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土空間規劃風險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3年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
主要問題和形勢任務
總體上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省國土資源工作中用地空間不足和大量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時并存,土地利用方式落后和調控手段匱乏相互制約等新老問題還會繼續交替出現:一是我省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稟賦先天不足,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擁有量,都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統籌保障保護任務艱巨;二是空間開局無序,城鎮和工業發展空間過度擴張,基礎設施重復建設致使建設用地總規模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我省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已經突破規劃下達的到2020年控制指標,實現土地利用從外延擴張向內涵轉變任務繁重;三是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和閑置問題依然突出,全省批而未供土地總量始終接近80萬畝,工業用地地均總產值、地均銷售收入、地均利潤總額平均水平分別為上海市同期的71%、50%和48%,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任務迫切;四是國土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案件仍然處于多發態勢,近年來年均發現查處違法用地案件數接近3000件,同時案件查處難、執行難問題依然突出,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任務艱巨。
伴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加快推進,國土資源管理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如何優化國土空間布局、調整利用結構、控制開發強度,形成科學、有序、均衡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二是如何完善差別化土地管理政策,把握好土地參與宏觀調節的節奏力度,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在促進發展的同時調整結構;三是如何進一步健全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機制,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國土資源的節約集約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四是如何改革現行征收供應制度,改變過度依賴用地收益支撐城鎮建設模式,促進土地要素自由流動,妥善解決城鎮化建設用地,應對城鎮化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五是如何搞好戰略研究,謀劃好國土資源科學發展。
黨的十對國土資源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提出“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大幅降低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今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統籌謀劃,按照十精神,做好國土資源工作。
今后五年國土資源工作主要思路
和2013年重點任務
今后五年,是我省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是進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會水平、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關鍵時期。我省發展的土地紅利正在弱化,我省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低端產業和環境資源消耗等問題沒有根本改變。按照省委提出抓好“一三五”,到2020年實現“四個翻一番”目標,做好土地、礦產資源保障,提供要素支撐任務十分艱巨。按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浙江”目標,做好耕地和重要礦產資源保護的任務異常繁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開拓創新、奮勇爭先,努力開創國土資源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們將圍繞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總目標,牢牢把握科學發展主題,實施節約優先戰略,通過利用結構調整優化空間布局,通過利用水平提升支持發展需求,通過利用方式轉變推進生態、建設、保護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利用結構調整,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協調各種類型的空間規劃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國土空間和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共同目標。科學確定國土資源和地域空間開發的規模、強度、結構、布局和時序,研究制定區域差別化的資源配置和空間開發政策,實現合理利用國土資源、均衡開發國土空間、整治國土生態環境、保障國土安全,提高國土開發利用的效率和質量,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的目標。
二是實施畝均倍增計劃,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大力實施畝均倍增計劃,到2020年,實現二三產業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達到5?郾6億元/平方公里,其中2015年達到3?郾9億元/平方公里,2017年達到4?郾5億元/平方公里,以最小的資源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約束和評價機制,健全土地使用標準體系,完善各類建設項目用地準入標準,建立促進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流轉和低效土地退出機制、出臺推進“三拆一改”相關政策措施。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實現省重大項目用地應保盡保。要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基礎網絡完善、統籌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提升等重點領域投資項目,全力做好土地、礦產資源要素保障工作,對省政府重點推進的1000個以上重大建設項目的土地實現應保盡保,促使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
四是推進“812”耕地保護工程,實現耕地數量質量并舉。以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耕地保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資源節約、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整合墾造耕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低丘緩坡和沿海灘涂開發利用等工作,實施“812”耕地保護工程。2013—2017年,全省計劃墾造新增耕地80萬畝,其中落實省統籌委托造地10萬畝;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000萬畝,綜合整治農村建設用地20萬畝。
五是深化“751”地質找礦工程,大力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深入實施“751”地質找礦工程,繼續部署整裝勘查7個重點區塊,安排5個老礦山“探邊摸底”工作,支持一批企業走向省外、國外,爭取我省在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鈾、地熱、銅、鉬、銀、鉛、鋅等)找礦方面有重大突破。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提升,實現礦山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積極培育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力的礦業集團。繼續大力推進廢棄礦山治理和“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努力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六是著力深化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以部省合作、廳市合作為抓手,建立聯動合作推進機制。要以統籌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增減掛鉤試點、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灘涂及圍填海形成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舟山群島新區陸海統籌試點和旅游改革專項試點、義烏國際貿易綜改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杭州差別化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試點、閉坑礦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等“1+8”試點為突破口,全面深化“轉變土地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結構、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資源市場化配置、地質找礦新突破、健全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簡政放權”等六大重點領域改革。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重要之年。做好2013年工作,意義十分重大。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統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障科學發展用地需求。開展國土規劃編制的研究和前期準備工作,為優化國土資源空間布局奠定基礎。堅持山、海、陸全域立體開發,探索完善浙北平原的農村土地整治、浙東沿海的灘涂圍填海和浙西丘陵的低丘緩坡等區域差別化的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加快形成東中西各具特色的三大空間開發利用布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二是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啟動實施“812”耕地保護工程。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的建立完善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扎實做好耕地保護工作通知精神,進一步創新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加強和改進墾造耕地項目管理,規范補充耕地指標調劑市場體系,總結推廣耕地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經驗。建立完善違法用地責任追究制度和執法監察動態巡查責任制。組織開展2012年度土地礦產衛片執法檢查。
三是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啟動土地畝均產出倍增計劃。修改完善我省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單位建設用地GDP指標任務,進一步加強對土地使用標準執行的監管和評價。進一步完善工業用地出讓制度,推進城鎮土地使用稅征管政策試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和低效利用建設用地二次開發推進力度,加快閑置土地依法處置,促進建設用地供后盡快形成有效利用。
四是深入實施“751”地質找礦工程,不斷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落實《浙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完善礦產資源規劃管理,加大規劃實施力度,優化礦產開局和結構,推動礦業企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切實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水平。全面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應建礦山的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50%以上。全力推進“四邊”區域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組織開展和諧礦區建設試點,推進礦業權網上交易制度改革,深化采礦權出讓制度改革,促進采礦權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