或負相關關系。
有趣的是,這兩個在圖書資本市場各受認可的青年作家,在電影處女作上均成為了“吐槽話題”,《小時代》被認為是超長MV和超長PPT,而被寄予厚望的《后會無期》遭到了“這簡直就是WORD”的尖刻評價,可見兩位作家對影像劇情操控的乏力感。 在郭敬明《小時代3》上映一周后,韓寒的《后會無期》上映,同樣啟用高人氣明星陣容,也同樣在爭議聲中取得了高票房。
作家當導演的前例雖然并不多,但也并非絕無僅有。恐怖大王斯蒂芬?金的小說被改編了無數次,成功之作比比皆是。1986年,他自己曾經執導過一部電影《火魔戰車》,并且還親自客串了其中一個角色。這部電影投資約900萬美金,票房成績則為700萬美金,IMDB的評分僅有5.4分。那次不成功的導演經歷顯然讓斯蒂芬?金喪失了對這行的興趣,之后,他寧為編劇不為導演,比如,去年的美劇《穹頂之下》就由他本人擔當制作和編劇。
但如今中國的情況和1986年的美國顯然不可同日而語。郭敬明、韓寒雖然身份是作家,但他們更像明星―對于社會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戀愛婚姻都比他們作品本身更引人關注。在上海電影節的新浪潮導演論壇上,郭敬明抒發了自己的“電影商品觀”。他說,現在不是父輩那個常常挨餓的時代,而是一個大家在日餐、法國菜之間有足夠選項的時代。《小時代》看到了這些新影迷的需要,“這種需要就像房間里的大象一般明顯,誰先看到了,誰就能成功。” 一大撥中國作家對當導演躍躍欲試中:劉恒已經簽約,麥家準備翻拍《暗算》,劉震云正期待懸賞。
而韓寒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當下的市場需求,他拍攝的《后會無期》沒有來自于他任何一部小說,而是來自于他自覺波瀾壯闊的腦洞,人們發覺韓寒也并不比郭敬明的格局大多少,兩個人都不負責表達時代,而專注抒發自我,郭敬明熱愛物質生活,而韓寒則講著荒蠻青春和中年危機。
1、這句話意思:去不管過去多少年,將來有一天我們終會在次相遇。這句話出自《后會無期》。
2、《后會無期》是一部由韓寒擔任編劇及導演,由馮紹峰、陳柏霖、鐘漢良、王珞丹、袁泉、陳喬恩聯合主演的喜劇愛情冒險公路電影,講述了幾個在東極島長大的年輕人決定重新選擇自己的前路,在他們橫跨大陸的自駕旅途上的傳奇經歷與際遇讓他們有了各自不同的命運歸宿的故事。
3、后會有期: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òu huì yǒu qī,指以后有見面的時候(用在分別時安慰對方)。出自元代喬吉的《揚州夢》。
(來源:文章屋網 )
一、身份認同:同代人效應
《致青春》、《小時代》、《后會無期》這三部電影最引人注目共同點是,它們都是由“半路出家”的明星導演來執導的。無論是來自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的趙薇、經營著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郭敬明,還是賽車手兼作家的韓寒。一開始,他們的本職都不是導演,我們不能草率地評判這些半路出家的明星導演是否真的具有專業水平來執導一部電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趙薇、郭敬明和韓寒等人帶給電影的最大影響是導演身份的明星話題效應。當年紅遍亞洲的“小燕子”趙薇被認為是中國大陸娛樂史上第一個流行文化的偶像,她的形象在中國觀眾心目中有著無可超越的影響力,征服了早期中國電視劇相當數量的觀眾。郭敬明以作家身份出道十多年,擁有很多的青少年粉絲,且經營著以《最小說》、《最漫畫》為主要產品的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有著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運作模式。而另一位話題人物韓寒,在80后、90后當中更是有著非凡的影響力,無論是作為作家、賽車手還是所謂的“國民岳父”,韓寒無疑都有著巨大的號召力。這三位導演的明星身份吸引著潛在的粉絲觀眾,這實則是將偶像崇拜轉化為一種身份認同,也即是“卡里斯馬”權威效應:通過個人魅力來感召他人或激發他人的忠誠。趙薇、郭敬明與韓寒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80后和90后一代人。而這一代人剛好處于一個尋求身份認同和代際差異的階段,因此,對偶像的好奇與崇拜指向了對其電影的關注與消費,從而完成了自身的一個價值認同與身份肯定。這種身份認同不僅有別于代際差異,甚至在同一代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例如在著名網絡社區“知乎”上,對于一個關于“你為什么去看《后會無期》”的調查類問題,“因為不想韓寒輸給郭敬明”的回答獲得了1879個贊同,高居第一。可見在符號認同意義上,“韓寒”和“郭敬明”完全替代了電影本身,成為了觀眾選擇的衡量因素。其次,演員陣容的年輕化也是此類電影吸引觀眾與建立身份認同感的重要方式。
雖然趙薇的《致青春》啟用新人居多,但是主要男性角色的扮演者趙又廷、韓庚卻是名聲頗大的青少年偶像。《小時代》的演員陣容則一直是該片進行宣傳營銷的噱頭,來自的靚男美女們組合成了一道“銀屏美景”。與之相似,韓寒的《后會無期》選擇了與《小時代》演員陣容相對應的另一批青年明星:陳柏霖、馮紹峰、王珞丹,等等。此外,這三部電影都十分重視電影歌曲的積極影響力:趙薇主打“王菲獻聲”這一賣點;《小時代》歌曲由郭敬明親自填詞,蘇打綠、吳亦凡等獻唱;《后會無期》亦是引入當下正紅的鄧紫棋和沉寂十年但影響力巨大的樸樹。導演、演員、歌曲,這三大因素構成了電影吸引觀眾身份認同的重要藝術手段。同時,這些因素作用之下的電影本身也變成了一個具有符號性意義的標簽,如果觀眾不去影院觀賞電影,甚至無法參與到同代人關于這些電影的討論之中。由此,由電影制造方營造出來的“代際身份感”逐步被觀眾接受和內化為自我的認同。“具有明顯的青年亞文化性的電影正在崛起。這些電影通過影像執著地表達著他們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他們有更多形而下的、物質的夢想。他們更在尋找和樹立自己的青年亞文化、青年意識形態代言人和青年文化偶像。”②相比于一般電影的娛樂性,現象級電影通過觀眾不自覺的自發持續性關注、觀看、話題的討論和爭議,擁有了超出一般娛樂性質的身份標志性。對于中國傳統戲曲來說,現象級電影所擁有的年輕觀眾市場卻正好是目前傳統戲曲行業所缺少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作為傳統文化的戲曲在受眾方面逐漸走向尷尬的局面,固有的戲曲觀眾不斷流失且老齡化嚴重,而習慣了“爆米花加可樂”的許多年輕觀眾則難以接受傳統戲曲這種藝術形式。雖然電影與戲曲不同的表現形式決定了戲曲在一定時期內難以實現“影院式”的大規模傳播,但這不應該成為制約戲曲發展的桎梏。如何激發年輕觀眾對戲曲的興趣,如何擴大戲曲的傳播影響力,是傳統戲曲要進行發展的一個關鍵突破口。現象級電影在“身份認同”方面給予了我們一定的啟示:要注重利用潛在的影響力,將之轉化為一定的吸引力。在可操作層面具體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從注重戲曲傳播的地域性來入手。各地都有本地的地方戲曲,而地域性戲曲是該地域民族文化的結晶,傳統地方戲曲的傳播應該首先由本地開始。同時,本地的潛在觀眾也是最多且最容易吸收的。將戲曲與地方文化傳播相結合,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舞臺演出方式傳播不便的影響,也有利于增強當地文化認同感,與此同時,還有利于培養新一代受眾群體。例如,可以在中小學素質教育活動中開展戲曲欣賞活動、將國學活動與戲曲活動相結合,扶持大學戲曲社團的發展與演出項目、在各類學校開展戲曲文化專題講座等等,這些舉措都能有效促進戲曲主動融入本地青少年和青年人的學習生活,擴大潛在的觀眾范圍。
二、主題與風格:青春與懷舊
在對電影的定位和后繼宣傳營銷上,這三部電影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青春”作為標簽。這既是對電影美學類型的準確定位,也是對潛在觀眾審美期待的一次誘導。青春電影著力于人物的成長過程,通過劇本創作與演員演繹的高度鏡像化還原生活,營造出熟悉又富有感染力的情節與場景,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自身情緒投入到影片中,引發一股“懷舊”情思。而完成這一場“青春”的再現,最核心的元素就是“愛情”與“成長”。
趙薇在接受時光網獨家采訪時說到,《致青春》是要“徹頭徹尾拍一個我們大陸人的青春史”。影片中的青春史是通過鄭微與林靜、陳孝正之間的愛戀糾葛來表現的。“它的主線敘事采取了‘英雄的旅程’的變體——‘女英雄的愛情冒險旅程’的模式來展現鄭微與陳孝正的愛情或者說是鄭薇的愛情冒險之旅。愛情加冒險為愛情片注入了新的吸引力、新的生機。”③電影《小時代》系列亦是通過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恨等戲劇性的情節來延展三部電影之間的內容和長度。雖然《小時代》中的愛情觀被一些評論家不斷詬病為“對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惡趣味”,④但是其巨大的票房成績卻無形中隱射出了當下青少年不健全的愛情觀。《后會無期》中愛情雖然不是主要線索,卻是塑造江河、浩漢等主角形象的關鍵點:通過劉瑩瑩愛情的斷裂與蘇米愛情的回歸,讓兩位男性主人公最終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次,情節之外的環境氛圍亦十分重要。追憶青春的逝去,感慨今夕的對比,這是三部電影在主題上的相同之處。《致青春》中上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氛圍,《小時代》中上海都市化的景象,《后會無期》中“在路上”的設定,無一不是迎合年輕觀眾的記憶。《致青春》為了能夠更好地給觀眾營造一種上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氛圍從而誘發懷舊思潮,劇組盡量從細節和環境上進行還原。
趙薇在一次采訪中談到,為了拍大學的外景“需要找將近二十個學校”,需要把一些被拆掉、被廢棄,或者已經變成倉庫的地方通過鏡頭剪切拼湊成一個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這些細致逼真的還原最終俘獲了觀眾的心,以71758萬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內地總票房歷史排名第14名,成為總票房排名前20名中唯一的一部青春題材電影。就傳統戲曲而言,沿襲前人流傳下來的戲曲美學風格固然重要,但是時代與現實卻在召喚著戲曲做出新的嘗試。例如,近年做出類似嘗試并取得成功的有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從五十五折精簡到二十九折,以簡御繁,同時在舞臺布景和服飾風格等方面都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最重要的是,在主要演員的選用上,全部選取了年輕演員。“他(指白先勇)選擇了蘇昆的‘小蘭花班’,又親自選定了年方二十出頭的俞玫林和沈豐英來擔綱主演柳夢梅和杜麗娘這兩個角色”。“《牡丹亭》是一曲青春愛情的頌歌,是以愛喚回青春和生命的頌歌。所以,必須要以青年演員來體現它的青春氣息,以青春和愛情的美來吸引青年觀眾,培養新的觀眾”。⑤演員、劇本、舞臺的革新,使得《牡丹亭》在風格上為之一變,同時,“至情”的主題表達也得到了凸顯。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陸和港臺地區大受歡迎,同時也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巡演,無異于一部戲曲界的“現象級戲曲”。細思其中緣由,實則是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傳統戲曲要想在當下發展,亦需注重主題與風格兩方面的調整,在保留戲曲核心精華的同時注重借鑒當代藝術的手法,從舞臺布景、演員、劇本等方面著手進行調整。
三、觀眾的價值取向
電影評論家鐘惦棐曾說:“電影美學的時代使命和歷史使命,既要從銀幕上去尋求,更要從銀幕下受其感染的觀眾中去尋求”,“我們的電影美學一刻也不能脫離我國的廣大觀眾。這是我們的電影美學意識中最根本的意識”。⑥這三部電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曾經引起評論界的震動,多數研究成果都從“大數據”、“新媒體營銷”、“符號消費”等角度進行分析,而少有學者切實探究這票房收益背后反映出的觀眾價值取向。實際上,這三部電影之所以能取得現象級的效應,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們對觀眾價值取向的精準把握。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馮小剛以國產電影賀歲片系列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商業時尚潮流,異軍突起般地成為第五代導演群體中的另類。而如今,趙薇、郭敬明、韓寒等年輕導演的崛起,“已經真正掀翻了中式商業片的孤寂的獨行俠形象,而改換成群體競相鼓蕩時尚流的新形象”,并且加速“朝向電影的原初時尚性或商業性本義回歸”。⑦把握“時尚性”正是現象級電影得以成功的關鍵。以郭敬明的《小時代》為例,郭敬明為了把握觀眾對電影的興奮點和偏好,會重點關注與電影相關的話題熱度、百度指數的參數、相關網站的搜索量和點擊排行,同時分析觀眾的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地域分布等等指數。“數據大到一定數量,你就能看出大家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比如誰出場得到的尖叫聲最多,哪個鏡頭被討論最多,你就知道原來觀眾喜歡這個”。“在后面的電影里,你就會把觀眾喜歡的部分保留下來,再拼命強化它,不喜歡的部分你就去改掉它”。⑧通過數據的分析,把握觀眾對于時尚性的需求和具體關注值,再由此修改后續影片的故事側重點,這正是《小時代》上映以來,三部影片票房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現象級電影中另一個重要的觀眾價值取向,則是癥候性。王一川在討論現象級電影時對其做出了幾種分類:“閨蜜”、“底層夢想”、“境外超生”、“留”、“青春懷舊”、“文化熱點”、“粉絲”等。⑨這個分類只是依據目前所出現的幾部現象級電影簡要劃分的,還有值得細致討論的地方。“以新千年來中國電影的整體格局衡量,這些影片明顯缺乏類型(化)的成熟標識,在古裝商業類型大片和常規類型電影中,小成本投資大量拍攝的各類喜劇片、恐怖片以及類型片化的‘主旋律電影’之外‘各異其趣’”。⑩但從目前這幾個分類來看,這些類型基本迎合了當下社會的大眾心理和現實矛盾,電影成為了社會癥候的一種反映。這種癥候性,既可以是以電影內容本身來描寫刻畫現實癥候,如《后會無期》、《杜拉拉升職記》等反映年輕人生活,又可以以電影這種存在作為一個癥候的反映,如《致青春》是80后追憶校園生活的一個契機,《小時代》是90后、00后對于成人世界的一種不成熟幻想。
這些癥候問題先于電影而存在,電影只是以此為材料及時地進行了藝術上的挖掘和加工,逢迎了一場“集體無意識”的狂歡。因此,這幾部現象級電影才能以其本身的題材吸引一大批的觀眾,誘發流行文化趨勢。反思當代傳統戲曲,“時尚性”與“癥候性”正是其所匱乏的。傳統戲曲雖然依附于古典戲曲藝術,但在“時尚性”、“癥候性”上未必不能進行一些嘗試。在劇本創作上,可以編寫一些更貼近生活的現實題材,如《變臉》、《死水微瀾》等劇本都是觀眾比較容易接受的好作品。在音樂上,也可更加貼近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如將戲曲唱腔與通俗唱法相結合的代表性作品:《前門情思大碗茶》、《唱臉譜》、《故鄉是北京》都帶有濃厚的戲曲韻味。新世紀,在“中國風”這一流行文化趨勢下,此類作品更是頗多,如采用旦角唱法加以演繹的《新貴妃醉酒》,副歌部分就吸取了京劇的聲腔藝術。將傳統戲曲與流行文化相結合,也是促使戲曲藝術發揮其影響力的一種手段。此外,我們還可以在戲曲服飾方面加以推廣,借漢服流行之風,推動戲曲服飾與時尚設計界的結合,使戲曲服飾中的精華與優秀之處在其他領域得到保留和傳承。“現象級電影”事實和話題的出現,新的年輕導演群體的崛起和時尚商業電影的集中爆發,事實上反映出我國電影理論和評論界走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上,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根據目前中國電影的現狀,在理論層面做出合理的回應。“現象級”電影不同于一般電影的重要一點在于接受者,正是基于對接受者的重視和把握,才使得這些電影擁有成為“現象級”的物質基礎——票房。
名人在宣傳期刷雜志封面,曾是時尚生活方式類雜志最大的陋習。每到電影宣傳期,大導演和大明星就開始在各個雜志封面出現。以至于到后來一個藝人沒有新電影上映、沒有新代言也沒有演唱會卻上了雜志封面,反會被認為是件怪異的事。這股風氣也開始向其他類型雜志蔓延。原因很簡單:名人(尤其是有曝光需求的名人)需要露出;而雜志需要名人來撐場面、賣雜志。
其次是小心翼翼的解釋:我相信我們呈現出的韓寒和其他人物類、時尚類的雜志有所不同。為此我們上海站兩位優秀的同事盧華磊和唐曉園做了不少努力。我收到修改完的最后一稿時,郵件顯示發送時間是凌晨4點多。
我們在編前會上確定的主題是韓寒如何學習同商業世界共處。所有的“文藝青年”終歸是要面對現實世界的。而商業就是最大的現實。韓寒在198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中屬于佼佼者和幸運者行列。他很早就俘獲了名氣和一定程度上的利益,而且始終保持著相對驕傲的姿態。但即便是他,也還是要去面對“現實”這件事。就好像《麥田守望者》中的霍爾頓?考菲爾德。年輕時,憑借著單純的驕傲、對世界的不屑和聰明的俏皮話就能夠博得滿堂喝彩。但霍爾頓也要長大。如果霍爾頓的故事有續集,很有可能就是一個中產階級的人生。
韓寒是如何同他的商人朋友們打交道的,可以反映出他如何看待商業世界,如何學習做商業,并將商業作為實現自己“理想”的手段。我們的記者在報道中寫道:“這是一種建立在熟人關系上的商業合作。于冬對《財經天下》周刊說,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韓寒拍片子需要一個制片人,那就是方勵;需要一個發行人,那就是我‘于老板’。”但僅僅這么看韓寒同這兩位電影商人的關系,又失之簡單了。報道中提到,一開始片場所有人都對韓寒直呼其名,但是方勵每次開會都會稱韓寒為“導演”。方勵幫助韓寒確立了“導演”的權威。“導演”是個職業稱呼,做“導演”,就應該得到“導演”應有的尊重和權威,自然也應該履行“導演”應該履行的職責。朋友關系的問題是很容易混淆各自權責。從這個細節來看,方勵顯然沒有。保利博納的于冬愿意給《后會無期》3.5億的保底票房,我相信他不是給“朋友”韓寒的,而是給他看好的“導演”韓寒的――我們的報道中提到,于冬將韓寒同《陽光燦爛的日子》時期的姜文相提并論。
韓寒自己也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商業是一個非常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詞匯,完全沒有必要去避諱它。”這是對待商業的理性的態度。當然,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后會無期》是否能像韓寒和他的商人朋友們預想的那般,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如果它并沒有設想中那樣收獲巨額票房,而他們仍能持這種態度,那就證明他們真正在以理性的態度做一件同商業相關的事。這樣的話,即使暫時未能征服商業,我相信以韓寒的聰明程度,未來也會。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另一件受到媒體行業矚目的事,是上海《東方早報》新媒體項目澎湃的正式上線。圍繞著這個定位為時政與思想的原創新媒體項目,也有諸多爭論。在我看來,澎湃的處境其實和韓寒的處境有共同之處:一個早先的“成功者”如何面對新的現實。
現實的殘忍之處在于,它其實是完全不在意你之前的那些小小成功的。所以,韓寒必須要證明自己能夠和電影世界的商業規則共處,并且能用票房來證明自己――如果韓寒不僅僅是想做一個小眾電影導演的話;而澎湃也要證明自己能夠在一個習慣了免費、拷貝和快速閱讀的互聯網媒體世界,能夠找到盈利模式生存下去,還能不斷發展。當然,同時他們也都還要證明,自己可以在堅持原有的驕傲的同時做到這一點。對于韓寒而言,是保持他的“文藝腔”和對現實的敏銳與嘲諷;對于澎湃而言,是要堅持高質量的原創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