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海洋產業分析

海洋產業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洋產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海洋產業分析

海洋產業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海洋產業;經濟增長;貢獻率;海南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4-0094-04

一、引言

海南是我國海洋大省,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和我國主張,海南省管轄的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推進,南海已經成為國家海洋經濟開發的重點領域,海洋經濟亦已成為海南名副其實的增長點。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海洋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向社會公布海洋生產總值數據,從統計數據看,2007-2014年,海南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27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389%;2006―2014年海南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年均2791%,而全國數據為1109%。隨著國際旅游建設的深入開展,海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依托海洋資源優勢,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宏偉目標。海洋產業在海南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日益顯著。

海洋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已經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相關文獻頗豐。近期的熱點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海洋產業貢獻度,探討海洋產業發展及其產業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狄乾斌等,2014);海洋產業的集群和集聚效應,探索海洋產業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傅遠佳,2011;紀玉俊等,2013);海洋產業的就業效應,研究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和就業效應及對海洋產業就業驅動機理(崔旺來等,2011);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對海洋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王玲玲等,2013);海陸產業的協同,探究了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的協同和演進趨勢及空間差異(李福桂等,2012)。對海南海洋產業研究的文獻不多,較有代表性的如葉波等(2011)從靜態、動態的層面對海南省產業結構的現狀進行了量化分析,總結了海南海洋產業發展的特點。這些研究為探討海南海洋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本文的研究重點關注2006年《海洋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實施后海洋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基于兩個層面,一是海洋產業總產值增長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二是海洋三次產業產值增長對海南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的貢獻。在構建理論模型的基礎上,使用2006-2014年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對海南海洋產業與經濟增長兩個層面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海洋產業的政策建議。

二、模型構建

由于國民經濟由海洋產業和非海洋產業構成,將地區生產總值用Y表示,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和非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分別用Yocean和Yothers表示,則有以下函數成立,

式(5)即可用于測度海洋產業總產值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也可用于分三次產業分別測度海洋各產業產值對海南三次產業產值的貢獻。本文將在接下來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對海南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實證分析。

三、實證分析

(一)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

根據式(5),我們使用2006-2014年官方統計數據計算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結果如表1所示。

2在計算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率時,均以上一年為基期計算實際值。

表1展示了2007-2014年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年度看,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在2013年后有下降趨勢,但平均來看,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2%,貢獻率最高的2012年達到578%。相比較而言,海南同期三次產業平均貢獻率分別為155%、303%和542%。海洋產業對海南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遠超第一產業并高于第二產業,成為海南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二)海洋三次產業產值對海南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的貢獻

為進一步分析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變動的原因,我們按照《中國海洋統計年鑒》中對海洋一產、二產、三產的分類,并將國民經濟同樣按照三次產業分類,使用同樣的方法分別計算2007-2014年海洋各產業產值對海南各產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結果如表2所示。

2增長率均以上一年為基期計算實際值

通過表2數據可以看到,平均來看,2007-2014年 ,海洋三次產業對海南對應產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75%、243%和274%,說明從對應產業的貢獻率來看,說明海洋各產業對海南各產業貢獻率從大到小依次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上述數據還可以看出,2013年海洋產業總產值對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海洋第三產業增長率下降所致。同時也說明了第三產業在海南經濟增長中的支柱作用。

海洋第一產業貢獻率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漁業產出的增長。漁業是海南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海洋第一產業的支柱產業。同時,由于海南漁業以海水捕撈水產品為主,受自然條件和市場行情變動的雙重影響,因此年均產值不夠穩定,雖然總體上產值持續增長,但不同年份增長的差異較大。

海洋第二產業平均增長率相對較低而對海南第二產業貢獻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第二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增長率總體下降;另一方面海洋第二產業覆蓋范圍廣,包括海洋鹽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漁業工業建筑業、海洋食品加工業等產業,是海南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依托海洋資源發展的各類工業成為海南第二產業的主要推動力。

海洋第三產業貢獻率較好反映了海南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由于海南海洋第三產業主要包括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教育、海洋批發零售業、海洋漁業服務業以及游艇、會展等其它海洋服務業,特別是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游艇、會展等產業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海南第三產業發展。

(三)海洋、非海洋產業三次產業產值對海南總產值增長的貢獻

本文將海洋三次產業和非海洋三次產業放在一起,使用計量分析方法考察各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將海洋三次產業產值分別用X1、X2、X3表示,非海洋產業三次產業產值分別用X4、X5、X6表示,則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可用下式表示。

調整后的R2為1,說明方程擬合良好。從回歸結果看,海洋第一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海洋第一產業以海洋漁業為主,海洋漁業產值的變動基本反映了海南第一產業產值的增長情況,然而海南當前海洋漁業的生產規模還不大,對地區生產總值的影響有限。海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每增長1%可帶動海南經濟增長029%,影響程度已接近非海洋第三產業的031%。海洋第二產業每增長1%可帶動海南經濟增長008%,影響程度是非海洋第二產業的一半。結合前文分析,海洋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362%,這主要來自海洋第二產業和海洋第三產業的增長,特別是海洋第三產業,與非海洋第三產業共同成為海南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回歸結果與前面的實證分析結論恰好相互印證。從整體上看,海洋產業發展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海南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362%。而海洋產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主要來自于海洋第三產業的發展,其對海南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接近非海洋第三產業,二者之和的彈性系數達到06,意味著海南第三產業每增長1%可以帶動海南經濟增長06%。海洋第一產業發展對海南第一產業發展貢獻率超過其他兩類產業,然而對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限,海洋漁業應是海南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這既關乎海南海洋強省建設中海洋第一產業的發展,同時關系到海南第一產業自身的發展,漁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迫在眉睫。海洋第二產業在海南第二產業中的優勢并不顯著,其對海南第二產業的貢獻小于其他兩個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也遠小于海洋第三產業,且遠小于海南第三產業,這與海南工業基礎薄弱有關,第二產業并不是海南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實證分析了海洋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影響。從三個層面分別檢驗海洋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總體貢獻,海洋三次產業對對應海南三次產業的貢獻,以及海洋和非海洋三次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的主要發現是:第一,海洋產業是海南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海南經濟增長1/3以上的貢獻來自海洋產業;第二,海洋第一產業發展有力促進了海南第一產業增長,但對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有限,這與海南第一產業和海洋漁業發展緩慢有關,大力發展海洋漁業是促進海南海洋經濟和第一產業增長的關鍵環節,對海南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至關重要;第三,海洋第二產業發展促進了海南第二產業產值增長,對整體經濟增長影響顯著,但在貢獻程度上遠小于第三產業;第四,在海南經濟增長過程中,海洋第三產業的地位與非海洋第三產業的地位同等重要,海洋第三產業既是海南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又是海南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第五,海南經濟結構中雖然第二產業比重小于第一產業,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于第一產業,繼續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海南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本文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研究啟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大力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形成海洋經濟與非海洋經濟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第二,為加快海南海洋強省建設目標,當前的重點是推動漁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海洋捕撈與海水養殖新技術引進和原有技術升級,形成海洋第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有重點的發展海洋第二產業,如制鹽化工業和海洋油氣開采加工業等海南優勢海洋產業,提高海洋第二產業對海南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四,著力促進海洋第三產業發展,注重海洋產業與非海洋產業

的融合,特別是與旅游業的融合,有力推動以濱海旅游業為主體的海洋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形成海南旅游業優勢和特色。

[參考文獻]

[1]狄乾斌,劉欣欣,王萌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海洋經濟增長貢獻的時空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10).

[2]傅遠佳海洋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耦合關系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2011(9).

[3]紀玉俊,劉琳婧海洋產業集群與沿海區域經濟發展關聯關系分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3(3).

[4]崔旺來,周達軍,劉潔等浙江省海洋產業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1,3(8).

[5]王玲玲,殷克|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與海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3,31(6).

海洋產業分析范文第2篇

>> 國內外海洋產業競爭力研究綜合評述 中國內外資銀行專利競爭力評價研究 環境規制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內外零售業競爭力分析及其啟示 國內外風機制造企業競爭力比較分析 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國內外差別分析 分層采油國內外專利分析 江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研究 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理論與學派發展綜述 國內外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探析 城市群競爭力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內外海洋經濟發展對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的啟示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域下陜西茶葉生產貿易的國內外競爭力分析 國內外產業轉移現狀分析 國內外海島旅游研究綜述 國內外按需出版產業發展現狀和競爭者分析 我國沿海省市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及比較分析 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河北省海洋產業競爭力實證分析 浙江海洋生物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 廣州市海洋產業競爭力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6-05-29.

[3]Suess E.Die Entstehung der Alpen[M].W.Braumüller,1875.

[4]百度百科.生物圈[EB/OL].,2016-05-29.

[17]Chang S B.Using patent analysis to establish technological position:Two different strategic approach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1):3-15.

[18]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6):426-440.

[19]杜尊峰,周清基,郭顯杰.我國海洋浮式平臺領域新興技術研究――基于專利分析[J].情報雜志,2014,33(7):20-26.

[20]張光宇,張玉磊,謝衛紅,等.技術生態位理論綜述[J].工業工程,2011,14(4):11-16.

海洋產業分析范文第3篇

關鍵詞:海洋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K928.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世界經濟不斷發展,海洋經濟的開發逐漸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全球海洋經濟產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億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萬億美元,海洋經濟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到了4%。挪威通過開發海洋石油,一舉摘掉了窮國的帽子,成為北歐富國之一,目前70%的國家財政來自海洋的開發利用;日本海洋經濟已占該國GDP的14%。通過分析國內外各國家(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對我省發展海洋高薪技術產業提出策略建議[1][2]。

1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1.1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建立起來的國際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勢,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分別提出優先發展海洋高技術的戰略決策[3]。

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沿海各國(地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歐洲委員會(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計,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服務直接產生的經濟價值每年在180億歐元以上;臨海產業和服務業直接產生的增加值每年約1100億~1900億歐元,約占歐盟國民生產總值(GNP)的3%~5%;歐洲地區涉海產業產值已占歐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開發與保護意識普遍增強

自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國際海洋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公約》的生效實施使沿海各國對海洋的認識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海洋意識普遍增強,對海洋在社會經濟、國防建設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高度重視。發達國家已經把海洋開發作為國家戰略加以實施,形成了許多新的海洋觀,如,海洋經濟觀、海洋政治觀、海洋科技觀、海洋地理觀以及新的海洋國土觀、國防觀、海洋軍事空間觀等[5]。

1.3 人口與海洋的聯系日益緊密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人口、經濟、產業不斷向沿海地區聚集,海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預計到2025年將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區。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群面積約13.8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500萬, 該區面積雖不到美國國土面積的1.5%,卻集中了15%,左右的美國人口,制造業產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和世界經濟的重要樞紐;日本東海道城市群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占日本總面積的20%,人口近7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業企業和就業人數的2/3、工業產值的3 /4和國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樞。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20世紀80 年代以來,美、英、法等傳統海洋經濟強國以及近鄰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分別制定了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優先發展海洋高科技的戰略決策。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政策,旨在激勵和引導科學技術發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海洋競爭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發展使得海洋研究領域不斷拓展,而海洋研究領域的拓展又導致海洋開發深度逐漸加深,難度不斷加大。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深海勘測和開發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科學考察船、載人潛水器、遙控潛水器、深海拖拽系統、衛星等先進設備的使用,人們對海洋的開發開始從近海轉向深海,開發內容也由簡單的資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領域拓展。

2國內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盡管我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但總體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復雜性、研究的艱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調查、監測以及對海洋資源環境基本規律的研究相對缺乏,目前為止還沒有弄清我國近海的資源環境狀況;海洋技術裝備落后,海洋基礎建設緩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轉化的高技術成果少,轉化率低;海洋科技體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術人才不足,創新能力不高;促進海洋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有效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海洋經濟整體規模偏小。

中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是發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化工程技術,開發海洋藥物資源,形成海洋醫藥產業;發展海洋農牧化技術,培育優良生物品種,推動海水養殖業發展;開發海水利用技術,擴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規模,形成海水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海洋環境技術,推動海洋儀器儀表產業、海洋環保產業的發展;發展海洋生物制品研發技術,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產業。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實現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對于國家海洋經濟以及科技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十一五” 期間,沿海地區各級政府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努力推進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海洋經濟運行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經濟現已成為帶動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構建開放型社會的有力支撐,也為 “十二五”時期實現海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浙江、廣東、福建、天津和遼寧等省市堅定不移地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資源,通過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市場開發,將海洋高新技術大規模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顯著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模式。如:以技術為依托發展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建立海洋高新技術企業,使海洋高新技術的研制與生產緊密結合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合資模式——利用外資進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模式;產業園模式——創辦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和示范基地使之成為海洋高新技術的孵化基地和輻射中心及積極培養和引進海洋高新技術研發人才,集中力量對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等模式。

3加快推進山東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山東省是我國的海洋經濟大省,海洋產業基礎較好,門類齊全。良好的海洋產業基礎條件是山東省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石。但還有一些因素制約著山東省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如產業技術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足;科研機構分布過于集中,科研管理體制比較陳舊;科技投入明顯偏低,人才結構亟待優化;產業積聚度不高,資源共享機制有待完善等。

山東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剛剛起步,需要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加大優惠扶持力度。要結合《全國海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2008-2015)》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要求,加快制定相關鼓勵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實行政策聚焦,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建議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產業基礎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組建一批“科工(農)貿一體化、銷一條龍”的大型海洋科技產業集團。在工作指導方面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

2. 加大資金投入,增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級財政增加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外,鼓勵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所屬的市、縣(區)財政增加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研發的投入,增長的幅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對入駐基地企業可享受各種形式的財稅優惠政策,對公共實驗平臺建設、企業引進境外先進專有技術等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對重點產業及配套生產企業購置土地或物業方面給予補貼。幫助致力于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解決人民幣銀行貸款授信額度,并給予部分貸款貼息。

3. 加強政策引導,加快集聚海洋高新產業風險投資。盡快落實山東風投引導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進風險投資集聚的政策體系。形成多渠道風投引導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人才集聚,構建海洋高新技術的人才高地。加強海洋高新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對于重點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的個人所得稅給予補貼或部分返還,并在戶籍、子女入學、醫療保障、出入境手續等方面實行系列的優惠政策。設立海洋高新技術科研成果轉化獎勵基金,鼓勵科研人員結合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企業生產進行有針對性的海洋高新技術應用研究。

5. 加大對海洋高新技術集聚區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加快臨港新城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商務商貿、教育、居住、醫療、旅游等綜合配套設施建設,營造引人入勝的海洋生活環境,成為郊區生態環境優良、形態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實施規范化管理,促進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藍色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關鍵。

參考文獻:

儲永萍,蒙少東.發達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及對中國的啟示[J].湖南農業科學,2009,8:154-157.

劉容子.海洋高技術發展趨勢[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國海洋產業界定與海洋經濟發展統計比較[J].經濟論壇,2011,8:144.

郭軍,郭冠超.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思考[J].宏觀經濟與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長樂,戴志軍.世界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上海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初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2):46-52.

張莉.世界海洋經濟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N].中國海洋報,2007,3.

胡建廷,鄭冰,馬健.山東海洋科技創新現狀芻議[J].科學與管理,2006,3:27-30.

海洋產業分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廣西海洋經濟;產業結構;SVAR;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7-0062-03

1引言

廣西沿海地區擁有1629千米的大陸海岸線長度,在全國11個沿海省份排名第六,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海洋經濟指開發利用海洋的相關產業與各種經濟活動的總稱,既包括傳統的海洋鹽業、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和現代的海岸線與海島開發,也包括隨著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新興海洋現代服務業、現代涉海工業。包括海洋船舶制造業及配套工業、濱海旅游及相關酒店餐飲娛樂服務業、海洋生物化工醫藥,以及海洋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保護等產業經濟。2013年廣西的海洋生產總值達到89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8.1%。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海洋經濟逐漸實現了轉型,海洋產業結構也逐步優化[1]。有效地衡量國家的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之一,也是進一步發展海洋經濟的需要[2]。

國內學者經過對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結構的關系的大量研究可知: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機制,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則會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而海洋經濟的發展也會促進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海洋經濟發展不僅影響海洋產業結構,并且涉及腹地產業結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整個經濟腹地的支撐。所以海洋經濟發展與其腹地產業結構演進之間的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發現,學者們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經濟與海洋產業結構,缺乏海洋經濟對內陸腹地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具體到某個省份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通過建立SVAR模型,基于脈沖響應函數,對廣西海洋經濟與腹地產業結構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2廣西海洋經濟及產業結構現狀

近幾年,廣西海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1997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19.52億元,占GDP比重為3.85%。2013年海洋生產總值為899億元,為1997年的46倍,并且海洋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海洋生產總值占GDP比重達到6.25%。由此可知,廣西海洋生產總值的總量到了較大的發展,海洋生產總值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上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增長幅度不大,海洋經濟正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近20 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改變也產生了影響,廣西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改變。由表1可知,廣西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由1997年的32.1%下降到2013年的16.3%;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由1997年的33.8%上升到2013年的47.73%,約占廣西生產總值的一半,成為廣西生產總值的重要部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1997年-2002年呈上升趨勢,由1997年的34.1%上升到2002年的42.6%,2002年后所占比重開始下降,由2002年的42.6%下降到2013年的35.97%。

對廣西海洋經濟發展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研究,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廣西產業結構和促進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為此,本文選取1997―2013年廣西海洋經濟總量GDP、第一產業比重FIND、第二產業比重SIND 以及第三產業比重TIND 作為樣本進行分析,通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及相應的脈沖函數分析了海洋經濟與產業結構演進的動態相關性。

3SVAR模型及脈沖響應分析

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于1980 年提出VAR 模型,其在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因果關系、脈沖響應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體現了重要的學術價值[3]。但 VAR 模型將變量之間的當期相關關系隱藏在了隨機干擾項中,為了明確變量間的當期相關關系,需要引入結構化的VAR 模型(Structual VAR)[4]。本文實證分析采取年數據,為了分析廣西海洋經濟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根據《廣西海洋統計年鑒》和《廣西統計年鑒》以及廣西統計局、廣西海洋局的統計年報,選取1997―2013年廣西海洋經濟總量GDP、第一產業比重FIIND、第二產業比重SIND以及第三產業比重TIND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為了消除在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并且維持原始數據的協整關系,需要對數據GDP、FIND、SIND 和TIND分別取對數處理,并記為LNGDP、LNFIND、LNSIND 和LNTIND。

3.1單位根檢驗

時間序列是否平穩影響模型的穩健性以及實證結果的分析,在建立SVAR模型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之前,需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利用Eviews6.0軟件,采用比較常用的ADF單位根檢驗法對模型中的變量LNGDP、LNFIND、LNSIND和LNTIND進行ADF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其中,DLNGDP、DLNF、DLNS和DLNT為時間序列的一階差分。由表2可知,廣西海洋生產總值、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和第三產業比重為不穩定時間序列;但其一階差分均為穩定時間序列,呈現了平穩的狀態。各指標為一階單整,符合平穩條件。

3.2模型識別

本文對 SVAR 施加AB 型約束,至少要施加2K2 -K(K+1)/2個限制條件才能識別出結構沖擊。該模型采用4個變量,因此從經濟理論和 SVAR 的約束條件出發對模型至少施加 22個約束,才能使模型滿足可識別條件。

本文中約束矩陣 B 是單位矩陣,A 矩陣對角線元素為 1,由于變量當期間存在相關性,因此對其他變量從經濟意義進行約束。

3.3模型穩定性檢驗

在構建SVAR模型后,需要對其進一步檢驗,經過多次計算與比較,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并滿足AIC最小原則,本文所建立的SVAR模型的AR根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可見,模型征方程所有根的倒數值都小于1,所有單位根的模的倒數均位于單位圓內,因此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3.4脈沖響應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是一種重要的因果性分析方法,是指一個內生變量的沖擊給其他內生變量帶來的影響,它表示給一個內生變量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沖擊后對模型中其他變量的影響。為了動態分析廣西海洋經濟發展對廣西三大產業結構變化的影響,本文通過采用脈沖響應分析來實現。由Eviews 6.0計量軟件得出的廣西海洋經濟對三大產業結構的脈沖響應結果如圖2 所示。

圖2中,自左到右分別給海洋經濟LNGDP一個正的標準差結構沖擊后第一產業所占比例、第二產業所占比例和第三產業所占比例的脈沖響應結果。下列各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年度),藍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紅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觀察圖2可知,在海洋經濟LNGDP 一個單位的正向標準差沖擊下,第一產業所占比例LNFIND前2期呈現下降的趨勢,在第3,4期比較平穩,在第5期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并由正向效應轉為負向效應,第7期開始逐漸回升并趨于平衡狀態;第二產業所占比例LNSIND 在最初階段呈現上升狀態,并在第3期由負向效應轉為正向效應,并維持到第4期,第4期后開始逐漸下降并趨于平衡狀態;第三產業所占比例LNTIND 最初趨于平穩,在第3,4期呈現負向效應,于第4期開始逐步上升,第5期轉為正向效應,并最終趨于平衡。

通過對圖2中廣西海洋經濟對三大產業脈沖響應結果的觀察和分析可知,在短期內,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使得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降低,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最初并不明顯。隨著廣西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從長期來看,第一產業所占比例相對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比例產生正效應,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會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影響不大。

4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選取1997―2013年廣西海洋經濟總量GDP、第一產業比重FIND、第二產業比重SIND 以及第三產業比重TIND 作為樣本進行分析,通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及相應的脈沖函數分析了海洋經濟與產業結構演進的動態相關性,得出在短期內,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使得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降低,第二產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對第三產業的影響最初并不明顯。隨著廣西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從長期來看,第一產業所占比例相對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比例產生正效應,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會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影響不大。

在以上研究結論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現狀,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開發利用海洋與保護海洋并重,堅持綠色發展海洋。一定要做到將待開發海洋資源的自身特點和相關海洋產業部門發展的獨特需求相結合,制定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有條理的開發計劃[5]。如大力發展高效漁業、特色漁業、生態漁業等,大力發展海洋循環經濟,促進海洋資源節約利用。加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采利用的同時要保護好海洋的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的海洋保護預防和監督管理體系,注重將各項規章細則落到實處,防治出現“先開發后污染、先治理再污染”的舊現象。

(2)增加海洋科研投入,促進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增加海洋科研投入可以通過提高經費投入、增加人員配給等途徑。海洋產業技術是海洋產業部門發展的內在動力,提高海洋科技含量,將高新技術應用到海洋產業中,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對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產生重要作用,同時也增強海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如大力發展海洋生物制藥、海洋電力以及海水利用等新興產業;加強信息技術在港口物流管理中的應用等。

(3)實現海洋產業與陸域產業的充分結合,形成海陸經濟聯盟。

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之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聯性,需要海洋和陸地的聯合支撐。以陸地為依托,海洋為拓展空間,把海洋產業與陸域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起來,形成陸海聯動發展。充分利用港口資源,構建陸海聯運物流體系,吸引外資向港口聚集,發展臨海工業。沿海與內陸經濟的發展相互聯動將會促進廣西海洋經濟的發展,進而進一步促進廣西產業結構的演進。

參考文獻:

[1]譚曉嵐.論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7):12-16.

[2]Kildow J T,Mcllgorm A.The importance of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s to national economic[J].Marine Policy,2010,34(3):367-374.

[3]段顯明,郭家東.浙江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基于VAR 模型的實證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52-55.

海洋產業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海洋產業集聚;集聚系數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033-03

\ 引言

我國是開發海洋資源較早的國家,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別提出“實施海洋開發”、“發展海洋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把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單獨作為一個章節,這是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我國基本發展方略的標志。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是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海洋產業集聚,是海洋經濟產業組織的形式之一,能夠利用協同效應強有力地促進產業的發展。通過建立海洋產業集聚測度的指標體系,進行科學評估,對貫徹落實國家發展大戰略、推進海洋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有效指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集聚和海洋產業集聚

19世紀末,馬歇爾最早從定義外部經濟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業集聚的內涵。經歷了100多年,產業集聚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和世界性的經濟現象,對于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產業集聚是指屬于某種特定產業及其相關支撐產業,或屬于不同類型的產業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地理集中,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1]。

根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的定義,海洋產業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進行的生產與服務活動,包括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主要海洋產業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筆者認為,海洋產業集聚是各種生產要素往最適合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的地域范圍集中、聚合的情況,它不僅包括不同海洋產業在同一區域范圍內的地理集中,也包括同一海洋產業的上下游企業的密切聯結與配合。海洋產業集聚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區海洋資源優勢,提高海洋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推進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關于海洋產業集聚測度的研究綜述

目前,對產業集聚進行測度的方法主要有行業集中度、空間基尼系數、區位熵、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產業關聯系數、生產服務業比重、EG指數等。學者們采用以上幾種方法,對我國海洋產業集聚進行了測度。

一些學者選擇赫芬達爾指數(H指數)來對海洋產業的集聚度進行測評。趙昕等[2]利用赫芬達爾指數,從地區和行業兩方面分析我國海洋產業的分布均衡度。李青[3]等測評了江蘇省沿海地帶資源依賴型的海洋產業的集聚度,分別是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運輸業。赫芬達爾指能夠準確反映產業的市場集中高度,但它是一個絕對集中度指標,直觀性較差。

較多學者采用區位熵來對海洋產業的集聚度進行測評,區位熵計算簡便、數據易得,可用來測評相對集中程度。黃瑞芬等[4]測評了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產業的區位熵,衡量了海洋產業結構內部的各產業的集聚情況。金煒博[5]等測算了1998―2005年浙江省海洋各產業集聚水平,在計算浙江省海洋產業集聚區位熵指標時,將我國11個沿海省市作為一個大區域,與之進行對比,計算浙江省特定海洋產業的產值在浙江省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與全國沿海11省市該海洋產業產值在全國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之間的比值。龔志聰等[6]測評了江蘇省2007―2010年的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的集聚度,研究結果表明,集聚度越高,當年的產業結構也越合理,即海洋產業集聚有利于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紀玉俊[7]對我國海洋各產業的集聚度進行了測評,結果表明,我國海洋產業在各區域已經趨向形成集聚的態勢,也就是說海洋產業在我國各區域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各區域如果能將集聚的效應和優勢發揮到最大,就能顯著帶動海洋經濟的進步。

也有部分學者結合了兩三種方法來進行海洋產業集聚度的測評。趙祥[8]選擇了3個指標進行我國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包括空間基尼系數、區位熵、地區的海洋產業份額,并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集聚進行了比較分析。常玉苗[9]利用海洋產業集中率和區位熵測評我國2006―2010年海洋產業集群發展狀況,并用區位熵來分析區域優勢產業的狀況,得出了我國的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海洋產業的集聚度較高的結論。王濤等[1]利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空間基尼系數、熵指數和地點系數4種方法相結合測度了我國海洋產業2001―2012年的集聚度,相對來說比較全面地測評了產業集聚的水平。結果表明,我國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和海洋鹽業的產業集聚水平最高,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業和海洋電力業產業集聚化趨勢明顯。

目前我國學者對海洋產業集聚進行測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從現有的成果來看,學者們主要采用了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赫芬達爾指數來測度海洋產業集聚。較多的學者僅采用一兩種方法,難以涵蓋產業集聚的內涵,僅僅表現了產業集聚的一部分。可見,目前對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的視角還不夠豐富,難以客觀、全面地進行衡量,測度指標還有待完善。

三、海洋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改進

(一)理論依據

學者們對產業集聚的理論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和分析,在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供參考,為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是提升專業化水平是形成產業集聚的首要條件。各企業成員進行分工并且趨向專業化、擴大規模、提升產業集聚度,由此,又能通過集聚效應的發揮,使得社會分工得到進一步發展,產業集聚的過程和社會分工是緊密聯系的。

二是產業要與上、下游企業開展分工合作,才能形成更有效而穩固的集聚狀態。產業集聚不單單是企業本身,也包含下游產業的成員(銷售渠道和顧客)、互補性產品生產商、專業化基礎設施的供應商和政府與其他提供專業化培訓、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援的機構,以及同業協會和其他相關的支持性民間團體。在產業集聚演進過程中,位于集聚區內部的中小企業會逐漸發展和擴大,成為大公司或者是核心公司,與上、下游的各類成員進行分工與協作,同時與中介機構等生產業的合作更加密切。

三是由于產業集聚,內部構成了一種層層相連的網絡關系,企業與中介機構的協作更加密切,中介機構之間形成超分工合作,導致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相關的金融、法律、技術咨詢等逐漸發揮重要的作用。

因此,對海洋產業集聚度測評方法的選擇,需要更全面地包含海洋產業集聚的各類型及各個階段,進行海洋產業集聚的測度,要能體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該產業在該地區專業化程度較高;該產業與相關產業關聯程度較高;該產業的聚集導致了生產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二)海洋產業集聚系數

在此基礎上,本文選擇了能反映上述3個方面的3種方法,即區位熵LQ、產業關聯系數R和生產服務業比重SP,綜合構成測評海洋產業集聚度的集聚系數CC(cluster coefficient)。相對于其他單一方法而言,集聚系數CC對產業集聚的定量分析方法進行了一定的改良,為了指標數值的規范,將其進行簡均以使系數的取值處于0―1之間,即海洋產業集聚系數CC=(LQ+R+SP)/3,數值越大,則海洋產業集聚度越高。3種方法的具體表述和計算公式如下:

區位熵LQ=,Pki 是指k地區i海洋產業占該地區海洋產業的比重,Pi指全國i海洋產業占全省海洋產業的比重。區位熵數值大于1,說明該地區該海洋產業在全國來說具有一定的優勢地位,即專門化率比較高。一般來說,區位熵大于1.5,則該海洋產業在該地區的比較優勢相對顯著;數值等于1,說明在該地區該海洋產業具有均勢地位,與全國平均水平差不多;若數值小于1,說明該海洋產業在該地區不具有優勢,處于比較劣勢地位。

產業關聯系數R=,根據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的中間流量矩陣進行計算。Xij 是指i海洋產業產出的中間產品,分母是指該地區各海洋產業生產過程中總的中間消耗。數值越大,則說明各海洋產業在產出過程中消耗了更多的i海洋產業產品,也就是該海洋產業與其他海洋產業的聯系比較緊密。

生產服務業比重SP=,Si是指i海灣海洋生產服務業增加值、總產值、職工人數等指標數據,S是指i海灣海洋服務業的增加值、總產值、職工人數等指標數據。SP數值越大,表明生產業占服務業的比重越大,集聚越明顯。

四、海洋產業集聚度測評的指標與投入產出表

為了更全面測評海洋產業集聚度,區位熵LQ和生產服務業比重SP分別選擇多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產業關聯系數R通過應用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來測評。

區位熵LQ選擇產業總產值、產業增加值、企業總數、規模以上企業總數、園區數量、職工人數、銷售總額、利潤等8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多個指標之間采用算術平均值進行簡單計算,得出的綜合數值作為該方法的測評數值,即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

生產服務業比重SP選擇產業總產值、產業增加值、職工人數、利潤、銷售總額等5個指標進行綜合測評。多個指標之間采用算術平均值進行簡單計算,得出的綜合數值作為該方法的測評數值,即SP=(SP1+SP2+SP3+SP4+SP5)/5。(參見表1)

產業關聯系數R是借助投入產出表的中間流量矩陣計算的,采用該方法不存在指標選取的問題,但需要構建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的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根據《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20794-2006),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的編輯需要包含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服務、海洋保險與社會保障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經濟服務業、海洋地質勘查業、海洋環境保護業、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會團體與國際組織等22個海洋產業。在實際測評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中的相應海洋產業。

綜上,運用海洋產業集聚系數CC測評海洋產業集聚度,海洋產業集聚系數CC=(LQ+R+SP)/3,其中:

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其中,LQj=(j=1,2,…,8);

SP=(SP1+SP2+SP3+SP4+SP5)/5,其中,SPj=(j=1,2,…,5);

R=,其中,Xij來自海洋產業投入產出表。

五、結論與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东县| 同江市| 图片| 祥云县| 疏勒县| 岑溪市| 彰武县| 延安市| 科尔| 巫山县| 连江县| 环江| 桐梓县| 新沂市| 金秀| 安远县| 昭觉县| 特克斯县| 五华县| 遂宁市| 雷州市| 鄂尔多斯市| 甘南县| 小金县| 将乐县| 泰宁县| 登封市| 宁强县| 静乐县| 临海市| 揭东县| 博乐市| 山阴县| 五大连池市| 武山县| 正蓝旗| 鸡西市| 民勤县| 米易县| 延安市| 新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