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貿易平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在生產。貿易。金融。投資等領域都有所體現,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貿易額增長及貿易手段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不斷加強,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1950年全球總貿易額為1130億美元,1997年已達11萬億美元,增長了97倍,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貿易額已達GDP的35%。另外,國際貿易的手段也在不斷創新,主要表現為:電子化貿易手段。電子數據交換(EDI)已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其他如電子商務(EC)。電子資金轉賬(ETF)等也已在許多國家開始應用。
2.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加快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各國為了獲得更多的優惠和更大的發展空間積極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熏在WTO的144個成員國中,近90%隸屬于不同程度的區域經濟組織。目前,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經濟組織主要有: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盟(ASEAN)。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
3.跨國公司蓬勃發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屬企業已達到276659家??鐕镜馁Q易量已經占了全球貿易總額的40%以上,在國際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銷售額已達19萬億美元,總產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額占世界出口額的1/3,雇傭人數達5400萬。
4.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與互動加強。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國經濟相互傳遞的障礙減少互動性加強。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外貿易與投資逐漸變成雙向傳遞渠道,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和衰退通過對外貿易與投資傳遞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波動也影響到發達國家。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發達國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5.對國家之間經貿權益的傳統概念和統計方法提出了挑戰。這主要表現在傳統的對外貿易差額概念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之間實際的貨物利益,在產業內貿易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按總貿易和專門貿易劃分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掩蓋了國家之間在產品價值上的實際所得。另外,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滯后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使統計出現嚴重的誤差。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中美貿易作為世界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體現在貿易額的迅速增長和貿易不平衡的進一步擴大。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貿易也在快速發展。根據中國海關統計,1995—2004年中美貿易年均增長17.2%。其中,2001年中國對美國全年進出口總額為804.8億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長了20.8%,達到971.8億美元;2003年則增長了30個百分點,達到破紀錄的1263.3億美元;2004年又增長了34.3%,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696億美元。這使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美國則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對象。2005年中美貿易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全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1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8%(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與此同時,隨著貿易額的大幅增長,中美貿易不平衡也在加劇。2001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280.8億美元,2002年達到427億美元,2003年增加至586億美元,2004年這一數字為802.7億美元,2005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則為1141.7億美元(見圖)。
另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也使得美國的跨國公司大量來華投資。截至1999年7月底,美國公司在華獲得批準的直接投資項目已達27814個,協議金額498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236.7億美元。按投資額排名,在中國投資最多的前20家各國公司中有11家是美國公司,其中包括通用電氣??煽诳蓸?。摩托羅拉等大型跨國公司。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產生的原因
中美貿易不平衡趨勢不斷擴大有其內在的統計誤差。政策限制等原因,但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國際分工??鐕尽^域經濟集團組織等外在因素則是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加劇的重要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分工
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出口以紡織品服裝為主的貿易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訊類產品的出口份額在上升。但實質上,中國對美國出口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根據美中商務中心的統計,1997—2001年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產品中,出口額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飛機。通訊設備。顯像管。含油種以及自動數據處理器??梢?美對華產品出口明顯屬于高技術設計與營銷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產品。
中美兩國貿易產品的各自優勢,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產業鏈的內部分工,中美兩國之間并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競爭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美國一直對華實行嚴厲的高技術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國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雙方產品的優勢互補也難以體現出來,無法實現優勢互補的國際分工合作,由此導致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二)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
美國跨國公司近年來對中國的投資日益增加也成為加劇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國的跨國公司通過在華投資繞開了關稅壁壘以及其他一些關稅措施,獲得了更多利潤。這些跨國公司以高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為他們在華的企業輸送境外關聯企業提供的零部件,再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將制成品輸送給其在消費國的批零企業,從中獲取高額利潤,而中國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費。美國跨國公司把原來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貿易逆差”。于是,簡單的進出口統計,掩蓋了真實的經濟關系,從而加劇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另外,美國的貿易統計報告沒有計算跨國公司匯回美國國內的投資利益,也加大了中美貿易的差額。據中美商會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長達4年的調查期內,參加調查的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中75%的公司實現盈利,10%的公司利潤非常豐厚,還有44%的公司2002年收入大幅增長,但這些美國公司匯回美國國內的利潤并未被統計在內,這就更加大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
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各國的生產跨越國界,這就使各國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契機對本國的產業進行調整。在進行產業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由于政局的穩定,利用外資的優惠政策,加上低廉的勞動力等因素,成為亞洲新興經濟體和日本。美國。歐洲的跨國公司轉移制造業的對象,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貿易差額的轉移。對中國進行產業轉移,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加劇的因素主要源自兩個方面:
1.東亞地區對中國實行產業轉移。中國對美國貿易差額的增加,主要是東亞地區相關國家對美貿易順差向中國轉移的結果,即東亞一些國家對中國實行了產業轉移,使原來東亞各國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過去一直是美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提供者,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工業化的繁榮發展之后,勞動力成本開始大幅上升,并因此逐漸喪失了生產及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產品出口的競爭力,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這些國家和地區不斷把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到中國內地來生產,再返銷國內和出口到世界市場,中國制造的產品因此繼承了上述國家和地區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份額,也繼承了他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通過對1989—1995年間美國與中國和亞洲“四小龍”的貿易逆差的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點(見下頁表)。
2.美國本土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美國一些企業原來在國內生產。國內消費,現在則將生產轉移到了中國,生產出的產品再對母國“返銷”出口。有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美國在中國的獨資和合資企業生產的。以紡織品貿易為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紡織品最具價值的外包基地,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紡織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國服裝采購商的訂貨或美國本地服裝企業在中國生產的返銷產品,中方除了賺取小部分加工費用外,大部分利潤都流入了美國。與此同時,也通過產業轉移加大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四)全球化導致的原產地統計誤差
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家貿易統計制度是在20世紀上半葉為國際社會所確定的。當時,這種以國家境域為統計著眼點所形成的外貿統計,即貨物跨境流動統計是與國家參與對外貿易所獲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經濟國界日漸模糊,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使得國際貿易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的以國界劃分的模式,以往的原產地統計標準已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國家間的貿易關系。
由于原產地規則,使中美兩國在貿易額的統計上產生很大的偏差,也使中美貿易不平衡被進一步夸大。中國對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貿易,產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美國或其他國家提供的,加上其他運輸和管理成本,約占到該產品的85%左右,中國獲得的加工費為數甚微,僅占15%左右。但美國海關按原產地規則卻將這類商品的全部價值計入進口額,這無疑夸大了中國對美國的實際順差。另外,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生產的產品,按原產地規則也被計入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之中,這也擴大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四、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目前,我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很高,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大出口對象,這就使我國對外貿易很容易受到美國的影響,且風險也較高。因此,我國應鼓勵企業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不要只盯住美國市場。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已參與許多區域經濟合作,如:10+1。10+3。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等,參與這些區域經濟組織可使我國享受關稅優惠等貿易優惠政策,這無疑為我國企業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比如,2005年7月,隨著《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實施,雙方已就7000多種商品進行關稅削減,而東盟一些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很高,我國企業正可以抓住這一商機拓展出口市場,而不是只注重向競爭已很激烈的美國市場低價出口,從而也可以起到適當緩解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作用。
(二)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推動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我國政府應加大力度扶持企業尤其是工業生產性企業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同時為企業做好咨詢與信息提供的宏觀指導工作。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緩解貿易不平衡,而且還可以通過投資設廠更有效地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力。另外,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組建的大型跨國公司通過其國外直接投資行為,可以分享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更高效率。
(三)逐步開放我國服務業,擴大美國對華服務貿易
由于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一直比較感興趣,而中國加入WTO也要求服務業逐步開放,因此中國可以逐步開放服務業,不但可以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國內服務業市場的發展,還可以借機彌補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但前提必須是美方對服務貿易進行充分的統計。
另外,對于美國政府而言,對華貿易的優先策略之一就是擴大服務出口,限制貨物進口,而后者實際上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此,只有擴大服務出口才能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才有利于實現貿易平衡。
[關鍵詞]加工貿易;貿易平衡;出口轉內銷;彈性調節機制
正確認識和處理進出口貿易失衡,已經成為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幣升值及各國采取貿易保護政策與措施的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加工貿易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市場急劇萎縮,很多企業不敢接單或無單可接,為了緩解出口壓力,一些加工貿易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如何處理內銷與外銷的關系,本文提出筆者的思考。
一、加工貿易失衡的數據分析
一國長期的貿易順差,必然會遭受他國的貿易報復。從一國進出口貿易發展來看,貿易平衡應該是長期發展的趨勢,也是最好的選擇。那么,我國目前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只有認清這個問題,才能盡量減少順差,規避他國的報復行為,減少貿易摩擦,使我國進出口貿易趨于平衡、健康發展。
引起我國貿易順差的原因很多,我們主要從貿易方式的角度出發,通過對2005--2009年的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見表-1)。
從表-1數據可知,2005—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延續長期貿易順差的態勢,且貿易順差的額度都較大。其中,一般貿易成為進出口貿易順差的來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且加工貿易的貿易順差呈遞增態勢。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而非一般貿易,作為進出口貿易的主要貿易方式,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應該大于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從表-2數據可知,2005--2007年,加工貿易確實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第一大貿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貿易成為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貿易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遞減的趨勢,一般貿易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到2009年,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在進出口貿易總值中占比為48.2%,加工貿易占比為41.2%。
從直接數據來看,這種進出口主要貿易方式的轉變和貿易順差的來源是相悖的。因為,一方面,貿易順差一直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且呈遞增態勢;另一方面,加工貿易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確呈遞減態勢。這種相反的變動趨勢告訴我們,雖然加工貿易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為了減少貿易摩擦,促使貿易趨于平衡,我們需要重點調整的是加工貿易而不是一般貿易。因此,處理好加工貿易的進口與出口,適當地將加工貿易外銷的部分份額轉向國內市場,減少加工貿易順差,是我國減少貿易順差,實現長期貿易平衡的關鍵。否則,雖然人民幣存在升值的預期,但我國進出口貿易順差依舊,會招致更多的貿易摩擦。
二、加工貿易順差的原因分析
既然加工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最主要來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加工貿易的大量順差,為什么一般貿易不是造成我國貿易順差的最主要原因?只有認清造成加工貿易順差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減少貿易順差,促進貿易平衡。
(一)從加工貿易內涵的角度
對加工貿易內涵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是把加工貿易理解為國際生產分工的一種實現形式,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生產分工協作關系;另一種理解為一種特殊的貿易方式,即國家對進口料件加工采取海關保稅監管的貿易方式,是政府部門操作層面上的保稅監管加工貿易。本文所稱加工貿易為第二種解釋,加工貿易俗稱“兩頭在外”貿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材料、輔助材料等全部或部分從境外進口,在境內加工裝配后,成品銷往境外的貿易。
從海關監管層面上看,加工貿易主要表現為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加工貿易又稱為保稅加工,加工貿易貨物通常稱為加工貿易保稅貨物。但加工貿易保稅貨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加工貿易貨物,加工貿易貨物只有經過海關批準備案才能保稅進口,經海關批準準予保稅進口的加工貿易貨物才是保稅加工貨物。也就是說,加工貿易合同項下所進口的貨物不全是保稅的,只有海關批準才給予保稅待遇。由于海關給予暫時免納關稅的待遇,減輕了加工貿易企業的資金壓力,加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導致大量外資涌入,加工貿易企業數量增多,加工貿易規模逐年增大,加工貿易呈現順差。
(二)從加工貿易實質的角度
加工貿易順差的直接表現: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大于進口總值。從表-3數據可知,2005--2009年間,每年加工貿易出口總值都大于加工貿易進口總值,且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增速明顯快于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增速。
我們可以從加工貿易的實質角度加以解釋。傳統加工貿易是一種典型的“兩頭在外”的貿易,加工貿易企業從境外進口料件,在境內保稅加工后返銷境外。由于在境內加工生產,加工生產過程必然凝聚了物化勞動,導致加工成品出口價格必然高于加工料件進口價格。另外,加工貿易進口料件遞增,導致加工貿易進口總值增加,進口總值增加又必然造成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增加。于是,規模的擴大和成品價格高于料件價格導致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大于進口總值。
(三)從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角度
近幾年,我國政府出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思考,對加工貿易政策進行了相應調整,目的在于“限制”和“發展”?!跋拗啤敝饕w現在提高加工貿易的門檻,通過加工貿易商品和企業分類管理來實現,限制“兩高一資”產品、低附加值產品的加工生產:“發展”主要通過鼓勵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引導加工貿易健康有序發展。
1 產業結構升級因素。加工貿易在我國的發展壯大之根源在于勞動力成本優勢。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人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優勢相對于周邊發展中國家正在逐漸喪失,以工資來衡量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不具有比較優勢。因此,那些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產業的生產成本不斷升高,出口成本優勢降低,在整個加工貿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業、玩具業等。從近幾年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來看,政策傾向從以往的勞動密集型“兩高一資”產業轉向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強科技研發與創新,政府也出臺了對于高新技術加工貿易的鼓勵措施。在政策
調整的影響下,加工貿易進口的料件主要為資源性商品和初級產品,附加值低,出口的則主要表現為工業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出口產品附加值高于加工貿易進口產品附加值,于是造成加工貿易順差。
2 產業鏈條延伸因素。對于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比喻現在已不那么合適,傳統的“兩頭在外”要么出口創匯少、生產工藝簡單,要么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來料加工,在只賺取加工勞務費的同時,反而招致大量的貿易摩擦。雖然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本土企業參與較少,但加工貿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斷提高,本土加工貿易企業正逐步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能力和產業的配套能力,加工貿易產業鏈條逐步延伸。一方面,改變了過去那種“大進”的方式,在國內采購料件的比重逐漸增大,延長了加工貿易產業鏈條,帶動了上游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另一方面,改變了過去那種“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允許企業開展外發加工、深加工結轉,在外發加工稅收優惠上給予支持。通過這種“大進大出”的轉變,帶動了整個加工貿易產業鏈條,使整個產業逐步形成積聚效應。這些舉措,增加了國產料件的加工投人,減少了進口料件的數量,降低了加工貿易進口總值,提高了加工貿易產品出口的附加值,增加了加工貿易出口總值。
(四)從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角度
從2005年7月1日人民幣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升值態勢,這種趨勢將持續。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初級產品成本降低,導致進口數量增加。而這些初級產品以料件的形式用于加工生產,轉化為成品出口,人民幣匯率升值不會過多影響成品出口,因為進口的料件作為貿易性投人品投入加工生產,人民幣升值已經自動反映在成品的生產成本上。但是,投入生產的國產原料由于人民幣升值,以美元表示的成品出口成本增加,價格上升。因此,人民幣升值使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大于進口總值。
人民幣升值還有利于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擴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貿易性產品的出口,也導致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大于進口總值。
三、利用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促進貿易平衡
通過對加工貿易順差原因的分析,我們進一步明確,
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加工貿易政策調整,適當增加加工貿易進口,減少加工貿易出口,才能有助于減少加工貿易順差,實現貿易平衡發展。由于加工貿易進口總值長期大規模小于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因此,我們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的研究重點放在減少加工貿易出口總值上。
(一)適時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
通過加工貿易禁止類、限制類商品目錄的調整,一方面,將以往部分允許類商品納入限制類商品目錄管理,將以往部分限制類商品納入禁止類商品目錄管理。通過該目錄的調整,將那些大量出口,在加工貿易順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又屬于國家禁止、限制發展的產業納入該目錄之中,從而減少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優化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通過目錄調整,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開展高科技含量的加工貿易產業發展,將附加值較高的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對象。這樣,通過增加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方式,減少加工貿易順差。
(二)進一步調整出口退稅率
出口退稅制度是為鼓勵出口創匯、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而產生的,在加工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對加工出口產品從國內采購的料件給予退稅,會影響出口產品的價格。因此,應適時調整出口退稅率,調整出口退稅的商品范圍和退稅比例。
(三)調整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臺賬管理
通過臺賬的“實轉”、“半實轉”、“空轉”、“不轉”,結合區域差別待遇、企業類別差別待遇,對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臺賬制度的調整,可以靈活地控制加工貿易企業交納的稅款保證金,增加或減輕加工貿易企業的資金壓力,從而調整加工貿易的進口和出口。
(四)調整部分加工貿易優惠政策
現行加工貿易政策是建立在“超國民”待遇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是改革開放增加外匯儲備的產物,優惠政策導致加工貿易的迅速擴張,導致加工貿易順差的規模逐漸增大。在加工貿易長期順差的情況下,應適時調整部分加工貿易優惠措施,真正體現“國民”待遇,減少加工貿易順差。
(五)建立健全加工貿易產業退出機制
國際貿易理論中的階段保護論告訴我們,當一國產業處于發展初期且具有發展潛力時,政府應當予以保護,當該產業發展壯大并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產業競爭力或達到一定保護期限時,政府就應當減少或放棄對該產業的保護。借用階段保護論的觀點,我國應該將加工貿易作為一種階段性的貿易形式,在當前加工貿易長期順差的情況下,出于減少加工貿易順差的目的,對那些已經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應該結束或減少對其讓利幅度;對那些依然需要政策呵護發展的加工貿易產業繼續實施保護,以提高加工貿易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加工貿易向貿易平衡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就是應當逐步建立健全加工貿易的產業退出機制,將加工貿易轉為一般貿易,從而在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同時,促進加工貿易趨于平衡。
加工貿易產業退出機制的實質是基于一定時期我國進出口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結合加工貿易產業的不同特點和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區別地采取不同優惠政策,直至取消優惠,引導加丁貿易的轉型升級,適時將加工貿易轉為一般貿易的行為機制。
1 建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實施機制?,F行國家的政策雖然作了相應的規定,將加工貿易產業(商品)進行分類管理,結合商品的稅目進行細分,適時動態調整相關目錄,明確哪些是鼓勵發展的產業,哪些是限制發展的產業,哪些是禁止發展的產業。但相關政策調整后,企業往往不能第一時間知道該政策,有時對相關政策理解也存在著偏差,這就要求政策調整應配套相應的調整實施機制,明確誰通知、誰解釋、誰服務,讓企業能第一時間掌握政策發展方向,調整企業生產。
2 建立加工貿易產業評價體系。除了對加工貿易產業進行細分評價外,還要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加工貿易能力與水平進行評價,對我國外貿政策和外貿環境進行評價。運用該評價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后,找出該加工貿易產業退出的“臨界點”,當達到并超過該“臨界點”時,表示該產業已經具備足夠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轉為一般貿易。
3 參照國際慣例,可以給予加工貿易產業一定的“過渡期”。當該產業達到“臨界點”后,給相應企業預留一定的時間,讓企業考慮如何將該產業與企業自身發展、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相結合,給企業技術創新或產業轉型提供足夠的時間,順利實現產業退出。在建立加工貿易產業退出機制基礎上,我們還 要考慮,加工貿易產業退出機制的建立與減少加工貿易順差之間的關系,通過實證分析,建立相關模型,以期對相關加工貿易產業的退出提供實踐經驗。
(六)加工貿易出口轉內銷政策的調整
為了緩解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壓力,將部分出口轉向國內市場。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將造成加工貿易順差的原部分出口商品轉為內銷,并給予稅收優惠,調低加工貿易貨物內銷緩稅利息率,鼓勵企業逐步建立國內營銷和物流體系,創立自己的品牌,從而達到減少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目的,在加工貿易進口總值不變或正常波動的情況下,減少貿易順差。
具體而言,政府要將加工貿易出口轉內銷作為政策大力宣傳,改變企業長期固有的“外銷”思維;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簡化內銷手續,商務主管部門、海關、稅務、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積極探索,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建立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獎勵機制,對創立內銷品牌按規定給予獎勵;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加工貿易企業內銷收款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加工貿易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幫助加工貿易企業利用現有資源,研究國內消費市場的特點,打造企業內銷的核心競爭力。
四、加工貿易平衡的調節器:內外銷彈性調節機制
通過出口轉內銷,將外銷的一部分轉到國內市場,滿足國內需求,是一種最直接的減少加工貿易順差的方法。因此,我們認為,應將加工貿易外銷和內銷都作為加工貿易政策的導向。為應對加工貿易失衡,可以建立一種彈性調節機制,在加工貿易順差時,在政策上適當傾斜于內銷,適當增大內銷優惠,增加內銷數量和比例;當加工貿易逆差時,在政策上適當傾向于外銷,減少內銷優惠政策和比例。通過這種內外銷政策的彈性調整,使加工貿易內外銷協調發展,加工貿易趨于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將加工貿易內銷作為一種政策導向,需要針對不同產業、不同產品、不同市場特點、不同消費群體,有區別地加以對待。內銷與外銷的產品結構存在一定差異,外銷產品內銷要考慮產品結構、國內營銷渠道、自主品牌建設、售后服務和研發,這些對于長期關注國外市場的加工貿易企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何力,用海關監管的轉型升級適應和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J]商務周刊,2006,(13):68
[2]金龍布,加工貿易本土化策略[J]大眾科技,2009,(1):198-200
[3]金志剛,論加工貿易的“產業畢業制度”[J]對外經貿實務,2009,(6):23-25
【論文關鍵詞】圖書版權 版權輸出 貿易平衡
中國的版權貿易歷經十多年的風雨,作為一種知識產權貿易,其不平衡的現狀令人擔憂。書業界出于利益的驅動和生存發展的考慮,傾力單項引進,在見效快、符合國內讀者口味(追求實用的快餐文化)的“短、平、快”選題上下功夫,不大考慮或根本沒有可以輸出的版權項目。這種重“拿來”輕“出去”的理念加劇了版權雙向貿易的逆差。
1.版權引進的空前繁榮
目前,我國書業界版權引進由被動跟風轉向主動出擊,由盲目無序的幼稚階段走向有序操作、快捷印裝、營銷緊跟、市場開花的成長期,出現了洽談、、翻譯、包裝、流通、銷售一條龍的文化景觀。2002年1月9日至13日,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這是我國入世后舉辦的首次書業盛會。通過版權貿易引進的圖書在場內場外扮演了最誘人的角色。且不說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等版權貿易大戶的搶眼表現,就連聲名不顯的一些出版社也亮出了引進版的品牌。吉林美術出版社在展覽中心廣場立起了六個引進版系列圖書的廣告牌,分別注明引進英國DK出版公司、美國華納出版公司、日本小學館、法國達高出版公司、英國戈迪斯出版公司的畫冊、卡通書。知識產權出版社大規模引進國外優秀建筑讀物,新問世的“亞歷山大環境結構中心系列叢書”,以及與水利出版社合作引進的《依山別墅》等建筑畫冊,轟轟烈烈,空前繁榮。
最近幾年,引進版圖書成為書市的亮點,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199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的“經濟科學譯叢”風靡國內,使高雅的經濟讀物走進了百姓的生活。不久,人大出版社又引進“工商管理經典譯叢”俏銷全國。2001年9月,人大出版社又推出第三大品牌“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2001年,三本引進版的圖書炙手可熱,他們改變了許多中國人的理財、經營、創業和人生理念,這就是世圖公司的《富爸爸,窮爸爸》、中信出版社的《杰克韋爾奇自傳》、《誰動了我的奶酪》。
選題是出版單位的生命。抽樣調查顯示:引進的選題占年度選題的平均比例不超過15%,但對個別引進圖書的選題,其經濟效益可能維持整個出版社的生存所需。中國社科出版社是引進大戶,據該社發行部主任紀宏介紹,該社近年引進的比例在50%以上,其中包括“西方現代思想叢書”、“國際學術前沿觀察”、“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譯叢”等著名品牌。商務印書館引進圖書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為其經典代表。這些年,商務引進的比例也在50%左右。
2.圖書版權輸出的冷冷清清
與圖書版權引進的紅紅火火相比,我國圖書版權的輸出則冷冷清清。其原因主要是:
(1)對知識產權貿易市場了解不深,規則不熟,經驗不足。我國雖于1992年加入了世界版權公約,但由于我們對知識產權貿易起步晚、基礎弱,加之計劃經濟體制下,各出版社缺乏主動競爭意識和聯合作戰意識,各自為戰,經濟實力不強,在海外形不成知名度,基本上融不進歐美版權貿易的主流社會。
(2)到國外參展的圖書選題缺乏時代感、現代感和表現當今中國人生活及情感的深度。撲面而來的仍是固有的傳統文化的氣息,少見清新活潑、大氣磅礴之作。觀者感受不到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之氣魄。大部分圖書局限于傳統的飲食、茶藝、棋術、歷史等,反映出中國現代出版業中存在的從名人逸事和故紙堆中等選題的傾向,選題缺乏創新意識。
(3)為既得利益,也為自身的發展,多數出版社舍近求遠,大量引進版權。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引進版權版稅又不高,一般在7%左右,即使印數少,版稅也不超出12%,國內出版單位普遍能接受。此外,引進出版物尤其是通俗出版物,文字少圖多,翻譯起來省事,投入不大,發行量大。而開發國內選題,時間長投入大,不一定有效益,且作者競爭激烈,不如到國外拿現成的東西,既快又獨家授權。在這種思路引導下,引進版權空前活躍,品種突飛猛進,致使版權貿易逆差日益拉大。
(4)語言障礙的影響。版權貿易以歐美為主流社會,歐美國家引進中文圖書版權,語言不通,翻譯難度大、成本高,所以外方的引進態度積極性不高。據德圖書商協會前主席思諾介紹,中譯德的成本是英譯德的10倍之多。
3.抓住入世良機,尋求貿易平衡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版權貿易的新曙光。剛從德國考察歸來的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說,入世后出版界的國際文化交流更加頻繁,版權貿易的前景非常樂觀,而隨著中國經濟文化與國際的日益交融,書業界將不斷調整發展思路,更加注重原創品版的樹立,為版權的大規模輸出創造有利條件。他對中國有望成為版權輸出大國充滿信心。要擴大版權輸出,尋求版權貿易平衡,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國內出版界的協調和聯合,組建出版聯合體,在版權輸出中增強經濟實力,擴大海外知名度,打造有競爭力和影響力、權威性較高的版權輸出業品牌。如遼寧出版集團依托集團優勢,在去年10月舉辦的第53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與一批著名的大出版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文物三字經》等10余項圖書版權的輸出。2002年4月9日,中國出版集團正式成立,集團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等12家書店總店、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圖書進出版(集團)總公司等12家大型企事業單位組成。這意味著中國出版發行行業又一次大整合的開始。組建后的中國出版集團以出版物生產和銷售為主業,是集各種介質出版物的出版和銷售、連鎖經營、進出口貿易、版權貿易、印刷復制、信息技術服務、科技開發、資本運作于一體的經營多元化大型集團。從集團組成來看,與以往相比,版權貿易的特點尤其突出,顯示了中國出版業加入國際競爭的決心和信心。正如集團管委會主任、現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楊牧之在集團成立大會上所講:“成立中國出版集團,是為了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出版業面臨的挑戰,加快出版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出版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p>
(2)加強與世界各國出版商、中介商、批發商的交流合作。過去,我們不注重向世界介紹我們的優秀圖書,和國外的出版商、中介商和批發商很少聯系,人家不知道我們有哪些好書,當然談不上引進。實際上,我國每年出版的數萬種新書中,有輸出潛能的不在少數。如1992年,我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當年第四屆北京圖書博覽會召開,由于各參展單位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出版權輸出的洽談,宣傳工作到位,貿易活躍。1993年國內200家出版社輸出圖書版權總數為670種,形成國產圖書版權輸出的第一次。
(3)書業界和出版機構要克服國外市場小,發行量不大,經濟效益不高的認識偏見。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努力做好版權輸出工作,是弘揚中華文明、增進世界對中國了解的重要途徑之一。從品版效應來看,其經濟效益也令人滿意。如廣州出版社1998年賣版權給日本的書《小平論什么是社會主義》,在日本發行20萬冊;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0年6月推出的《漢英雙解新華字典》是一部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雙語書,目前已有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出版商購買版權,英、美、法、德、加等西方國家也將洽談該字典的版權貿易事宜。而全世界60多個國家的1000多所學校開設漢語課又為這本字典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正如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所說:“《漢英雙解新華字典》將會同牛津、朗文、蘭登、拉魯斯一樣,成為中國名牌辭典,全世界學中文的人應該用這本字典作為學習中文的藍本。”
2002年是中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10周年。為適應入世后形勢發展的需要,第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將提前至5月24日至28日舉行。這次博覽會的主題是“版權貿易”和“發展版權貿易,促進文化交流”。一切活動將圍繞版權貿易展開。這是中國入世后首次舉辦的國際圖書博覽會。博覽會設立的959個展臺目前已訂購一空,約40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報名參加。我國出版界要抓著這次難得的機遇積極參與和拓展版權輸出貿易,努力扭轉版權貿易逆差,實現貿易平衡,把我國優秀的文化、科技圖書推介給世界。世界經濟一體化,使文化的融合更加深化,市場將無所謂大和小,也無所謂海內和海外。對中國而言,只要你用合適的語言表達或表現中國特色的東西,中國版權貿易的平衡就有希望。到2008年奧運會在中國舉辦時,我國的雙語書將更加普及、多樣,由于減少了翻譯環節和語言障礙,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將更自如、更輕松,版權貿易會更發達。
參考文獻
1.王 冰.遼寧出版集團啟動國際化發展戰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Ο12Ο26
本文首先對中美貿易不平衡中經典的反比較優勢之謎這一問題做出介紹,反比較優勢的闡釋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美貿易不平衡這一問題。接著,通過介紹幾種對外貿易中的經濟效應,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進行了更深的經濟學解釋。其次,從中美貿易不平衡兩個解釋角度進行了介紹:美對華直接投資和垂直專業化。最后,是幾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關鍵詞:中美貿易不平衡;反比較優勢之謎;美對華直接投資;垂直專業化;中國對外貿易
這是一組在我國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官網上得到的數據,我們雖無法得出貿易額逐年遞增的結論,但總體上看中美貿易額總數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相比之下我們不難得出中方一值處于順差地位的結論,且順差保持在較高水平,中方對美方的出口額遠遠超過進口。事實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地位開始越發顯現,隨之而來是貿易不平衡的問題越發明顯、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國內專家在此問題上的研究也相當積極,在瀏覽了一些文獻后,我主要選取從以下三方面在解釋中美貿易不平衡這一經濟現象。
一、反比較優勢之謎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不同的商品生產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而各國生產要素的儲備比例和資源享賦不同,這種生產資源配置或要素享賦上的差別正是各國的比較優勢,各國按比較優勢進行貿易從而受益,這是國際貿易得以進行的基礎。在自由貿易的前提下各國按比較優勢進行生產和貿易是不會出現失衡的。但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條件是很嚴格的自由貿易,產品完全流動要素完全不流動,因而從比較優勢的角度檢驗貿易順差的形成也多是從實際貿易條件與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假設相違背而進行的。
因此,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一國往往會出口其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但是在中美貿易美國對中國出口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不符合這一經典理論的現象,即美國在其具有技術上比較優勢的行業,對中國出口相對較少,且在其比較優勢越大的行業,對中國出口量相比世界其他地區越少;相比之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則符合比較優勢原理。
而這一現象也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對美國出口過多的原因之一。出現反比較優勢之謎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在全球加工貿易產業鏈中的特殊位置,可能造成中國向東亞國家而不是美國直接大量進口較高技術產品或中間品。其次,有國外學者調查后指出由于政治原因,美國在和某些國家進行貿易時,不遵循比較優勢理論。再來就是由于中國推行的自主創新的產業政策。
與其說中國對美國出口過多,不如說是美國對中國出口太少,而美國如果能增加對華出口,特別是其具備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將會對兩國之間的貿易產生積極影響。
二、美對華直接投資
1.貿易創造效應
日本的研究表明,美國和中國具有不同的優勢,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首先從其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開始,也就是先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轉移,而美國轉移的產業恰好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果便是美國的投資擴大了出口,從而使得貿易不斷擴大。這一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反比較優勢之謎,由于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往往選擇了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而FDI的直接影響便是美國劣勢行業使得出口有所增加。
2.貿易轉移效應
從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這種方式來分析,跨國公司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與其在美國母公司的內部貿易量迅速增大,這種新型貿易方式的不斷發展便使得了中美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從而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對美國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國在華跨國公司對美國的銷售,因此這種轉移效應所創造的出口占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很大成分。
3.貿易替代效應
這種效應指出,市場導向型的直接投資動機,因此投資者在東道國直接進行產品生產然后在當地銷售,會減少投資者母國對東道國的出口。因此,這種替代效應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減少,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了一定影響。隨著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行業發展,相關的美對華直接投資企業銷售額增加較快,而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會明顯下降。
4.東亞經濟體
在中美貿易不平衡這一問題上,東亞地區的經濟體也是加劇不平衡的重要力量。前文中提到,由于東亞地區存在產品內貿易,而這一體系使得中國更多地選擇從東亞進口,尤其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如日本、韓國等國家在此類產業具備較強的優勢。然而隨著美國對華投資略有下降,東亞作為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區始終保持強勢,這其中絕大部分都選擇從事加工貿易,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將中國作為組裝和加工平臺把產品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不僅僅是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美國隊東亞地區的直接投資同樣會加劇中美雙方貿易不平衡的問題,美國在東亞其他國家如新加坡直接投資后,新加坡生產的零件會進入中國,中國加工后出口到其他國家,這樣一來原本是美國的出口被算入了中國的出口中,擴大了中美中間的貿易順差。
三、垂直專業化
除了上面講到的美對華直接投資和統計差異等原因外,近些年不少學者也提出可以從垂直專業化和前文有所提及的公司內貿易兩個角度來解釋中美貿易不平衡。
在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重超過90%,但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的比重在逐漸上升,而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中國承接了大量加工組裝環節,中間產品多為進口,中國國內主要進行終端裝配。因此加工貿易成為了中美垂直專業化的主要形式。中國這種進口中間品出口成品的生產模式也就是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可以很好解釋中美貿易不平衡。
前文對公司內貿易有所闡釋,結合國際垂直專業化,從這一角度來看,中美貿易順差根本原因是國際分工和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各國家和地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結果。
四、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巨大的潛在內需市場并未完全形成現實的市場,因此經濟快速增長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外貿出口的拉動。
其次,易逆差無法說明利益的分配。貿易逆差只是一個統計指標,不能完全反映兩國的的實際收益。
最后,中美貿易不平衡是雙邊經貿往來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正如我們看到,美國對日本的逆差已保持了數十年,而雙方的經濟與貿易發展并未受阻,一直是國際市場上兩個強大的經濟主體。
參考文獻:
[1]陳文敬,李偉.解開逆差之謎――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J].國際貿易,2006(3):8-12.
[2]付強,朱竹穎.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8(7):77-81.
[3]鞠建東,馬弘,魏自儒,等.中美貿易的反比較優勢之謎[J].經濟學:季刊,2012(2):805-832.
[4]林季紅,孟靜.國際垂直專業化對中美貿易順差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12(11):38-43.
[5]夏明國,揭子平,高澤金.產品內貿易、FDI與中美貿易不平衡關系分析[J].商業時代,2013(4):39-40.
經濟全球化在生產。貿易。金融。投資等領域都有所體現,具體來說,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對世界經濟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貿易額增長及貿易手段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貿易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不斷加強,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1950年全球總貿易額為1130億美元,1997年已達11萬億美元,增長了97倍,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貿易額已達GDP的35%。另外,國際貿易的手段也在不斷創新,主要表現為:電子化貿易手段。電子數據交換(EDI)已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其他如電子商務(EC)。電子資金轉賬(ETF)等也已在許多國家開始應用。
2.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加快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各國為了獲得更多的優惠和更大的發展空間積極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熏在WTO的144個成員國中,近90%隸屬于不同程度的區域經濟組織。目前,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經濟組織主要有: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盟(ASEAN)。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
3.跨國公司蓬勃發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已達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屬企業已達到276659家??鐕镜馁Q易量已經占了全球貿易總額的40%以上,在國際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銷售額已達19萬億美元,總產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額占世界出口額的1/3,雇傭人數達5400萬。
4.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與互動加強。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國經濟相互傳遞的障礙減少互動性加強。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外貿易與投資逐漸變成雙向傳遞渠道,發達國家把經濟發展和衰退通過對外貿易與投資傳遞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波動也影響到發達國家。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發達國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5.對國家之間經貿權益的傳統概念和統計方法提出了挑戰。這主要表現在傳統的對外貿易差額概念未能反映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之間實際的貨物利益,在產業內貿易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按總貿易和專門貿易劃分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掩蓋了國家之間在產品價值上的實際所得。另外,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統計滯后于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使統計出現嚴重的誤差。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中美貿易作為世界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主要體現在貿易額的迅速增長和貿易不平衡的進一步擴大。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貿易也在快速發展。根據中國海關統計,1995—2004年中美貿易年均增長17.2%。其中,2001年中國對美國全年進出口總額為804.8億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長了20.8%,達到971.8億美元;2003年則增長了30個百分點,達到破紀錄的1263.3億美元;2004年又增長了34.3%,全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696億美元。這使中國成為繼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美國則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對象。2005年中美貿易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全年雙邊貿易額達到21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8%(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與此同時,隨著貿易額的大幅增長,中美貿易不平衡也在加劇。2001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280.8億美元,2002年達到427億美元,2003年增加至586億美元,2004年這一數字為802.7億美元,2005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則為1141.7億美元(見圖)。
另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也使得美國的跨國公司大量來華投資。截至1999年7月底,美國公司在華獲得批準的直接投資項目已達27814個,協議金額498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236.7億美元。按投資額排名,在中國投資最多的前20家各國公司中有11家是美國公司,其中包括通用電氣??煽诳蓸?。摩托羅拉等大型跨國公司。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產生的原因
中美貿易不平衡趨勢不斷擴大有其內在的統計誤差。政策限制等原因,但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國際分工??鐕?。區域經濟集團組織等外在因素則是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加劇的重要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分工
從近年來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出口以紡織品服裝為主的貿易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訊類產品的出口份額在上升。但實質上,中國對美國出口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根據美中商務中心的統計,1997—2001年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產品中,出口額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飛機。通訊設備。顯像管。含油種以及自動數據處理器??梢姡缹θA產品出口明顯屬于高技術設計與營銷為主的技術密集型產品。
中美兩國貿易產品的各自優勢,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產業鏈的內部分工,中美兩國之間并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競爭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美國一直對華實行嚴厲的高技術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國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雙方產品的優勢互補也難以體現出來,無法實現優勢互補的國際分工合作,由此導致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二)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
美國跨國公司近年來對中國的投資日益增加也成為加劇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國的跨國公司通過在華投資繞開了關稅壁壘以及其他一些關稅措施,獲得了更多利潤。這些跨國公司以高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為他們在華的企業輸送境外關聯企業提供的零部件,再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將制成品輸送給其在消費國的批零企業,從中獲取高額利潤,而中國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費。美國跨國公司把原來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貿易逆差”。于是,簡單的進出口統計,掩蓋了真實的經濟關系,從而加劇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另外,美國的貿易統計報告沒有計算跨國公司匯回美國國內的投資利益,也加大了中美貿易的差額。據中美商會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長達4年的調查期內,參加調查的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中75%的公司實現盈利,10%的公司利潤非常豐厚,還有44%的公司2002年收入大幅增長,但這些美國公司匯回美國國內的利潤并未被統計在內,這就更加大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
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各國的生產跨越國界,這就使各國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契機對本國的產業進行調整。在進行產業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由于政局的穩定,利用外資的優惠政策,加上低廉的勞動力等因素,成為亞洲新興經濟體和日本。美國。歐洲的跨國公司轉移制造業的對象,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貿易差額的轉移。對中國進行產業轉移,導致中美貿易不平衡加劇的因素主要源自兩個方面:
1.東亞地區對中國實行產業轉移。中國對美國貿易差額的增加,主要是東亞地區相關國家對美貿易順差向中國轉移的結果,即東亞一些國家對中國實行了產業轉移,使原來東亞各國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過去一直是美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提供者,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工業化的繁榮發展之后,勞動力成本開始大幅上升,并因此逐漸喪失了生產及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升產品出口的競爭力,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這些國家和地區不斷把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到中國內地來生產,再返銷國內和出口到世界市場,中國制造的產品因此繼承了上述國家和地區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份額,也繼承了他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通過對1989—1995年間美國與中國和亞洲“四小龍”的貿易逆差的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點(見下頁表)。
2.美國本土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美國一些企業原來在國內生產。國內消費,現在則將生產轉移到了中國,生產出的產品再對母國“返銷”出口。有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美國在中國的獨資和合資企業生產的。以紡織品貿易為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紡織品最具價值的外包基地,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紡織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國服裝采購商的訂貨或美國本地服裝企業在中國生產的返銷產品,中方除了賺取小部分加工費用外,大部分利潤都流入了美國。與此同時,也通過產業轉移加大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四)全球化導致的原產地統計誤差
以原產地規則為核心的國家貿易統計制度是在20世紀上半葉為國際社會所確定的。當時,這種以國家境域為統計著眼點所形成的外貿統計,即貨物跨境流動統計是與國家參與對外貿易所獲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的經濟國界日漸模糊,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布局,使得國際貿易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的以國界劃分的模式,以往的原產地統計標準已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國家間的貿易關系。
由于原產地規則,使中美兩國在貿易額的統計上產生很大的偏差,也使中美貿易不平衡被進一步夸大。中國對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貿易,產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美國或其他國家提供的,加上其他運輸和管理成本,約占到該產品的85%左右,中國獲得的加工費為數甚微,僅占15%左右。但美國海關按原產地規則卻將這類商品的全部價值計入進口額,這無疑夸大了中國對美國的實際順差。另外,美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生產的產品,按原產地規則也被計入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之中,這也擴大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四、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目前,我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很高,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大出口對象,這就使我國對外貿易很容易受到美國的影響,且風險也較高。因此,我國應鼓勵企業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不要只盯住美國市場。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已參與許多區域經濟合作,如:10+1。10+3。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等,參與這些區域經濟組織可使我國享受關稅優惠等貿易優惠政策,這無疑為我國企業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比如,2005年7月,隨著《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的實施,雙方已就7000多種商品進行關稅削減,而東盟一些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很高,我國企業正可以抓住這一商機拓展出口市場,而不是只注重向競爭已很激烈的美國市場低價出口,從而也可以起到適當緩解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作用。
(二)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推動我國企業跨國經營
我國政府應加大力度扶持企業尤其是工業生產性企業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同時為企業做好咨詢與信息提供的宏觀指導工作。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緩解貿易不平衡,而且還可以通過投資設廠更有效地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力。另外,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組建的大型跨國公司通過其國外直接投資行為,可以分享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更高效率。
(三)逐步開放我國服務業,擴大美國對華服務貿易
由于美國對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一直比較感興趣,而中國加入WTO也要求服務業逐步開放,因此中國可以逐步開放服務業,不但可以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國內服務業市場的發展,還可以借機彌補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但前提必須是美方對服務貿易進行充分的統計。
另外,對于美國政府而言,對華貿易的優先策略之一就是擴大服務出口,限制貨物進口,而后者實際上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此,只有擴大服務出口才能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才有利于實現貿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