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海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波濤洶涌,形容大海的波浪又大又急。出自司馬光 《送張太博肅知岳州》:“波濤洶涌動寒野,樓閣嶣嶤壓暮云。”
2、洶涌澎湃,波濤猛烈地向上涌,大浪互相撞擊。出自司馬相如《上林賦》:“沸乎暴怒,洶涌澎湃。”
3、波瀾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時的樣子。出自《說文》:“大波為瀾,小波為淪,此乃波瀾起伏矣。”
4、波瀾不驚,微風吹過,水面上風平浪靜,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關鍵詞:詞串教學 閱讀 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10-0052-02
作者簡介:唐春艷(1979―),女,瑤族,廣西富川人,研究生學歷,小學高級教師,廣西賀州市富川縣第三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說到詞串,我們能夠自然地聯想到低年級學生利用詞串識字的情景,即將原本孤立的詞語,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將各個單獨的詞語串聯起來,能夠表現某個特定的畫面、意境等,讓學生借助這些詞串以閱讀散文的形式來學習,借助韻文的形式和韻文的情境來識字。筆者為了讓閱讀課堂教學更有活力,便在低年級識字的基礎上嚴格依據教材的特點,不斷進行拓展和延伸。
一、抓住詞串,把握文章要領
在文本閱讀中,我們發現有的詞串能夠將整篇文章的意思概括在內,是整篇文章的“綱”和“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抓住關鍵詞,然后再理解每一個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同時在串詞的過程中,還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教學《開天辟地》這篇課文時,當學生初讀課文之后,筆者便出示下列一組詞串:開天辟地和與日俱增、昏天黑地和大刀闊斧、頂天立地和變化多端、混沌不分。這時,筆者讓學生大聲朗讀,然后再問大家通過讀這組詞語發現了什么?學生有的說這幾個詞語都帶有天地;有的說這些成語都和開天辟地有關。這組詞串本來是課后“讀讀背背”的內容,正是因為這些詞語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相吻合,又能夠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筆者便巧妙地將其應用在這里。然后筆者再讓學生根據這些詞語將整篇文章分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晰地將整篇文章的脈絡層次理清,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成語的意思。之后筆者要求學生用這些詞語簡要說明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學生回答:在很久很久之前,天地之間混沌不分,而且一片黑暗,于是便大刀闊斧將天地劈開,但是為了不讓天地重新合攏,便用身體頂天立地,這時他的身體也與日俱增,最后也筋疲力盡,從此倒下了。正是由于意識到了這組詞串和故事情節發展的吻合,筆者才利用這樣的方法,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材。
二、品讀詞串,營造詩畫意境
所謂意境,便是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現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意境,然后再利用詞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思。在學習過程中,筆者通過讓學生品讀感悟,引導其欣賞文字所蘊含的濃濃的詩意美。比如:在學習《二泉映月》這篇文章時,老師只需要抓住課文中描寫二泉月夜的詞語,然后不斷朗讀,便能讓這些詞語描繪的詩情畫意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通過創設出優美而深邃的意境,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領悟《二泉映月》的創作歷程。
三、緊扣詞串,層層展開教學
老師讓學生提煉出來的詞語是與課文中的某一部分內容具有一定關聯的,因此,這樣的內容便能與課文中的內容形成一種統一的情境。在學習的過程中,詞串可以作為教學的一條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反復使用詞串,便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如《望月》主要描寫的是清麗的月光灑在平靜的江面上的幽靜場景。教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再讓學生畫出文章描寫景象的詞語。當學生讀完之后,老師看看學生畫出的詞語,再將自己備課的詞語展示出來:“安詳、吐灑、清輝、晶瑩、閃爍、跳動、剪影、隱約、花邊。”老師讓學生對照一下自己畫的詞語,并提問:同學們,這些詞語分別描寫了什么呢?學生回答:“這些詞語分別描寫的是月光、江邊兩岸的景色”。老師說:“很對,這篇課文就是先描寫江面的景色,再描寫江邊兩岸的景色。”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再讓學生將這些詞語放入到課文中進行朗讀,感受文中所描繪的意境,從而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詞串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文章每一部分所描寫的內容,然后再進行深入學習,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四、巧用詞串,構建多元的立體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朗讀訓練,有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進行感情朗讀,便能加強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在教學過程中,詞串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生字的學習,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供一個生動有趣的語言環境。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這些詞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他們能夠相輔相成,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先將每一個字音都讀準確、讀通順,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朗讀,最后再采用個人展示朗讀、小組輪讀等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運用這種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學習技能,一次不熟悉,第二次總能夠熟悉。因此,通過鞏固記憶的辦法能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這種教學方法是根據小學生認字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是將讀文和識字不斷整合的結果。
讀書的同時學生也在識字,由于學生已經把生字在文章中標出,學生將詞串讀一次,同時也在不斷強化記憶,從而可以將單個詞從詞串中挑選出來并加強記憶,再將生詞從字中挑選出來單獨記憶,測試識字的效果。感情朗讀是詞串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學時可以在學生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詞串所包含的意思表達出來,感受其人文精神,從而充實自己的情感。
一年級《識字5》主要描寫的是海濱的美麗景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欣賞晚霞映照的大海、寧靜的港灣、歸航的漁船、飛翔的海鷗、追逐的浪花和沙灘上光著腳丫拾貝殼的孩子,再通過讀文、看圖進行聯想,感受大海的美麗。在這個基礎上,筆者不斷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理解課文的含義,積累語言。朗讀詞串的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為教師教學提供創造性的空間。因此,我們要不斷通過領會教材編排者的意圖,充分發掘教材的多重功能,然后再進行科學整合,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五、總結
教學是一門藝術,詞串就是一首歡快輕盈的樂曲,能夠讓教學充滿活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詞串開展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整篇文章的脈絡,讓他們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總之,詞串教學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必須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循序漸進,這樣才能讓詞串教學靈動起來,使閱讀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有效。
參考文獻:
[1]孫曉軍.低年級識字課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8,(3).
1.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我曾從海中托起過多少人的軀體,使他們死里逃生;我又從海底偷出過多少珍珠,作為向美女麗人的饋贈。
――紀伯倫《浪之歌》
2.在寂靜中,我用纖細的手指輕輕地敲擊著窗戶上的玻璃,于是那敲擊聲構成一種樂曲,啟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這同愛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嘆息,是思想天空的淚水,是心靈田野的微笑。
――紀伯倫《雨之歌》
【欣賞品茗】
《浪之歌》選段語言文字優美,生動形象。作者運用擬人、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輔之以一系列動作描寫,鋪陳出一幅絢爛多姿、美麗動人的畫卷。在這幅畫中,一個個流動的意象,跳躍,五彩紛呈:有欣賞星空的美人魚,有向少女吐露衷情的有情人,有冷若冰霜的礁石,有死里逃生的人們等,而串聯起這幅美麗圖畫的則是“海浪”的無私無悔、無怨無求的付出與執著。
《雨之歌》運用擬人化的手法,使“雨”的形象具體可感,顯得靈性而又多情。在作者豐富的想象中,“雨”是美麗輕盈的少女,纖纖玉指輕叩窗扉,奏出了動人的樂曲。在作者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中,“雨”由“嘆息”到“淚水”,再到“微笑”恰如愛情的一個循環,滋潤生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正是作者賦予“雨”生命,賦予“雨”情感,“雨”才獲得了一種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向那些離我們遠去的記憶、夢想,去探尋一個個深邃的精神世界。
【他山之石】
1.選詞精準,語境優美。
作者用詞極為講究,用語典雅,使語境優美,彰顯出詩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如《浪之歌》中“欣賞”“傾訴”“饋贈”等詞語,形象生動,《雨之歌》中“纖細”“啟迪”“心扉”等詞語,精致典雅,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寫作中,適當使用一些優美的詞語修飾文章的語言,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2.巧用擬人的修辭手法。
擬人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往往能使語言變得生動,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豐富文章內涵。如《浪之歌》《雨之歌》中,由于作者嫻熟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海浪和海岸可以是深情擁吻的情侶,海浪可以圍繞美人魚跳舞,可以與礁石同席對飲;雨可以為云彩和田野傳情送愛,親吻花兒芳唇,纖細的手指輕輕敲擊窗戶玻璃等。總之,擬人手法的運用讓“海浪”和“雨”活了起來,從而塑造出它們的思想和靈魂,使其具有了立體的形象。
【研究練習】
懸崖邊的樹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異的風
將一棵樹吹到了那邊――
平原的盡頭
臨近深谷的懸崖上
它傾聽遠處森林的喧嘩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獨地站在那里
顯得寂寞而又倔犟
它的彎曲的身體
留下了風的形狀
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
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
(選自《曾卓詩選》)
1.詩中刻畫了一棵怎樣的樹?
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徑呢?通過自身教學的積累和他人經驗的借鑒,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語言文字的準確把握中產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會出現脫離語言文字、進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釋義去理解詞語,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況。其實,文章中的詞語應區別對待,有的只要意會,有的需要簡單說明,而有的能揭示特點,具有語感作用,則需仔細揣摩,透徹分析,準確把握。例如《繁星》中能顯示海上繁星特點的詞“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導學生體會當時身處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學時,我在學生自身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出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陸地上雖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閃一閃的,但海的上空氣流流動大,星光有時被遮住,所以一暗一明、一明一暗閃動得分外明顯。學生認識到這點,對語言運用的準確性也就有了感知。
對有些詞語,不僅要從個體上去分析,還要從語句、語段上整體把握,找到作者寫作的出發點。如《老水牛爺爺》中的一段外貌描寫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的,顯得分外傳神。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古銅色”,更要理解到這是一種健康的膚色,是老水牛爺爺經常參加勞動風吹日曬的結果。“聲音像洪鐘”不僅告訴我們他嗓門很大,更要認中體會到他的直爽與開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寫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壯爽朗的北方老漢的形象。學生理解深刻了,讀的時候,這一形象便會浮現于腦海之中,自然讀出語感來。
二、以激感來引發語感對于一些具體、生動能引起感情共鳴的課文,就要充分發揮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學生得到認識上的升華,美學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滿足,從而引發學生的語感。如《春蠶》結尾的教學,我這樣設計:①“又添了一些銀絲”為什么不說“又添了一些白發”?②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學生理解:銀絲是美的,把白發比作銀絲是一種贊美,飽含著敬重。一個孩子竟能發現母親比過去多了一些銀絲,看得這么細,表現出對母親的由衷的敬愛。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正是語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認識可以起整理、組織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學《第一場雪》時,我將寫作背景與文尾的俗語、諺語結合起來,揭示出豐收在望,人們將能過上好日子,字里行間表達出作者關切國家、人民前途的喜悅之情。學生了解了這一點,讀起來特別起勁。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就是這樣在認識的同時產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發出語感的。
三、從美感中挖掘語感有些課文寫得特別美,怎樣把學生帶進美的意境,由美感來增進語感呢?可以運用優美的描述性語言。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中,我就“貪婪地吮吸甘露”這句作了描述:細雨如絲,雨蒙蒙,樹蒙蒙,楊梅樹從沉睡中醒來,它正在興旺地生長,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綿綿的春雨來了,多甜美啊,楊梅樹貪婪地吮吸,像嬰兒嘬母親的奶汁一樣,吸得多歡呢!這真是‘春雨綿綿潤楊梅’。”描述,把美的主體放在美的環境中襯托,使學生感受到了楊梅樹貪婪吮吸甘露的圖景,由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產生語感。
從語感中體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語感。如《火燒云》一課的教學,我抓住“變化極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過眾多描寫顏色變化的詞語展示萬里長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斕的壯麗圖景,極力使學生從語感中體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語感,保持課文美的基調。同時我還運用了幻燈,在云彩的基礎上依次出現馬、狗和獅子的形狀,進行配樂朗讀。通過這些輔助。強化視聽形象,加強美的感受,增進語感。
四、通過朗讀增強語感朗讀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進文字的鑒賞力。那些優美的詩詞,抒情的文章,往往通過反復朗讀,體驗出文中美味,使學生充滿感情。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話言文字的敏銳感覺的表現。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通過朗讀,使學生產生語言直覺。如《第一場雪》中的“銀條兒、雪球兒”,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跟老師反復讀,仔細玩味,要求讀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覺。然后,讓學生去掉“兒”讀,通過前后對比,感到前者讀得輕柔,讀出了美的意境。
海的傳說―濤聲神曲
恰如其藍色的外表,海有著深不可測的魅力,其性格也極其豐富。它有母親般的親切、柔和、細膩,也有暴君般的粗魯、陰郁、變化莫測,讓人對它愛恨交織。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關于海洋的神話傳說,在濤聲中傳唱至今。說到海的傳說,木木頗有些大家風范。我們就聽他如數家珍、娓娓而談吧!
在希臘神話中,波塞冬是眾多海神的統領,海上狂風的形成傳說源于他的發怒――他用三叉戟(jJ)拍打海面。希臘人為討得海神的歡喜,在最危險的峭壁上建立了宏偉壯觀的海神廟。此外,希臘大英雄阿喀琉斯的母親是海洋女神忒提絲。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海神有著不同的版本,除去我們熟悉的海龍王、蝦兵蟹將、龜宰相之外,還有著更為古老的傳說。古時候人們認為陸地的四面都是海洋,每個海洋都由一個皇帝統治。他們的名字很有意思:南海之帝為倏(shO),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但是,這三個人的交往卻是一場悲劇。倏與忽去拜訪混沌,受到熱情招待。他們為答謝混沌就給他開鑿七竅(七個窟窿),鑿了七天不想卻把混沌鑿死了。
面對兇險的海洋,海洋文明悠久的西方產生了一系列航海英雄歷險故事,如荷馬的《奧德賽》、笛福的《魯賓孫漂流記》……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古代,人們也沒有放棄求知的欲望,于是就有了描寫海外世界的、充滿豐富想象的《山海經》一書。在《山海經》中,海外的人形狀千奇百怪。比如:“灌頭國”的人長著翅膀和鳥樣的嘴;“長臂國”的人手很長,站著就能觸到地面,在海里捕魚只用手就可以了;“一臂國”的人只長了一個胳膊、一只眼睛、一個鼻孔;“長股國”的人身子和正常人一樣,但是腿卻有三丈長,于是他們常常背著“長臂國”的人下海捕魚,各自發揮長處。
從這些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到人們對海洋懷著深深的恐懼。
“灌頭國人”? 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鳥人?
故事鏈接
《奧德賽》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結束后,英雄奧德修斯返程回鄉的海上漂流故事。奧德修斯因為獻“木馬計”觸怒了海神波塞冬,在海上漂泊10年,歷經艱險,最終憑借智慧和勇氣戰勝重重困難,回到故鄉,和家人團聚。
趣味擂臺
為增進中西文化交流,中西各派海洋神話代表隊一支,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友好競賽。
中國PK 西方
龍王 波塞冬
媽祖 忒提斯
哪吒、八仙奧德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