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所密切關注的價值原則如大同、平等、和諧與公正等,能夠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之根生長的土壤。
一、傳統文化"大同社會"萌生早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文化基礎。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的"大同社會"一直被中華民族所肯定和強調,以至于在古代與古典時期一直到現當代始終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諸多關系層面上占據著社會意識的主流與相應的統治地位[1]。古代孔子提倡的大同社會??鬃佑葹橥瞥缛后w至上,特別講究人世兼濟,從而將社會安定與發展順理成章地作為終極關懷,并最終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模式對自身的主張和理想進行了高度概括,從而形成了儒家整體主義價值觀,因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統治思想的中國古代進行發育,得以與文明的生長同步,形成了社會主義深厚的歷史土壤。后來到了西漢的《禮記?禮運》中借孔子之名而首倡"大同"與"小康"之說,從而把社會歷史的變化演進分為兩個階段,即通常所說的"大同"之世與"小康"之世,理論背景也就是"大道之行"和"大道既隱"兩個歷史發展階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近代文化與實踐基礎。洪秀全倡導的平等價值觀。洪秀全作為近代運動的杰出人物,他巧妙地把西方基督教的博愛觀念與中國歷代農民形成的樸素的平等觀念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出了一個以拜上帝為形式,形成了一個以平等、平均為內容的比較完整的核心思想體系。一方面強調人們應該有享受現實的幸福的權利,同時也應該為獲得現實的幸福而進行拼搏與努力奮斗,因此人們應該在享受現實的幸福的同時更應該進一步建立人間"天國"。另一方面,其思想體系也主張平等與博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主張,進一步主張男女平等與父子平等以及君臣平等,因而順勢形成了一種和諧與大同思想,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實踐與理論基礎。康有為提倡并身體力行的"大同世界"。在康有為的大同書論述中,基本上描繪了最詳盡的宏偉圖景,他所認為的通常理想社會的基礎是民主選舉形成"公政府",在大同世界里面沒有等級與貴賤之分與之爭的,而是是體現出人人平等與天下平等。
二、傳統文化"和"的社會和諧理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和"思想與理念一直是人類所向往的未來美好的社會生活狀態,相應形成的和諧社會自然就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崇高社會理想。孔子倡導"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社會整體意義上的和諧價值觀??鬃犹岢?和為貴和而不同"整體和諧社會價值觀主要體現在"禮、仁、均、信"四個主要方面??鬃舆M一步認為,特定的"禮"作為一整套社會規范,其根本的用處就在于能夠使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而系統"禮"規范的目標形成的理想社會就是是大同社會。事實上在周王朝,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是以 "禮"為準則進行規范。在消減社會矛盾的財富分配方面,孔子尤其崇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社會財富利益分配原則,孔子認為做到了"均"才能在各階層內部人與人之間做到均等,從而使各階級與各利益集團才可以做到現實地和諧共處。老子推崇的"安居樂業"的社會和諧價值觀,具體反映在"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描述中。
古代文化"推己及人"與"公平中正"思想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孟子推崇并形成的"推己及人"社會和諧價值觀。孟子認為,社會要真正達到和諧穩定,其關鍵在于統治階層者要施行仁政,秉承"以民為貴"從而推恩而及四海,真正做到推己及人[2]。孟子的仁政提倡"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還主張"制民以恒產",認為經濟生活的穩定對于穩定民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荀子推崇并形成"公平中正"的社會整體和諧價值觀。荀子也提倡"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進一步認為禮既是治國之本,同事又是社會分配原則。荀子提倡"禮者,養人之欲,給人以求。"在財富的分配上提倡按照貢獻的差異進行差異分配。
三、傳統文化"仁"人道主義墊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
傳統文化的"仁"是儒家學說的本位價值與核心價值。張岱年先生在學術專著中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自身給"仁"下的一個特色的界定,清晰表達出自強不息,同時又善為人謀,在成就他人的同時成就自己。"仁"確實是人的本性,相應的仁道原則演變為儒家價值體系的根本原則,孔子與孟子甚至在實踐中將"仁"與"人"進行互訓,"仁者,人也"。人類作為有異于其他動物的群體,其根本特性就在于人類具有天生的有仁義之德,而且仁是人固有之"善端"。仁義同時也是人區別于其他一切的根本特質與最高價值之所在,茍子強調"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3]。
傳統文化的忠恕愛人精神作為"仁"內涵墊定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之一。儒家思想的愛人即愛眾,即所謂的"泛愛眾而親仁"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思想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是指導人們為人處事與和諧相處的基本而崇高的道德準則。同時,"仁"也是人的心靈的必然歸宿。事實上,儒家推崇以仁為本和仁義至上的價值標準與價值原則,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體現了現代社會的人道主義原則。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是社會主體對社會主義的性質、特征、目標等進行認同,以及由此導致對行為與事物是非善惡榮辱進行的判斷與評價標準體系,必然要經過吸收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與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0 卷)[M]. 人民出版社.1986.119.
關鍵詞:傳統文化;體育倫理;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體育倫理思想,能較好地協調古人從事體育活動的價值和利益關系,反映時代精神。 然而,進入高度發達的今天,以倫理道德為重心的古代體育倫理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各種影響下出現了一定的弱化和衰退,嚴重地制約著現代體育的健康持續發展。為了建立更為合理、有效的體育道德規范,我們有必要對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文化精神和歷史淵源進行探析,并采取揚棄和內省的方式,實現體育倫理思想在新時期的繼承與創新。[1]
1 倫理政治型文化與中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
“一定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產物。”[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專制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始終是以封閉、分散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這種自然經濟形態下,老百姓思想封閉,因循守舊,其活動基本限制在家庭范圍內,從而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別強調宗親血緣和家庭倫理思想。并散射開來,要求在整個社會建立一種有禮有序,和睦相處的人身依附關系,以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
在政治結構上,至周朝起,中國封建社會就建立了一套體系完整、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所謂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緣家族為出發點,通過“家國同構”的組織建構和“由家及國”、“移孝作忠”的價值導向,達到族權鞏固王權,宗統保護政統的目的。[3]表現為對內以血緣親疏維系政治等級序列,對外用分封制(姓氏和親戚)和宗廟祭祀制度來維護和鞏固統治。實質上,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宣揚“家天下”“宗主即君主”思想的背后,只是借助根植于人們內心深處的家庭倫理和血親道德對其思想的制約作用,使人們自覺遵守儒家的“綱理倫常”和“禮制”思想,達到維護專制統治的目的。由此可見,倫理道德在社會秩序的建構和調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最終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以世間倫理綱常、現實專制統治為指導思想和行動的主要價值取向,具有明顯的倫理性和政治性特征。中國古代體育正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與其說是被倫理政治型文化深刻影響,不如說古代體育已經成為一種道德教化、禮儀培養的政治工具:古代禮射有嚴格的禮儀程序和等級規定,旨在“明人倫,知禮法”;儒家主張“文武兼備”,其目的在于提升道德修養,成為君子、圣人;武林各派首倡“武德”,以匡扶正義、捍衛祖國為己任;岳飛背負“精忠報國”之志,拼死沙場,不吝其生……[4]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倫理政治思想已深深滲透到我國古代體育中,使古代體育倫理思想處處體現“求善”“求治”的意蘊,表現了儒家“仁愛”“禮治”精神。而古代體育過于強調其倫理內涵和政治功用,弱化了競技體育應有的激烈、競爭的本質特征,與宗教、軍事、醫學等的緊密結合又加劇了這種傾向,后逐漸發展成為與西方體育風格迥異的“哲學體育”。
2 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2.1 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諧統一 博大精深、意蘊深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畢業論文 古代體育作為倫理、政治的附屬物,始終以“天人合一”為思想主線,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也是古代體育活動的主體價值所在。所謂“損膚不孝”、“生以養存”,古人從事體育活動之目的在于修身養性、立身治世,與自然、社會保持一種和諧或穩態,體現了對人自身終極的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體育的競爭和博弈意識,有利于培養運動員尊重對手、關愛生命的可貴品質,對中國體育形成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積極意義。然而,我們應看到,“天人合一”所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內外和諧與平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力量、速度和高度等體育因素的追求,背離了競技體育固有的競爭、拼搏的本質特征,促使古代體育活動朝著重道德教化,輕競技對抗的方向發展。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儒家“尚德不尚力”過于看中體育的政治功能,道家“尚柔守雌”而完全脫離社會,人們在儒道兩家思想的交織影響下,往往安于現狀、守柔不爭,表現出與西方的武士精神、決斗風范大相徑庭的大陸民族依附性特征,古代體育作為封建道德法則的形式而存在,則表現出了競技性的缺失,表演性和技巧性的冗余,中國古代體育在封建思想的束縛和壓抑下畸形發展,不可能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2.2 和合中庸—以和為貴的處事準則 “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融會貫通,由此便形成了中華文化和合的思想觀念?!昂汀笔侵府愘|因素的共處;“合”指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中華文化和合思想極具辨證思維,它積極地看待自然與人文、社會的差異和矛盾,提倡發揮不同個體的積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整體的和諧發展。反映在體育倫理思想上,主張科學地吸納不同流派的倫理精髓,通過異質文化內部的磨合、交融,達到外部的整體和諧。縱觀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是以哲學文化為背景,儒道倫理共存互補為主線,援引陰陽五行說,兼揉法、墨、釋、醫諸家的倫理綜合。體育倫理領域這種“兼容并蓄”的博懷,正是源于中華文化的和合思想觀念。故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到古代體育倫理思想中,既重事功,主張“不仕無義”,又崇尚淡泊名利,行走江湖的俠義情懷;既倡導儒家“仁”“禮”倫理道德學說,又傾心于道家清心寡欲養生理論。
和合思想在儒家和諧理論中表現為“中庸”思想。碩士論文 中庸之道強調人和,反對紛爭,重群體,重友誼,適用于人際交往的各層面,在古代體育活動也得到貫徹。傳統養生要求“順應四時”;蹴鞠力求營造“三朋和氣滿,入隊笑聲喧,四海人皆喜”的和諧氛圍;太極拳要求身形“虛靈頂勁,尾間中正”,推手時做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不丟不頂”等,[7]正是這種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
因“天人合一”思想而生的和合中庸觀念,對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建構具有雙重意義:和合中庸思想注重社會的整體和諧,這對于中國體育形成團結合作、友誼第一的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中庸之不偏不依,允之適度觀念,限制了人格獨立,約束了個性解放。古代體育參與者嚴守倫常之理、中庸之道,難以突破倫理道德的束縛,在個性上嚴重缺乏冒險、競爭、超越的精神,從而決定了古代體育始終缺乏“力”之美,最終發展成為與個性張揚的西方體育完全不同的體育形式。
尊德重禮—德禮并舉的倫理規范 根植于倫理政治型
文化背景下的古代體育,始終把道德禮儀的培養作為首要任務,通過實踐寓之德禮的“準體育”,影射和強化了深刻的倫理內涵,培養具有理想人格、文武兼備、身心俱德的君子、圣人。
禮射是我國古代的習武禮儀活動。后經儒家“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思想指導得以重新整理和詮釋,進一步強化了道德禮儀的教化功能。一方面,禮射繼續保持了繁瑣復雜的禮儀程序,體現了森嚴的等級觀念?!抖Y記·射義》開篇有云:“古有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行鄉飲禮,故燕禮者,所以明臣之義也,鄉飲酒者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辈粌H如此,禮射還按照參與者的不同等級身份對配樂、侯(箭靶)、標準(父鵠、子鵠)等加以區分,旨在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即按既定的方針政策行事,達到明“君臣之義”和“長幼之序”的目的。[8]另一方面,寓教于射,重視禮射的道德教化功能。祖師孔子主張“射不主皮”,淡化射技的同時,重視射手的道德禮儀培養。提倡“揖讓而升,下而飲”的愛人精神。孟子也指出“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從而確立了“正己從事,不怨他人”的體育道德。
武術是我國古代體育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傳統體育道德體系的一個全息影像。醫學論文 綜觀古今所有門派都不約而同地默許和尊崇“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思想,把培養德、禮作為習武的前提條件,放在首位。而各門派的門規戒約和諺語格言中,都蘊涵了豐富的倫理內容。
武林門派要發揚光大,首先要精心擇徒,而在眾多入門標準中,猶以德性考察為重。少林強調“道勿濫傳”,應傳“賢良之人”;峨眉主張“不仁者不傳”。練武以“德薄藝難高”為指導思想,把武德培養視作通向上乘境界的精神航標。這樣督促練武者在修煉武功的同時,既遵守基本的倫理規范,篤行儒家倫常之理,中庸之道,提倡忠孝仁義,賢良方正的道德規范。又培養謙和忍讓,立身正直,取義輕利,守信重諾的俠義精神[9]。而德中必有禮,禮作為德的外在體現在武術活動中也留有諸多痕跡。習武者相見必抱拳以禮,若要切磋武藝,在交手之前必有“有禮”、“承讓”之類謙恭語,且武術交手中通常不傷及性命,主張點到為止。
統治階級倡導寓德于體,把禮的觀念植入體育倫理之中,其目的是引導民眾在學藝中培養和升華道德禮儀,在習武中尊崇和默許人倫規范,以鞏固其封建專制統治。在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體育是中國封建道德體系的一個完整縮影,通過體育可以反映中國古代的道德觀、倫理觀與審美觀。
德禮并舉的古代體育倫理思想,在鞏固宗法等級制度的同時,遏殺了中華民族的人格獨立和拼搏精神,使古代體育活動從一開始就在人們的主體意識中喪失了公平競爭的可能。而沒有公平競爭的體育就不是真正的體育,古代體育在德、禮之雙重約束下始終保持“準體育”狀態,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2.4 立德事功—經世致用的主體精神 儒家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圣人。但要成為圣人并非易事,必須把修身作為安身立命,齊家治國之根本,努力實踐“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的經世途徑,力求達到儒家所倡導的“內賢”“外王”出入坦然的人生境界。
這種愛家及國的民族氣節,在重視宗親血緣,家國同構的古代社會,既能夠維護社會的穩定,也能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敬仰和尊崇,故歷朝歷代都大力推行以修身為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治國模式,鼓勵老百姓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影射了中國傳統文化長久積淀的立德事功—經世致用的主體精神。
中國古代體育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表現出了極大的功利性。儒家主張通過個體的“身心兼修”以達到“文武兼備”的目的,進而提升到或仁或圣的狀態;明代少林武僧為抗擊倭寇,而拋開佛門戒律,大開殺戒,血染沙場;清末“少林戒約”后十條之首條要求習武者“必須以恢復中國為志”;岳飛背負“精忠報國”四刺字,去抗擊金兵,雖冤死沙場,但鑄就了“忠君愛國”的千古美名,永為世人敬仰。
如果完全拋開階級局限性,從這一角度來認識中國古代體育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體育倫理中蘊涵著立德事功的價值導向和經世致用的實用理性,職稱論文 集中體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意識。古人通過武術抵御外侵,改朝換代,推動中華歷史不斷前行的同時,促成了民族主義體育思想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們應認識到:古代體育所倡導的“忠君愛國”、“立德事功”等精神不可避免地存在歷史局限性。在封建社會里,“忠孝”思想是君權專制主義的倫理基礎,“忠君愛國”無疑是“忠孝”思想的標榜和典范,古代仁人義士為了維護君主、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權利和個性發展,重復演繹“忠君愛國”的高尚節義,實質上影射了古人對封建統治階級絕對的人身依附和盲從,而這種變相的精神奴役與現代社會倡導的獨立意志和科學精神大相徑庭。
古代體育所倡導的“忠君愛國”、“立德事功”思想對現代競技體育仍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我們不難理解運動員獲獎時復雜的情感體驗和崇高的精神榮譽。也可以反思中國競技體育大環境為何如此“沉悶”,中國競技選手在世界頂級賽事上為何屢屢發揮失常等等,只因其背負太多的義務與責任。
以上從四方面揭示了中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其不可避免地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但談古旨在論今,在加強體育道德建設的今天,我們應揚其精華去其糟柏,使我國古代體育倫理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龔正偉,張子沙.中國傳統體育倫理思想及現代轉型[J].體育科學,2000,20(5):12-14.
[2]牟艷娟.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3(2):130-132.
[3]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5-442.
[4]張新,夏思永.管窺中國傳統體育倫理精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8-30.
[5]姜義華,李向平.中華文化讀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27.
[6]戴有祥,張曉林.論武術文化中的傳統哲理[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1(3):8-9.
[7]張新,夏思永.管窺中國傳統體育倫理精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8-30.
【關鍵詞】喪祭禮儀 生命 靈魂 中西社會思想
禮儀是人與人關系的規范,喪祭之禮也不例外,它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看不見的關系”,這種關系的不可通約性引申出這樣一個問題,喪禮為誰?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回過頭來看看中西喪禮的不同表現形態。
中國喪祭禮儀分析
《說文》中對“禮”的解釋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惫省岸Y”的最初意義并非針對人間的社會行為規范而言,而是對神的敬畏,行禮是為了給神獻祭?!敖^地天通”之后,神的位置讓位于人,一切“禮”都遵循“尊尊”和“親親”的原則,儒家的喪祭之禮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孔子非常重視喪祭中“哀”的成分,如“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釉?‘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① “哀”是為了盡孝道,“對‘死人’的孝,從本質意義上來說,就是重視喪葬和喪葬質量?!墩撜Z》說,“‘慎終追遠’,《中庸》則強調‘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薄吧鹘K追遠”謂居父母喪要盡禮節。祭祀要盡虔誠?!霸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②而“孝”是因為存在一個等級關系,正如先生所言,“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實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釋是‘無違’,那就是承認長老權力。長老代表傳統,遵守傳統也就可以無違于父之教?!?③
正因為長者中心制支配著一切喪葬禮儀,中國人在喪禮上表現出來的繁文縟節才顯得并不偶然,死亡儀式最終要符合的是社會的情理。報喪、哭喪、入葬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死的稱呼都是不同的,死者沒有任何逾越世俗權威的可能,因為喪祭禮儀關系到整個社會倫理規范和政治秩序的穩定。“孝”的本質并不是精神性的,因為這里沒有自由可言??鬃铀^內心的孝道――“仁”缺乏一個基于一般人性的普適性的標準,因為孝道實際上是一種基于血緣和親屬關系的私人德行,這種常被人們稱道的“孝文化”實質并非對“人”的敬重,而是對外在規范的無條件服從?!靶ⅰ弊罱K是要不悖于“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④如《禮記?曲禮下》對死的稱謂,“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敝挥胸毭癜傩詹攀撬?王公士大夫之死則要蒙一層塵世的光環,喪祭禮儀表達的是生者的榮耀;哭喪也很有講究,要求“主人嘀,兄弟哭,婦人哭踴”,哭的方式與個人身份是相吻合的,哭不是想哭就能哭的,哭喪是哭給生者看的,哭抹去了生者對死者的一切罪過。傳統儒家的孝道其實主要針對的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尤其是長者,但即便是對親屬的孝也是缺乏最起碼的“人道”意義的,喪葬的禮節其實成了生者擺脫自己罪責的方式。魯迅對國民性的體察無疑是深刻的,而五四時期的對中國傳統喪祭禮儀的改革其實只是在儀式上作了減法,卻絲毫也沒有觸動這種禮儀文化的根子。
再看“奠”,這個字很能表達我們的死亡觀念?!暗臁笔且粋€象形字,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東西的基物。本義是設酒食以祭,特指初死時的備供品敬禮?!墩f文》中解釋為“奠,置祭也。”把死者當生者一樣供奉,我們看重的顯然不是死者的精神生命,而是肉身,我們理解的生活也就像費爾巴哈所說的“吃、穿、住”那樣,喪祭禮儀對應于此的是酒食祭品、壽衣以及棺墓。無限地拉近死者與生者的距離,即“事死如事生”,這的確是中國喪葬文化的獨特性。《荀子?禮論》云:“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把死者當生者看待,粗看起來是一種崇高的禮遇,其實不然。中國文化中對生命的理解與西方人相反,我們是盡力把靈魂排除出去,抽象出肉身,許慎在《說文》中對“死”下的定義是“死,澌也,人所離也。從,從人”,指形體與靈魂相分離。李清桓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人死后有靈魂的存在,死去的親人只是靈魂脫離人身,‘他們’過度到另一世界生活,還會祝福人間。所以人應‘不死其親’,不把死去的親人當作‘亡人’,當‘視死如生’”。⑤在中國的喪葬儀式上只看得到生者對死者的權利,死者沒有尊嚴,因為“人死如燈滅”。中國人雖然相信死后靈魂的存在,可并不認同靈魂的獨特性,西方人說的“靈魂不滅”指的是人精神的永恒,中國人說到的“靈魂”則像是一個實體性的東西,或許人們更愿意稱它為“鬼魂”或“陰魂”,是會對自己的現世的禍福產生影響的。正因此,對死者獻祭就顯得必要。一般來說,除了“三年之祭”外,人們大都是在人間遇事不順時,才想著去拜一拜死者,因為死者與冥間有溝通,希望死者能顯靈,保佑他們在人間生活暢達。中國社會中的喪祭禮儀對于生命的肯定表達實則是人的肉身生活,它完全忽略了人生命的精神特性,它所理解的生命其實是相當抽象的。
西方喪祭禮儀的文化解讀
西方的喪祭禮儀大抵很簡單,其形式基本上屬宗教式的。葬禮與葬禮彌撒一般由神父或死者親屬議定,包括祈禱詞和經文,然后是圣餐,最后為告別儀式。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浇虒⒚恳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浇痰膯识Y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脫生前痛苦?;浇陶J為人死后靈魂需要安靜,因此喪禮非常肅穆。在基督教文化影響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喪葬基本從簡,即所謂在上帝面前“靈魂平等”的原則??迒薀o論是初終還是在教堂,也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友都不能大聲嚎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擾死者靈魂安靜。⑥在西方人眼中,死者和臨終者與一切現成的社會規則脫離了。生者對死者的感情是凌駕于一切社會權威和法則之上的個體生命以及對一個個體的無限珍視。同樣,在西方,死之神圣帶來喪祭之禮的獨特表達,喪禮只有采用宗教性儀式才能真正讓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慰,“宗教的臨終儀式能夠在其信徒心中激起感情,讓人們認識到人們在以人性的方式關心著他們,毫無疑問,這是宗教儀式的真正功能。” ⑦
西方人把對死者的安慰權交給上帝與人間的使者――牧師,他會說:“天父,我的上主,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請您饒恕我們,正如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而榮耀都是歸于您的”。西方人的喪祭儀式本著基督教的原罪和復活的概念展開。西方歷史上最意味深長的死莫過于蘇格拉底和基督之死。蘇格拉底臨死前叮囑家人和朋友不要悲傷哭泣,對他而言,死亡是擺脫肉體的最好方式,肉體死了,精神誕生了,他最后留給世人的話是“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路更好,只有神知道”;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受難以及死后復活給人同樣的啟示,生命的真正秘密在于精神從肉身中超。
從中西喪祭禮儀的區別看中西社會文化思想的不同
從中西喪祭禮儀的區別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喪祭場面往往宏偉而熱鬧,死者親屬的悲痛溢于言表,中國人對死亡真正痛苦的其實是族群生命力的衰弱,而非一個唯一個體的消亡;西方那種靜悄悄的喪祭禮儀其實是一種等待和傾聽,等待著至善天國的來臨,傾聽天堂的回音,在儀式中生者和死者共同領受這不同凡響的一刻,死亡事件啟示了比死亡本身更大的意義。
中國傳統的喪祭禮儀受制于儒家的等級秩序和長者原則,個體生命被抽象地理解為塵世的生物性活動,死后的靈魂則是一個能左右人禍福的實體。正因為如此,喪祭禮儀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是一種對死亡的直接感受,在此岸和彼岸之間,人們更著眼于現世和當下,這種根源于儒家傳統的情形正如韋伯所言,“儒教與信徒的關系,不管是巫術性質的,還是祭祀性質的,從其本義上講,都是此岸性的”;⑧西方的基督教喪葬禮儀則把人的死亡與原罪和復活相聯系,個體生命的神圣性和唯一性維系于靈魂不朽的觀念,即精神的永恒性。兩相比較,可以這樣講,西方人的喪祭之禮更多地表現出對個體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死亡之于生存的意義;而中國人的喪祭之禮無論在形式上表現得有多么精致或繁復,其所要表達的意義無非是“慎終追遠”式的無奈和茫然,它除了沉溺于“生命苦短”的悲觀意識之外就再也沒有從死亡中超的勇氣。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人在喪祭禮儀上也悄悄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人們開始接受西方的簡約形式,送花、追悼等,但人們在對死者以及死亡的觀念上究竟有多大本質的改變還是一個問題,但無論如何,這種形式的變化已經是一個開端,它所孕育出來的也許就是對于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和領會。(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系)
注釋
①②④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02、6、13頁。
③:《鄉土中國》,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110頁。
⑤李清桓:“《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喪葬文化”,《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
⑥省略/xiview.asp?id=1&ssid=1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必然要積極適應現代化的進程。電視娛樂節目作為電視媒體中最具大眾屬性的節目形態,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并占據了人們相當大的娛樂空間。這種娛樂形式成為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吸納某種文化的重要途徑。
隨著娛樂節目的內容與形式被日益的豐富和發展變化,娛樂節目處在一個有序而多變的動態過程之中,內容上力求趣味性、娛樂性和知識性,形式上也更加突出參與性和游戲性。將娛樂元素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為觀眾樹立“以人為本”的正確價值觀,警惕腐朽文化,低俗文化在玩樂中的侵蝕,使其真正成為一種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讓人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
一、中國電視娛樂節目
娛樂節目以人自身作為傳播符號,實現了對感官的全方位調動,憑借其貼近生活,講究觀眾的參與性,互動性等優勢,在交流互動中還原了人最初始的人性化娛樂狀態,將電視媒體娛樂的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工具。但是不可否認,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除了直接引進的節目外,大部分脫胎于外來節目,盡管進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但仍然遺留著“他文化”的印記。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國資訊類娛樂節目,如《中國娛樂報道》、《娛樂無極》等節目采用娛樂化新聞、全球化視角,創新的風格及市場化運作這幾大元素來經營,已漸現成熟;同時以幸運勸 ,心辭:娜為代表的益智類節目也早被受眾肯定和接受,讓觀眾走上舞臺,成為節目中的主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天向扮等娛樂脫口秀類的節目,成為時下大熱;另外一個代表著“平民娛樂時代”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作為一檔全程跟蹤式直播的節目,將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推人一個全新的階段。這種“平民參與、觀眾做主”的娛樂形式,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電視節目發展的必然、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促進了節目與受眾的互動;肯定了娛樂本身的平民性以及與大眾進行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二、中國電視娛樂節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中華自古為禮儀大邦,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是支持我們民族精神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的精神紐帶,是我們民族真正的根基。然而到了21世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漸消失,國民優秀禮儀風范逐漸退化,與文明之邦國的稱號相去甚遠。挽救民族文化,形式岌岌可危。而以“娛樂”為目的的電視娛樂節目熱已成為當前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工具可以傳達一種精神上的導向,引導受眾的精神狀態,必然影響著收視群體的社會意識形態,也就必然成為一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好平臺。因此,面對龐大的收視群體,如何做到寓教于樂,為電視娛樂與中國傳統文化找到一個最佳契合點,是極為重要和意義深遠的。
目前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還處于摸索階段,多以借鑒國外節目為主,將娛樂與本國傳統文化結合較好的欄目為數不多。
辭卿作為央視二套的王牌節目,準確鎖定以“家庭”為基礎的收視群體,圍繞著中國傳統親情觀念,成功引進國外益智節目的全新理念,取得了非同凡響的市場效果。尤其在暑期舉辦特別節目“開心學國學”,用扣人心弦、熱熱鬧鬧的電視選秀將國學喬裝打扮,搬上舞臺。通過全國范圍內的國學知識競技將“國學”概念帶給千家萬戶,令國學基礎文化知識深人人心。雖然由于很多專家針對國學的嚴謹性,對這一節目頗有爭議,但也不影響其深受觀眾的喜愛,取得高收視率。
三、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問題及發展前景
電視娛樂節目要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很好結合,首先必須要有其吸引觀眾的特色作為基礎,節目才能持久,它才有能力更進一步的完善,這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必經階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娛樂節目:就是用令人愉悅的方式使人受到啟迪的節目,能讓人在娛樂中學到東西,才能成為一臺真正為大眾所喜愛的優秀娛樂節目。一個成功的電視娛樂節目,必然與其強大的制作團隊,卓越的節目創新力、超強的主持陣容、優美的背景音樂等多種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形式要創新,形態多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同時多個電視節目的同臺多臺競爭,使觀眾對節目的要求越發的嚴格和挑剔。目前中國成功的的電視娛樂節目形式太少了,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幾檔節目。同時由于版權保護制度的不健全,電視臺的急功近利,電視節目制作的低門檻與易模仿性,使得一檔很好的娛樂節目因出現眾多定位、風格、內容雷同,創意缺乏的同類節目而使受眾出現審美疲勞,在互相“克隆與模仿”中,缺少變化與創新,似乎走上了崎嶇之路。例如當下很受青睞的以婚戀為主題的節目就先后涌出三臺誠勿拗, 愛向前喲以及們約會A階。同時節目環節設置單調。我們看到國內的某些益智類娛樂節目的場面往往是一個表情嚴肅的主持人加上一排神色緊張的選手對決,有時候看得叫人喘不過氣來。往往顯得知識性有余,而娛樂性不足,定位于娛樂節目而又不能讓大多數觀眾得到身心的釋放和相應的輕松、愉悅、滿足感,已漸漸導致受眾市場的流失。
其次,立意要深遠,寓教于樂。當前大部分的電視娛樂節目還是處于借鑒階段,但是在借鑒國內國外節目形式的過程中卻丟失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品位,娛樂節目內容空洞,忽視內容而突出各種搞笑的形式,淺薄輕浮、虛張聲勢,過分夸張的肢體語言與自娛自樂,缺乏思想,淺層次的感官刺激和享樂,只能算是“愚樂”。電視節目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在背后作引導,不明白其傳播主旨是什么,選取的題材立意不遠,最終會“告知”大眾一些錯誤的認識,傳播一種不正確的導向,從而帶來一些隱形的社會問題,雖然娛樂節目不要求其具備太強的教化功能,但并不等同思想文化的缺失,在觀看娛樂節目的過程中,能夠寓教于樂,讓人快樂的同時又有所受益,雅俗共賞才是最佳境界。
再次,品質要保證,精益求精。一個優秀的電視娛樂節目,必然需要有好的品質做保障。有一支非常優秀的節目制作團隊,會對于娛樂節目有非常好的把握和拿捏。這其中包括王牌主持的絕對實力、快樂電視的獨有表達、話題的藝術占領,等等。
論文摘要:廣告是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促銷手段,如何使廣告更好地打入消費者的心智,贏得消費者,本文認為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廣告傳播中的作用,并從價值、倫理、審美、風俗、語言等傳統文化方面進行了論述。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種多樣、浩瀚燦爛,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企業廣告在促銷產品的過程中,能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就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同,從而取得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1、哲學理念呈現的作用。中國哲學思想總體上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終極宇宙觀境界,因而中國人對自然抱著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強調人與自然的調和。自然與我在本質上是屬于一體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沒有人與自然的統一就決不會有美的事物。因此,在中國廣告中往往以自然為表現主體,將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達到主客體交融來展現一種深層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廣告“天上彩虹,人間長虹”(長虹電視機),“鶴舞白沙,我心飛翔”(白沙香煙),“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愛天長地久”(太陽神品牌),“志在藍天,心有綠洲”(太平洋鳥服飾)等都是典型的體現“天人合一”哲理的廣告代表作?!吧忌肌逼放聘蔷o扣“天人合一”的理念,將企業標志設計成:一棵綠色的大杉樹旁以“杉杉”拼音字母“S”形成兩條藍色的小溪,表達了人類熱愛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2.價值觀呈現的作用。中國傳統價值觀集中表現在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它表現為對自己民族文化、民族傳統、祖國美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表現為對自己祖國前途和命運的關注,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看待,形成了寧愿為祖國的富強而犧牲一切的奉獻精神。我們的一些民族工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注重抓住民眾的這種愛國心理,紛紛打出“民族”、“國家”的旗號,把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為宣傳的重要內容。我們常可看到一些企業以“愛我中華,用我品牌”為切入點做廣告,如“長虹”、“海爾”、“恒源祥”、“紅旗”、“中華”等品牌在傳遞企業商品信息的同時,提出了“以民族昌盛為己任”,“產業報國,追求卓越”,“振興民族工業”,“開放的中國路,時代的紅旗車”,“道不盡的強國夢,述不盡的紅旗車”,“中華永在我心中”等廣告語,他們以自己的企業精神影響著國人,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情感,撞擊著?肖費者的心靈,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廣告促銷。
3.倫理道德呈現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以儒家仁愛為核心基礎上的多元一體的文化,十分重視以道德來調節人的行為,側重于喚醒人的內在良心;重視家族人倫,倡導孝親精神,追求“格物致和,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境界。以弘揚傳統倫理道德為訴求點的廣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促銷效果。如廣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就變成一種心靈深處的家鄉情懷;而“威力洗衣機,獻給母親的愛”,“真情付出,心靈交匯”(雕牌牙膏),“天冷了,多穿點”(張裕品牌),“養育之恩,何以為報”(養生堂藥丸),“孝敬爸媽還是腦白金”(腦白金)等則是典型中國傳統道德觀濃縮,都是讓商品廣告在中國“孝”與“親情”的倫理層面中得到展現的。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廣告傳播中,品牌、店名常常以仁義誠信展現,如“同仁堂”、“積善堂”、“德壽堂”、“全聚德”等。在當今中國,就有許多以誠信為其廣告宗旨的企業,如“海爾”提出的“真誠到永遠”的經營理念;“娃哈哈”叫出的“愛你等于愛自己”廣告語,都是傳統道德觀的集中展現。
4.思維方式呈現的作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積淀下來的,具有本民族顯著的特點的思維模式,即思維的現世性取向和實用性取向。這種思維方式的突出特點是直覺體悟,也就是說它是直觀性的而不是思辨性的,是領悟性的而不是邏輯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精確性的,是經驗性的而不是實證性的。中國人習慣于用一種非邏輯的通感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如《人民日報》刊登的韓國大宇公司的廣告《拈花微笑》:圖片上展示是中國與韓國的兩位少女,手拿一朵鮮花面帶微笑的情景,廣告借用的就是佛教禪宗講求頓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廣告運用中國傳統的這種直覺思維方式,把一種純商業的行為提升到精神交流的境界,其傳播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再比如浙江納愛斯“雕牌”牙膏電視廣告《后母篇》中,那小女孩同后母的會心一笑后,接著廣告語“真情關愛,心靈相通”,表達的也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直覺體悟性。
5.審美情趣呈現的作用。人類的審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不同的文化地域,由于傳統的思維方式、語言形式、風俗習慣等的不同,由此而產生的審美原則、審美體驗、審美理想、審美追求會有很大的不同。廣告正是通過視聽審美器官,引導消費者對商品進行深入的審美感受與領悟來達到理想的促銷效益的。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突出地體現在對意境的追求,重視作品“立意”的構思,要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妙在無處,尋求一種空靈回蕩的意境。在廣告傳播中這種審美追求是常有的。如太陽神品牌廣告《形象片》就展示出一種境界:天涯的大地,廣闊的天空,輝煌的太陽;一群人奮力將一個巨大的人字從地面拉起,使之頂天立地,沐浴在天地陽光之中。廣告傳遞出一種超現實的、人立于天地之間的神秘境界,其中的哲理意蘊令人回味無窮。深圳原野公司曾在電視臺播放過一個廣告:畫面是湍急的河流、巍峨的高山、茂盛的森林和廣袤的草原,廣告配音給人以深遠遼闊、如詩如夢的感覺,仿佛把受眾引入了朦朧的遠古境地,讓人體悟出一種意境之美。
6.藝術風格呈現的作用。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藝術風格與特征。中國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成就卓越的一部分,而且應當說是中華古國文明最富有民族內蘊與特征的一大標志。它的綿延不斷、多彩多姿的歷史發展,它的琳瑯滿目、門類繁多藝術風格,令世界所驚嘆。當下中國藝術在廣告中的運用的最為普遍的,中國繪畫、詩詞、音樂等藝術等在廣告中隨處可見。比如“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三九胃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南山奶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紅豆制衣),“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電視),“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酒),“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酒),“春眠不覺曉,還是‘藍夢’好”(藍夢席夢思),“春來江水綠如蘭”(春蘭空調),“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計算機),“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豐田汽車)等。在廣告中也有許多以神話傳說、世俗小說作為傳播內容的,如中國電信做的“牛郎織女篇”、“西游記篇”、“西廂記篇”就是典型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