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平原君列傳

平原君列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平原君列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平原君列傳范文第1篇

1、毛遂自薦的主人公是毛遂。

2、毛遂自薦(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薦。后來用“毛遂自薦”喻指自己推薦自己,典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3、【故事】: 戰國時趙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趙勝到楚國去求救,平原君的門客毛遂主動自薦隨同前去。平原君與楚王談判半天沒有成效,毛遂手拿寶劍走上宮殿,陳述利害關系,終于打動楚王出兵聯合抗擊秦國的侵略。

(來源:文章屋網 )

平原君列傳范文第2篇

I.誠信就是一言九鼎。(《四川日報》,2014年4月4日)

2只有這樣,“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類與誠信有關的詞語或典故,才不會簡單地停留于紙上,而是真正踐行于我們的生活中。(《光明日報》,2014年2月13日)

3.中國古代有“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的古訓。在當今社會,雖然確有少數人不守信,但重信守諾之人一定是更受肯定和歡迎。(《杭州日報》,2013年10月25日)

“誠信就是一言九鼎”,“一言九鼎”就是“與誠信有關的詞滑或典故”,這樣的理解或判斷是否正確?還是讓我們考察一下這條成語吧。、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國包圍趙國的都城邯鄲,平原君到楚國求救,同楚王談判很久沒有結果,平原君的隨行人員毛遂按劍上前,對楚王曉以利害,終于說服楚王童語出兵救趙。事后平原君贊揚毛遂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九鼎常用來比喻極重的分量,特別是說話的分量。例如宋?范浚《寄上李丞相>:“冀一見有輕萬戶之心,得一言若九鼎人呂之重。”后以“一言九鼎”四字成文,形容說話的分量重、作用大。如明?歲洪憲

“一言九鼎”的意思是明確的,無論從它的出處,還是從它的字面意義,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是形容說話的分量重,與是否誠信毫無關系。有些人位高權重,一言九鼎,但是經常玩弄權術,出爾反爾,毫無誠信可言,古今中外這種人難道還少嗎?可見說話有分量同誠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認為“言九鼎”就是講信用、重承諾,實在是?種誤解。這種誤解誤用在媒體中并不罕見。例如:

4.找到了問題、作出了承諾,就必須一言九鼎、兌現承諾,切實加以整改,著力解決問題。(《資陽日報》,2014年11月27日)

5.一言九鼎寧可自己承擔損失也不失信于客戶的羊絨企業老總馬奇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榮譽――“寧夏守法好公民”。(《法制日報》,2014年12月4日)

平原君列傳范文第3篇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利令智昏

戰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可是趙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詳見“紙上談兵”小節)去應戰,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后來,差一點兒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求解驛站】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

【活學活用】他見錢眼開,~,如今被繩之于法,實在是大快人心。

【妙語點撥】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投筆從戎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里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于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干。

由于他作戰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后被封為定遠侯。后來,人們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后漢書·班超傳》

【求解驛站】扔掉筆去參軍。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戎,軍隊。

【活學活用】爆發后,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語點撥】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了他的雄心壯志。我們應像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我們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一個目的,為國雄于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義】棄文就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改過自新

漢朝初年,有個名醫叫淳于意,作過齊國都城管理糧倉的長官,又稱太倉公,從小就喜歡鉆研醫術。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醫術。這時陽慶已七十多歲,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給了他,并傳授給他黃帝、扁鵲的脈書,和觀察面部不同顏色來診病的方法,使他預先知道病人的生死,決斷疑難病癥。學了三年之后,為人治病,預斷死生,多能應驗。他診治疾病和決斷生死的能力深受患者好評。

有一次,一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狀告淳于意醫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漢文帝初期的刑罰,刺面削鼻,剜膝砍腳)。

根據刑律罪狀,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她們都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又急又惱,大聲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緊要關頭就沒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感傷。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當朝皇帝是開創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奏章,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救了她父親。

——《史記·吳王濞列傳》

【求解驛站】勇于改正自己的過失或者錯誤,重新做人。

【活學活用】原本以為他從監獄出來后,能夠~,沒想到又犯事了,真是不可救藥。

【妙語點撥】緹縈舍身救父的事跡令人欽佩,后被編入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萬代流傳。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后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

平原君列傳范文第4篇

關鍵詞:以 用法 意義

一、引言

“以,用也。”《說文解字》的這一解說指出了“以”的語義基核。文獻典籍中對“以”的最早訓釋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其后的《公羊傳?桓公十四年》:“以者何?行其意也。”都說明了“以”最早用作動詞。動詞“以”這種表行為活動的意義,又常引申而表心理活動,《玉篇?已部》:“以,用也,意也。”

下面我來簡析“以”在古代漢語中的用法及意義。

二、“以”的動詞用法及意義

《論語》中的動詞“以”較少單獨使用,包括賓語前置者僅8見。例如:

(1)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使人戰栗。”(《論語?八佾》)

(2)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論語?子路》)

兩例中的“以”都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帶有賓語,它們都是動詞,只不過后例中的賓語前置罷了。

動詞“以”多和動詞“為”結合成“以×為×”這樣的動詞性結構,在句子中充當謂語。有時“以”的賓語省略便成為了“以為”。其中的“以”表示客觀行為“使用”義時,全句為兼語結構;“以”表示主觀意念為“認為”義時,全句為包孕結構。例如:

(3)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

(4)二三子以我為隱乎?(《論語?述而》)

(5)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

“以”這個義核為“用”的動詞,在上古就已主要用作了介詞。介詞是一種動作性不如動詞強的在單句內部的偏正結構中表示介系關系的詞類。

(6)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7)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

從歷史淵源看,漢語中的介詞幾乎全是由動詞演變來的;從語法功能看,動詞和介詞都能夠帶賓語,都能和指代性結構助詞“所”組成所字結構。可以說,介詞就是虛化了的動詞,介詞結構就是虛化了的動賓結構。介詞“以”就是因動詞“以”的動作性減弱而虛化來的。例如:

(8)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9)夫顓頊,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論語?季氏》)

(10)能以禮讓為國乎?(《論語?里仁》)

三、介詞“以”用法及其省略

介詞“以”字常見的用法有如下幾種:

第一,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當“拿”、“用”、“把”、“憑”講,例如:

(1)請以劍舞。(《史記?項羽本紀》)

(2)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3)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二,“以”由憑借的意思引申為表示原因,當“因”講。例如:

(1)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后故,親幸。(《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2)灌夫以此名聞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三,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如:

(1)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

(2)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3)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這三個“以”字和“于”字的用法相同,都當在講。這種用法的“以”字及其賓語所構成的介賓詞組一定放在動詞的前面。

第四,“以”字表示率領的意思,它的賓語限于跟“人”有關的名詞。例如:

(1)宮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記?晉世家》)

(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史記?魏公子列傳》)

(3)欒書中行偃以其黨襲捕厲公,囚之。(《史記?晉世家》)

這三個“以”字都當“率領”講,這種用法的“以”字及其賓語所構成的介詞詞組一定放在動詞的前面。

在古代漢語的句法里,介詞“以”字也常常可以省略。例如:

(1)死馬且買之( )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燕策》)

(2)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 )何面目立天下乎?(《史記?魏公子列傳》)

(3)子欲( )手援天下乎?(《孟子?離婁上》)

例(1)省略的“以”當“拿”、“用”講;例(2)省略的“以”當“憑”講;例(3)省略的“以”也當“拿”、“用”講。

四、介詞“以”的賓語的提前和省略

在古代漢語的句法里,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無條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戰士無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下》)

(3)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左傳?僖公十五年》)

例(1)的“一以當十”,就是“以一當十”;例(2)的“夜以繼日”就是“以夜繼日”;例(3)的“朝以入”,就是“以朝入”。

在古代漢語的句法里,介詞“以”的賓語又常常可以省略,這個被省略了的賓語是代詞“之”。例如:

(1)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 )告公子”。 (《史記?魏公子列傳》)

(2)陳勝起山東,使者以( )聞。(《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例(1)省略的“之”字指代地方;例(2)省略的“之”字指代平原君對其夫人所說的一番話;例(3)省略的“之”字指代上文“陳勝起山東”這件事。

五、連詞“以”的用法及意義

連詞“以” 是由介詞“以”虛化而來的,其演變的內在聯系決定了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語法性質:有聯接作用,能表示關系。但是,它們畢竟是兩類不同的詞,有著相與區別的語法特征。從語法功能看,介詞“以”能組成介賓結構修飾謂語,連詞“以”則只能順接語言單位表示關聯。從使用范圍看,介詞只能用于單句內部的偏正結構,而連詞“以”不僅能用于單句內部的連動結構,且可連接兩個句子。“四分天下而連詞有其三,介詞只有其一”,從語法結構看,介詞“以”一般帶有賓語,前邊受副詞或能愿動詞的修飾,而連詞“以”的前面一般是動詞性詞語。

連詞“以”具有順接語言單位的語法功能,從它的結合能力來看,可以連詞亦能連句。古漢語中句子之間的語法關系以意合為常,連詞“以”也多用于單句內部,其中尤以用于連動結構表目的關系為多。例如: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

(2)回也問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論語?公冶長》)

(3)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論語?為政》)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前兩例中的“以”都處在連動結構中,前后項所表示的行為不僅在時間上先后相繼,而且在事理上一意相因。例(1)中的“以”是由表原因的介詞“以”虛化而來的,表示后項是前項的結果,句意重在強調后是前項行為造成的客觀事實。當“以”進一步虛化為等同于“而”的連詞時,便可如例(3)那樣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時無先后義無主從的并列關系,或者如例(4)那樣用于偏正結構表示修飾關系了。

連詞“以”也可用于分句之間。對于這種用法,人們比較注重其中的領句釋因,往往忽視了它的句間相承。例如:

(1)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論語?雍也》)

(2)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論語?顏淵》)

(3)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

(4)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

例句中的“以”都用于分句間表示承接,這種承接不僅有相繼的時間關系,而且多兼有了相因的事理關系。

連詞“以”表示因果關系亦有兩種形式,“以”所帶的表因分句在后者為據果究因,“以”所帶的表因分句在前者為由因釋果。例如:

(1)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刑也。(《論語?先進》)

(2)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在漢語中,介詞連詞的分合之爭莫過于表因介詞和表因連詞的區別了。如前所述,表因介詞“以”只能在單句內部起組合作用,其因果關系也表現在成分與成分之間。概言之,可以用領詞還是連句這一標準來區分它們。特別是古漢語中的表因小句作介詞賓語時,一般都有使之偏正化、名詞化的結構標志,區別起來就比現代漢語容易些了。

參考文獻

[1] 論語[M].中華書局出版社,1960.

[2] 司馬遷.史記[M].遼海出版社,2015.

平原君列傳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商榷

王力《古代漢語》是國內一部最為通用的權威性的古代漢語教材。代表了古代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最高水平,影響廣泛,在古漢語知識的教學、人才的培養方面,功不可沒。然而,但由于種種原因,其中難免存在一些疏誤,文選中一些注釋處理得不甚恰當,教材雖經數次修訂,但都未能改正。本文作者將王念孫的《讀書雜志》與王力的《古代漢語》進行對比閱讀,發現它們公共部分的一些詞語的注釋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千里,有待進一步考證。

與王念孫的《讀書雜志》相比較,王力《古代漢語》文選注釋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種情況:可補充者;可訂正者;兩說皆可通者。可補充者,即王力的注釋很模糊或者失注,而王念孫的注釋卻很精確,我們認為可以采用王念孫的觀點取代王力的。經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這種情有4處。可訂正者,即王力的注釋經過我們考證之后證實是錯誤的(即誤注),而王念孫的注釋很準確,我們就用王念孫的觀點糾正王力的。經過考證,需要訂正的有7處。兩說皆可通者,即王力的注釋與王念孫的注釋都說得通,這種情有5處。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處,分類加以討論說明。

一、王念孫本可補充王力本注釋例

1、《戰國策?馮客孟嘗君》后期年

王力《古代漢語》: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于薛。王念孫《讀書雜志》案:年下當有毀孟嘗君于王之事,而今本脫去也。王聽讒,是以使孟嘗君就國,下文王為書謝孟嘗君曰:寡人沉于讒諛之臣,開罪于君。正謂此也。

通過上下文語境,我覺得有必要加上“毀孟嘗君于王之事”,它起到了一個過渡作用,文章的背景是齊王聽信讒言,開罪于孟嘗君。下文齊王向孟嘗君賠罪。而王力本沒有作仔細說明,給讀者閱讀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礙。

2、《戰國策?魯連義不帝秦》久居若圍城之中

王力《古代漢語》: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何為久居若圍城之中而不去也?”王念孫《讀書雜志》案:鮑改若為此。吳云,若疑居字訛衍。念孫案:鮑之改,吳之疑,皆非也。若,猶此也。若,古字或兼數義,后人不能辨認,或改之,或刪之。

在《漢語大詞典》中,“若”有如此、這個的含義。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求若所欲,猶木而求魚也。” 焦循正義:“若,如此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君若謹行,常在朕躬。”這都證明王念孫所言不誤。這是個比較重要的語言點,王力本卻缺少注釋,應該補上。

二、王念孫本可訂正王力本注釋例

1、《戰國策?觸說趙太后》有所郄

王力《古代漢語》:而恐太后之玉體有所郄也。王力注釋:郄,不舒適。王念孫《讀書雜志》案:而恐太后之玉體有所也。念孫案:字,本作【亻*】,謂疲羸也。

我支持王念孫的觀點。《漢語大字典》是這樣解釋的:《說文?人部》:“【亻*】,徼【亻*】,受屈也。”《廣雅?釋詁一》:“【亻*】,也。”又“【亻*】,勞也。”王念孫疏證:“司馬相如《子虛賦》‘徼受詘’”。從這些文獻上看,【亻*】是疲羸、疲倦的意思。王力的不舒適意思不夠精確。

2、《墨子?非攻》也

王力《古代漢語》: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劍者。王力注釋: 也,語氣詞,引起下文。王念孫《讀書雜志》案:至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劍者。念孫案:也即拖字之誤而衍者。

我支持王念孫的觀點,這個“也”是衍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至于殺死無辜的人。根據上下文,這個“也”是多余的。前面的“至攘人犬豕雞豚者”,“至入人欄廄”,后面的“今至大為攻國”都沒有“也”字。可見前后都不需要“也”作為語氣詞,那么“也”為衍文。

三、王念孫本與王力本兩說皆可通例

1、《戰國策?莊辛說楚襄王》以其類為招

王力《古代漢語》: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王力本注釋:把黃雀的頸作為彈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類,當為“頸”字之誤也。王念孫《讀書雜志》案:以其類為招, 類,當為頸字之誤也。

《文選?阮籍詠懷詩注》引此作以其頸為。《藝文類?聚鳥部》、《太平御覽?羽族部》引此云:左挾彈,右攝丸,以加其頸。這都是“類”為“頸”字之誤的證明。

2、《莊子?北冥有魚》培風

王力《古代漢語》: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王力注釋:培,憑,憑借、依賴。培風,等于說乘風( 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志》)。王念孫《讀書雜志》案:培之言憑也,憑乘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恩县| 唐河县| 志丹县| 广安市| 浪卡子县| 仁寿县| 平阴县| 蓬安县| 彭山县| 日照市| 封开县| 林西县| 阜阳市| 金湖县| 庆元县| 凉城县| 依安县| 襄城县| 镇远县| 竹北市| 元江| 北辰区| 黔西县| 曲靖市| 武穴市| 广东省| 定边县| 阿城市| 兴城市| 滦平县| 华亭县| 清水河县| 绿春县| 太和县| 政和县| 高青县| 新平| 永仁县| 遂平县| 吴川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