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品設計的因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自然;環境;社會;產品設計
自然環境包括了地理環境,景觀環境,產品使用環境等方面而這些地理因素又會影響當地的經濟狀況,人文思想,民族習慣等,并進一步形成某一地區人們特定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從而影響產品及產品的設計。
1自然環境與設計
1.1地理環境與設計
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都與此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多種不一樣的生存條件,有的地方炎熱,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多雨;有的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而有的地方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有的地方植被茂盛;有的地方卻寸草不生。生活在這些不同地區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所使用的器具,必然是不一樣的,因而在產品設計中,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一點。[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域的人,大到國家,小到地區,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比如意大利國家,地處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三面靠海,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又阻擋了冬季寒流對半島的襲擊,所以氣候溫和,陽光充足,人民性格普遍開朗,所以造就了意大利人大膽、創新、勇于突破的個性特點;比如法蘭西民族,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良好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法蘭西民族追求浪漫的特有氣質;日本是一個島國,自然資源匱乏,空間狹小,所以日本的設計比較注重節能和環保,造型風格細膩、精致。
北歐設計風格的形成,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國際設計領域中,北歐(瑞典、丹麥、芬蘭、挪威)的設計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北歐的設計風格與自然地理條件有著很大的關系,北歐所處的斯堪的納維亞位于地球北端的高緯度地區,氣候寒冷,冬季漫長,日照時間短,導致人們的很多活動都在室內進行,所以特別注重溫馨的家庭生活氛圍;另外,北歐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很高,正因為這些原因,北歐設計師特別注重“為日常生活的美”進行設計,同時大量運用木材等自然材料,形成了“純粹、洗練、樸實”的設計風格。[2]芬蘭著名的現代主義大師阿爾瓦?阿圖就是一位非常喜歡使用木料的設計師,他認為木料本身具有與人相同的地方――自然性的,溫情的。
1.2產品使用環境與設計
上面講的地理環境,是一種“大環境”這里所說的產品的使用環境,則指的是“小環境”產品的設計必須與產品的使用環境相協調,這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不僅僅是一個視覺統一性的問題,同時也關系到人們對產品的使用,包括人們是否愿意使用這個產品,能否正確使用這個產品。日本著名設計師深澤直人很注重產品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他設計的打印機和廢紙簍連在了一起,他認為一般在使用打印機的環境中需要有廢紙簍,他的設計不刻意追求打印機的造型,而是注意打印機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比如和廢紙簍的關系。
不同的環境營造了不同的氛圍,形成了特定的情境,這個環境當中的產品,必須和環境和諧相處,才能最終實現人產品環境三者的協調統一。在設計一個產品時,除了需要知道為誰設計外,還需要認真地了解這個產品會在哪里被使用。我們在進行公共設施設計的時候,常常會非常重視對周邊環境的考察,以實現所設計的設施和所在環境之間的統一,圖中兩個電話亭的設計,雖然不一定是很好的,但是都考慮到了環境的因素。再比如具有類似功能的醫療產品,分別為醫院和家庭的使用進行設計,由于使用環境的不同,他們在形態上必須有一定的區別。醫院里所使用的醫療器械需要適當強調專業性,這樣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而家庭使用的醫療產品則更需要注重形態的親和力和操作的便利性,使人們愿意在家里使用這個產品。視覺環境對人的行為和產品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環境能夠使產品與環境實現視覺上的統一協調,同時能夠順利地實現產品的功能,發揮應有的用途。
2人文社會環境
環境提供了一系列社會和文化的準則,這些準則是關于一系列的“情境設定”,于是行為和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決定了行為在什么意義和范圍內產生,從而也就決定了產品設計的方向。
2.1社會系統構成因素與設計
產品在從設計到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都要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這些社會宏觀系統的構成因素以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滲透力引導著產品設計的方向。社會構成出現任何大的導向和變化,都會給產品設計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政治、軍事較量就使得軍用器械與設備獲得了極大的重視,人機工程學也因為和戰爭關系密切而獲得了發展;戰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大量的軍用科技轉為民用服務,原來的軍工企業也轉向民用生產;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產品又呈現出新的面貌;而民俗,地域環境等因素也對產品構成特性提出了許多特定的要求。產品的設計只有緊扣社會大系統提供的舞臺,不斷調整自己的設計方向,才能伴隨著社會的變化獲得更好的發展。如家用轎車的設計就與能源,交通,城市發展,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分配等方面有關。
產品設計中的造型、結構、材質、功能組合、操作控制方式的表現,與社會微觀因素直接相關。社會微觀系統的構成決定著產品設計的構成因素的具體情況,產品的構成取決于各個因素的具體條件和要求。20世紀80年代彩電的造型、功能、加工工藝、控制方式等直接體現著當代社會微觀構成的特征,與現代液晶高清、超薄、多向調節安裝,環繞影響系統等為特征的彩電相比,顯示出兩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微觀系統的差別。因而,產品設計必須時刻捕捉社會微觀系統的變化,并及時地體現在具體的設計中,才能使產品具有時代感和生命力。社會系統構成因素的差異,對設計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由于中國推行計劃生育,一般來說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三口之家的家庭和西方有著很大的差異,西方人除非是不要孩子的兩人家庭,如果要孩子的話,往往會不止一個。這種差異導致中國家庭使用的電器產品和國外家庭相比,在很多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比如洗衣機和冰箱的容量,汽車的空間大小等都需要結合中國家庭的特點進行設計,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3]
產品的設計是基于上述社會宏觀和微觀系統的構成而展開的,社會的宏觀構成確定產品設計的主思路,而社會微觀構成形成產品構成的具體因素,兩者在不同的層面上影響和決定著產品設計的方向和形式。
2.2文化與設計
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宗教等社會宏觀因素從不同的側面左右著產品的設計,其中,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對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設計將人類的精神意志體現在造物中,并通過造物實現,影響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所謂文化是指某一社或生活方式的整體。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習俗構成了文化,不同的文化造成了各個文化區域內的人們的行為,心理等方面的差異。器物、技術、習慣、思想和價值觀等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記。
一切文化的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和器物層面最終都會在人的某種生活方式中得到體現,即在具體的人的層面得到體現。產品是社會人文發展的產物,設計在為人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比如前面講到過的北歐設計風格,其實這種風格的形成,除了自然,地理因素之外,其文化中的精神,制度和行為層面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的思想對北歐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們的某些想法,動機或觀念可以產生特定的行為,行為久而久之,不斷重復,就會形成一種習慣,長期的某種習慣,就會成為一種傳統,傳統不斷的積累,就會形成特定的文化,而文化反過來影響人的觀念和行為。中西方的飲食方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的飲食文化,這種差異,對現代廚房產品的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人在飲食上喜歡追求美味,而西方人更注重營養,所以中國人的烹調方式很多,有煎、炒、炸,往往產生很多油煙;而西方人的烹調相對簡單得多,往往涼拌,烘烤的比較多,產生的油煙比較少,所以對油煙機來說,就有了所謂的中式和西式之分,中國家庭用的油煙機需要有更大的吸力,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家庭采用比較美觀的歐式油煙機,但是它們的功率往往已經被加大,從而更適合中國人的使用環境。
再比如“坐”的行為,不同的文化就具有較大的差異。坐的形式有兩種:垂足坐和席地坐。中國人是唯一改變過坐的方式的民族,雖然現在我們基本都是垂足坐,但中國古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所以今天才有了“主席”這樣的字眼,日本受中國的影響,也是席地而坐的,而他們的這個傳統一直保留至今。中國后來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改為垂足坐,這種坐的方式的改變也經歷了比較長的時間,這種改變對家具設計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從理論上來說,席地坐對人的腰椎不好,容易引起腰部問題,但國外研究者曾對450名習慣于坐在地上或蹲著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些人都沒有感覺到腰疼,而一般人在這些姿勢下時間長了,就會感覺腰痛。在用X光對被試的背部進行拍照后發現,只有9%的人腰部存在問題,而這與一般人群中存在腰部問題的比例基本一致。這個結論與我們所主張的采用科學的坐姿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表明,在研究人機工程,開展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人們的習慣,傳統和文化對人的影響。正如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一樣,人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也逐漸適應了某些特定的方式,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機能和技巧。所以說人機工程學的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需要在設計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一點是我們在學習人機工程學工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不同的文化,導致了人們對事物的不同理解,古代中國人崇拜龍,而“dragon”在西方人眼里卻代表著邪惡,對于色彩來說,不同的文化也有著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比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能夠,紅色代表喜慶、吉祥,到了近代,紅色更是被賦予了更深的含義,代表著進步、革命、神圣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一些國家和民族中,鮮紅色意味著流血、犯罪等,具有非常消極的含義,因而我們在設計中運用色彩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存在。設計一定要考慮特定地域的人的文化和行為,否則再好的設計,也會事與愿違。[4]
法國建筑師為了改善當地人的生活,在北非村莊引入了自來水,但是事與愿違,這個行為立即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與抵制。后來的調查顯示,對于當地被嚴格禁錮,身居閨中的婦女們來說,到村中的井邊上去汲水,是離開家門,與人聊天交往,解除社會的一個難得的機會,所有這些對婦女們至關重要的社會活動就因為家家引入自來水這樣一個簡單的舉動而中斷了,婦女們為此感到抑郁,于是向她們的男人抱怨,從而招來了抵制行為。
曾多次獲全美和州建筑學會獎的美國pruittigoe住在夜市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這個住宅區時由美籍日裔建筑師雅馬薩奇(山崎實)主持設計的,由于居住主體的變更等種種原因,該項目的公共空間的設計與人留的組織沒有實現預期的構想,它鼓勵了犯罪并破壞了居民的社區感。對于該住宅區所發生的種種問題政府當局無能為力,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將它徹底清除。Pruittigoe住宅區是設計的功能主義走向極端的代表,事實上,歐美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了大批這樣的建筑,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問題。pruittigoe住宅區的炸毀成為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分水嶺,這個事件提醒著我們每一位設計師,設計的質量不僅僅取決于設計的形式,而更取決于使用者。
上面所提到的關于文化的案例主要是和人的生活方式相聯系的文化中行為層面等相對較深層次的內容,事實上,器物、符號等文化相對表層的內容也對設計有著很大的影響。2008年奧運會火炬就是一個很成功的設計,該設計將科技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畫軸、書卷的造型象征著中華文明,祥云則意味著“淵源共生、和諧共融”,兩者本身也具有精神的深層含義。
設計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文化則成為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歷史積淀、民族性格、宗教情緒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對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設計師來說,文化的問題是一個很模糊但又對設計十分重要的概念,特別是當設計師面對一個全球化市場的時候,文化和跨文化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在設計中,也不應該把文化當作是提高身價的裝飾,不能只滿足于從傳統中套用文化符號,而是要用更高、更寬廣的視野,理解前人的文化創造,真正從文化現象中感悟當時的創造者對世界,對生活和對自己的理解,從而發現前人文化行為中的歷史必然性。前人的具體創造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從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中透射的智慧卻永遠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吳云.論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1998(4).
[2] 王浩.淺談北歐室內設計風格[J].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2009(6).
[3] 李彥和.論消費文化與生活方式的關系[J].消費經濟,2003(4).
[關鍵詞] 產品設計 情感
一. 情感化設計的產生
由于其本身的多領域、多學科交叉性,工業設計從內在觀點理念到外在表現形式都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雖然提出了如“美與技術結合”、“反對純藝術”這樣的進步觀點,但其本質上持否定機器生產的思想,無法將設計與工業結合起來。包豪斯提倡將手工藝與機器生產結合,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用手工藝的技巧創作高質量的產品,并提供給工廠批量生產,這一觀點為工業設計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戰后工業設計主要有兩種設計觀:一種將設計作為市場競爭手段,強調通過設計為產品創造附加價值;另一種則強調設計適應于人們的實際需要,著重于解決人類生活的基本問題,其代表是以功能主義(Form Follows Function)為核心的現代主義。進入60年代,迅猛發展的科技使功能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了挑戰,這就要求設計者更多的考慮美學、人機工程學,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在實現功能的基礎上,將高技術與高情感結合起來。
從信息傳播學角度來看,每一個產品都會傳達給消費者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產品外在、直接的功能信息;另一方面是產品內在、間接的情感信息,兩方面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工業設計也需要由兩方面結合——功能與情感的結合、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在科技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大多數物質需要的今天,人與物(消費者與產品)的關系不再是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關系,而多了一層心理、情感上的關系。情感化設計(Emotion Design)這一設計理念順理成章的走上了歷史的前臺。
在功能主義受到挑戰的同時,情感化設計就開始了它的醞釀。情感化設計并不是一種革新的、突破的設計理念,也并非是對之前其它理念的顛覆,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相關領域的成熟,工業設計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的必然發展。
二. 情感化設計
情感化設計的目的,是改變過去使用者與產品之間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進而使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產生溝通——感受到設計者對用戶的理解與關懷,進一步感受到產品并與生活之間的意義與價值。情感化設計通過各種造型要素將情感融入到產品中,在消費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激發聯想,產生共鳴,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滿足。
情感是由需要和期望決定的,當需要和期望得到滿足時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得不到滿足時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但情感是天賦的特性,是人對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時的一種生理的反應,不同的人由于其生活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等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個事物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如何在設計中把握情感的這些特殊屬性,并基于此分析人群的共性、差異性是設計能否成功的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得·A·諾曼(Donald A. Norman)根據產品和消費者交互的深度和廣度,將情感分為三個層面:本能層面、行為層面和反思層面。可基于此從這三個層面出發研究產品設計中需要融入的情感要素。
1. 本能層面(Visceral Level)
優秀的本能層面的設計能夠觸動、激發人的感官本能,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人們因為良好的第一印象很快的喜歡上這個產品。影響人們第一印象的包括產品的造型、色彩、材質等。
日本學者Masaaki Kurosu和Kaori Kashimura研究了自動取款機的不同布局設計,所有自動取款機的工作原理、按鈕數量和操作方式完全相同,只是某些屏幕排列得比較美觀,另一些則沒有經過設計,實驗結果是那些排列得美觀的取款機被認為更加好用。情感可以影響行為和認知,而美又能影響我們的情感。心理學研究表明,美觀的物品讓人感覺良好(積極的、正面的情緒),這種感覺使我們更具創造性的思考、決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消極的、負面的情緒,比如焦慮、失望會使人的思路變窄,僅集中于與問題直接相關的方面,而重復錯誤的操作。這不僅解釋了上述實驗的結論,也揭示了美在產品設計中的作用。
2. 行為層面(Behavioral Level)
行為層面的設計關注是操作和使用感受,即產品的功能和可用性。在大部分的行為層面的設計中,功能是首要的。一個產品能做什么?它實現什么樣的功能?一個成功的設計,不僅在外觀上能博得人們的喜愛,同樣在功能上也要達到使用的目標。功能上達到了要求,再來看產品的效用,也就是可用性,即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效率(efficiency)和用戶主觀滿意度(satisfaction )。
優秀的行為層面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把重點放在理解和滿足使用者的需要上。設計者要了解人們如何使用一個產品,善于發現產品的不足之處,并進行完善。如果某一類產品并不存在,設計者怎樣發現尚不存在的需求,這正是產品設計的挑戰所在——理解、發現使用者還沒有得到滿足甚至還沒有表達出的需求。
只有充分了解、考慮了用戶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設計者才能通過產品這個“系統形象”使得用戶的“心理模型”和自己的“概念模型”盡可能的一致。讓使用者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關鍵詞:信息產品;定價策略;定價因素;定價模型
信息產品是網絡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網絡經濟環境條件下,由于其自身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都具有與傳統經濟商品不同的特性,特別是信息產品與其他商品在需求、供給、價值實現及價格形成四大方面的差異性,導致了定價者難以用傳統經濟理論和營銷管理方法對其進行定價研究。因此,網絡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信息產品定價問題,就成了學術界探討的熱點。本文在對現有信息產品定價策略進行分類、比較等綜述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影響定價策略的五個方面,并構造出基于五個關鍵影響因素的定價模型設想,為定價者具體的定價活動提供參考依據。
一、信息產品定價策略綜述
目前,有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信息產品進行過定價方法、策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大體來看可從傳統經濟、網絡經濟及營銷管理三個方面進行概述。比如,劉波運用英國經濟學家庇古(Pigou)的傳統經濟中的價格歧視理論,對信息產品進行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三級價格歧視定價;干春暉和鈕繼新以網絡經濟新特性(規模經濟、共用品特性)和信息產品特性(成本結構和市場結構)為依據,提出信息產品基于功能、性能、時間的版本劃分定價和包含信息捆綁、定制捆綁的捆綁定價,以及徐曄運用網絡經濟中的正反饋、注意力經濟、顧客鎖定等原理,提出階段性定價和版本劃分定價;張宇和張小我著重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法在信息產品定價中的應用,以及司輝和許煒運用營銷管理學中一般商品的靜態和動態定價方法,分析并制定了信息產品的定價策略。還有許多學者綜合運用經濟學價格形成原理、網絡經濟學特性、營銷學定價方法對產品信息定價進行了大量具有應用意義的研究。根據搜集到的相關資料來看,某些學者最初于2000年對信息產品定價進行理論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應用(有關信息產品定價策略綜述如表1)。
二、影響信息產品定價的五大方面
由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歧視定價、版本定價還是產品生命周期定價,其定價的影響因素都是錯綜復雜的,但根據信息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過程,大體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信息產品定價影響因素進行分類和原理闡述(如表2):
由表2可知:定價策略都與以上因素影響有關;影響信息產品定價因素是比較多的,并且相互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即很多因素之間相互關系密切,比較難以把握其間的因果關系;每個因素的影響系數或權重大都是定性的,是難以定量的。
三、基于關鍵定價因素的定價模型設想
為了進行模型構造和定量化研究,我們從上述五個方面中選取五個關鍵影響定價因素。選擇的原則根據經濟學中的供需理論,將定價模型公式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由生產方定價公式構成,另一部分由需求方定價影響因子構成,兩者共同合成信息產品的定價模型公式。具體步驟如下:
(一)基于生產方的定價公式
根據經典的微觀經濟學MC=MR原則,可以得到關于一個普通商品的定價公式:
由L=TR-TC-R=PQ-FC-VQ-R可推出P=(L+FC+VQ+R)/Q
其中:L――利潤;TR――產品總收入;TC――產品總支出;R――風險收益;P――單位產品價格;FC――固定成本;V――單位產品可變成本;Q――產品產量。
由公式可知,生產商的單位產品的定價為利潤、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風險收益之和,并且此時的價格也應是信息產品定價的下限。在這個公式中,根據生產方的信息產品成本結構和開發的風險性和困難性特點,既考慮了信息產品的較大的沉沒成本(即固定成本),也考慮了其預期風險收益,以減少研發風險。
由于數字化信息產品擁有獨特的自身特性和外部性特點,決定了一般普通商品的定價公式不太適合數字化信息產品。所以,在這個公式的基礎上,根據數字化信息產品的特質,加上一個系數K,稱為信息產品特征系數,K值主要由需求方中的定價影響因素來確定。
這樣,信息產品定價模型數學公式為:
P=K*(L+ FC+VQ+R)/Q
(二)基于需求方定價影響因子K值確定
從營銷管理中消費者行為角度考慮,從五大定價影響方面選取M、L、U、C、P’五大關鍵影響定價因素,并將K構造成為關于五大關鍵影響定價因素的復合函數,即:
K=f(M,U,L,C,P’)
其中:
M:梅爾卡夫原則系數,回答網絡中有多少潛在用戶的問題。梅爾卡夫原則是培養顧客基礎的基礎,只有參與網絡上人數越多,網絡價值也會越大,成為信息產品消費的潛在性也就越大;
U:顧客體驗效用系數,回答潛在用戶轉為實際用戶的關鍵過程問題,即只有當潛在用戶變為實際用戶后,并切實體驗到信息產品的效用時,才會繼續使用該信息,并且顧客的認識價值也是信息產品定價的上限;
L:顧客鎖定系數,回答培養顧客忠誠度和創造顧客增加值(Value-added)的問題,即對于使用信息產品后并感到滿意的顧客,生產者應去培養其顧客忠誠,加以“鎖定(Lock)”,并提高其轉移成本;
C:信息產品版本劃分系數,回答根據顧客價值分析(CVA),針對不同顧客消費特征采用差別定價的問題;
P’:競爭對手定價系數,回答生產者時刻關注競爭者,以突出自己競爭策略和優勢的問題。
由信息產品的定價模型公式可知,公式中既包含了生產方的定價因素影響,也包含了需求方的定價因素影響,即考慮了網絡經濟特性對定價的影響,也考慮了信息產品自身特性對定價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既體現了信息產品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價值增值的過程,也體現了信息產品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定價策略的選擇。
四、結束語
本文從現有信息產品定價策略綜述,著重分析了影響定價策略的五大方面,并從中選取五個關鍵因素構建了信息產品定價模型,這也是本文的最終目的。但還存在著對此模型中各因子進行量化并構造函數關系的困難,作者將會進一步加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波.信息產品的定價策略[J].情報雜志,2005(1).
2、干春暉,鈕繼新.網絡信息產品市場的定價模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3(5).
3、徐曄.信息產品的定價研究[J].中國物價,2004(9).
4、張宇,唐小我.在線信息產品定價策略綜述[J].管理學報,2006(2).
關鍵詞:設計損失;必要性;生產階段;存儲階段;銷售階段
中圖分類號:F27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01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強產品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以取得產品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是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加強企業產品成本的各個方面的管理,運用先進的成本管理方式控制產品成本是企業求生存、求發展的一個關鍵。產品設計損失是影響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衡量設計人員技術水平高低和工作責任心強弱一個重要指標,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容易忽視這方面的相關核算。針對上述情況,下面從產品設計損失的概念、產品設計損失的必要性、產品設計損失在產品形成不同階段的體現和產品設計損失核算的作用四個方面進行闡述產品設計損失核算情況,以供大家參考。
一、產品設計損失的概念及種類
產品設計損失是指在產品生產、存儲、銷售過程中由于產品設計缺陷,進而造成產品報廢或返修形成的損失,同時還包括在產品設計時對產品精密度要求過高或對產品功能要求過多,導致產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工成本偏高,形成的設計損失。后者的產品設計損失,由于對產品精密度和產品功能要求是否過高,在實際工作操作中很難界定,這里暫不作為產品設計損失核算考慮的范疇。
二、產品設計損失核算的必要性
產品設計損失是影響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實工作中由于設計人員技術水平不高或工作責任心不強,所以設計出很多廢品、返修品;另一方面,設計人員對產品成本認識程度不夠高,進而導致在產品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原材料的適應性和零件加工的工藝性,對產品使用的原材料性能和對產品的零件加工精密度要求過高、對產品的附加功能要求過多,使產品的制造成本大大提高。通過產品設計損失的核算,使設計人員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把產品的制造成本作為一個重要因素進行考慮;同時這也可以激發設計人員不斷學習新的設計技術,如仿真設計技術的運用等,不但可以提高產品的設計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減少產品設計的迭代次數,從而大大降低產品的設計成本。
三、產品設計損失的核算過程
產品的設計損失伴隨著產品的加工流程體現在產品形成的不同階段,即產品的生產階段、產品的存儲階段、產品的銷售階段。下面就產品設計損失在產品的不同階段的核算情況分別進行闡述:
(一)產品生產階段產品設計損失的核算
產品在零件加工、外協、裝配和試驗過程中一方面可能形成廢品、返修品;另一方面可能形成產品二次試驗。該部分廢品、返修品和二次實驗形成的損失從質量成本的角度叫做內部損失。形成內部損失的原因既有可能是產品的加工、裝配人員或外協單位的過失形成的,也有可能是設計人員過失形成的。月末,質量檢測部門根據廢品單、返修單和二次實驗單統計出廢品、返修品和二次實驗品的數量,然后將上述資料報質量鑒定部門。
(二)產品存儲階段產品設計損失的核算
產品存儲階段是產品設計損失的集中反映區,主要原因是產品在加工、外協時只要符合圖紙要求就能及時入庫,此階段產品設計損失很難發現,只在產品裝配過程中或提交產品實驗過程中才能被發現。存儲階段產品設計損失主要呈現以下4種狀況:
1.設計人員更改圖紙使庫房尚未領用的相同產品、零部件報廢、返修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2.零件裝配過程發現部分零件有問題需報廢、返修,導致庫房尚未領用的相同零部件報廢、返修可能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3.產品完工在做實驗過程中,發現產品有問題需報廢、返修,進而導致庫房尚未領用的相同產品、零部件報廢、返修可能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4.庫房中留存的半年以上未曾領用產品、零件,該部分產品、零件有一部分可能是屬于廢品、返修品,其中有部分廢品、返修品可能屬于產品設計缺陷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
上述4種狀況,其中狀況1:圖紙更改導致存儲中相同產品報廢、返修,由此造成的損失可直接確認為產品設計損失;狀況2-3:產品在裝配和做實驗過程中發現存儲中的部分產品屬于廢品、返修品,該部分廢品、返修品當時很難確認是屬于設計原因還是加工原因引起,月末質量檢測部門根據廢品單、返修單統計出廢品、返修品數量,然后將上述資料報技術質量部門;狀況4:每過半年存貨保管部門統計出超過半年未曾領用的產品、零部件,報質量鑒定部門。
(三)產品銷售階段產品設計損失的核算
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可能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出現退貨、更換、維修、索賠以及為此發生相關差旅費、業務費等,這些由于產品質量問題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在質量成本核算中叫做外部損失。形成外部損失的原因既有可能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加工人員過失形成的,也有可能是設計人員過失形成的。這些事項每發生一筆,市場部都要開具質量信息傳遞單,月底銷售部門按質量信息傳遞單做出統計,報質量鑒定部門。
(四)產品整個過程產品設計損失的匯總核算
1.每月產品設計損失的核算。通過上述產品各個階段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數量的統計,質量鑒定部門每月將各個部門上報報廢單、返修單、二次實驗單、質量信息傳遞單等進行清理,組織有關專家對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進行鑒定并加以分析。屬于產品設計缺陷造成的損失單獨匯總,然后乘以各個廢品、返修品、二次實驗品的成本價,再加上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由于產品質量問題發生的相關差旅費、業務費等,就得出每月由于產品設計缺陷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
2.每半年對超過半年未曾領用的產品、零件形成產品設計損失進行的核算。質量鑒定部門對存貨管理部門上報的半年以上未曾領用的產品、零件進行清理分析,對由于質量問題不能使用需報廢或返修的產品單獨統計匯總,然后組織有關專家對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進行鑒定并加以分析。屬于產品設計缺陷造成的質量問題單獨匯總,然后乘以各個產品、零件或返修品的單價,就得出超過半年以上未曾領用產品、零件由于產品設計缺陷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
通過上述2個方面產品設計損失的匯總,得出整個產品由于產品設計缺陷形成的產品設計損失。
(五)產品設計損失核算流程圖
四、產品設計損失核算的作用
概述了產品設計標準化系數的計算方法,分析了標準化系數的取值范圍,闡述了產品設計標準化系數對產品質量、產品設計及生產成本的影響。
關鍵詞:
標準化系數;產品設計;計算方法;分析
1產品設計標準化系數的意義
產品設計標準化系數是度量產品構成件標準化程度的指標,是體現產品標準化水平高低,考核設計人員的實際工作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產品標準化系數是新產品標準化審查的內容之一,也是編制企業標準化規劃和衡量產品標準化程度的重要依據。標準化系數的表示方法是以定量的形式表達定性的概念,計算的結果表示標準化程度的高低。在產品設計工作中,必須對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進行計算和評價。它可以使設計人員自覺地充分運用各種標準化成果,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消耗,設計和制造出性能、質量符合要求的產品。
2產品設計標準化系數的計算方法
標準化系數的計算有多種計算方法,本文中按件數計算或按品種數計算。(1)按件數計算的產品標準化系數(本文中用R1表示):用產品中標準件、外購件、通用件、借用件形式的零部件計算件數占產品零部件計算件數總數的百分比來表示。計算公式為:R1=[(標準件件數+外購件件數+通用件件數+借用件件數)/零件總件數]×100%(2)按品種數計算的產品標準化系數(本文中用R2表示):用產品中標準件、外購件、通用件、借用件形式的零部件計算品種數占產品零部件計算品種數總數的百分比來表示。計算公式為:R2=(標準件品種數+外購件品種數+通用件品種數+借用件品種數)/零件總品種數]×100%通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標準化系數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產品中自制件的數量多少。由于產品的構件是一定的,產品采用標準、通用(借用)件的數目多,自制件的數量少,則該產品的標準化系數就高;反之,產品采用標準、通用(借用)件的數目少,自制件的數量多,產品標準化程度相應就低。
3產品設計標準化系數的分析
3.1產品標準化系數的取值
由標準化系數的公式可以看出,標準化系數的取值范圍為0≤R≤100%。要使產品具有相當的可靠性,使用黃金分割法取得三個標準化系數等級:62%≤R≤81%,81%<R≤85%和R>85%。我們可以認為62%≤R≤81%為最基本的標準化系數,81%<R≤85%為較為理想的標準化系數,R>85%為最高的標準化系數。由于計算公式的不同,各行業產品的差異,每人對產品零件的理解不同,認識不同,導致標準化系數結果差異大,而現在未有相關文件對標準化系數的高低做出明確規定。
3.2產品標準化系數對產品設計的影響
較高的產品標準化系數,可加快新產品開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一般可在制定設計開發方案時,確定標準化系數目標。在設計開發過程中通過采用標準、通用(借用)件的方式提高產品的標準化程度,產品定型后統計計算標準化系數是否達到既定目標。
3.3產品標準化系數與產品質量的關系
產品質量的高低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產品設計、工藝水平、設備能力、加工水平等等多方面因素。產品標準化系數的高低則由產品設計時期選用的標準、通用(借用)件占零件總件數(品種數)的多少決定。由此來看,產品標準化系數與產品質量的高低沒有直接關系或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產品標準化系數高不能說明產品質量好;產品標準化系數低也不能說明產品質量低。
3.4產品標準化系數與產品生產成本的關系
產品生產成本的高低由多種因素決定,包括產品設計、工藝水平、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試驗成本、管理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摒除市場材料價格浮動因素,在產品設計階段多選用標準件、外購件,從專業生產廠家采購,成本與質量肯定高于企業自己組織生產;多采用通用件、借用件,則大大縮短設計時間,減少設計成本、試驗成本。因此,盡可能的多采用標準件、通用件、借用件、外購件,即較高的產品標準化系數可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這樣說,產品標準化系數高,產品生產成本低;產品標準化系數低,產品生產成本高。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