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系統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271-02
在常規教學模式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呈現了學生從認識到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過程。在課程安排上,設置了每冊書中有8篇到12篇文言文閱讀,這樣算下來,每個學生要學完文言文的基礎教程的時長是整個高中時期。這種教學模式確實能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牢靠的知識,但從反方面來講,課程安排的過于縝密,使得文言文課程在系統教學上顯得散亂,學生在接受授課后,無法形成理性上的意識。
而對事物的認識經常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舉一反三。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屢次碰到類似情況,這使我不禁想做這樣一種嘗試:能否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之上,只做些順序的調整,再稍微補充一些必要的文言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效率,能夠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不斷地總結,筆者總結出了幾點有效的方法。
一、對文言文的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學習文言文是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豐富、學習、運用現代漢語的需要。
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概括起來說有三點,即:積累、誦讀、領悟。學習文言文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緩慢而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使得積累顯得格外重要;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過反復地誦讀,才能獲得比較牢固而豐富的基礎知識;只學不思考,不會學得太好。所以邊學邊琢磨,即不斷領悟亦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一環。積累、誦讀、領悟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于:領悟、積累有助于熟讀成誦,而熟讀成誦反過來又促進領悟和積累。用這種辦法來學習文言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定會有顯著的提高。
最后,還要讓學生對文言文翻譯應達到的標準有所了解,以使他們有明確的努力目標。那么,文言文翻譯應達到什么標準呢?借我國清代著名學者嚴復的話說就是:“信”、“達”、“雅”。“信”即準確,“達”即通順,“雅”即言辭優美。這是文言翻譯由淺入深的三種境界。為了達到這些要求,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要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針對不同的句子或直譯,或曲譯,或擴充或凝縮。要使誦讀準確,不讀破句,要使文言文翻譯由信而達至雅,還需要做哪些準備呢?這就是筆者總結的第二點文言文教學技巧:要有效的認識文言文的語法現象
二、要學好文言文,概括起來說,必須具備下列文言基礎知識
1、在學習文言實詞方面
第一、應該注意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今異義主要表現為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詞由古展到現代,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有的詞語在感彩方面發生了變化,還有的名稱說法改變了。
第二、要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的問題。古漢語單音詞較多,現代漢語雙音詞較多。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在古代往往用一個單音詞來表示。而在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古今形式相同,但含義不同的雙音詞。其主要特點是:在古代它們是兩個詞,在現代則是一個詞。
第三、在文言文中,一詞多解現象很常用也很常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逐步的了解掌握。一字一詞過多解,是指詞或字具有本義解釋,引申解釋,比喻指代和常用的通假字指代解釋。在不斷的學習積累中,這些詞匯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注解也會被逐步的掌握運用。文言文當中需要學生學習和注意的這些用法一旦被靈活掌握,那么對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就會更容易。
第四、在現在漢語文言文學習當中,注意區別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一詞多義即是指多義詞,一個詞有至少兩種以上的解釋。詞類活用是指一些詞匯在指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的充當一種語法解釋。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的活用。在文言文分析中,還是要根據文言文中的語言環境進行分析兩者的用法。
2、在學習文言虛詞方面
首先要注意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劃分實詞的方法不同。這主要體現在對代詞的處理上:在現代漢語中代詞是實詞,在古代漢語中代詞是虛詞。
其次還要注意不同的虛詞可能表示相同的用法,同一個虛詞也可能有幾種用法。
再者,虛詞由古至今,變化也很大。主要表現在:有少數沿用下來了,有的則完全消失了,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還有的改用了新的詞。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特殊現象。例如文言虛詞現象及兩個、甚至三個語氣詞連用的現象。從數量上講,常用虛詞要比常用實詞少得多。高中語文課本中重點列舉了許多常用虛詞的用法。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它們,基本上就克服了文言文閱讀中文言虛詞方面的障礙。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每一句文言文,由實詞和句式組成。因此,要想準確地翻譯文言文,在克服了字詞障礙之后,就需要學習有關文言文句式方面的知識了。這里所說的文言句式主要指: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而言。
要想斷好句,準確地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僅懂實詞、虛詞、文言句式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涉及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食物等許多方面,在中學文言文出現頻率較高的是地理、職官、科舉、姓名、歷法等方面的知識,也是需要向學生詳細介紹的內容。
以上四方面的內容,是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基礎知識。在初步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后,就可以邁向有效教學的最后一步了。
三、有效提升對具體文言文作品的認識
這是一個首先歸類,然后再講解的過程。至于分類法,可以選擇以下標準。按語音形式將課文中的文言文分類。可以分成如下三類:
1、韻文:押韻。主要包括各個時代的詩歌,如《詩經》、《楚辭》,另外,用于規戒的箴銘一類文章也押韻,也屬韻文。
2.驕文:不押韻。講究平仄、對仗,在句子上一般都是四六對仗,也叫‘四六”文,如《阿旁宮賦》。
關鍵詞:文言文語境;“文”與“言”
一、課題的提出及背景
背景:文言文教學是所有體例教學中受傳統教學方式,即灌輸式教學影響最深的教學內容。新課程改革之前,文言文教學由于特定原因,導致大多數教師都傾向于以串講法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弊端也十分明顯。
學科特點:新課標對文言文的教學提出了這樣的教學建議――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障礙。文言常識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因此,文言文教學主要做了三方面的調整:1.使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化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2.減少文言常識教學的比重,給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對話留足時間。3.化串講為誦讀,培養學生誦讀優秀文言文的習慣。
教學困惑:傳統文言文的教學常出現“學生累、教師苦、進程慢、效率低”的現象,付出與收獲常常不成正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少文言文教學語境。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即注重古代漢語知識教學,卻忽視了文章的體悟和文化的傳承。通假字、實詞意義、虛詞用法、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成了教學的全部甚至是唯一,至于文言文的內容則被擺在了文言教學中的次要位置,那么如何才能走出當前這一誤區呢?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注重對古漢語知識的實在掌握,又要強調對文章內容的真切感悟和文化意蘊的自然熏陶。“言”和“文”這兩個要素在文言文教學中如同一面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追求“文”與“言”的和諧,而這一和諧的產生,需要文言文語境的創設。
二、分析條件確立目標
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擺脫文言文教學中重“言”輕“文”的局面,創設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相交融的學習語境,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讓學生真正走近文言文的文本,知人論文,以作者為基點,進行發展性拓展。在串講時要滲透作者的思想及古文內容所影射的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其次,在誦讀中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獲得熏陶,初讀疏通語言,熟讀感知文本,品讀體味文化。在整體閱讀中積累才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規律。
第三,在教學活動中,探求“文”與“言”的交融,如通過改寫文體、詩體來享受玩味的樂趣;或按作者意思進行原文續寫。
三、過程與方法
第一階段
實施對象:高一年級
目標與措施:了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并搜集教師在文言文中的困惑。
感受:通過對學生的調查了解和相關資料的搜集,筆者發現了當前文言文教學的漏洞,如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讓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與“言”有效地結合是筆者目前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
實施對象:高一年級
目標與措施:要想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首先從古漢語字詞入手,例如細說漢字部首,通過參考一些資料并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更了解這些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感受:文言文實詞和虛詞中一詞多義的積累,一直都是學生最易混淆的知識點,如能和字形字音有效地結合,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文言詞語的講解中去,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階段
實施對象:高二年級
目標與措施:繼續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通過對相關作家和作品創作背景的了解,做到在相關的語境中閱讀文言文。
感受: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注意對古漢語字詞的探究,還應該知人論世,例如可以通過對蘇軾專題的學習,讓學生對其人其文有所了解。
第四階段
實施對象:高二年級
目標與措施:對文言文背誦的考察,文言文知識的落實與小結。營造文言文學習中“言”的語境。
感受:通過分組背誦評比的方式,提高文言文背誦的效率,并能增學生對文義的理解。學生通過對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歸納,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第五階段
實施對象:高二年級
目標與措施:鞏固文言知識,增強對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把握,同時學會通過所了解的文言文語境揣測陌生詞的含義。
感受:面對日益臨近的會考,文言文的復習教學將會繼續關注對文言文語境的創設。通過學生自己擬題和互評互改的訓練,進一步落實考點,加強學生的實戰訓練。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試,讓學生的疑點難點得到及時的反饋,并予以解決。
第六階段
實施對象:高三年級。
目標措施:根據高考大綱對文言文掌握的要求,繼續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熟悉考綱,掌握考點,從容應試。
感受:回歸課本,在已有的基礎以上,把握考點,進行專項訓練,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適當地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四、高三文言文復習的策略及行動
(一)策略的形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文言文部分:
1.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2.閱讀淺顯文言文,能通過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關鍵詞:文言文 初中語文 教學策略
1、在目標確立上,實施“兩手抓”策略
曾經有人把文言文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學的“本”,筆者無意去論辯孰“本”孰“末”的問題,但始終覺得學生學習文言文,一要對文章詞、句的含義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對文章能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一味強調前者,放棄后者,則是放棄了文言文教學的文學性。作為語文教師,要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直述規律時,例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再次,學會摘錄。“不動筆墨不看書”,課標要求學生“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礎上反復朗讀,并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3、在教學手段上,實施“誦讀”策略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作品的特定要求,給學生以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指點;每次讀都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清句子,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具體給學生以明確的導向。每次誦讀,要求學生要邊誦讀邊意會,力求學生沉浸在文中所創設的意境中,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在能力培養上,實施“遷移”策略
首先教師必須根據課文教學要求,幫助學生明確每節課的知識積累點和能力訓練點,然后將知識和能力所得作正向遷移,適當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中提高閱讀能力。遷移的方式常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二是向現代漢語遷移,主要把文言課文中的詞義與現代漢語詞語的語素義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理解詞義。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后,應注重教給學生辨析的方法,總結規律,使之能舉一反三。(1)注重古今對比聯系。講古文不但要講古文中的人和事,還要聯系現在的人和事,讓古人和今人對話,只有這樣,才會讓學生覺得古文中的人和事“遠可在天邊,近可在眼前”,從而使文言文與時代相通相連,便于學生理解記憶。(2)補充必要的古代歷史文化知識。學古文應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識,如古人的姓名字號、衣著服飾、飲食習慣、典章制度、天文歷法等。(3)注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師還必須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難易適度的課外文言文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類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
高職類高考語文科目共150分,除了作文70分以外,整個試卷中分值最高的是文言文閱讀題,共28分,占總分的19%。抓好文言文閱讀題的教學,讓學生能拿到文言文閱讀題的大部分分數,是拉開高職類高考語文成績的關鍵。但是職業高中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比較差,他們普遍對文言文閱讀學習不感興趣,加上大部分職業高中只在第三學年甚至第三學年的下半期才開始進行高職類高考教學,因此,采用一些適合短期教學又能收到較好效果的方法,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跨過掌握文言文閱讀的難關是非常必要的。
眾所周知,要具備良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必須通過文言文知識的長期積累和文言文閱讀語感的長期培養來實現,即使是在如上所述的高職類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較差和復習時間較短的情況下,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仍然是做好文言文閱讀題目的大前提。不同的是,正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通過四到五年的文言文教學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和培養語感,而高職類高考的文言文教學是一邊做題一邊積累文言文知識和培養語感,并且教學內容以文言人物傳記為主。
在高職類高考的文言文教學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能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較有效地積累文言文知識和培養語感,并拿到文言文閱讀題的分數。
一、閱讀前準備
1.一本《古代漢語詞典》。方便查詢古代漢語實詞。
2.古代文化常識檢索。方便查詢古代地名、官名、天氣名稱等。
3.古代官職變遷常用詞表。
4.古代人稱代詞表。
4.高職類語文高考必須掌握的15個虛詞表。
5.在筆記本上摘抄掌握得不夠好的實詞和典型文言句式。
二、培養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意識階段
以《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為例進行講解。
1.指導學生初步閱讀《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橫線劃出里面不需要翻譯的固定名詞(人名、地名、官名等)。
2.再次閱讀《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用小雙線劃出里面的虛詞。
3.第三次閱讀《蕭何月下追韓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斜線劃出單音節詞。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小結
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題的文段一般都能按照以上三個順序進行解讀,劃小橫線的固定名詞和劃小雙線的虛詞在閱讀的時候可以不譯。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除固定名詞和虛詞以外的實詞上,尤其要注意古代漢語中實詞多是以單音節的形式出現。這一階段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多劃幾個文段,不必翻譯。方法熟悉了以后,不必嚴格按照初步閱讀、再次閱讀和第三次閱讀的順序訓練,學生可以通過一次閱讀同時完成三次閱讀的內容。
三、文言文人物傳記閱讀知識積累階段
1.按照上面的三個步驟指導學生閱讀其它文言文人物傳記8到10篇,用筆記本摘錄經常出現的虛詞、固定詞組并查字典解釋其意義。
2.完成以上閱讀訓練之后,可以開始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翻譯訓練。強調盡量把單音節實詞翻譯成兩個字的現代漢語詞語。每個句子翻譯完詞語以后再進行詞語組合,調整語序,添加連詞,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在翻譯訓練中,必須讓學生達成共識,即不必過于追求每個詞語的準確性,而應當建立整體觀,大致了解文段意思即可。用筆記本摘錄文段中經常出現的實詞并查字典解釋其意義,摘錄經常出現的文言句式歸類并進行總結。
四、文言文閱讀解題實戰
在完成了以上準備之后,學生可以開始做文言文閱讀題進行實戰訓練。
高職類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一般設四個客觀題和一個文言文翻譯題,其中客觀題的第一個小題一般考查文言文實詞,第二個小題一般考查文言文虛詞,第三個小題一般考查文言句式或對文段內容的理解,第四個小題考查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思想。
在這個階段的實戰訓練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段之前首先閱讀該題目的第四個小題。如果第三個小題是理解文段內容,學生還必須在閱讀完第三個小題的選項之后才開始閱讀文段。文段閱讀完成以后再次閱讀第四個小題并完成它。第四個小題的選項通常是對全文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的概括,對學生掌握文段意思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可以完成其它三個小題,盡量在文段里找出選項的出處,聯系前后文尋找答案。做好四個選擇題,翻譯文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在目標的確立上,實施“兩手抓”的策略
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因而它應當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僅此而已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因此,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鑒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在教學方法上,實施“授漁”策略
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對于現代文,學生易于通過文字直尋主題。文言文則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象,就無法真正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些什么,怎么“講”,很值得一提。
首先,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 直述規律時,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后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
三、在教學手段上,實施“誦讀”策略
誦讀應該以了解內容為前提,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思路來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記敘性文字可按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或抓住時間詞語來背誦;說明性文字可按內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記憶;議論性文字可按抓論點、論據或中心句、分承句來記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指導學生理清“文脈”(《桃花源記》),抓警句(《岳陽樓記》),抓關鍵詞語來背誦。為增加學生的積淀,我在課外組織學生開展了古詩文誦讀活動,具體要求如下:①學期之初,先向學生提供50篇古詩文的推薦篇目,鼓勵學生多讀多背,自己去悟,除點撥關鍵字詞外,決不用字詞句語法去破壞其整體的和諧性;②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只規定下限――每人每學期至少完成20篇,多多益善;③學期結束前進行班級之間的誦讀大賽。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學生誦讀古詩文的熱情卻空前高漲,隨時隨地可看到有學生在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念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一學期下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超額完成了任務。
四、在能力培養上,實施“遷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