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質災害;物聯網專網;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

1業務分析

1.1業務需求分析

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要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避讓搬遷與工程治理、基層能力建設和應急體系建設等。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以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發展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其穩定性危險性及發展趨勢,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主要工作。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主要包括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以及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通過群測群防終端設備及自動化專業監測預警設備完成對地質災害監測數據收集、上報、分析、預警等工作。搬遷避讓及工程治理是針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搬遷避讓的措施,按輕重緩急,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實施工程治理,從而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應急管理體制通過建設應急處置平臺,實現語音通信、視頻會議、圖像顯示、預警預報、動態決策、綜合協調與應急聯動等功能。

1.2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需求分析

2015年,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應積極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通信、無人飛機、遙感遙測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運用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因此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專業設備商業化,結合物聯網技術手段完善自然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成為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信息化建設的新思路。目前全國各省圍繞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平臺,本文則是基于信息化平臺為依托,將NFC、物聯網專網、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無人機等物聯網領域技術應用于國土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中,以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標準化、智能化管理,從而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

2物聯網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災應用中的分析

2.1群測群防人員智慧管理

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群測群防監測體系是針對災害點完成野外巡、排查、監測等工作的管理體系,傳統的群測群防監測是通過終端設備,采集所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信息,并上傳到后臺系統,經過分析以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日常管理、監測預警等功能。通過對現有信息技術的分析,傳統的群測群防信息管理技術不僅無法實現對群測群防野外工作的監管,也難以確保群測群防人員采集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實時性,這將影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落地。結合應用NFC、GPS與移動基站的動態耦合定位技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巡查、排查、監測方案。一方面應用NFC技術,通過為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一張基于NFC芯片的識別碼,群測群防人員在進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巡查、排查、監測時,通過終端設備掃描識別碼,采集界面將自動生成該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本信息,群測群防人員無需選擇地質災害隱患點,僅需上傳調查、巡查、排查、監測結果數據,完成數據采集工作,基于NFC技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信息采集技術,確保了采集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實時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移動基站動態耦合技術,實現群測群防人員工作軌跡的查詢和動態定位,以達到野外人員工作監管,提升群測群防數據采集工作的智能化監管,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2.2監測設備的智能化管理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使用如地表位移監測設備、降雨量監測設備等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對災害點進行實時監測,利用監測設備針對災害點進行數據實時采集及海量存儲,結合大數據分析手段提供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功能,從而達到對災害點的實時管理能力,提升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水平。伴隨大量監測設備的部署實施,業務在監測數據的時效性、安全性及專業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目前的專業監測設備回傳監測數據是通過傳統的2G/3G/4G傳輸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專業監測數據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回到后臺系統進行分析預警,以達到對地質災害的時效性管理要求。第二,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現狀下,信息安全是當前信息化發展的必須要求,專業監測數據屬于業務保密數據,如何保障監測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第三,大量的專業監測設備都部署在野外,如何保障專業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自動化專業監測平臺是在上述業務需求背景條件下,結合運用了物聯網專網卡、物聯網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技術,志在解決監測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及安全性,以及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三大問題。圖1所示是物聯網專網組網架構圖,中國移動物聯網專網是指中國移動為滿足物聯網發展所需的豐富碼號資源、物聯網“規模性、流動性、安全性”特點以及業務個性化需求、客戶高質量的網絡保障而搭建的一張網絡。通過建設物聯網短信中心、物聯網GGSN、物聯網HLR等物聯網專用網元,實現物聯網用戶與大眾用戶的網絡分離,為行業客戶提供可靠性和穩定性的高質量網絡。專業監測設備使用物聯網芯片、通信模組,即可將專業監測設備采集的災害點數據通過物聯網專網進行傳輸,將傳輸渠道與大眾用戶使用的網絡分離,不僅提高了網絡傳輸效率,同樣也保障了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對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時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圖2所示為中移物聯網開放云平臺架構,該云平臺支持泛連接和大數據存儲,可滿足海量設備的大并發高吞吐量地快速接入,支持將分散在各地的設備通過云平臺進行集中式管理,完成高效的資源管理和數據的安全存儲。實現設備的監控管理、在線調試、實時控制;并且云平臺提供消息路由、短彩信推送、APP信息推送等多種方式將數據分析結果、預警告警消息等快速推送給移動終端。針對分散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利用云平臺提供的泛連接功能方便快捷地接入云平臺。結合物聯網專網提供的各個監測設備物理位置(GPRS定位)、數據交互流量等信息,通過Model_Bus等工業控制器集中控制網絡協議,實現遠程對監測設備狀態監控及集中管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在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工作中積極探索運用物聯網技術,不僅可提高監測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同時保障了專業監測設備的數據采集傳輸的實時性及安全性,從而提高了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

2.3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視化管理

為了實現信息對稱,國土地質災害防治及救災工作中,對災害點的可視化管理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實時現場監管,從而在室內可查看地質災害現場情況,提高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預警預報能力。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視化管理,是從多個維度來監控地災隱患點,使得監管部門在辦公室或者應急指揮調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災隱患點或者地災現場的情況。這就包含前面我們所述的通過專業監測設備和現場監管人員反饋的信息,還可通過無人機快速的飛臨現場結合物聯網專網卡、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技術。將該監控設備或無人機中災害點的實時畫面,利用通信模組及專網卡,實時傳回開放云平臺中,業務人員可以通過云平臺查看實時的地質災害現場數據,從而實現對地質災害現場的實時監管。

2.4綜合應急救災指揮平臺

突發地質災害將造成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損失,通常在地質災害發生后,清晰、全面、直觀的數據展示能力將提升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效率,同樣可為領導、專家提供科學有力的決策依據。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應急救災指揮平臺利用WebGIS平臺,集成了地災主客體數據于一體,在“一張圖”上,實現了對地質災害防治到救災全業務流程的管理。圖3展示了綜合應急救災指揮平臺架構圖。

3結束語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第2篇

地環院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具體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什么舉措?近日,記者采訪了該院黨委書記李永平。

記者:作為專業的地質環境研究單位,請問貴院在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核心工作有哪些?

李永平:近年來,根據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部署,我院重點做了六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負責編制《全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施方案》,參與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與綜合研究工作。負責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出資的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二是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責編制《全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預案》,開展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群測群防和監測體系建設工作,組織專家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排查;三是努力完成地下水動態監測任務。每年度編制《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質環境監測報告》,負責編制《全區礦泉水開發利用規劃》并進行礦泉水企業年檢換證工作;四是組織實施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編制《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全區地質遺跡圖集》,起草《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章程》,開展地質遺跡調查工作,參與地質公園建設;五是廣泛開展地質環境綜合研究工作。聯合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地質環境專題研究,并與中國地科院水環所合作開展《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研究》,與自治區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研究》,分別與中國礦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合作開展《礦山地面塌陷發育規律與治理模式》和《礦山地質環境動態遙感監測及信息系統建設》研究工作;六是編制和全區年度地質環境公報。按照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由我院負責全區地質環境管理、項目實施、動態監測等方面的資料匯總、數據采集、綜合分析工作,并編制出版《地質環境公報》,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讓全社會了解地質環境狀況,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為實現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記者:請問今年以來,貴院在地質環境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永平:第一,開展了應急調查、現場演練和宣傳培訓技術指導工作。現已完成63個旗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2628處,并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第二,對地下水實施了動態監測。已開展呼市、包頭、烏蘭察布、赤峰、通遼、烏海、鄂爾多斯等7個主要城市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及泉流量的動態監測工作,監測孔總數為365個(其中國家級50個,自治區級315),監測控制總面積為4293km2。第三,組織實施了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項目。截至目前,累計承擔并完成的國家、自治區下達的基礎性、公益性水環項目60余項,成果報告優良率達93%以上。同時,利用我院技術、資質優勢,為社會提供地質環境技術服務,完成了600余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設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等工作。第四,組織實施了“礦政管理基礎數據庫及應用系統”地質環境管理方面7個子系統的建設任務。已完成全區63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數據庫、14個主要城市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全區1∶50萬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庫的建設工作。

記者:請問“十二五”時期,貴院在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有哪些具體的措施?

李永平:首先,加快構建多部門聯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雨情汛情、群測群防的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預報會商和預警聯動機制。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完善自治區地質災害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積極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應急技術培訓和應急技術研究,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快速反應、防范處置能力,為各級領導在緊急處置突發地質災害過程中,安全、及時、準確地獲取現場信息進行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其次,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遺跡保護體系。結合“和諧礦區”、“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在我區典型生態類型地區,如大興安嶺林區、呼倫貝爾―錫林郭勒草原區、鄂爾多斯高原區等地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及治理技術研究。協助主管部門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和地質環境項目管理辦法。加強地質遺跡及古生物化石調查和保護工作,組建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和管理機構,承擔全區地質公園、古生物化石管理保護的日常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

0.前言

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心和注意。我國政府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對此非常重視,正式把控制人口,保護環境列為國策,并已取得明顯效果。地質環境是自然環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地球巖石圈的一切物質和作用的總和。它包括各種巖、土及所含礦產資源、地質地貌景觀和由內、外動力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場所。

1.地質問題的提出

地質災害是由于自然或人為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層比較強烈地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境的巖、土體或巖、土碎屑及其與水的混合體的移動事件。“地質災害”一詞一經被提出,先行者就考慮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地質技術因素、相關立法社會保險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質災害不但是科學界研究的課題,也是公共管理和社會建設共同關注的涉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

2.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相關性

2.1地質環境對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無論何種類型對地質災害必然涉及到地質體, 既要以地質體作為地質災害的載體,又將地質全作為災害作用的對象。而任何地質體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是構成地質環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質災害的發生必然受到其所處的地質環境的制約。

2.1.1地質災害賦存于特定的地質環境

所謂地質災害即指那些對地質環境造成劣化影響,對人類生存構成危害的地質事件,而這些地質事件的本質就是地質體的相對運動、狀態改變如地殼應力的釋放產生地震, 反映形式為地殼震動與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縫、砂土液化及軟土震陷, 表現形式是地表巖土的運動和移位; 其他災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巖土體的移位或狀態改變形式完成成災過程。

2.1.2地質環境制約地質災害的發生

如前述,地質災害是在特定地質環境條件下孕育發展的,若環境條件不具備,則災害難于形成。即地質環境一方面構成地質災害發生的條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發生, 起制約作用如泥石流災害有其發展階段性,對應于地質環境條件則在溝谷發育的成熟期為泥石頻發期, 此前,隨著溝谷地貌形態的發育和地質環境的變化,泥石流處于孕育發展階段,并不成災.由此可見地質環境對于地質災害的制約作用。

2.2地質災害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質災害的發生伴隨地質環境變化

我們說地質災害是某地質體相對于所處環境的運動變位及狀態改變。那么地質災害發生的過程也同時完成了地質災害對于相關地質環境的重塑即改造過程。隨著巖崩、滑坡的發生一部分巖體失去勢能, 由不穩定而達到暫時穩定。這時完成移位的地質體―災害載體得到了新的環境條件下的平衡。而地質體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臨空面及滑坡后壁則改變了原始的應力狀態及在環境中所處的地位而構成新的災害載體,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質體的運動變位. 在整個過程中,一部分地質體經過運動變位達到穩定, 另一部分地質體變成了新的災害載體構成不穩定因素。此間地質體所處的環境相應產生變化。

2.2.2兩類災害環境效應的共性與異性

由前述地質災害的成災特性可知兩類災害都具有后效性,對環境產生劣化影響,此為其相同點.突發型地質災害對環境的改造明顯直觀,災害突發,地貌改造均為一次性完成, 緩變型地質災害對環境的改造不明顯。要經過一個累積過程, 災害長期作用的累進影響反映為環境的變化, 其長期效應明顯,且環境效應漸次增強。

3.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與防范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體系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避讓搬遷與治理、應急體系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支撐等。

3.1調查區劃體系

實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程是為了建設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評價其危險性,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確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為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實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據,為省級和國家層面決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監測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技術和行政2個方面,是防災減災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個運行良好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能夠在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及時捕捉前兆信息,針對不同對象及時發出防災減災警示信息,為地質災害避險決策或應急處置提供依據。搬遷治理工程體系根據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結果,對確認危險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經過地質勘查評價,采取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在條件具備時,治理工程可以和災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質環境合理利用結合考慮,以實現防災減災與土地資源再開發的雙重目的。

3.3應急處置體系

堅持以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管理需求為導向,立足于現有科學技術資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適應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支撐機構、信息網絡系統平臺、技術裝備體系和應用技術系統,科學、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服務。

3.4科學技術研究支撐體系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對重大地質災害成生的典型地質環境、內在機理和成因模式進行研判,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防控方法和防災減災技術標準等研究,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

由此可知,我國地質環境利用的無序性與有組織的地質災害減輕行動之交叉與矛盾,即戰略層面的被動和戰術意義上的主動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因此非常需要樹立更加主動地為人居環境建設的地質安全服務,更加主動地為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建設與安全運營提供地質服務,更加主動地為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推動和支撐各級政府科學管理地質環境的理念,以實現地質環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質災害風險最小化。

4.結語

為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風險,就必須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把人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規范人類自身的行為融入到順應與改造自然過程之中,跳出單純工程地質評價和地質災害防治的習慣性思維,突出立足地質環境變化研究建設工程地質環境安全,變保護地質環境和防治地質災害為持續利用地質環境和主動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風險管理,從而避免出現地質環境的不可持續利用現象和減輕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劉傳正.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第4篇

——丹巴縣國土資源局 張彬

一、地質環境概述

在地形地貌上,丹巴縣位于大雪山東麓邛崍山西坡,屬于岷山、邛崍高山區,是我國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系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境內地形復雜,地勢變化多端,相對高差懸殊,山脈逶迤,奇峰聳立,怪石磋砣,山河相間,河川縱橫,峽谷深切,河溝密布。在地質構造上,地處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川滇南北向構造與小金—金湯弧形構造和復合部位,構造體系復雜,區內南北向構造屬川滇南北向構造體系,褶皺發育。據地震資料,縣境內西側的鮮水河斷裂帶為一地震頻繁發生帶,近20年來先后發生的爐霍7.9級(1973年),塔公的5級(1978年)及道孚的6.9級(1981年)等地震均涉及本區。調查結果表明,地震為鮮水河斷裂左行扭動作用造成。本區小震活躍,大震較為頻繁,多集中于鄰近道孚縣及康定縣一帶,據《中國地震危險區劃》丹巴屬5.5級~6.9級地震危險區,設防震級為Ⅶ級。

二、地質災害概況

被譽為“美人谷”的丹巴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高山峽谷區,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大渡河上游。面積5649km2,轄3鎮12鄉181個行政村、4個社區,人口7萬余人,縣域內山高坡陡,峽谷深切,地勢險峻,地層復雜,地質構造發育,山體植被差,降雨集中,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素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同時也是全國首批重點區域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三個試點縣之一。丹巴縣主城區位于大渡河源頭,是大金川河、革什扎河、東谷河、小金河和大渡河5條河流的匯聚點。由于災害發育,縣城所在的章谷鎮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40處,僅在主城區就有5條泥石流溝穿城而過,白嘎山大滑坡、橋1#和2#滑坡、雙擁路后山危巖、三岔河危巖帶、西河橋危巖帶、大風灣危巖帶等重大地質災害將主城區重重包圍。

汶川“5.12”大地震、蘆山“4.20”地震和康定“11.22”地震后,因丹巴距三次地震震中都非常近,受到的影響強烈,致使山體松而未滑、危石搖而未落的險情叢生,加劇了原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危險性和險情,使丹巴成為震后次生災害的高易發區。2017年,按照省、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工作部署,我縣委托四川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等7家專業地勘單位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全覆蓋的應急排查,查明地質災害隱患844處,共威脅居民8421戶,威脅人口42673人,威脅總資產達32.22億元。

三、歷年典型災害情況

2003年,丹巴縣發生的岳扎鄉鵝狼溝“6.26”泥石流及巴底鄉邛山溝“7.11”泥石流,為50至100年一遇的特大泥石流災害,以上2處特大泥石流災害共造成70多人死亡和失蹤的嚴重后果,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005年,縣城建設街后山古滑坡復活,潛在滑坡方量達230萬立方米。滑坡導致前沿多幢建筑出現劇烈的拉裂變形,嚴重危及到半個縣城4900多人的生命安全。

2014年6月,我縣出現持續28天的強降水天氣,縣城月降水量達273.1毫米,部分鄉鎮超過300毫米,洪澇現象為歷史50年一遇,此次強降雨對交通、水利、文教、衛生等基礎設施和農牧業、林業、工礦企業、電力、通訊等行業造成了嚴重損毀,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2014年8月9日凌晨2時,東谷鄉二卡子溝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沖出60余萬方的泥石流物質,致使10戶農房被完全沖毀、85戶農房嚴重受損,所幸監測預警和主動撤離避讓到位,避免了直接受威脅的651人可能因災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

四、災多災頻災重的原因分析

丹巴縣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和空間分布,主要受控于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和人類經濟工程活動。

(一)地質。丹巴縣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三疊系及沿河谷地帶分布的第四系等,巖性復雜,以變質巖為主,局部出露侵入巖。構造上處于川滇南北向構造與小金-金湯弧形構造和復合部位,構造體系復雜,區內南北向構造屬川滇南北向構造體系,褶皺發育。據《中國地震危險區劃》,丹巴縣屬5.5級~6.9級地震危險區。由于距離鮮水河斷裂帶、康定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等地震高易發區較近,有歷史記錄以來丹巴雖未發生過較大以上地震,但受以上斷裂帶地震的波及影響亦十分強烈。

(二)地形地貌。丹巴縣屬于岷山、邛崍高山區,是我國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系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地形地貌以高山為主,次為中高山、極高山。境內河流侵蝕作用強烈,地勢變化多端,相對高差懸殊,斜坡坡度大,穩定性差。

(三)水文氣象條件。丹巴縣水系發育,境內河川溪流縱橫密布,主要有大渡河、小金河、大金川河、革什扎河及東谷河五大河流穿流而過。在氣候上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為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年平均降雨量在700mm左右。丹巴脆弱的地質環境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1小時內降雨超過10mm、24小時內降雨量超過20mm就極易引發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近年來,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域內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頻繁強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建了多座水電站,新修了多處水庫,利于形成局部小氣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極端氣候的多發頻發,降雨在時空分布上十分不均。二是公路的修建、改建十分頻繁,削山擴路、切坡削坡等易打破原穩定—較穩定山(坡)體的穩定性,加之削坡產生的土石隨意堆放形成新的物源,易引發和誘發地質災害。三是人地矛盾突出,因適宜建設的土地稀缺,村民修房建屋切坡削坡現象十分普遍,同時,坡地農墾耕作頻繁、漫灌普遍,村民為求交通便利和經濟利益在公路干線周邊私自開挖山(坡)體或在危巖崩塌等地質災害發育的區域修建房屋的情況時有發生,由于未科學評估論證和缺乏技術指導,將房屋修建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及建筑結構設計不適宜斜坡地質條件要求的現象普遍,遭受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危害的情況十分嚴重。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情況

根據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和所取得的防災成效來分,丹巴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2003年岳扎鄉鵝狼溝“6.26”泥石流及巴底鄉邛山溝“7.11”泥石流之前,該階段的地災防治工作幾乎為空白,主要表現為無統一的政府機構統攬統籌該項工作,群眾識災、防災、避災的意識和能力十分淡薄有限,也基本上未投入資金開展群測群防和工程防治工作。

第二階段為2003年2次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后至2013年,該階段以2003年2次特大泥石流血的教訓喚醒全縣上下開始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初步形成了發動群眾廣泛監測加強預警和零星地、分散地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防治的格局。

第三階段是2014年至今,該階段以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理念和縣委、縣政府“全域治理”思路為代表,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開始啟動實施“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并通過實施避險搬遷、應急排危除險、重大工程治理、重點場鎮和小流域綜合防治、應急能力建設等系統性的工程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該階段國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和社會效益,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正常健康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據統計,自2014年以來,省、州投入到丹巴縣開展地質環境防治的資金達3.92億元。

六、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思考

丹巴縣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的特點 ,并直接威脅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結合丹巴縣地質災害現狀及國民經濟狀況,丹巴縣地質災害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在非工程措施方面走“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防災道路,在工程治理方面根據“全域治理”思路,以《丹巴縣2016-2020年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規劃》、《丹巴縣典型小流域調查報告》和丹巴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資料為支撐,按輕重緩急和防治建議,按計劃、分年度加快推進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及項目申報工作,力爭在2020年底實現“全面開展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小流域綜合整治、應急排危除險、專業監測、應急能力建設等工作,基本完成主城區和各小流域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或避險搬遷,對其他隱患點,積極開展專群結合的監測預警,實現災情、險情得到及時監控和有效處置” 的目標。

防治對策著重從以下兩方面開展:

(一)強化行政管理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做好地災防治工作,領導是關鍵。縣、鄉兩級政府及各相關部門應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十分重要的工作來抓,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在進行城市規劃和農村宅基地選址方面要嚴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關,盡量避開地質災害危險區,確實要開展建設時也要以建設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較小、可防可治為前提,同時必須優先落實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2.嚴格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切實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及《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情形的行為嚴格執法力度。

(二)落實防治措施

1.非工程預防方面。一是加強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科普宣傳,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自防意識與自救能力。定期組織專業人員對當地居民進行地質災害科學預防知識與自救技能的培訓學習;在游覽道路上和風景點有危險的地段,豎立明顯的災害類型標記。二是認真貫徹水土保持法和生態環境保護法,減少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三是采取退耕還林、減少開礦等方式,減少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來保持水土流失和保護生態環境,堅決禁止亂開坡地,禁止以各種形式擠占、堵塞溝(河)道;筑路削坡又不進行護坡,禁止在崩塌、泥石流易發區內不經任何調查評估大肆進行旅游景點的開發等。四是充分發揮群測群防監測預警體系和網絡的作用,若出現強降雨或持續較強降雨等不良天氣時,應引起重視,縣、鄉、村應及時向當地居民災害預警信號,組織村民避險,以免出現因災人員損傷。五是采取主動避讓措施,就當前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來看,針對一些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尚不能有效控制和減免,只能采取對應的避讓措施,特別是在進行宏觀的經濟和建設規劃時,要盡可能避開這些區域。

 2.工程防治方面。一是大力實施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的避險搬遷安置,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免于或減輕受到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威脅危害。二是實施控制治理,采取排危除險、工程治理、重點場鎮和小流域綜合整治等工程措施,對危險性大、威脅群眾多、具備治理條件、防治緊迫性強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工程治理,有效控制其災情和險情。三是落實地質災害防治“三同時”制度,在開展工程項目建設時,保證地質災害治理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竣工。四是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應急管制體制。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范文第5篇

一、年度工作完成情況

(一)圍繞災后重建、擴大內需重大項目,千方百計保障建設用地的需求

今年,我市充分發揮規劃和政策在災后重建、擴大內需中的關鍵作用,嚴格執行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確保災后恢復重建的建設用地需要。一是認真編制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充分發揮土地政策的調控作用,引導土地利用結構調整,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二是認真實施差別化用地管理,確保綿茂公路、成綿高速復線、成綿峨鐵路、泰山、凱江路拓寬、岷山路延長線等一批重大建設項目的用地需要。三是繼續用好用足特殊支持政策,通過先行用地、用地預審,保障了全市列入災后重建規劃的重大建設項目及時開工建設。

(二)嚴格規范管理,加強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

今年,我市在做好主動服務保障發展的同時,嚴格規范管理,做到“兩手抓兩統籌”。

1、嚴格執行土地審查報批。認真執行國家擴大內需和產業政策,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和年度計劃,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切實保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實施土地審查報批。凡占用基本農田的建設項目,在用地預審中認真進行基本農田論證工作,確保補劃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

2、加強“掛帳”管理,加大土地整理力度,“5.12”以來,我市“掛賬”面積46973.951萬畝,涉及77個項目,開發整理規模457431.12畝;可新增耕地面積58858.83畝;投資預算55265.159萬元;截止20__年11月,已竣工驗收有5個項目,已完工的61個,正在施工的7個,準備開工的4個。年內可完成所有項目,可核銷完所“掛賬”指標。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大考核檢查力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基本農田保護專項規劃已上報省廳驗收。

3、加強礦政管理,鞏固整頓成果。開展了對非煤礦產資源的整合工作,制定了《__市非煤礦產資源整合實施方案》;完成了第二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和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開展了26個礦區、2個礦種開發利用現狀調查工作,年內可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4、以衛片執法檢查為為抓手,強化執法監察工作。我市是第一次開展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也是第一次依據《15號令》實施問責。因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領導機構,下撥了專項經費,制定了實施方案,加強人員培訓,有序開展工作。經過認真清查,到目前為止,全市違法新增建設用地涉及圖斑數18個,宗地數為19宗,面積182.09畝。違法用地宗數占新增建設用地總宗數的比例3.66%,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1.67%,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1.37%。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在全省排序第15位;違法用地面積在全省排序第10位。其中:__區5宗,面積42.73畝,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2.23%,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2.05%;中江縣1宗,面積10.4畝,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3.6%,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3.59%;羅江縣2宗,面積10.9畝,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0.45%,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0.76%;廣漢市1宗,面積3.4畝,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0.54%,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0.57%;什邡市6宗,面積78畝,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3.57%,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1.46%;綿竹市4宗,面積36.66畝,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的比例1.05%,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總面積的比例1.17%。全市已經進入立案程序宗地數為10宗,面積70.84畝,立案落實情況:目前已拆除違法建筑面積16159.62平方米,已恢復土地原貌51.72畝,落實罰款36351.5元。

5、市場配置資源機制不斷完善。今年全市總供地351宗,面積677.24公頃,其中經營性用地244宗,實現出讓合同總價款39.29521億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今年以來,我局認真分析土地資產運營形勢,精心謀畫,,土地資產運營成績喜人,11月份,投放市場的一宗商業用地,經13輪叫價以435萬元的最高價成交,創建我市土地資產運營畝價最高記錄。

(三)認真實施民生工程,促進和諧發展

1、切實做好征地拆遷安置補償工作。我市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從經濟發展全局和維護穩定的高度出發,扎實有效推進征地拆遷安置補償工作,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堅決防止因征地發生。嚴格履行征地程序,采取多元化補償安置途徑,多渠道保障住房落實,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全市應安置人員基本安置到位,思想穩定。根據市委安排和新形勢的要求,對全市征地補償安置方式和內容進行了調整,出臺了《__市征地補償安置辦法》。

2、全力推進涉及國土資源部門的民生工程。繼續以對群眾的滿腔熱情,高標準組織實施好“金土地工程”、紅層找水打井工程、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和避險搬遷工程、富民安康工程。我市2個“金土地工程”,進入了施工收尾階段,年底前可按時完成任務;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已完成了530戶搬遷任務,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62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已完成全部任務。完成了全市1398個集中安置點的地質災害隱患復查復核工作,確保集中安置點的安全。

3、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扎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特別是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一是加強對20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監測,組織開展62處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二是健全完善群測群防監測網絡,落實值班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加強充實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小分隊人員。三是突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加強汛期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檢查排查,強化各項防災措施,加強巡查督導力度,將地質災害類型預警搶險措施、避險疏散路線和預警信號等明白卡和防災工作明白發到手中,堅決防止發生群死群傷災害。上半年共進行了5次應急調查,開展汛期檢查8次,對全市災害易發區段和20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做到心中有數并責任到人。在“8.13”綿竹清平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由于防范措施得力和防治預案合理,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四)加強國土資源基礎性工作,依法

行政能力進一步提高

1、科學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認真編制好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__-2020年),切實把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基本要求,堅持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統籌各業各類用地、加強土地生態建設、強化土地調控的原則,目前已完成總體規劃修編初步方案,上報省廳批審。

2、開展農村土地登記發證試點工作。我市充分利用“二調”成果,積極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登記發證工作。制定下發了實施意見和技術要求,在全市12個鄉鎮開展農村土地調研、登記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積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及農民宅基地登記發證工作經驗,為全面鋪開打下堅實基礎。

3、和維穩工作扎實有效推進。全市各級國土資源系統以集中處理突出問題及為重點,強化源頭治理和事件的解決,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全市總量明顯下降。切實抓好維穩和責任制的落實,制定了重大群體性上訪應急預案,加強值班和領導帶班,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全年沒有發生大的群體性上訪事件,行政調解的做法得到市領導的肯定。今年,共接待群眾來訪68批共158人/次,排查積案18件,結案17件;完成行政調解23起,調解成功率80%,成功避免13起矛盾糾份進入司法程序。

(五)進一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我局高度重視今年度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全面落實《20__-20__年懲防體系規劃》,制定了20__年度具體實施意見,精心安排部署了目標任務,層層簽定了責任書,狠抓了具體工作的落實,確保監督權力運行規范,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調整工作機構,加強監督力量。根據班子建設和成員分工情況、中層干部崗位調整的實際,調整了以黨委書記、局長吳智勇同志為組長領導小組,負責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和各項工作監督檢查活動的具體工作,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下一級對上一級負責的工作機制。二是統一思想,制定方案。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級紀委全會精神及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部署,結合《20__-20__年懲防體系建設規劃》階段性工作,制定下發了《關于20__年度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實施意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三是加強廉政政策、制度的宣傳教育。利用黨委會(中心組學習會)、辦公例會、全局職工大會的時機,層層動員,開展“四個一”專題組織生活會教育活動,全面學習了“四項監督制度”的具體內容,進行了學習效果知識測試,組織了討論交流。四是狠抓機關行政效能建設和政風行風評議工作。繼續落實先進性四個長效教育機制,鞏固作風整頓建設、學習實踐活動成果,針對“土地、礦產、測繪”行業特點,把效能監察從行政審批領域向非行政審批領域延伸,強化國土資源窗口和便民服務“兩集中、兩到位”程度,加大問責力度,著力糾正了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還對公款出國(境)旅游、公務用車使用管理、新建裝修辦公用房、公務接待及各種慶典等方面進行了治理和規范,既糾正了行業不正之風,又提升政府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五是加強紀檢監察軟硬件設施建設。結合信息中心建設工作,籌集辦公經費,建立完善電子監控系統,有針對性的對土地、礦權交易按招、拍、掛程序等經營性問題的監督檢查活動進行規范,堅持重大事項由黨委集體研究決定,重點項目由紀檢監察、法規監察及相關業務科(室)、土地收儲中心等單位參與集體會審。六是扎實開展專項治理工作。局黨委把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商業賄賂、“小金庫”、選拔任用干部等專項治理作為重要任務來抓,成立專項治理領導小組,堅持全程監督,不斷建立完善預防和懲治腐敗的長效機制,確保專項治理工作取得實效。在各縣(市)局、分局、事業單位牽頭自查的基礎上,市局專項治理領導小組重點對國家、省投資的5000萬以上的3個重點項目和市本級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排查,完成了階段性整改任務。七是加強民生工程的監督檢查。加強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安置、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紅層找水打井等改善民生工程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規范和節約用地等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八、嚴肅查處國土資源領域違紀違規案件。配合有關部門認真查處國土資源領域的舉報案件,上半年對1封匿名舉報轉批件進行了調查核實,堅決糾正破壞、浪費、閑置土地資源以及落實耕地保護政策中弄虛作假的問題,嚴肅追究相關領導干部的責任,確保政令暢通。

(六)認真開展“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

我局按照廳“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和__市國土資源領域腐敗問題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認真落實廳黨委開展“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的安排和部署,圍繞土地礦業權交易市場整治、整紀糾風專項整治深化審批制度改革三大主要任務,各牽頭單位認真組織相關科室人員扎實開展自查自糾工作,階段性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成立領導機構和工作部門,制定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各級責任分工,對牽頭科室的職責進行了規范,各縣局成立了相應機構和工作部門開展工作;二是對土地礦業權市場進行了自查;三是結合懲防體系建設工作,認真總結 推進懲防體系建設和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情況,制定《__市國土資源局委員會關于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基本框架實施的工作方 案》,形成《__市國土資源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基本框架(圖表)》,將構建宣傳教育引導機制、監督制約機制、改革創新機制、利益維護機制、案件查辦機制等五大類,共14方面制度,51項具體制度或規定、實施辦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手段不豐富。“8.13”清平特大泥石流在“5.12”特大地震后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基礎上又新增了13處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對我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難。目前,地質災害防治監測主要靠人的監測,科學監測預警手段少,需要更大的投入。

(二)土地資產運營工作困難多、壓力大。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對我市的土地資產運營工作產生了不小的壓力和增加了不小的困難。

三、明年工作思路

(一)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大建設目標和擴大內需重大項目,千方百計保障建設用地的需求。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力度。一是加強對汛期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檢查巡查力度,及時解決不穩定因素;二是制定科學可靠的地質災害防治預案,與氣象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全市氣象預警系統,提高災害預警水平;三是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健全完善群測群防監測網絡,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四是配合省廳加大對清平“8.13”特大泥石流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力度。

(三)加大對以“金土地工程”為主導的土地整理開發工作,采取一切措施確保我市耕地的占補平衡。

(四)推進農村土地登記發證試點工作。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動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建條件,明年在全市推進集體土地登記發證工作。

(五)扎實做好和維穩工作,確保無大的群體性上訪事件發生,堅決實現“小事不出鄉鎮、大事不出縣(市、區)、大集訪不出市”的工作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平昌县| 庆城县| 庆阳市| 泉州市| 安徽省| 乐东| 高淳县| 怀化市| 洛川县| 尤溪县| 涿州市| 岳西县| 温泉县| 兴国县| 大连市| 平邑县| 富蕴县| 平潭县| 盐源县| 岢岚县| 青岛市| 荥经县| 台北市| 淮安市| 雅安市| 江孜县| 伊金霍洛旗| 通榆县| 仁寿县| 天祝| 南陵县| 平遥县| 嘉善县| 桃江县| 刚察县| 万荣县| 石嘴山市| 红原县| 鱼台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