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骨質疏松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組男28例,女147例,年齡 57-94 歲,其中 175例診斷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16例診斷為股骨頸及粗隆間骨折。入院時都給予骨密度測定,結果診斷為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本組病例除有47例合并高血壓外,其他無嚴重并發癥。84例采用手術治療,91例采用保守治療,38例均采用經皮球囊椎體成形術,均給予骨質疏松癥的治療與護理干預。
1.2治療方法除骨折治療外,采取針對骨質疏松的治療。一般會在一個骨代謝循環后,視病情的變化來進行調整,注意將抑制骨代謝和促進鈣吸收相結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肌肉注射鮭魚降鈣素50IU,1次?Md,10-14日,口服鈣劑,選用鈣爾奇D600.
1.3護理措施
1.3.1生活護理
1.3.1.1對椎體骨折,須絕對臥床休息,臥硬板床,腰部加墊,協助患者平板樣翻身,協助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將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于取放的地方。
1.3..1.2對肢體骨折,協助患者采取舒適,減輕疼痛,患肢制動,其它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利于骨折恢復。協助滿足患者部分生活需要。
1.3.2疼痛護理
1.3.2.1 教會患者學會緩解疼痛的放松技術,如緩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轉移注意力等方法。
1.3.2.2遵醫囑給予鎮痛劑,觀察用藥效果及不良反應或采用按摩、理療等方法減輕疼痛。
1.3.2.3遵醫囑給予鈣劑、降鈣素及 補充維生素D,或采用激素替代療法。
1.3.2.4癥狀綏解時須保持適量、適度的運動,防止骨量進一步丟失,加重骨質疏松,從而疼痛癥狀加重。
1.3.3飲食護理
1.3.3.1傷后1-2周為炎癥消退期,飲食宜活血祛瘀、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田七田雞湯,田七瘦肉湯,食療方: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只,共燉熟爛,湯肉并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忌辛辣刺激之品,
1.3.3.2傷后3-5周為骨痂形成期,飲食宜接筋續骨,高營養、高蛋白、高熱量飲食,用于增加全身營養,滿足骨痂生長的需求。如排骨湯、燉水魚湯、乳制品等,還應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C鈣及蛋白質。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蝦皮、芝麻、海帶等。補鈣的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D,可增加腸鈣吸收,減少尿鹽排出,多進食動物肝臟、蛋黃等,另外應每天接受光照30min.。蛋白質攝入不足,也容易發生骨質疏松、骨折不易愈合,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主要是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奶類、蛋類、豆類。食療方: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及牛排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兩周。
1.3.3.3傷后6-8周為骨痂成熟期。飲食宜滋補肝腎,強壯筋骨之品,如杜仲豬骨湯、水魚湯、冬蟲草燉雞、枸杞骨碎補燉牛排湯等,由于骨折后需臥床,宜出現便秘。因此飲食配以粗纖維食物及水果,同時鉀能防止鈣流失,特別是對尿鈣有吸收和排泄有重要作用。多進食香蕉、橙子、李子、葡萄干等水果和西紅柿、土豆、菠菜等蔬菜以及紫菜等海藻類食物。
1.3.4健康教育
1.3.4.1讓患者及家屬了解骨質疏松的病因、癥狀,治療方法及藥物不良反應。通過疾病教育來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提高防護知識。
1.3.4.2讓患者及家屬了解藥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應及適應癥。特別強調鮭魚降鈣素是一類生物制劑,在應用之前,詳細詢問過敏史,給予皮試,說明皮試的目的和操作方法。用藥同時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頭暈和面部潮紅等不良反應發生。注射型唑來膦酸是臨床治療骨質疏松、骨轉移的一線藥物,可以有效地對破骨細胞活性進行抑制,緩解骨質疏松帶來的疼痛。向患者講解唑來膦的治療效果、藥理作用及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使患者心中有數,并積極配合治療。
1.3.4.3對患者進行安全教育,腰椎骨折教會患者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腰椎前屈,特別注意離床起身和彎腰提物等動作,外出最好使用助步器,戴腰圍不宜超過6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避免側臥患肢,避免下蹲、坐低蹬,術后1個月內扶拐行走,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倒,避免再次出現骨折。
1.3.5功能鍛煉
1.3.5.1股骨頸及粗隆間骨折手術后患者,術后麻醉過后進行足背屈伸、趾踝關節活動,第2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收縮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術后第2-3天開始用CPN機進行屈伸膝、髖關節鍛煉。用間歇性充氣氣壓泵進行機械物理治療,以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全髖置換術后一周練習半坐臥位,二周后坐床邊,練習髖關節的屈伸,術后3-4周漸離床活動,扶拐不負重行走,避免意外。
1.3.5.2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保守治療患者:①指導絕對臥床休息,臥硬板床4-6周;②傷后臥床1-2周內試行五點支撐法鍛煉:以頭、兩肘及兩足支撐,抬起腹部即“五點式”支撐背伸肌鍛煉。③傷后2-3內可試行三點支撐法鍛煉:用頭及兩足支撐“三點式”支撐背伸肌鍛煉。④傷后3-4周可行飛燕式鍛煉:俯臥位背伸,方法將上肢放在腰背部,背伸肌用力使頭和下肢都能翹起離開床面,如燕子起飛,故日“飛燕式”鍛煉,每日反復做幾次,每次5-10分鐘。⑤傷后6-8周后可佩戴腰圍下床活動。
1.3.5.3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手術患者,術后指導患者平臥6h后協助患者軸線翻身,術后3d指導患者戴腰圍坐起,2周內應以輕柔的鍛煉為主,術后5d指導患者行腰背肌鍛煉。
1..3.3結果通過對 例骨質疏松骨折患者的綜合整體的護理,統計分析: 例患者通過住院治療及完善的護理均好轉出院,對他們進行隨防1-6個月,無一例發生骨質疏松性再骨折。
引言
骨質疏松是一種骨病,受到多種病因的影響,因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骨組織也會隨著改變,逐漸顯示出鈣化的情況,然而骨質中的基質與鈣鹽呈現出正常的比例,以單位體積內的骨組織的減少量為主要改變的一種代謝性骨病變。大部分骨質疏松的患者,骨組織減少的主要因素為骨質吸收增多所引起,主要見于來年患者,發病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一般患者會感到骨骼疼痛到醫院就診[1]。因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突出,因而臨床上所見的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數量也越來越多,因老年人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因而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及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證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我院選擇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間診治的80例骨質疏松患者,對所選的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56-85歲,平均年齡(66.1±10.8)歲;對照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55-83歲,平均年齡(65.9±11.3)歲。所有病人均排除存在惡性腫瘤及嚴重的心、肺、肝、腎等疾病史。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組后,兩組患者均給予給予社區居民常規健康指導及骨質疏松患者基礎健康指導,包括藥物服用知識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以下內容:
(1)心理干預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和生活情況。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組織專題講座、有獎答題等活動。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集體活動,讓患者在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的同時舒緩心情,增加愉悅的情感。讓患者了解樂觀穩定的情緒能維持患者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有利于身體健康和疾病的民恢復。
(2)飲食護理。因患者存在骨質疏松,是一群特殊的體質人群,這是需要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飲食食譜,促進患者在進餐過程中能夠更多的補充維生素和鈣質。
(3)預防骨折護理。骨質疏松患者可能在治療前已經出現了骨折情況,已經存在骨折情況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還容易出現骨折情況,而且對治療過程產生影響。因而,應該積極預防再次骨折的出現,積極預防可能出現意外的情況,向患者詳細講解整個過程,例如清晨起床時應緩慢做起,散步緩慢,不可急于求成。
(4)功能鍛煉。鼓勵患者在床上盡量進行腰背肌肉及四肢的主動運動,以防止失用性肌肉性萎縮及骨質疏松。活動膝關節、肘關節及髖關節,以防關節僵硬,握健身球,以增加手部肌肉的肌力,作上肢平舉、抬高運動,以鍛煉臀部肌力,作下肢直腿抬高運動,提高腿部肌力。骨質疏松患者因骨強度下降,因此容易發生脆性骨折。要囑咐人活動肢體動作要輕,上下樓梯時要扶好扶手,地面保持干燥,以防滑倒,對于下肢肌力差可使用輔助工具。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合理戶外活動方案,患者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進行作息,飯后多散步,每天的運動量逐漸增多如1~3次/d,20~40min/次。
(5)合理地服用補鈣藥品與激素,同時還可以服用劑量較少的維生素D,每天增加日光的照射,但避免陽光暴曬,有利于鈣與磷的吸收。
(6)護理人員對患者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時刻了解患者的疼痛感覺與不良情緒,嘗試撫平患者焦慮與抑郁的心理,使患者身心舒暢有利于改善其生存質量。
(7)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督促患者出院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加強運動,防止患者再次發生骨質疏松。
(8)定期隨訪:對于出院的患者,通過每周一次的電話隨訪以及每月一次的家庭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并對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必要的專業護理指導。
1.3 觀察指標
護理完畢后,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后的并發癥。并發癥包括:深靜脈血栓、褥瘡以及關節僵硬等。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整理本組實驗數據,在統計學軟件SPSS20.0數據包中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表示,組間差異通過x?檢驗,在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社區老年人群由于年齡偏大,伴隨更多慢性疾病。再加上老年人很少暴露在陽光下,所以他們比普通人群更易患骨質疏松癥。有較多研究報告關于社區骨質疏松癥的護理干預,本實驗以我所在社區管理轄區內的八個小區為研究對象,研究了該群體中護理干預對骨質疏松癥的療效。護理干預可在病人心理飲食及運動等方面進行指導。為了讓老年人群充分掌握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發展和危害,并且從自身開始主動進行防治,還有必要的宣傳措施。食物中的鈣元素有利于維持骨量峰值在穩定水平,同時在防治骨質疏松癥方面也是相當重要的。日常飲食中應該以米面和雜糧為主食,做到飲食花樣多變,粗糧細糧搭配食用。平時鈣、磷元素和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食物應該多吃,如大豆和牛奶及其制品類、魚蝦等海產品類、雞蛋堅果類,還要多喝骨頭湯搭配綠葉蔬菜,多吃水果等。堅持喝牛奶每天500mL。進行有規律的體育活動對各年齡段人群身體機能都有較大提高,從事體育活動對于骨骼發育的正面影響已經在臨床研究中得以證實。大量證據顯示,即便是已經90歲高齡的老年人經過體育鍛煉肌肉力量也會顯著增加。在預防及治療方面應用的藥物目前有很多,應該根據具體病人狀況合理用藥,以真正達到治療的目的。護理干預對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及其并發癥骨折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對老年人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預防已經成為最重要的防治手段。干預人員應認真對待老年骨質疏松癥病人,積極給病人提供服務,認真講解骨質疏松癥疾病的危害及如何防治向患者及家屬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病人自我防護意識,降低老年病人骨質疏松癥性骨折的發生,維護老年病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為了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本研究對患者實施常規和護理干預,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滿意度較對照組而言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并發癥較對照組而言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知,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護理的滿意度,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
總之,對老年骨質疏松骨折患者實施科學化的社區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鄧海波.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36):49-51.
[關鍵詞] 骨質疏松性骨折;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3-142-02
Th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aged patients
OU Xiaoming CHEN Lihua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Heshan 529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 aged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 were studied as research models from May. 2010 to Sep.2012 in our hospital,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30 in each.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therapy compliance and total effect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4 weeks`treatment. Results The therapy compliance and total effect rate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a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P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Risk factors;Nursing intervention
骨質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有骨質疏松癥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強度減低,受到輕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這種骨折屬于脆性骨折,也是一種病理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最為嚴重的后果。據有關調查[1-2],骨質疏松性骨折以女性居多,60歲以上人群多發。常見的骨折部位為脊柱、髖部、橈骨遠端和肱骨近端等。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期間給予干預性護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針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及干預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經骨密度儀檢測,結果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別峰值骨量2.0標準差,確診為骨質疏松性骨折。干預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62~85歲,平均(69.7±9.2)歲;骨折部位脊柱13例、髖部9例、橈骨5例,其他3例。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齡61~87歲,平均(70.2±8.4)歲;骨折部位脊柱9例、髖部12例、橈骨7例,其他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同時給予補充鈣劑和相關護理措施。
1.3 護理方法
【摘要】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及骨折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OP的骨折等并發癥可致殘致死,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身心創傷。骨質疏松癥最主要的是以預防為主,加強骨質疏松癥的早期干預對預防骨質疏松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 骨折 早期 干預
骨質疏松是以單位體積內骨量減少、骨的微結構退化、骨密質變薄、骨小梁數目減少、骨髓腔增寬、骨強度減低等,易于骨折為特征的系統性骨骼疾病[1]。據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質疏松發病率高達50%,尤其女性甚至高達70%,每年因骨質疏松癥而并發骨折有逐年增高的趨勢,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個主要健康問題。骨質疏松癥患病早期經常沒有明顯的癥狀,因此也被成為“無形的殺手”,隨后可出現腰背疼痛、四肢酸痛、腿抽筋,當出現駝背甚至骨折時,往往已經到了骨質疏松的晚期。目前尚無有效、安全的方法能使疏松的骨骼恢復正常骨量,被壓縮的椎體亦無法使其恢復原狀,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治療費用巨大,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身心創傷。研究顯示:骨質疏松者髖部骨折20%可導致死亡,50%可致殘,預計2050年65歲以上婦女髖部骨折發生率達51%,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骨質疏松的認識不足、干預不夠。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環境和遺傳兩方面。已經確定峰值骨密度的60%~80%由遺傳決定[2],20%由環境決定。環境因素的影響雖小,但是可控制,而作為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習慣的控制無疑對骨質疏松癥的預防起積極作用。因此應強調對于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提高骨量峰值,所達到的骨量峰值越高,以后發生骨質疏松癥的機會就越少,以及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OP的發生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臨床效果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系統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的下降和骨的微細結構破壞,主要表現是骨的脆性增加[1],骨質疏松性患者的骨折危險大大增加。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口本身體質弱,若發生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會對老年人的身心造成嚴重威脅。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01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治療的84例患者,將其按照病情、年齡等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每組患者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63歲~81歲,平均年齡75.12±5.34歲,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61歲~79歲,平均年齡74.25±4.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包括對患者實施常規的生命體征監測、用藥等護理;試驗組患者采用人性化護理方式。
1.3 效果觀察 患者滿意度的測評要根據我院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治療效果的評定分為優良、較好、差三個層次[2],患者的骨折線完全消失,關節的功能完全恢復正常為優良;患者的骨折線未完全消失但骨折愈合較好,關節的功能也有明顯恢復為較好,患者的骨折線清晰,且愈合情況不好,關節功能未恢復為差。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價{n[%]}
組別
n
優良
較好
差
有效率
對照組
42
18(42.86)
14(33.33)
10(23.81)
32(76.19)
試驗組
42
24(57.14)
16(38.10)
2(4.76)
40(95.24)
注: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以及護理滿意度調查比較{n[%]}
組別
n
關節僵硬
缺血壞死
深靜脈血栓
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
42
8(19.05)
7(16.67)
9(21.43)
33(78.57)
試驗組
42
1(2.38)
1(2.38)
2(4.76)
41(97.62)
注: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6.19%,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24%,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78.57%,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7.62%,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組試驗中試驗組患者采用的人性化護理方式,具體方式為:(1)為患者創造人性化的住院環境。患者入院在安排病房時要為股骨骨折老年患者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病房的安靜、舒適。同時病房內應設置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宣傳欄,介紹有關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的相關知識;(2)加強對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的心理護理,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的患者大多因外傷入院,患者住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加之自身體質問題,老年人易產生焦慮、煩躁情緒。我們護理上注意經常巡視,關心體貼病人,鼓勵病人講出心中的感受和需求,給予細心、持久而熱忱的細心照料和安慰支持。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工作時應告知患者不良的情緒會對疾病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家屬對患者予以情感支持,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從而取得良好護理效果;(3)需手術治療的應詳細解釋住院手術及臥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說服病人術前2周必須戒煙酒,鍛煉床上大小便。(4)責任護士在病人入院當天應詳細了解病人入院前的準確運動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維判斷能力、既往病史及生活習慣,制定出最適宜的術前術后運動計劃,如①雙側踝關節背伸、趾屈、旋轉交替運動。②雙側股四頭肌舒縮運動③健側下肢直腿抬高運動。④健側膝關節曲伸。⑤腹式呼吸及咳嗽排痰運動。有效的防止術后并發肺部感染及深靜脈血栓形成。⑤加強術后護理。患者手術后移動過程中要注意動作輕柔,同時要注意保持病房、病床的衛生,保持患者皮膚的干燥,防止因潮濕出現壓瘡等不良癥狀。護理人員要及時對患者實施患肢遠端以及近端關節的訓練,提高其恢復效果。⑥加強患者的飲食指導,因病人長期臥床且年齡較大,腸蠕動減弱,飲食結構不合理,過少食用粗纖維食物,容易造成便秘。責任護士要及時向病人講解飲食調理的重要性,經常指導病人做好飲食調整,囑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多維生素的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一個雞蛋,半斤牛奶。中午吃適量肉類。一日三餐均有新鮮蔬菜。午餐、晚餐前1小時吃水果并多喝水,每日定時排便。這樣對病情的盡快恢復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通過本次試驗可以看出,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實施人性化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因此人性化護理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桂春.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不同護理模式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12,03(38):255-256.
[2]易春梅,王瑾.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施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0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