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笑話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孤兒,每個人生都是精神孤旅,但有了好書,一切就此不同,書中有世界,有風景;有朋友,有導師;有浩蕩星空,有道德金律。而這些,誰能告訴我們?老師告訴?老師所知有限;父母告訴?父母所知有限;周圍人告訴?他們所知有限。只有好書能夠告訴我們:風景,世界,星空,金律,有無;歷史在書里,現實在書里,未來也在書里。
看看那些斑駁的人生,就是我們的參照,該取該棄,有了參照,就有了定位,就有了定力,就會少一些隨波浮沉……
這些年來,這樣的情景,我們已經經歷很多。有朋友羨慕我,說我在巴校長身邊,天天能得到“文化滋養(yǎng)”,很幸運,是福分。
說起來,這文化的滋養(yǎng),還不只是知識、思想,更多是文化信念,是人文情懷。
一、“學會感恩,就學會了做人的一半”
這是我主編《田園》報時,巴校長題在《田園》橫欄上的一句話。
巴校長教給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感恩。他一直以感恩之心工作著,感恩領導、家長、朋友、同事、屬下,他經常說:“是這些人在抬愛著我,呵護著我,支持著我,保護著我,鞭策著我;有了這些人,我才不會也不敢困頓和彷徨,我才有了理想和力量。‘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他們愛得深沉’,這是詩人的話,也是我最深切的感受。花香,我不一定朵朵嗅到;星光,我未必一一看見,但它們都在我的心里。”
也許正因為感恩,所以有胸懷,敬天愛人。他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精神文化兒女,把自己所辦的每一所學校都看作是獻給大地的教育詩篇;他對抬愛過、支持過自己的老領導視如長輩,他把教職工看成兄弟姐妹也把他們的父母看作親人;每年為老教師過集體生日,不知幫多少因貧困幾近輟學的孩子圓了求學之夢……
就是對一般朋友,他也“不離不棄”,尤其那些需要他的朋友。因為一個朋友的電話號碼沒了,我曾經陪著他在北京找了半個上午,找到了單位,見到了人,知道那個朋友情況很好,才放心。
錦山中學被評為自治區(qū)示范校,成為文化名校的時候,我已經回原單位上班了,但巴校長多次說,錦山中學成為自治區(qū)文化名校,也有你一份功勞。我知道我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但這話,讓我感到了工作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后來到牛家營子中學,我還做報紙,我又把這句話寫在了橫欄上,告訴別人,更是提醒自己,時刻不要忘了感恩,做人的第一步是要學會感恩。
二、“讀書方知根底淺”
從“幸福”,到“高貴、幸福”,再到“尊嚴、高貴、幸福”,這是巴校長對從教34年的思考,34年的踐行。他說:“教育就是要人活得身份尊嚴、精神高貴、內心幸福。”
為了讓師生活得尊嚴、高貴、幸福,他提出了“教育要遵從人道,澄明人性,亮美人心,人格,滋養(yǎng)人生,讓每一個師生生出人性的芽,長出人情的葉,樹起人格的骨,開放靈魂的花,結好人生的果”,“辦有靈魂的教育,創(chuàng)師生高貴幸福人生”,“用生命溫暖生命、用智慧養(yǎng)育智慧、用道義守護道義”等教育理念,也是他的人生信念。
他以啟功、季羨林、田家炳、貝聿銘、韓美林、馮其庸、周國平等大師、名人為榜樣,以人育人;建設書香校園,讓師生走進經典,和大師對話,以文化人。在來錦中之前,我還覺得自己是個優(yōu)秀教師,十多年的跟隨中,聽著巴校長講教育,看著他辦教育,才漸漸明白什么是教育,作為教師,我心透亮了,有了方向和目標。
看著學校搞讀書活動,展示讀書成果;讀書室里,同學們捧書閱讀,才知道自己原來不是讀書人,教學八年,尚不知讀書為何物。尤其巴校長讓我們幾個人解讀三十本名著,做成展板,在校園內展示。在推薦的名著中,數了數,我讀過的不過三兩本,有的還不能算讀,充其量只是看過翻過。巴校長說:“沒有讀過的,我們絕不向師生推薦。”我沒讀過,又怎么為人家解讀呢?
這是我讀書的開始。
三、“紅學家”――對我的鼓勵和期望
我寫了兩本研讀《紅樓夢》的書,尤其第二本書出來后,巴校長人前人后夸我,宣傳我,有時稱我“紅學家”。我知道自己充其量是個勤快一點的紅樓“粉絲”,但鼓勵的話,給了我信心和力量。
讀書始于錦中,讀紅樓寫紅樓,也是從錦中開始的。《紅樓夢》里有人世、人性、人情和人生,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些,常聽巴校長說,聽了記下了,讀書寫書的時候,就聯(lián)系起來,生長起來。比如我對《紅樓夢》中“大人情”的提法和闡釋,就是巴校長的《校訓碑記》給我的啟示。
看我讀紅樓寫紅樓,巴校長說:“好小子,寫得不錯,好好寫吧。”寫完了第二本,我覺得自己的感悟很多,有很多形而上的東西我拿不準,就拿著書稿讓巴校長看。巴校長看后說:“寫得好,很多人是在和作品對話,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叩問!”我還記得在一次去赤峰的路上,巴校長又夸我的書是“自然來筆”。
我知道巴校長的話更多是鼓勵,但給了我很大信心,我覺得我們的心,在對《紅樓夢》的感悟上,是相通的。這以后的很長時間,我們見面就談《紅樓夢》,巴校長還經常打電話給我,過問我寫到什么情況,或者就某個問題我們彼此碰撞,或者聽他說該怎樣理解。有時候是忽然想起,有時候是他在出差路上。
在巴校長跟前,我是學生,也是兄弟,他太清楚我的心靈世界,我也愿意把自己的心向他敞開,就像一個信徒信服一位牧師。
在我人生困頓的時候,因為有他,沒有偏離過方向;在父親去世我最痛苦的時候,是他第一時間伸出大手來攙扶……
好像在我的世界里,永遠響著我們共同唱過的那首歌――“如果沒有你給我愛的滋潤,我的生命將會失去意義……”
也好像他總在跟我談讀書:
讀好書,就是在自我拔節(jié),人與人現實中都是五尺之軀,但內在精神世界的高度卻可有云泥之別。讀書,就是要讓自己高大起來,向上生長,努力地成為干云之木,而后俯察審視紅塵之中的小我,必會生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慨嘆,起我溺人溺,憫己憫人之情懷,得“一切本該如此”的洞透,而后一切會澄然、淡然,包容與從容。
教育故事
讓教育多份選擇和智慧
在我們學校這個大家庭里,團結協(xié)作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因為如此,學校才不斷得以發(fā)展壯大。校長是我們的領導核心,我作為副校長,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當好自己的角色。我將對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校長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并完成,并與各位副校長相互配合,做到平等相處、支持不拆臺,分中求和、分工不分家,協(xié)商共事、通氣不封閉,時時事事從大局出發(fā),攬事不攬權,維護班子團結,工作堅持不越位、不偏位。
二是恪盡職守不錯位、不離位。副校長這個職位,對我來說,不單單是對自己領導能力和水平的挑戰(zhàn),更是對自己綜合素質的檢驗。我一定立足新崗位,恪盡職守,堅持“三多一少”工作法,多請教、多學習、多鉆研、少憑想當然,謹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增長自己的才干,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完成自己分管的工作的同時,給校長當好參謀助手,與班子其他成員唱好群英會,工作堅持不錯位、不離位。
三是工作主動做到位、不缺位。對分管的工作,我很有信心在各位校領導和教工同志們的幫助支持下,做得更好,并堅持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當好主角。只要是職權范圍內的工作,不推諉,不扯皮,果斷決策,敢于實施,使自己的工作對全校工作起到推動作用,并立足本職,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為了更好適應大職教整合的新形式,為衛(wèi)校將來能在大職教中占據我們的一席之地,我有自己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我校的成教工作自99年起就發(fā)展起來了,主要招收的是護理和臨床醫(yī)學的專科學員,我們可以借助山大網絡教育,來拓展其它專業(yè),爭取更多的生源,為我校的發(fā)展多做一些工作。
尊敬的領導、親愛的教工同志們,我相信,我以十二分的工作熱情,憑各位領導、同仁的支持、幫助和配合,我堅信,我校的成教工作將會走上一個新臺階,用自己的行動來匯報大家對我的厚愛。
謝謝大家!!
張承志說:“草原是我全部文學生涯的誘因和溫床。甚至該說,草原是養(yǎng)育了我一切特征的一種母親。”張承志的成名之作《黑駿馬》正是在內蒙古草原的滋養(yǎng)下誕生的。他曾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道特諾爾公社插隊,四年的草原生活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小說《黑駿馬》通過對草原風景、風俗、風情的描繪,建立了與草原文化的深厚關系,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丁帆在《中國鄉(xiāng)土小說史》中曾用“三畫”“四彩”說概括西部文學的文學品格。筆者試通過對《黑駿馬》中草原“三畫”的分析,來展現其中蘊含的草原文化。
一、草原風景畫
所謂“風景畫”是指帶有地理地貌特征并融入了作家主觀情愫的鄉(xiāng)村風光。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傳唱大草原的經典之作。然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不同的作家來說,他們對同一事物的描寫,何其不是形態(tài)各異,各具風采呢?以張承志的《黑駿馬》為例,他全程借白音寶力格的雙眼,為讀者呈現了草原一隅。
《黑駿馬》以白音寶力格重返草原的行蹤和對往事的回憶為雙線交織穿插敘事。當闊別多年的白音寶力格重返草原時,時值盛夏,在遼闊的大草原上,在茫茫的草海中,他騎著馬在踽踽獨行,炎炎烈日烘烤著他,他嗅到的是大自然蒸騰著的嗆人草味兒,這是他習以為常的味道。
當他追憶第一次被父親送到草原額吉家時,也正值盛夏,“盛夏的草地濕乎乎的,露水珠兒在草尖上沾掛著,閃著一層迷蒙晶瑩的微光”。不管是茫茫的草海,還是聚焦的草地,在主人公眼中草原生命在律動,同時也暗含了草原人民生活的充實與艱辛。
當他去尋找索米婭,途徑伯勒根河時,他看到“河灣里和濕潤的草地上密密地叢生著絨花雪白的蘆荻,大雁在高空鳴叫著,排著變幻不定的隊列。穿行在葦墻里的騎手有時簡直無法前進;剛剛降落的雁群吵嚷著、歡叫著,用翅膀撲棱棱地拍濺著浪花,蘆葦被擠得嘩嘩亂響。大雁們正在忙著安一個溫暖的巢……”這幅雁陣安家圖看似營造了一種溫暖、祥和的氛圍,但對于此時仍在奔波尋找途中的主人公來說,蒼涼之感油然而生,不禁讓讀者生發(fā)聯(lián)想,他的家又在哪兒,他心愛的姑娘又在哪兒?他何時才能如雁陣般安一個安樂窩?
當白音寶力格回憶父親來探L時的情節(jié),他曾叛逆的對抗。如他神氣活現地騎在牛背上,威風凜凜地挺直身子,順手給了犍牛一鞭。藍翅膀的燕子在牛頭前面紛紛閃開,粗直的芨芨草在車輪下叭叭地折斷。這一幅牛奔驚燕圖,可謂畫面感和音效感十足,將草原刻畫得富有生氣與活力。
除此之外,作者還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草原紅霞圖:“啊,日出……極遠極遠的、大概在幾萬里以外的、草原以東的大海那兒吧,耀眼的地平線上,有半輪鮮紅欲滴的、不安地顫動的太陽露了出來……熊熊燃燒的,那紅艷醉人的一道霞光,正在坦蕩無垠的大地盡頭蔓延和跳躍,勢不可擋地在那遙遠的東方截斷了草原漫長的夜。”在這里,張承志借用紅色意象來象征愛情。當火紅色的太陽從大地盡頭一躍而出,方能盡顯霞光中的美好愛情。這看似在寫日出的變化,實則借日出寫出了二人的愛情發(fā)展態(tài)勢。
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對草原景物的描寫,正是為了更好展現草原生命的律動、草原上那一段溫暖的愛情。
二、草原風俗畫
風俗畫面通常是指由方言土語、衣食器具、人情禮儀、風俗習慣等生活特征構成的民俗景觀。而民俗是群體的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矩。它既從生活中形成,又制約生活,以俗規(guī)的形式規(guī)范生活,使人們在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遵循它、遷就它。它在一定現實環(huán)境中呈現出來的生活狀貌,稱為民俗生活相。《黑駿馬》中正是通過對大量草原民俗生活相的描寫,使草原呈現出特有的地方特色與魅力。
《黑駿馬》選擇的民俗生活相中,既有“有形的物質民俗生活相”,也有“無形的心意民俗生活相”,還有“行為的社會學民俗生活相”。
(一)有形的物質民俗生活相
它是指凝化的物質形態(tài)的存在,即表現在日常生活或生產中的民俗的物化存在,如蒙古包里的奶茶、黃油,冬天蓋的皮被,黃石頭壘成的牛圈,騎的駿馬等。這些有形的物質民俗,顯現了草原的地方物質特色。
(二)無形的心意民俗生活相
它是指內在的心靈層面的民俗習慣,以民俗為內核來考察浸染在其中的人們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思想感情。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他們以游牧為生,由于在遷徙過程中有不確定因素,他們往往有崇拜神佛的宗教觀念,小說中在白發(fā)額吉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一個暴風雪之夜,騾馬在風雪中產駒凍死了,然而這匹剛出生的黑馬駒卻神奇地出現在了白發(fā)額吉家的包門外。額吉認為這是神賜之物,并說著一套一套的迷信話,還用紅簾布給馬兒做護身符。從中可以看出,草原人神性色彩的一面。
由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世世代代以牧業(yè)為主,牧民常以人道視畜道,對生命極其熱愛。哪怕草原上的女性被禍害一方的惡霸欺辱而懷孕時,草原上的人們仍能善待這無辜的生命。索米婭就是這樣一個不幸的草原女性,當他被希拉奸污身懷有孕后,她甚至可以為了肚中的孩子,不惜與情郎拼命。正是由于草原上的這種不良風俗的存在,最終葬送了一對青梅竹馬的愛情。
(三)行為的社會學民俗生活相
它是指外顯的行為層面的民俗規(guī)范。這是民俗生活相中,習俗特征最顯著、散射面最廣的社會習慣生活形態(tài),一般都伴有固定的儀式、動作、程序組成的生活場景,如草原蒙古兒童的十三歲眾人禮、伯勒根河的傳說及蒙古牧民的天葬等。
在草原上,十三歲是蒙古兒童受到眾人禮遇的年頭。過年的時候,小孩穿上新皮袍,套上牛車四處串門,牧民會按照規(guī)矩送給孩子們各式各樣的禮物。經過了眾人禮流程,就意味著草原兒童進入了人生中的一個新階段,是要準備承擔起責任與義務的。
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條伯勒根河,它是蒙古女子遠嫁命運的象征。白發(fā)額吉曾在這條河邊告訴過白音寶力格和索米婭有關伯勒根河的歷史,說它是出嫁姑娘“給了”那異性的婆家,和送行的父母分手的一道小河,并在此感慨過自己和其他蒙古女子遠嫁他鄉(xiāng)的命運。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孫女索米婭與寄養(yǎng)的孫子白音寶力格結成夫妻,這樣孫女就可以躲過一劫。當索米婭被黃毛希拉奸污時,索米婭遠嫁的厄運隨之而來,伯勒根河再次見證了一段悲劇愛情,最終索米婭遠嫁白音烏拉,承受著生活的艱辛與繁重,最后成長為草原上成熟的女性。
白發(fā)額吉死后,采取的是古老草原民族的天葬儀式。即她死后,人們把她丟在人跡罕至的天葬溝。由于天葬溝自古以來,遠離畜群和人家。牧民降生在這草中,辛勞在這草中,從這草中尋求到了幸福和快樂,最后又把自己失去靈魂的軀體還給這片青草草原,直到只剩下一簇簇白得晃眼的白骨。白發(fā)額吉的天葬,標志著一代古老文化的結束。
總之,這些豐富多彩的草原民俗生活相使得作品充實細膩,精神內涵也更加豐富、駁雜,內在情緒隨之跌宕起伏。
三、草原風情畫
風情畫是指不同地方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品格、品性、人性和情感,主要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以及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上。這在小f中主要通過對人物的刻畫來體現的。
(一)白音寶力格――城市與草原的混血兒
白音寶力格是一個從小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漢人,他愛草原愛得一往情深,他贊頌草原人的勤勞善良,追憶草原上的浪漫愛情,但是對于草原上的某些習性和自然法律,他無法理解和容忍。
他是一個追求科學文明的進步青年,在學習獸醫(yī)時,他一直想用科學專業(yè)的方法對牲畜進行治療,對于老獸醫(yī)把拖拉機排氣管乳牛吹氣,醫(yī)治那些不要犢的乳牛等的旁門左道,無法理解。對于奶奶可以容忍十惡不赦的希拉的行為,他嗤之以鼻。這是由城市文化和草原文化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同造成的。當心愛的姑娘索米婭被黃毛希拉奸污之后,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草原,去追求“更純潔、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業(yè)魅力的人生”。
他離開了奶奶,離開了心愛的姑娘。但當他重返草原時,他決意全力幫助索米婭,尤其要擔負起教養(yǎng)其其格的責任。經過一段痛苦的追求之后,他才開始了真正富有魅力的事業(yè)――改變草原落后與愚昧的面貌,改變人,尤其是草原婦女的命運。
(二)白發(fā)額吉――草原母親的化身
白發(fā)額吉是一個熱愛生命、勤勞善良、有著原始色彩的老母親。她不僅收養(yǎng)了非親非故的白音寶力格,還無私地愛任何生命。在輪回式的游牧軌道中,牧民與牲畜相依為命,形成了特有的生命意識:他們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的尊重都是極為獨特的,極為寬厚和充滿著愛的……他們放牧則以人道視畜道,愛惜牲畜如同愛惜孩子。一夜風雪襲擊后,存活下來的小馬駒皮毛都凍硬了,奶奶用自己的袖子揩干它的身體,然后把袍子解開,緊緊地把小馬駒摟在懷里,小馬駒在奶奶的精細照顧下得以存活。奶奶活了七十多歲,從來沒有把一條活著的命扔到野草灘上,當索米婭生下的女兒其其格小得出奇時,奶奶堅持留著孩子,趕走惡言相傷的人。正是這種善良大度和對生命永恒尊重的傳統(tǒng),養(yǎng)育了草原民族,繁衍了草原生命。白發(fā)額吉身上閃爍著母性的光輝,她以博大的胸襟愛著一切生命,她是草原母親的化身。
在她身上,還體現著超乎尋常的寬容和愛。“女人――世世代代不都是這樣嗎?”正是這種質樸容忍了原始愚昧的束縛,古老的草原習性在相當程度上支配著草原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婦女的命運。白音寶力格的出走,毀滅了老人最后的希望,象征著古老文化開始受到沖擊。她的天葬,標志著一代古老文化的結束。但她的血液仍在索米婭血管中流淌,只是由于現實社會力量的強大,奶奶性格中的傳統(tǒng)美德被繼承,落后愚昧的因素被抑制,并滋生出新的幼芽――索米婭開始了的新生命。
(三)索米婭――草原頑強生命力的象征
索米婭是個如紅霞般美麗的姑娘。她曾有著歡樂的童年、美好的青春、甜蜜的愛情,但她的愛情到頭來化為一場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不是個人命運的偶然不幸,而是民族的落后習性、愚昧的心理狀態(tài)與現代文明必然沖突的結果。尖銳的沖突決定了索米婭掙脫傳統(tǒng)文化的艱難歷程。
索米婭的形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標志著草原上又成熟了一個新的女性。索米婭不僅沒有在悲劇厄運中沉淪,反以堅韌樂觀的心態(tài)憧憬著未來。和情郎重逢時,她不僅保持著對昔日美好愛情的追憶,還要為他撫養(yǎng)孩子。她是白發(fā)額吉的延續(xù)。遠嫁他鄉(xiāng)后,她雖身負家庭重壓,但仍以辛勤勞動贏得社會認可。她從學校里負責運送煤炭的臨時工轉為專門管理學生內務的正式工,可見她已從古老蠻荒的生活中走向現代文明,并在為社會做貢獻的誠實勞動中改變著自己的命運。一個昔日為野蠻殘害的靈魂,已匯聚在建設文明的洪流之中――草原騰飛了。
四、結語
“七色花”教育之所以常年綻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需要校長的文化自覺。我認為,校長文化自覺的主要領域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師生長期積淀下來的穩(wěn)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校長文化自覺主要體現在辦學過程中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主動選擇上。那么,什么是文化自覺呢?先生認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根據費先生的觀點,文化自覺是對觀念和行為的覺悟,是對觀念和行為的揚棄與創(chuàng)造,是對觀念和行為自主性的生成與確立。文化自覺的核心是對自身行為的選擇在本能上的自覺性。校長的文化自覺既是校長執(zhí)著的教育追求、理想的教育狀態(tài),更是校長特有的行動智慧、高遠的教育境界。這需要校長致力于學校育人的根本。根據新時期、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主動作出合適的學校教育觀念、行為方式的選擇,把握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師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真正實現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基于此,我們確定了“七色花”的學校辦學理念,即要讓每個師生共同獲得成功,提升學生學習生活的質量,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讓學校成為師生成長發(fā)展的樂園。
一、以校長的文化自覺帶領學校走向發(fā)展創(chuàng)新
學校是育人的圣地,是最需要文化滋潤的地方,需要校長對學校教育自身發(fā)展的文化根基、文化特色、文化趨向有準確的把握,即校長的文化自覺。校長自覺在學校倡導創(chuàng)新的文化,使創(chuàng)新的氛圍彌漫校園。把創(chuàng)新作為校園里普遍倡導的一種價值取向,一種行事方式,一種人格特征,從而在學校形成創(chuàng)新的濃厚氛圍。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師生日漸形成一種不斷地審時度勢、變革創(chuàng)新、完善自我的進取精神,并將這種進取精神體現在日常的、細微的生活過程中,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以校長的文化自覺推進學校教育創(chuàng)新,首先反映在辦學理念的確立上。這需要我們對學校辦學傳統(tǒng)的誕生、形成、延續(xù)有全面認識,進而由對學校傳統(tǒng)的自知自明求得繼承和揚棄的文化自覺,求得辦學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我們不斷挖掘、思考、商榷、推敲,從學校的內涵建設中提煉出我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風格。我們傳承學校悠久的文化,秉承恪守健體、勤學、團結、向上的校訓,逐步確立了“工作有特色,德育有亮點,教師有風格,學生有個性”的辦學目標,唱響“七色花”學校特色文化主旋律,形成了嚴謹、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校風,敬業(yè)、愛生、博學、求精的教風和自主、文明、樂學、善思的學風。把教育的核心落腳點放在推進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現師生像“七色花”一樣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fā)展統(tǒng)一。
其次,校長的文化自覺體現在學校倡導文化立校。我們積極于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束縛創(chuàng)新的深層思想觀念和行為表現的分析和審視中更新學校文化,延續(xù)優(yōu)秀的品牌教育,在辦學中逐步確立了“七色花”作為學校文化主體,提出讓“七色花”綻放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為此,我們在建構師生“七色花”教育體系和“七色花”行為方式選擇上做出艱苦努力,通過訪談、問卷、座談等多種形式進行調研,將“七色花”這一品牌文化做大、做強、做出成效,像培育幼芽般傾心付出,給予“七色花” 以豐富的養(yǎng)分和滋潤的雨露,讓其不斷煥發(fā)自身的光芒、魅力,用這種富有內涵的文化構建良好的校園氛圍,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讓師生在自由、安全、愉悅的文化氛圍中不斷地探索進取,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教育文化的新價值。
二、以校長的文化自覺搭建學生自主成功階梯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是校長文化自覺的基點。培養(yǎng)人格健全、善于創(chuàng)造、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根據學生的需要,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培養(yǎng)目標和資源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探究幫助學生實現成功的道路。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幫助學生實現成功,就要以特色教育為載體。因為,學校的特色創(chuàng)建是教育發(fā)展中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運用題”。學校的內涵需要在傳承中不斷去提煉,在發(fā)展中提煉文化的特色。我們可通過不斷豐富外延、深化內涵提升學校的文化境界,凸顯學校文化的特征,最終體現學校的特色。基于此,在校長文化自覺的引領下,學校首先挖掘特色教育,扎實有效地開展 “七色花” 學生教育活動。“七色花”包含了文明花、自律花、博士花、愛心花、藝術花、健體花、科技花等,它綜合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的內容和目標,體現了現代人文教育之根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七色花”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自主選擇,主動參與,同時也在實踐中享受快樂和成功,如我們設計了契機活動、傳統(tǒng)活動、基地活動等活動形式。開展的“最美的微笑”“暖暖真情卡、融融鄰里情”“合子轉轉親情暖暖” 等活動,讓學生在特色活動中彰顯個性,收獲成功。具有時代氣息的特色活動吸引了各大媒體的關注,天津電視臺、《天津日報》和《天津教育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
理念引領,構筑愿景,提高決策力
1.學校的理念決定學校發(fā)展的方向
學校理念的形成是在校長的引領下全體學校成員長期積淀的結果。多年來,學校十分重視先進理念的學習與內化,通過邀請多位專家來校講學,校外培訓學習,校內開展各種形式的討論,結合當今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喜人形勢,全校教職員工形成五大共識,即職業(yè)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理念、以人為本理念、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重視學生職業(yè)道德教育的理念、職業(yè)教育要面向世界的理念,這些理念有的是學校辦學的立足點和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目標;有的是讓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各項管理工作圍繞學生學得更好、教師成長得更快,師生都能愉快地工作和學習展開,讓全校師生都對學校有強烈的歸屬感;有的著眼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有的就學校培養(yǎng)的技能型人才提出“成才先成人”的具體要求,從不同的角度引領著學校發(fā)展的方向。
2.構筑共同的愿景找準學校發(fā)展的定位
當前,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學校的發(fā)展站在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上,充滿了希望和機遇。面對這樣的大好形勢,校長必須高瞻遠矚,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實現學校內涵建設的新跨越確定新的發(fā)展定位:近景目標──勇于挑起中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重擔,確保學校保持縣(市)內一流,省內先進水平;遠景目標──創(chuàng)建國家級首批高水平示范性職業(yè)學校,實現各方合作辦學新突破。
3.科學決策制訂學校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
“校長不能只是一只辛勤的蜜蜂,而要成為類似放風箏的人”。決策是校長工作的重心,決策能力是校長最基本能力。校長在把握好辦學方向以后,在目標的引領下,對學校的各項工作作出正確、科學、合乎學校實際的決策,保證學校持續(xù)、健康、快速發(fā)展。
廣泛合作,互利共贏,提高吸引力
職業(yè)學校的生命力在于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一所具有鮮明特色和優(yōu)勢的職業(yè)學校吸引力不言而喻,而吸引了具備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學生生源的學校必定具有更強的執(zhí)行力。學校地處張家港國家級經濟開發(fā)區(qū)內,利用開發(fā)區(qū)已經形成的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和巨大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努力構建“區(qū)校融合,工學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通過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中外合作辦學及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和中、西欠發(fā)達地區(qū)聯(lián)合辦學等,實現各方互利共贏,學校力爭實現課程標準與技術標準融合,畢業(yè)標準和用人標準融合,企業(yè)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融合、東部優(yōu)勢與西部優(yōu)勢互補,為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懈努力。
團隊協(xié)作,共享成功,提高凝聚力
學校決策的執(zhí)行不能只是校長一個人的“獨舞”。 學校的發(fā)展壯大需要所有成員密切合作、同甘共苦,擰成一股繩,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才能使決策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學校領導團隊和中層干部團隊是學校實現新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直接關系著學校內涵發(fā)展的水平。學校在這支團隊的管理上,著重從提升個人修養(yǎng)、加強管理能力和落實責任追究制度方面下功夫,培養(yǎng)了一支業(yè)務素質高、組織能力強的中層干部團隊,他們迎難而上,團結協(xié)作,保證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一支愛崗敬業(yè)、勤于鉆研、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fā)展的基礎和根本保證。
制度保障,剛柔并濟,提高認同力
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是維系學校正常管理秩序,提升校長執(zhí)行力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學校所有成員的行為,才能保證學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也才能保證有效的校長執(zhí)行力。
學校十分重視制度建設,編制了《制度第一,文化立校》一書,通過教代會先后制訂和修改了《教學部考核方案》《精品課程建設獎勵條例》《校外培訓獎勵辦法》《班主任考核條例》《產科研獎勵條例》《學校內部分配考核條例》等一系列條例,完善了系部二級管理體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在這些制度的執(zhí)行過程中,學校既注重剛性的依法治校,又注重柔性的人文關懷,“制度無情人有情”,在按章辦事的同時,動情、曉理、導行可使教職員工心悅誠服。這不僅是執(zhí)行的需要,也是進一步促進教職員工對制度文化理解認同的過程,體現了規(guī)范化與人文化的統(tǒng)一。這些做法規(guī)范了學校辦學行為,協(xié)調了各方面關系,調動了積極性,
細節(jié)彰顯,執(zhí)行到位,提高貫徹力
行不是空談,它應該是細微而現實的,是每一個細節(jié)的探究和頂真,因為無論什么決策和制度最終都要落到實處,落到細處。學校主要以衛(wèi)生和物品兩項內容為載體,以教室和宿舍兩個基地為重點,強化內務管理,不僅設置了具體細致的評比標準,還有非常嚴格的落實檢查措施,要求師生做到“日事日清,日清日上”,實踐證明,這些促進了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對生活小節(jié)的普遍重視,提高了內務管理的規(guī)范性,體現了學校德育管理的水平。
創(chuàng)意先行,靈活思變,提高創(chuàng)新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進步,走向輝煌的靈魂;是一個團隊、一個組織繁榮昌盛、興旺發(fā)達的動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新思想、新觀念在不斷地沖擊著教育,教育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那么學校如何在變革中實現超常發(fā)展?唯一之路就是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職業(yè)學校校長的創(chuàng)新力首先在于結合本地區(qū)、本校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黨和國家關于職業(yè)教育的方針、政策,并根據學校內外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運用創(chuàng)造思維和創(chuàng)新行動適時的調整、修正學校發(fā)展目標、工作計劃及實施方案等,保證學校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快速發(fā)展。校長的創(chuàng)新力直接決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