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啟示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我們看見一朵朵鮮花盛開的時候,我們是否歡喜?在歡喜的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它生存的價值。
花和人一樣也有喜和怒,當它喜的時候,就綻放出它的美麗,當它不高興的時候,就會枯萎死去。
而流水,他沒有鮮花的美麗,也沒有因挫折而低過頭。當它面對眼前重重危險時,他只是猛然向前奔去。這就是他的性格。
魚兒向他呼喚,鳥兒對他鄙夷,白云向他招手……你們都攔不住他。對待種種迷惑和挫折,他仍然邁開前進的腳步。因為他知道:如果他貪戀在這里就失去了大海的邀請。
走進生活,語文與我如影隨從。
趙麗華老師曾經說過:“打開這扇門,走進去,瀏覽新鮮的事物,探求未知的天地,這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也是個樂趣無窮的過程。”從此,我便癡迷于語文。
小時候,語文從讀過的書中悄悄走過。那時,我驚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我嘆息林黛玉的凄美之緣;我向往孫悟空的神通廣大;我困惑宋江的忠義之情。漸漸的,讀了《簡·愛》,我為簡·愛的努力生活而打動;讀了《童年》,使我明白了自己的生活多么幸福;讀了《繁星》《春水》,使我懂得了深沉的父愛,偉大的母愛;讀了《酷濱孫漂流記》,使我懂得了一種勇于探險的精神;讀了《名人傳》,使我體會到了名人的艱辛,讓我明白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諦。
現在,語文從我的生活中悄悄走過。一日,我與同學結伴同行,當我抬頭我著天空,映入眼簾的竟是如此湛藍的天,如此潔白的云。從來都沒有發現,春天的天空竟是如此蔚藍。而小草,也探出了腦袋,好奇的張望著世界。而遠處,有一座山,挺拔的樹木將青山裝點得如此莊重、大方。我不禁脫口而出:“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不經意間,語文從我身邊悄悄走過。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小學生作文教學;觀察;想象;創造力;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基礎教育在不斷加快信息化的進程中,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所有教育者的共識。多媒體網絡具有直觀、形象、新穎、感染力強、可控性強的優勢,它可以還原并創設出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實物情境、藝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充分調動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創造等智力因素,以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參與習作活動。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大自然的啟示”作文教學為例,本單元習作的訓練內容是圍繞“大自然的啟示”這一專題,把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大自然給人啟示的資料,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發明創造的事例或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示,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筆者在進行本單元的作文教學時,通過實踐充分感受到了多媒體網絡環境作為作文輔助工具的有效性。
一、多媒體網絡環境有效還原學生觀察的原生態。
作為一名城市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城市的孩子,他們生活在一個鋼筋水泥的城市里,高樓大廈正逐漸占領城市,大自然、原生態應有的一些常見的動植物正漸漸遠離城市,更加遠離學生的視野。作為七八十年代的小學生,我們常見到的螞蟻、蜘蛛、壁虎、狗尾巴草、豬籠草等動植物已漸漸在城市難覓蹤影,有的甚至銷聲匿跡。學生生活的快捷及單調直接導致作文題材的狹窄,如何讓孩子筆下能重現豐富多彩的自然之物呢?多媒體網絡環境為我們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作文教學在網絡環境下進行,首先我設計制作了一個“素材倉庫”,運用超文本的方式把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信息鏈接在一起,構成一個超媒體系統。在這個素材倉庫里,許多動植物都將呈現出在自然界中最原生態的狀況,這些生活畫面是城市所不可能見到的。學生可按照作文教學內容及要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素材欣賞,從而獲得所需的信息。比如,有的學生對螞蟻搬食物感興趣,有的同學對壁虎趴在墻上捕捉蚊蟲感興趣,而有的同學對老虎、大象的生活習性或是對某種植物的生活方式感興趣,就可以點擊相關的圖片、文字和視頻資料,親眼目睹它們的生活習性、生活技能等,對它們的本領有一個更為直觀和形象的認識。解決了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常?!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的現狀,讓學生近距離、原生態地觀察自然界的動植物,為學生的作文引來了“源頭活水”。
二、多媒體網絡環境有效促進學生觀察的細致化。
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門徑,一切外部信息要通過觀察才能進入大腦。觀察是整個作文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大綱指出“作文要做到觀察、思維、表達的密切結合”,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思維的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常常要求學生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去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生活中的一些精彩畫面卻常常是一閃而過、稍瞬即逝,作為我們的教育對象,四年級的孩子才九歲,生活中不常出現的畫面很難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可能會有針對性地認真觀察過,而有的孩子可能只是無意識的一種觀察,回憶起來這些動植物的畫面大多數只給孩子留下一些記憶碎片。
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滿足了學生觀察的個性差異需求,多媒體網絡形象直觀、有聲有色的特有優勢,縮短了時空距離,把自然的、原生態的動植物呈現在城市學生的眼前,把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促進了學生多種感官直接參與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的教學過程,從而縮短了學生觀察事物的過程。
在本單元的作文教學中,學生選取的觀察對象不同,觀察的進度各異,作為教師要求學生在進行觀察時,可以運用視頻中的慢鏡頭、截圖等功能對感興趣的動植物進行反復觀察,細致了解,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功能都了然于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細致觀察,這樣的觀察才是深層次的觀察,有質量的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觀察才能不斷地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積累生活素材,真正讓學生定位于作文的發現者、參與者、探究者。也只有觀察得細致才能更好地為作文打好基礎,為創造積累更多的發現。
三、多媒體網絡環境有效激發學生大膽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創造力,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造力的發展過程。想象越發展越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豐富的想象能力是習作中學生應具有的能力。作文教學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小學教師,我們的教育對像是六至十二歲的兒童,他們往往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而多媒體網絡就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景象這樣的特點,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從形、聲、境三個方面入手,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在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作文教學設計中,學生觀察完動、植物后,我在素材庫又選取了大量人類仿生學的作品,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汽車、建筑、醫學儀器、救援儀器等,讓學生在仿生學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去汲取科學家們的智慧源泉,借以發散自己的思維,讓想象插上翅膀,自由飛翔。一人千般想,十人萬種思。學生的想象空間一旦真正的開啟后,其想象的豐富多彩是成人難以想象的,踏一葉舟能闖蕩大海,駕一片云敢翱翔太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就會在學生篇篇習作中表現無遺。
而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我們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而要保護學生的創造勇氣和創新精神,著力引導學生敢于突破陳規,提出大膽的設想和獨特的見解,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另辟蹊徑,探尋到具有創新意識的簡捷妙法,在不斷的探索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四、多媒體網絡環境讓創造有效植根于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彼?,我們的教育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人們把大腦中各種信息,綜合運用各種思維要素和思維形式、思維類型等,在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的思路,進行想象、推理、概括、拓展、再創造,進而形成新知識的心理過程。作文的最基本屬性,就是創造性思維,文章,不是抄襲、模仿來的仿制品,不能套寫、套用,而是作者創造出來的創造品,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寫作興趣,培養寫作想象思維,激發與捕捉寫作靈感,進行創造性思維就必須掌握與儲存新的信息,帶領學生進入思維狀態。
在教師作文教學中,網絡為我們提供了相當的便利,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互聯網上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知識或圖片、聲音,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寫作素材,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捕捉寫作靈感,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
經過學生的吸收――儲存――探索――轉化――創造,寫出具有不同風格,彰顯不同個性的文章,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學生打破了思維定勢,使之逐漸養成靈活的、具有跳躍性思維習慣,大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關注到,許多學生一聽到想象、創新,便漫無邊際地開始創造、發明,常常可以看到學生作文中的創造發明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根本無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學生會認為這種無邊無際的瞎想就是想象。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的創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更科學,更實際。
在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作文教學中,我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在創造發明前,利用網絡搜索一下相關的發明與創造,凡是已有的發明創造讓學生避開,不要雷同,凡是感興趣的發明創造,可以利用網絡探尋一下相關領域,了解生活中最需要的是解決哪些問題,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發明創造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植根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使自己的發明、創造更實際、更生活化。
五、多媒體網絡環境讓交流互動便捷有效。
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變革傳統寫作教學“學生寫,教師改”的評議方式,提倡學生間的交流與評論,在第二學段與第三學段中分別提出了“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等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等具體要求。
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與傳統作文相比具有更加多維的評價、修改互動方式。傳統作文教學一般有這樣幾個步驟: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學生謄寫。
這種方式的弊端是互動性單向且封閉,學生只能從老師這兒得到單方面的評價信息,教師的評語也常常是寥寥幾十字的短評,信息量有限。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則打破了傳統作文封閉式與單項式的互動方式。其操作流程如下:教師將作文命題上傳至網頁,學生根命題進行寫作,完成習作后上傳至網頁發表,先由班級網友點評,點評后學生進行修改,修改后再次上傳,接著,由老師進行點評并修改,最后學生根據老師的點評進行修改,并上傳至班級主頁。從流程上看,學生作文被修改與評點的可能性由原來的一次或者兩次被擴展到無限多次。教師與學生封閉式的交流互動方式被打破,學生對信息的獲取也由原來的一維變為多維。
在“大自然的啟示”這一網絡作文教學中,我采用的流程是:
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任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方面,教師已由作文的講授者成為作文信息的編輯者、組織者、導航者;另一方面,學生已由生搬硬套地去寫到帶著任務解決問題去寫,師生雙方通過一定的反饋系統,搜集與傳遞數據,各取所需,共同發展。
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入,作為城市的學生,漸漸遠離鄉村,遠離原生態,對自然的認知將要憑借更多的現代信息技術來完成。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讓城市兒童的雙眼回歸自然,讓更多的創新植根實際,同時它也強調教師應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你們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書的啟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話。是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的社會是高科技的社會,一切都離不開書。我們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同學們可不能錯過哦!要知道,只有讀好書,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識;只有讀好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只有讀好書,才能使我們克服重重困難,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就拿我來說吧,以前,我對讀書根本沒有興趣,寫完作業就知道玩,老師布置作文時,我愁得東一頭西一頭,不知該怎么寫,做閱讀時,也不會總結文章的主題思想,因此語文成績總也上不去;數學題也不會完整的回答。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對書產生了興許。
那是去年冬天,姑姑給我買了一件紅毛衣,由于穿臟了,媽媽就給我洗,撒上洗衣粉后,一盆的紅水,我急忙說:“媽媽,把衣服拿出來,再撒上些細鹽,攪拌好后,再把衣服泡進去,十幾分之后,再把毛衣搓洗一遍,用水沖干凈?!眿寢屨瘴业脑捜プ隽?,毛衣不但沒有掉色顏色還鮮艷了不少呢,媽媽既高興又驚奇的說:“真沒想到撒上鹽就會這么好,女兒,你在哪學的啊?”我自豪的說:“書上學的。”
從這一刻,我體會到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之后,每天放學寫完作業,我總是看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才發現,原來書中的世界如此豐富、如此奇妙,我可以和各種各樣書中的人物對話,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我會為他們的快樂而高興,為他們的不幸而難過。我通過書去遨游祖國的大好山河,可以盡情的去想象……啊,原來讀書能給人帶來如此大的快樂、享受。我真后悔明白得太晚。
現在作文課上,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發愁作文了,語文成績也提高了,我嘗到了甜頭,使我更愛讀書了。但我也要告訴同學們,讀書其實很快樂,快快到書中去遨游吧!
【關鍵詞】興趣;交流;肯定
讀完《香菱學詩》,我被震撼了,一個毫無寫詩基礎的香菱,經過三、四個月的點撥,竟能寫出“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的好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要歸功于她的老師——林黛玉。林黛玉不僅才情出眾,而且深諳教學之道,她教香菱學詩的過程和方法,盡顯了優秀教師的點燃作用,對我們今天的作文教學頗有啟示。
啟示一:營造氛圍,提興趣
“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一個智慧的老師總是千方百計營造產生靈感的氛圍,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久居梨香院的薄命女香菱,有幸走進了大觀園這個文學氛圍濃厚的特殊環境,環境的改變觸發了香菱學寫詩的愿望,林黛玉抓住機遇用平等的目光視香菱為姐妹,一下貼近了兩顆心的距離,這為香菱學詩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讓香菱有寫的興趣,不懼怕詩,敢寫?!澳阌质且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說的“香菱拿了詩,回至蘅蕪苑中,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林黛玉的高明之處在于點燃了香菱濃厚而持久的寫作興趣,使之達到了廢寢忘食的著迷程度。這就告訴我們:在作文教學上,營造氛圍,點燃興趣至關重要。平日舉行拔河比賽,節日慶祝,看電影,踏青郊游,班級發生的突發事件、意外情況,這些都能使學生興趣高漲,寫起相關的作文來自然就順手多了。這樣堅持久了,學生在寫作文的時侯就會習慣于記實事、寫真人、抒真情;這也是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有興趣的事,自己愛干樂意干的事,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把它們變成文字,將快樂永久保存,那就是佳作的雛形。
啟示二:多讀善悟,重交流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一個聰明的老師要站得高看得遠。當香菱告訴黛玉喜歡“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時,黛玉立即講析說,這純屬寫實的閑情之作,沒有意境,斷不可學這樣的詩,應該去讀李杜王的詩,才能讀出詩味寫出好詩。說著開出由易到難的書目:“詩中有畫”重在直觀的王維律詩一百首,入門容易先學;杜甫的“詩史” 一二百首,多寫現實生活,較易理解,所以次學;李青蓮浪漫主義的絕句一二百首,因較難理解,所以再次之。謝、阮、庾、鮑的詩更難些,所以要有前三個人作底子。香菱拿了書,“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的讀起來”??少F之處是香菱不但在讀,且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并將自己所思所悟與人交流?!爸薄弊炙茻o理,“圓”字似太俗,“白”“青”兩字也似無理,但“若說再找兩個字換,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感嘆“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中“余”“上”兩字,“難為他(作者)怎么想來”,并由此想起自己上京來時所到之地。她的見解,讓寶玉黛玉大為佩服,且要請他“入社”,此時,香菱能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高興嗎?黛玉憑借自己扎實的功底對香菱進行了指導,她教的得心應手;香菱憑借自己苦讀與善思潛心學詩,她學的事半功倍。林黛玉教導香菱學詩這一過程啟示我們:教師要有梯度推薦好的文章給學生讀,因為讀書是寫作的基本功;學生也要學會觀察思考,發散聯想,將所讀之美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將所見之美景與寫作聯系起來,在生活中挖掘、積累寫作素材。春天到了,就帶學生去踏青,尋找春天、發現春天;秋天到了,與同學們一起觀察常青樹和落葉樹的變化……在觀察中不失時機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這樣學生必會產生寫作的靈感和沖動。
啟示三:勤學苦練,多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