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鄉土文學

農村鄉土文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鄉土文學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作文;鄉土化

廣闊的天地是農村孩子的樂園,也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寫作素材。教師要結合農村特點,就地取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組織參觀、訪問、游覽等活動。讓學生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魚……也可以根據季節的變換,選擇不同的場地,讓孩子們去親身體驗。如收割季節,讓他們到田野去拾麥穗,秋天到了,到果園去摘果子……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一種植物和一處景物,看它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由此讓學生知道他們會隨著時間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從而獲得更多的素材。活動后進行作文時,要提倡他們自由命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觀察,以自己的思路來寫作,充分表現他們的個性。

農村天地廣闊,生活豐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農家生活皆為農村學生提供了豐盈不竭的寫作源泉。

1.搜集素材,發展兒童語言

農村有豐富的語言基礎,平時可以指導學生多搜集、積累一些這樣的素材,以備寫作之用。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棗”這是有關四季農農作物栽種、采摘的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這是關于天氣變化的諺語。又如“鋤頭下面一層水”,講的是天旱,地里莊稼雖然沒有草也要鋤一鋤,這樣可以切斷土壤中農作物的根系,防止水分蒸發。再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大雪勿施肥”是說下大雪有利于麥苗過冬,雪越大,麥子長得越好,而施肥會加快大雪的融化,加快水分流失。學生通過交流,搜集農事農諺,既提高了作文的知識含量,又豐富了寫作素材。農村處處有學問,遍地是知識。有一次,我給學生講對聯。書上只給出了兩副對聯,講起來覺得不夠生動,學生不好理解。我引導學生回憶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貼春聯,那就是對聯。這下課堂活躍起來,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后地說起來。課后我布置了作業,請學生回家搜集對聯,把自己村子里各家貼的對聯搜集起來。作業收上來后,令我眼花繚亂:五花八門,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真是一本對聯的活教材。然后我又叫學生把搜集來的對聯整理分類,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豐富了寫作素材。

2.積累生活經驗

由于生活在農村,學生有親身體驗農村勞動的經歷,這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大好機會。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如種玉米,我要求學生觀察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鋤草、什么時候施肥、收獲,剛長出來的時候是什么樣子、長大后是什么樣子、收獲時是什么樣子,一一記錄下來。又如,許多學生都參加過栽種三七的勞動,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勞動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三七是什么樣子、三七棚是用什么蓋的、怎么蓋,三七的每個階段,每個部分叫什么。在給三七施肥、鋤草、澆水等過程中你學到了什么?最后指導學生把這些過程組織好寫下來。這樣既學到了農技知識,又擴大了寫作的范圍。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活作文大課堂

如今,經濟在發展,農村的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城鎮化,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寫作空間。電冰箱、洗衣機、電話等走進了大多數農村家庭,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科技帶來的便利。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們可以把今天的生活與以前的生活對比一下,以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不方便記下來,然后再把用上這些電器之后的好處寫下來。這樣一來,既可以寫好作文,又可以激發學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何樂而不為呢?而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如化肥、農藥等副作用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因此,我又指導學生對這些現象進行深入調查,去訪問周邊的村民。如農藥用水對泥鰍、黃鱔等生物體的影響。通過調查,學生們認識到,野生泥鰍、黃鱔越來越少了,我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加深他們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增強了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擴展了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學生覺得有話要說,有話想說。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綜合實踐;問題解決;課程資源;鄉土文化;開發利用

一、要提高教師、學校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識和實施力度

新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是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近十年來,學校、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的認識從最初的“模糊”逐漸走向“清晰”,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這對今后更好的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清醒的看到,由于教師、學校等各個層面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認識及操作上存在偏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問題,已由“最大的亮點”變成了最大難點。在學校層面,筆者覺得,在認識和操作上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1)畏難情緒,一部分老師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很高,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沒有教材和教參,課題由學生自主確定,教師很難勝任;(2)可有可無,也有一部分教師認為綜合實踐課程可有可無,說起來重要,做不做沒有大的關系,教師評價最關鍵的還是看考試成績。

上述認識和問題的出現,筆者認為與學校辦學目標走樣,不能從長遠來看待學生的發展、急功近利有關;與教師對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背景缺少了解和不理解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有關。新課改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改變長期以來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將學生置于一種主動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狀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這對培養現在社會需要的人具有重要意義,是對原有課程體系的有力補充。

如何解決,筆者認為,首先要從教育行政部門開始,關鍵是要用科學的發展性評價考核學校和教師;其次是要加大培訓力度,豐富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深層理解國家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初衷,從而重視本門學科的教學;最后是從一開始就要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走上正軌,開實課堂,體現特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綜合實踐課要注重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層面存在認識和操作不到位的問題,是課改推進過程中不能回避的現實難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強調以學得直接經驗為主,從生活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應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以豐厚的鄉土文化和豐富的社區資源為依托來更好地切入綜合實踐活動這個有機整體。

1.以社會資源為切入點,開發課程內容。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調查,掌握和發現解決矛盾與問題的方法,形成懷疑和探索思維的初步能力,培養探索的興趣和能力,同時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關注。如關注新農村建設、關注弱勢群體、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注環保和節能減排問題等。

2.從地方文化活動中發掘主題。如三峽旅游及三峽大壩現代建設文化,夷陵及曉峰地方戲劇、吹打樂、風俗習慣,曉峰南邊易氏家族大夫宅第古建筑文化、預備第四師傅正模部駐守曉峰期間的抗日歷史等。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調查研究,追尋歷史的足跡,弘揚地方文化的精髓。

3.從自然環境中發掘主題。如曉峰因風景秀美被稱為宜昌的后花園,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家鄉的自然風光、農林特產、旅游文化等開展全面而深刻的探究活動,可開展“我是小導游”等一系列活動向外推介紹曉峰,發展曉峰。

三、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學生現實生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生活化的情境是學生充分接觸了具體事物以后產生的疑問,這樣的疑問就是學習的源動力,就是我們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我校一位教師在上課題《春蠶的日常飼養和管理》中,教師提前尋取、孵化蠶卵、并告訴學生采集桑葉的地點、注意的問題,最后才讓學生帶回家去飼養。觀察、飼養春蠶已經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師以問:“在春蠶日常飼養管理中你都遇到了哪些問題。”學生在真實體驗的基礎上,就會提出相關的許多問題,有些班級甚至會提出十多個問題,并且主要集中在怎樣喂食、怎樣管理、怎樣搭架、怎樣采繭等矛盾上面。又如,現代的小學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由于受電視、網絡等的影響,小學生所崇拜的偶像大多是影視明星,而不崇拜自己的父母、老師、同學、英雄人物等,崇拜盲目、甚至走向歧路,我們不可能不讓學生有偶像崇拜,只能正面引導,作為一個學生感興趣又很有教育意義的問題,我們可以很好的和綜合實踐課嫁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把教室轉變成日常生活中自由討論的區域,讓學生自由的討論,得出自己正確的認知。

四、綜合實踐課要注重和地方、校本課程的整合開發

1.整合課時,合并連排。為解決綜合實踐課時間短,活動走過場的問題,我們創新性地對課時進行整合、連排。我們將兩課時連排作為課程固定時間,將課時整合后,我們有較充裕的時間組織學生走進社會進行調查,走入自然進行體驗,組織學生在動手實踐的同時進行綜合研究性學習,這樣我們就解決了單節課時無法深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難題。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當代;中原鄉土作家;文化情結;嬗變

鄉土文學是重要的一種文學類型,它始于魯迅的《故鄉》,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文壇上出現。在當代文壇上,一批比較熟悉農村的年輕作家的出現,使得我國的鄉土文學創作更加豐富。提到鄉土文學,一般會讓人們聯想到詩意盎然和鄉土氣味非常濃重的田園詩意生活。從審美的角度出發,鄉土文學具有一定的超然美學特征。有人認為鄉土文學是對人心靈凈土的一種敘述或者是對田園風光的一種詩意的描寫。這其實是不夠全面的,很多時候鄉土文學所代表的是人們的一種返璞歸真的思想,一種追求美的思想。和鄉土文學共同發展起來的,還有鄉土作家。鄉土作家是鄉土文學的主要締造者,他們的存在使得鄉土文學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對于鄉土作家來說,他們有著獨特的文化情結,同時,他們的文化情結也會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嬗變。

1中原家園情結

對于中原鄉土作家來說,中原的鄉土家園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是他們心中不可抹去的文化情結,并且會慢慢積淀成為一種心理記憶,在他們的思想中進行儲存,最終對他們的文學創作產生重要影響。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家園的內涵不斷地擴展和延伸。家園不僅僅是人們的生存空間,更是一種文化氛圍和文化網絡,因此,家園情結也會慢慢地滲透到人們的心目當中。從古至今,凡是有著濃厚鄉土意識的文人,都會對故土家園進行歌頌,古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就是典型的代表,體現的是詩人對鄉土的濃濃思念。在中原鄉土作家中,沈從文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對中原鄉土的浪漫想象體現出他在中原鄉土文化中對自己理想家園的找尋。新時期以來,中原鄉土作家筆下的家園情結也開始出現了一定的轉變,這種轉變主要是在新時期廣大鄉村需要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誕生的。對于文人墨客來說,他們希望生活能夠盡快地走出貧窮與落后。因此,在后續的中原鄉土文學當中,家園文化情結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對經濟發展的呼喚。賈平凹的《雞窩洼人家》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典型的代表。這種中原家園文化情結的嬗變不僅僅是中原鄉土作家情感的一種變化,更是他們在社會發展背景下自身情感的一種轉變和對社會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體現。

2反城市文化情結

在當代中原鄉土作家的一些文學作品中,明顯地潛藏著一種反城市文化情結,突出體現在作家心理上對城市的隔膜。即便身處城市當中,他們也難以認同和融入城市生活模式。在一些中原鄉土作家眼中,城市是一個異己的存在,自己在城市中像是一個漂泊者。這種反城市文化情結比較典型的代表有李佩甫的《送你一朵苦揀花》和張宇的《城市逍遙》。這種沒有辦法融入城市中的異己感會隨著城鄉之間的對立不斷加深,甚至在一些文學作品當中演變成了對城市的仇恨情結。在這種觀念下創作出來的鄉土文學作品,主人公往往把城市作為征服的對象,對城市產生著歧視,通過侮辱的方式以牙還牙,傾己所能展開瘋狂的報復。鄧一光的《懷念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還有的作家會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把對城市的不滿情緒轉換成鄉下人對城市女人的征服,張煒《古船》里隋見素對周燕燕的征服姿態就是代表。在這里,城市女人已是城市的一種象征,男人和城市的女人戀愛并非是發自內心喜歡這些女人,而是希望通過對她們的征服,最終達到自己報復城市曾經的歧視和侮辱的目的。對于反城市文化情結來說,它的產生有一定的原因。首先,農裔城籍作家的文化懷鄉情結使得反城市文化情結的產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其次,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也會使階層出現心理反應;再者,反城市文化情結和作家的地域環境也是有內在關聯的。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當代中原鄉土作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體現出了比較明顯的反城市文化情結,同時,這種文化情結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城市不斷發展和變遷的過程中,“反城市”的原因和“抵觸”的對象也在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情結上的嬗變。在過去,貧富之間的差距和二者之間的摩擦形成了中原鄉土作家的反城市文化情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推進,這種情結會更多地在社會中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了文化情結的嬗變。

3返璞歸真情結

對于鄉土文學創作來說,返璞歸真情結是非常基本的一個情結,也是在鄉土文學作品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情結,同時它也是在不斷的嬗變中。在過去,當代中原鄉土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這種返璞歸真的情結會更多地體現在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一般是對過去自己田園生活的一種懷念。后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生活越來越喧囂,因此,返璞歸真的情結會更多地體現在對于物質社會的一種批判。對物欲橫流社會的不適應,使得他們更加懷念過去簡單的生活,從而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產生出了返璞歸真情結。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品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因此,人們普遍對健康更加關注,產生了健康方面的追求,最終使得鄉土文學的創作在返璞歸真情結上凸顯出了人們對于綠色生活的追求。任何文化情結,總是在不同社會的背景下呈現不同的狀態,且會在不同的作家思想引領下產生不同的效果。對于鄉土文學來說,它本身就是一種貼近人們最原始生活的文學創作,因此,它的文化情結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就返璞歸真這個基本的文化情結來說,在過去更多體現的是對于過往生活的一種懷念,但是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之下,人們的這樣一種情懷會不斷地提升到品質和精神上的追求層面。正是由于文化情結的嬗變,才使得鄉土創作更加豐富,所產生出來的鄉土文學作品更加具有時代意義。

4結語

任何文學的創作都會有著獨特的文學情結,對于作家來說,他們獨特的文學情結會使得他們的文學創作有不同的韻味和特點。當代中原鄉土作家的文化情結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也不盡相同,總體上會體現在家園情結、反城市情結和返璞歸真情結方面,并且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產生嬗變,提升了鄉土文學創作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作者:鄭琳娜 單位:鄭州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1]裴玲.論90年代鄉土小說的家園情結[D].南京師范大學,2008.

[2]李達.當代鄉土作家的反城市文化情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5):88-89.

[3]張麗軍,劉雨,國昊芳,佟小杰,張元珂,賀進,繆慧,王菲,孔鐸,徐菲,孫琳.追尋人類精神天空的高度、困惑與局限——關于格非《人面桃花》的研討[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4篇

摘 要:一般來說賈平凹的創作常常被歸為“鄉土文學”,而對于“鄉土”這一概念的內涵,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賈平凹小說中的“鄉土”也從單純的“農村”概念,走向“最后的精神家園”。《土門》中的仁厚村則直面了這一過程,最終成為被城市吞噬的村莊。而隨著“鄉土世界”的式微,作家在《高興》中又塑造出一個新的進城者形象,同時也創造了新的“鄉土”。如果說前者是現實中鄉土的衰亡,那么后者則意味著作家的自主選擇,當然我們還可以在其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關鍵詞:賈平凹;鄉土;式微;城市化;新人

魯迅在上世紀20年代對“鄉土文學”有過這樣的界定:“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為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1949年以后,文學被劃分為各個題材領域,“鄉土小說”被“農村題材小說”代替,并因此成為宣傳政治運動、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優越性在農村的陣地。新時期以來,隨著“文化熱”、“尋根文學”的興起,“鄉土文學”又被廣泛采用。當代作家對于“鄉土”的關注是一貫傳統,他們多從農村走出來,或在農村待過,其中賈平凹尤為突出。從最初的商州系列到《高興》,甚至那些稱得上城市題材的《廢都》、《白夜》等小說,無不有“鄉土”氣息。但隨著時間推移,“鄉土”確實在發生變化,無論現實變遷還是作家主體精神世界的遷徙,都昭示著“鄉土式微”。

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然而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城市化”開始成為“現代”與否的標志。賈平凹曾說“我估計將來隨著時代前進吧,這個國家肯定會城市化,這是大趨勢……”就是在這樣趨勢下,作家的創作已經開始映射出“鄉村”這個古老聚落形式的式微。至于《土門》中的“仁厚村”,作為中國城市化的特殊聚落,“城中村”成為作家關照的又一“鄉村”。小說開篇象征農耕文明的黃牛被殺掉并被分食,就預示了城市包圍農村的結果。

在農村與城市的兩相比較之下,城市的優越性被放大。尤其身處城中村,眼看高樓拔地而起,自來水龍頭一開嘩嘩地流水,上廁所也不再十冬臘月凍屁股,都是村民們從未體驗過的。于是鄉村被厭棄,城市成為人心所向。然而從內心深處講,中國傳統的守土觀念讓他們不愿離開自己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園,這里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觀念都是農村的,其價值準則也是農村的。然而代際差異產生了最初的裂隙,年輕人與老一輩對城市與鄉村的不同看法與態度在這里精準地表現出社會現實,而作者則在代際的裂隙間無地彷徨。

《土門》的創作時間大約是在賈平凹游歷江南之后。書中他借范景全之口說出“為什么一定要強調什么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南方的一些地方,城市和鄉村已不截然那么分開了,農村的鄉鎮企業已經是在實行工業化……”這看似提供了一條可行的康莊大道,然而對仁厚村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小說中成義領導村民建立大藥房,基本上具備了鄉鎮企業的雛形,盡管這是建立在以云林爺為“仁厚村”之神的基礎上,不可否認這給了仁厚村一個大大的希望。此外仁厚村有的是家家大院子,院內有住不完的空房子,可以租賃給附近工礦企業、機關單位的職工。然而這些都不能改變村莊被城市吞噬的命運,只不過讓村民們過了一段脫離土地也還滋潤的日子。

脫離了土地的日子,雖不能說它依然是鄉土的,卻也不能說是城市的,失去了土地的人們很有些找不到別的事做的樣子,在他們眼中大概只有向土地討食這一種活法。現實中處境尷尬的仁厚村,難道不也是變相地向土地討食么?建立在土地上的房子被租賃出去,房租成為人們的生活來源而不必再下田勞作。城市與鄉村不再界限分明,而處在這膠合的邊緣,仁厚村乃至整個鄉土世界都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動蕩,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在這動蕩生產的尷尬中,現實的鄉土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土門》的價值正在于它直面最鋒銳的社會現實。作家以敏銳的嗅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抓住了“都市里的村莊”作為書寫對象。對“鄉土式微”這一命題而言,《土門》是最直接的表述。

縱觀賈平凹小說創作歷程,一條清晰可見的“鄉土式微”軌跡自此開始浮現,直到《高興》的出版,現實與作家心里的雙重發展得以契合。劉高興的進城完全是不帶有被動城市化意味的主動行為,這與仁厚村被拆不同,高興是受著城市之光的吸引而從未打算回歸鄉村的。他與《高老莊》的子路又有很大不同,如果說子路以知識分子的姿態離開―歸來―再離開,是一種對鄉村的批判與緬懷,那么高興簡直可以說是擁抱城市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劉高興對城市的向往并非完全是物質的,這當然有作家理想主義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從高興對愛情以及理想的追求來看,這個人物又與現實中進城務工的農民不同,他是代表“鄉土文化”的形象。這就形成了有趣的景象,一方面作家讓主人公離開鄉土世界,另一方面他自身又帶著鄉土的優越感,盡管高興的優越感在城市當中顯得尤其可憐。然而,作為一個有文化自覺的作家,賈平凹并未簡單地讓高興成為又一個進城的民工,他處于城市低層,卻活得一點也不卑微。甚至,在面對城市中唯利是圖的人時,他的形象充滿著偉大的人性光輝,這一點從高興籌錢救孟夷純去找韋達之后的表現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總之作為一個全新的進城者形象,劉高興成為鄉土的背離者,同時又成為“鄉土性”現代轉化的典型形象。如果我們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討論進城者,很容易以“理性化”來指稱這一群體的所有轉化特征,正如諸多關于“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工的社會調研顯示的那樣,新一代農民在強大的城市話語之下不再認同自身的鄉村出身,轉而投向城市的懷抱,盡管其經歷往往并不如愿,比如社會保障的缺乏、城市排斥性的困擾以及經濟生活的窘境,但這些研究都指向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大多數進城者都想要通過努力留在城市,而非他們父輩那樣返回鄉村。這一點,《高興》當中也做了同樣的敘述。然而,我們還是要將賈平凹所創造的這個人物同社會調查的情況分開來看,假如現實中的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意味著對鄉村的否定,此時城市與鄉村是站在對立面的,對他們來說只能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做以選擇,從而使自己的身份打上其中一個標簽。而劉高興存在的意義即在于,他并非是通過否認鄉村而建立起城市認同,甚至他對城市的向往是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這就讓我們很難分辨究竟這個“自我”是城市還是鄉村的。由此,賈平凹其實是將“鄉土式微”的命題取消了,我們所看到的是那個被拆除的“仁厚村”上面,重新打下的地基,它不是原本的“鄉土”,而是某種新的可能性,鄉土不再是需要“回去”的地方,而是一種創造性的重建。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2]: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賈平凹、走走:賈平凹談人生[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

農村鄉土文學范文第5篇

賀享雍是四川一位土生土長的鄉土文學作家,做過農民和農村基層工作“員”,也當過鄉縣領導干部。從事文學創作20多年來,賀享雍以一個作家的道義、責任和良知,把心交給農民,真實地抒發發生在父老鄉親們身上的那份蒼涼和沉重,直面他們的痛苦、歡樂和追求,先后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大量散文隨筆,被稱作是四川文學界繼周克芹之后最具實力的鄉土文學作家之一。

不少評論者認為,與其他以“農民代言人”形象出現的作家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是,稱賀享雍為“農民的發言人”更為貼切。而且與現在眾多農村題材小說凝重的正劇風格不一樣的是,賀享雍的小說有著濃濃的川味,無論是敘事風格還是語言都是很濃烈的麻辣風格,堪稱“麻辣燙派”文學。

要體現出這種“麻辣燙”味,就要求作家大膽寫出生活中的矛盾。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結構的調整,當代農村也成為了各種矛盾交織的地方,如基層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等,即在賀享雍的小說中有著突出的集中展現。評論者說,賀享雍的作品對農村和農民所面臨的生活重壓不掩飾,不回避,不說假話空話,坦率到了令人心驚肉跳的地步,他對農民命運的喟嘆力透紙背。然而值得稱道的是,賀享雍在小說創作中勇于直面生活,但不一味表現生活的慘烈,他還善于在矛盾重重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亮點和希望,傳遞出對理想的樂觀和堅持。

記者注意到,賀享雍的小說大量使用了反諷、調侃、冷幽默等敘事手法,表現風格十分鮮明。評論者認為,賀享雍筆下的人物很難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這樣一些概念來框范,他筆下的農民正面與反面的特點兼得,甚至有時以惡制惡、以丑制丑,以不那么合法的手段為自己或普通農民獲取合理的利益,許多形象豐富了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人物畫廊。有人還談到,如果說“山藥蛋派”的味道是柔韌綿軟的幽默,“麻辣燙派”則是尖銳灼人的嘲諷。因此,賀享雍的作品不僅給讀者帶來了對農民的關注與同情,更帶來一種沉重、艱巨的使命感。賀享雍不僅熱愛農民,而且審視農民。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體會到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

當然,與文學史上已有的農村題材創作相比,當下的創作應該密切貼近變革中的社會現實。每個創作者下筆前都要思考一下:什么才是當下農民的幸福生活?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理解和表現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評論者認為,當下的農村題材文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表現的是走在農村城鎮化路上的農民,對于農民與土地的關系、農民今天的追求、農民對于幸福的理解有足夠了解、深入理解和充分表現的作品不多。相比而言,賀享雍塑造的佘中明老漢可算是這些年來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收獲。佘中明老漢與梁三老漢、許茂一起,構成了當代中國農民在歷史運動中有生命延續性的完整形象。我們的農村題材創作要在一個被認為是業已結束的歷史基點上重新出發,在新的環境下全景式地勾勒當代中國農村變革與農民的命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莒南县| 远安县| 马山县| 宝山区| 灵石县| 金坛市| 卫辉市| 聂荣县| 灵武市| 西充县| 东乡| 梁河县| 自治县| 博爱县| 葵青区| 乐亭县| 成都市| 扎鲁特旗| 五指山市| 无为县| 西和县| 郑州市| 高陵县| 冷水江市| 文水县| 陆川县| 塔河县| 油尖旺区| 罗甸县| 建平县| 池州市| 高淳县| 平定县| 桓台县| 楚雄市| 巴里| 深水埗区| 彰化市| 普格县|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