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女宿、婺女與織女
女宿四星,位于牛宿東北,在黃道和赤道之間,略呈L形,屬于西方寶瓶星座。女宿的四顆星星并不明亮,最亮的是距星女宿一(寶瓶座ε),其亮度只有3.7等左右。牛宿與銀河邊上的牽牛星(俗稱牛郎星,即河鼓)同稱為牛;與此相似,女宿也與織女星相對應,同樣是女。所不同的是,牛郎與織女之間還有銀河相隔,而牛宿與女宿在天空中直接相鄰。
我們現在所講的女宿,是比較晚近的名稱。事實上,在漢代以前,女宿就有婺女、務女或委女、須女等別名。《開元占經》引用古星占書《北官候》,說女宿還有一些其它名稱:“一名天少府,一名天女,一名臨官女。”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在女宿以北的織女,是天女的孫女。既然婺女就是天女,也就是說,婺女和織女是祖母和孫女的關系。古星占家還相信,婺女是已嫁之女,而織女則是還沒有出嫁的黃花閨女。古代中西文化似乎都很欣賞處女文靜自守的獨特氣質,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織女星可與西方的室女座(Virgo,俗稱處女座)相映成趣。
另一方面,務(務)與婺字雖一從力部、一從女部,但音同義通。因此不論是務女還是婺女,似乎都隱含著這位已嫁之女要從事各種雜務勞動之意。有意思的是,在西方神話中,中國的婺女所在的寶瓶座,原本也是為神王宙斯承擔雜役的美少年。《史記正義》在解釋“婺女”時說:婺女就是須女,是地位低賤卑下、承擔勞役的婦女。這也是與擁有高貴身份的仙女——織女所不同的地方。按照唐代著名星占家李淳風的理解,須女中的須字,意思是低賤。而事實上,須女的須字另有含義,李淳風的理解并不準確。
楚人甘公及其筆下的媭女
文獻表明,女宿早期的兩個別名——婺(務)女和委(須)女,分別來源于石氏和甘氏兩個不同的天文星占流派。戰國時代,群雄并起,征戰、屠城、饑饉、疫疾等慘劇幾乎無日不有。因此,各國君主對于能占星候氣、預測災祥的能人異士特別看重,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甘公和石申夫。他們被司馬遷稱為“傳天數者”,各有天文星占的著作,但后來漸漸失傳了。然而,《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以及唐代的《開元占經》等天文星占著作,都征引了甘氏和石氏的大量論說,因此我們也能清楚兩者的分別和源流。近二三十年來,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提及戰國時期有《甘石星經》成書,而不少學者認為,當時并不存在這樣一部由甘、石兩人合著的書。根據錢寶琮先生和日本的能田忠亮等前輩學者的考證,所謂《甘石星經》,或稱《星經》,或稱《通占大象歷星經》,是經過六朝隋唐之人不斷篡改、增刪,然后假托甘公和石申為著者的偽書。當然,偽書中也有古代流傳下來的內容,這尚有待于進一步考證、辨識和研究。
或是因為馬續在撰寫《漢書·天文志》時斷句錯誤,把石申夫的“夫”字并入下一句,石申夫從此變成石申。但所有典籍都說他是魏國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反而甘公的籍貫則眾說紛紜。司馬遷說他是齊國人;東晉徐廣則說,有些記載說甘公原名甘德,本來是魯國人;《漢書·藝文志》說甘公是楚國人;《史記正義》引梁代阮孝緒《七錄》,也說甘公是楚國人,曾作《天文星占》八卷。既然我們知道委女和婺女分別出于甘氏和石氏兩大流派,而同物異名恰是各地方言不同的表現,或許由此可解開甘公籍貫之謎。
通過東漢經學家賈逵的著作,我們現在知道,委女中的委其實是戰國時楚國的常用方言,意為“姊”。《離騷》中說:“女委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妖乎羽之野。”一般的解釋是,屈原的姐姐喘著氣,狠狠地責罵“我”。她是責備屈原,不應該像禹的父親鯀那樣剛愎任性,而又一味地向楚王直言進諫,不顧他人的情面,落得個被放逐的下場;若不調整好心態行為,最終也會像鯀那樣死于野外。相傳屈原被楚王放逐后回到家鄉,他的姐姐聽到這個消息后也特意趕來,向他講了這一番預示著屈原悲劇的話,同時也是希望屈原能有所寬慰。鄉人們都知道屈原的盛名,希望他聽從姐姐的意見,就把當地命名為秭歸。秭通姊,秭歸就是姐姐回來的意思。由此可見,媭就是楚人對姐姐的稱呼。中國人交往,常常抬高別人的身份,稱別人為“兄”,并不見得對方比自己要年長。所以媭(須)字也可用于年紀小的女性,逐漸又成為女子的名字或女子的通稱,如漢初名將樊噲之妻呂須,就是呂后的妹妹。因此,甘公筆下的媭女星,自然就是承襲楚語。也正因為媭字本有姐姐之意,年齡較長,也符合其星占學上作為已嫁之女的含義。
由此可見,甘公應該是楚國人,或至少在楚國接受天文星占的訓練,而在齊、魯間成名。要知道,當時楚國的天文星占學頗為發達,司馬遷所列舉的戰國四大“傳天數者”中,就有楚人唐昧。屈原名篇《天問》之中,也有關于天地結構、演化的問題,顯現出當時楚文化中的相關知識特別豐富,因此能在天文星占中占有一席之地,進而影響到天上星宿的命名。
裨灶的女宿星占事例
根據李淳風的說法,女宿四星“主布帛裁制嫁娶”。他還進一步補充道:若女宿四星明朗,則“女功昌”。意指古代婦女所從事的絲織業繁榮,國家府庫充實,做到豐衣足食中的“豐衣”。若其星暗,則國庫空虛,人民不免挨凍受寒。如果女宿星閃動,則有婚姻嫁娶和衣服裁制之事。裁制(裂)均從衣部,與衣服相關,表示即將有婚姻喜事,年長的婦女負責裁剪制作衣物,作為男方的聘禮或女家的嫁妝。這些星占含義顯然都是從女宿作為“務女”而作出的引申和聯想。
李淳風還提到,女宿的分野與斗宿、牛宿一樣,同屬于古揚州,即今天江南吳越之地。然而,按照戰國時期流行的天區劃分,女宿與虛宿、危宿均屬于“玄枵”星次,又稱為顓項之虛(同墟),分野對應于齊國,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山東省。
春秋時,鄭國人裨灶是著名的天文星占家。據《左傳》記載,裨灶于魯昭公十年(前516年)正月觀察到,婺女天區出現了客星。客星可能是新星或超新星,也可能是彗星。裨灶便向鄭國名臣子產預言說:“今年七月,晉國國君將會去世。”理由是木星今年在玄枵星次,婺女也屬于玄枵,對應的是齊國姜氏一族。同時,婺女是已嫁之女,而晉國開國國君唐叔的母親邑姜,正是齊國的已嫁之女。有客星這種妖星出現在女宿,就是邑姜的子孫將死的征兆。同年七月,如裨灶之言,晉平公卒。
當下在中學生們身上,出現兩個頗為引人關注的現象。第一,對古詩文的學習儼然成為了學生的“第二外語”的學習。學生對古詩文的文化認知和情感趨同隨著網絡時代的大踏步前進而大踏步后退。這一現象不僅是語文學習的悲哀,更是民族傳統文化沒落而帶給我們的思考。由此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是,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直是止步難前。第二,古詩文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學生出于中考的考試要求,考試重點篇目、字詞含義、文學常識等會有識記,其余則如走馬觀花,一過即忘。要激發興趣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首先應正確認識古典詩文
古典詩文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心性形式、審美情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們民族母語的精美之本,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讓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文,既可以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啟迪智慧,培養靈感,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孕育創新精神,又增強審美情趣。開展這項活動不僅使學生終身受益,而且會影響到他們的子孫后代,可以說是利在當今、功在千秋。人文素質乃是人的總體素質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熟讀優秀的古詩文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必要途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激勵和幫助學生完成大綱推薦的背誦任務,并以此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二、明確學習古詩文的重要作用
1.學習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
古詩名篇,以精練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學習古詩文,有利于增強美感,陶冶情操。經典詩文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凝聚著古代文人的智慧,折射著歷史和哲理的光輝,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欣賞。現代的中學生學習積累古代詩文,不僅可以學習知識,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修養。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運用恰當的方法,讓他們在誦讀中理解詩句豐富的內涵,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以《漁家傲·秋思》一詞的教學為例。在這首詞的上片,以寥寥幾句就勾畫出邊塞秋季異樣的美。當學生的想象達到一定程度后,再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展現詩中描寫的場景。在畫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動,光色的交織,使詩中表現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現于學生眼前。 經典詩文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它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通過古典詩詞的積累,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學習古詩文,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古代詩人大都經歷了“入仕——出仕”這樣的人生境遇,也有很多壯志未酬之士。在他們的詩篇中往往洋溢著摯熱的愛國之情。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向我們傾訴了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熱情和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經典詩文中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的優美詩篇,反復誦讀背誦這些詩詞,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如“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沒有登過廬山的人,也感受到它的神奇與美好。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出瀑布的壯觀。讀著這樣的詩句,學生怎么不對這神奇的山水產生向往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我們展現在了沙漠的遼闊。
3.學習古詩文可以讓學生明白人生的哲理,給青少年學生以人生的啟示
古詩詞中有很多詩句蘊涵著人生的哲理。反復吟詠這樣的詩句,能給學生人生的啟迪。從我們的孔圣人的《論語十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唐宋,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又一村”,宋代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唱出古今共同的心聲。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們懂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諦。
“可是,”蘇格拉底慢悠悠的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好嗎?”“好的好的。”助手很溫順很尊敬的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找,以不辜負你的栽培和信任。”
可他領來一位又一位,總是被蘇格拉底一一婉言謝絕了。“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辭懇切的說,蘇格拉底笑了笑不再說話。半年之后,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可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淚流滿面的坐在床邊,語氣沉重的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的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說到這里,很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認識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
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早在2500年前,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就證明了素數是無限的,并提出少量素數可寫成“2的n次方減1(2n-1)”的形式,這里n也是一個素數。但是目前人類已知的素數很有限,因為數字越大,要發現新的素數就越困難。不過,很多數學家曾對素數問題進行過研究,17世紀的法國教士馬丁?梅森就是其中成果較為卓著的一位,因此后人將“2的n次方減1(2n-1)”形式的素數稱為梅森素數。1876年,數學家盧卡斯證明了2127-1是當時已知的最大素數。這個記錄保持了75年,這是一個39位的數。
直到1951年,借助于新出現的電子計算機,人們才發現有79位數字的更大素數。1952年時,最大素數是22281-1,有687位數。位數在1000位以上的素數到1961年才被發現,它是24423-1,共有1332位數。從1951年到1971年的20年間,最大素數的紀錄被不斷刷新。1971年,美國數學家塔克曼在紐約州的紐克頓利用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IBM360/91型電子計算機,歷時39分26.4秒,算出了當時的最大素數219937-1,這是一個6002位的數字,它最前面的五位數是43154,最后面的三位數是471。7年之后,即1978年,美國有兩個18歲的青年學生勞拉?尼克爾和柯林?諾爾,又在電子計算機上算出了新的最大素數221701-1,它共有6553位數。但是時隔一年不到,又傳來最新消息:由于美國新近建成一臺超巨型電子計算機Crag-1,它的運算速度達到每秒8000萬次,所以美國勞倫斯?利莫弗爾實驗室的兩位計算機專家哈里?內爾森和戴維?斯洛文斯基,于1979年在這一計算機上獵獲了目前最大的素數244497-1,它有13395位數。可以期待,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不太長的時間里,這一紀錄還會被突破。
1995年,美國程序設計師喬治?沃特曼整理有關梅森素數的資料,編制了一個梅森素數計算程序,并將其放置在因特網上供數學愛好者使用,這就是“因特網梅森素數大搜索”計劃。該計劃采取分布式計算方式,利用大量普通計算機的閑置時間,獲得相當于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第37、38和39個梅森素數都是用這種方法找到的。
2002年,20歲的加拿大青年邁克爾?卡梅倫利用分布式計算方法找到一個已知的最大素數,即2的13466917次方減1,其位數超過400萬位,是第39個梅森素數。據悉,卡梅倫利用其配備的800兆赫茲AMD芯片的電腦加入到全球分布式計算網絡中,花費45天的時間得到這一結果。盡管這臺電腦自身的性能并不高,但由于分布式計算網絡連接了全球數十萬臺電腦,這些電腦自身有富裕資源的時候就通過網絡進行運算,因此總的運算速度可達到每秒20000億次,相當于一臺超級計算機。
清明首先讓人想到的是祭掃墓園與緬懷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勾畫出當時的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清明時節,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親與思鄉之情。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壘壘,凄風勁吹,紙錢紛飛,訴盡了生死離別。
北宋黃庭堅的《清明》一詩別有一番深意:“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掃墓進而探討人的生死的意義,有感于人的價值,表現了詩人曠達之中包含的不愿與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氣和對仕途賢愚混雜的憤懣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肅穆的祭掃與緬懷,也有祥和歡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習俗,又叫“踏青節”,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時清明,人們也聚親約友,在大好春光里四處游玩,甚至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唐代詩人顧非熊作過《長安清明言懷》一詩前四句:“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記錄了當時唐都長安清明節萬家車馬出動,鶯囀芳菲的盛況。
北宋歐陽修的《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云:“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同為“唐宋家”的蘇轍也曾作《踏青》一詩,展現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橋沒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復清。”南宋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展現出當時的人們外出郊游,盡興方歸的場景。
古人踏青愛騎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詩曰:“信馬騰騰觸處行,春風相引與詩情。”表現出初春騎馬漫步的悠閑。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古代的很多詩人也像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一樣,清明前后會周邊游或遠游,目的地大多偏愛江南。
李白去揚州踏青,滿眼的江南風情,留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白居易最愛錢塘湖:“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早已成為千古佳篇,對春游的描寫令人神往。
韓愈與張籍(唐代詩人,時任水部員外郎)同游當時的著名游覽勝地曲江池(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是隋煬帝開掘的一個人工湖),看到無限美好的春光,還不忘寫首詩調侃白居易:“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書舍人,故稱“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彌漫兩岸繁花千樹,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來?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節還喜飲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膾炙人口:“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詩人王禹曾寫過一首名為《清明》的詩,頭兩句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蘇軾在左遷密州后,寫下《望江南?超然臺作》,下闋為“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一碟小菜,一壺老酒,吟詠詩詞,烹茶論道,快活逍遙。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表現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話春風的瀟灑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古代,清明節與寒食節本是兩個節日,寒食節這一天要禁動煙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來人們往往將這兩個節日合并起來過。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地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唐代韓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
古詩里的清明還有更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時令價值的其他內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風箏”、“蕩秋千”等。
清明詩句多以柳寄情,說明“柳”是清明節習俗的一個重要元素。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云:“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清明節春風和煦,綠樹成蔭,古時踏青、掃墓、上墳曾有戴柳和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的習俗。傳說,當年晉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紀念,群臣紛紛效仿,相沿成習。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人們認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芽的清明時節插柳可以避邪驅鬼。關于民間“清明插柳”,還有一種說法是從隋代開始流行,隋代運河剛貫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樹,鞏固河堤。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濕潤,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加上清明又是適宜植樹的季節,因此插柳習俗從那時起漸成風俗,并延續至今。更有一種說法稱清明節插柳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常往來于煙花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他一生為仕途所不容于襄陽貧困而亡,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的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與清明節有重要的聯系。唐朝詩人韋應物《寒食》詠道:“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際,人們在園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詩人仲無顏在他的《氣球賦》中更生動地記錄了人們蹴鞠嬉戲的場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鬧,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圓。”這頗具現場感的描述,正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端倪的一個形象寫照。
放風箏也是清明前后的習俗。唐代高駢的《風箏》說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中。”描寫了風箏競放的情景。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人韋莊的詩句,說的是清明“蕩秋千”。北宋秦少游《滿庭芳?曉色云開》一詞曰“秋千外,綠水橋平”。張先《春門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墻送過秋千影”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