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瀕危植物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瑯琊山;珍稀植物;古樹名木;資源保護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9-0032-03
Abstract: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re the most precious resources to be protect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trees of Langya Mountain,and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lant survival statu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Langya mountain.
Key words:Langya mountain;Rare plants;Ancient and famous trees;Resource protection
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華東地區著名的旅游景區。該地區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氣候分明,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其潛在植物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1]。風景區內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其中,對高鈣、干旱的石灰巖山地適應性好的榆科植物尤為豐富。
1 調查目的和意義
生物物種及基因資源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植物多樣性又是生物多樣性的一方面。由于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使得植物物種多樣性受到很大的威脅,很多植物面臨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危機,嚴重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2-3]。植物如果滅絕,其基因資源將會永遠失去,不可能再出現,而一種植物的滅絕又會引起其他若干物種出現瀕危狀況,因此,保護住一種植物就等于保護了許多基因資源。珍稀植物往往數量稀少,生境惡劣,面臨滅絕的威脅,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研究與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十分的緊迫性和重要的意義。
2 調查方法
2.1 資料查詢 通過中國知網、學院圖書館數字資源等文獻查詢,以及查閱《瑯琊山植物志》《中國植物志》《安徽植物志》等現有工具書,了解瑯琊山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基本情況,篩選出珍稀、瀕危植物的大概范圍。
2.2 普遍調查 結合實踐教學工作經歷,近年來利用植物野外實習,多次帶領學生到瑯琊山,對該風景區的植物種類、群落及其生境等進行{查,記錄植物種類、規格、數量、生境、特性等,并現場拍攝照片。此外,利用周末、寒暑假期集中對瑯琊山風景區的植物進行全面調查。
2.3 每木調查法 在普查的基礎上,重點對瑯琊山風景區的古樹名木,包括醉翁榆古樹、瑯琊榆古樹、銀杏古樹、歐梅古樹等,進行詳細調查和記錄,調查內容包括種類、數量、胸徑、高度、冠幅、生境、年齡、生長勢等。
2.4 咨詢調查 通過訪問和咨詢滁州市林業局、園林局、瑯琊山風景區管理處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鄉土專家,了解一些已知的珍稀植物信息。
3 調查結果
3.1 特有植物及古樹名木 我國有關部門規定,一般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而那些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則為名木[4-6]。瑯琊山大部分區域為高鈣的石灰巖山地,盛產榆科植物,其有的榆科植物主要是瑯琊榆和醉翁榆,另外還有很多青檀古樹、樸樹古樹、榔榆古樹及櫸樹古樹。此外,瑯琊山醉翁亭景區內還有生活一千余年的歐陽修手植梅等。具體種類見表1。
3.1.1 銀杏 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風景區內有3株樹齡超過百年的古銀杏,其中1株300多年樹齡的古銀杏大樹位于瑯琊山攬秀堂的門前,1株近200年樹齡的古銀杏大樹位于醉翁亭景區內。
3.1.2 醉翁榆 榆科榆屬,落葉喬木,我國特有樹種,全國范圍僅在安徽瑯琊山有分布,是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為華東地區高鈣石灰巖山地的優良造林樹種。主要分布于瑯琊山醉翁亭景區的墻外、山溪兩側和門口道路對面山坡上,數量極少,對榆屬植物分類和種質保存有一定意義。該植物樹干通直,樹冠秀美,龐大的根系緊緊抓于的石灰巖上,可營造出頑強生命力的獨特旅游景觀。
近年,醉翁榆古樹損毀較多,百年醉翁榆相繼死亡。經過實地調查,發現現存胸徑近1m的醉翁榆古樹共4株,其中3株分布于醉翁亭景區門口外玻璃沼的旁邊,另外1株分布于醉翁亭后山上。醉翁榆的幼苗、幼樹多分布于林冠下或灌叢中,大多干形彎曲,側枝橫生,呈叢生灌木狀,自然更新困難,難以長成喬木。對此,國家林業局及時撥出專款,對醉翁榆進行擴繁。目前,瑯琊山林場已經培育出上千株醉翁榆幼苗,但數量遠遠不夠,宜加快育苗和栽植。
3.1.3 瑯琊榆 榆科榆屬,落葉喬木,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僅在瑯琊山及江蘇寶華山有少量分布,分布面積日益窄小,數量甚小。在瑯琊山上主要分布于瑯琊寺、南天門一帶海拔200m以下的石灰巖山地,散生于雜木林中,現存大樹10余株,生長良好。作為滁州市市樹,瑯琊榆也應加快育苗和栽植,禁止采伐。
3.1.4 青檀 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瑯琊山上青檀資源很多,幾乎遍布瑯琊山的各個區域。其中,有不少樹體高大的古樹,林下更新幼樹數量也很多。2006年瑯琊山已建成滁州市青檀、瑯琊榆林木采種基地,建立制造宣紙的原料基地。目前,對現有的青檀林要嚴禁砍伐,促進生長與更新,其古樹則應重點保護。
3.1.5 歐梅古樹 薔薇科李屬,杏梅類,落葉小喬木,為歐陽修親手栽植,全國四大千年古梅之一,是瑯琊山千年文化的遺產。歐梅樹已值暮年,長勢每況愈下,但仍風韻猶存,每年3月15日前后開粉白色花。目前,對該樹進行了樹干支撐牽引,花池面積擴容,動態監控養護等保護措施,但仍存在樹干被白蟻啃食等健康問題,應加強保護與管理,禁止游客攀爬,惡劣天氣進行特殊保護等,盡可能的延長其壽命。
3.1.6 黃檀 豆科黃檀屬,落葉喬木,雖不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但一些黃檀古樹需要進行保護。
3.1.7 古樹林 在醉翁亭到瑯琊寺的道路右側,有連綿3km的天然次生林中,其中很多樹木的樹齡超過百年,主要集中在古典建筑與寺廟周圍。除了上述提到的樹種外等,還有殼斗科和槭樹科的一些古樹,如槲櫟、槲樹、栓皮櫟、麻櫟、欒樹、臭椿、三角楓等,這部分古樹需要保護其生境,促進其正常更新,從而良好生長并可持續發展。
此外,瑯琊山風景區還有多株樸樹古樹、櫸樹古樹、榔榆古樹、三角楓古樹等,不再一一介B。
3.2 其他珍稀瀕危植物種類及現狀 經調查與核對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第二批)》和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公布的我國第一批《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等[3,7],以及結合瑯琊山的植被現狀、歷史與文化,發現瑯琊山風景區中的珍稀瀕危植物主要有以下種類(表2)。
3.2.1 金錢松 松科金錢松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上多處有栽植,資源量不多,值得大力發展。
3.2.2 水杉 杉科水杉屬,落葉大喬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樹種。在瑯琊寺內有1株胸徑53cm的大樹。另外,在瑯琊山景區多處栽有水杉林,如醉翁亭東邊的道路南邊、歐陽修紀念館處三岔路口旁等。
3.2.3 櫸樹 榆科櫸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瑯琊山內多處山坡均有分布,如瑯琊寺左側南坡的青檀+櫸樹混交林、瑯琊寺后方及前右側山上的麻櫟+櫸樹混交林等。目前櫸樹在各地綠化中已普遍應用,但瑯琊山上的野生資源仍需引起人們的重視與保護。
3.2.4 凹葉厚樸 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瑯琊山有栽植,宜加強保護并擴大人工繁殖與栽培。
3.2.5 杜仲 杜仲科杜仲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第三紀古生孑遺植物。目前資源豐富,瑯琊山有栽培。
3.2.6 流蘇樹 木犀科流蘇樹屬,落葉小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景區深秀湖南側山坡有少量分布,觀賞價值高,值得進行保護和推廣。
3.2.7 野大豆 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種子藥用,三級保護漸危種。我國資源雖然豐富,但植被破壞嚴重。瑯琊山的灌叢、樹林下和山野、河岸等地零星有分布,需要進行保護。
3.2.8 金蕎麥 蓼科蕎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的路旁草叢或溪邊濕地等處有分布。
3.2.9 明黨參 傘形科明黨參屬,多年生草本,國家三級保護稀有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野生資源日趨減少。瑯琊山瑯琊寺周圍山坡巖石縫隙中有少量分布,應控制采挖,并進行引種栽培和育苗繁殖。
4 瑯琊山珍稀植物保護建議
由于部分樹木的自身樹齡較大、生活環境的惡化以及病蟲害的發生等原因,使瑯琊山風景區部分珍稀瀕危植物及古樹名木出現生長不良的狀況。尤其是近年來景區不斷地擴大規模,大肆進行建設,加上景區游客量大增,人為破壞和影響較大,這對瑯琊山植物資源的生長和保護都是不利的。植物資源一旦被破壞,恢復非常困難,甚至不能再被恢復。植物如果滅絕將永遠不復存在,人類也將失去一個價值不可估量的基因庫[7]。因此,珍稀植物保護要以防為主,盡量避免出現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針對瑯琊山風景區的珍稀瀕危植物以及古樹名木保護,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加強宣傳與科普教育 通過加強宣傳,如導游對珍稀植物進行引導性介紹、植物掛牌、網站宣傳、保護標識牌宣傳等,使游客對瑯琊山的珍稀植物有所了解,并清楚這些植物的現狀與困境,從而主動愛護植物,避免無心地破壞。目前,瑯琊山風景區少部分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有一定的宣傳和知識科普的作用,但還遠遠不夠,仍需加強宣傳和科普教育。
4.2 加強原地保護 對于瑯琊山景區的珍稀瀕危植物,應該加強保護措施,如在植物的周圍設置圍攔、設置宣傳掛牌等[2,7],對于特別珍稀的物種,還應禁止采集標本。還可設置專人專崗,讓專業技術人員持續關注珍稀瀕危植物及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對病蟲害及其他異常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另外,建立自然保護區或劃定特定保護小區,從而減少人為活動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保護好野生植物的生境[8-9],促進植物的天然更新。
4.3 部分植物進行遷地保護 對于生境惡化、在原產地不能自然繁育的植物,可以采取遷地保護。通過建立瑯琊山珍稀瀕危植物引種馴化基地,結合珍稀瀕危植物的生長習性及生境特點,將整株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引入到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保存。
4.4 建立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監測體系 對于部分瀕危植物或珍稀瀕危植物較為集中的地點,設置實時監測點,進行遠程監控,可以不間斷的觀察到植物及群落的動態,及時了解到瀕危植物的生長狀況、種群動態和群落變化等。如歐陽修手植梅已經進行了動態監控管理,這種方法可以在其他珍稀植物中進行推廣應用。
4.5 加強珍稀瀕危植物的科研 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首先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境、習性特點等。其次,可以根據植物資源的現狀及保護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科研工作。如研究珍稀瀕危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尋找瀕危原因,探索對策,研究珍稀瀕危植物的繁殖方法,擴大植物數量等,從而為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5 結語
雖然,瑯琊山風景區的珍稀瀕危植物大多已得到不同程度的保護,但部分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不容樂觀,生長勢呈下滑趨勢,如歐梅、醉翁榆古樹等,這還需要專業人員持續研究保護對策。
參考文獻
[1]夏愛梅,聶樂群.安徽植被帶的劃分[J].植物科學學報,2004,22(6):523-528.
[2]張永夏,邢福武.深圳的珍稀瀕危植物[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1,9(4):315-321.
[3]但國麗,尹露曦,李柱,等.石林縣珍稀植物現狀調查及保護建議[J].林業調查規劃,2011,36(3):57-60.
[4]張義清.豐寧滿族自治縣古樹名木的分布與保護[J].科技信息,2012(23):421-421.
[5]李建華.古樹名木的保護與復壯措施[J].綠色科技,2010(10):10-11.
[6]王楚榮.新技術在古樹名木保護上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20):228-228.
[7]王淑榮.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J].甘肅林業科技,2004,29(3):26-28.
[8]章理運.河南大別山區野生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初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5):24-27.
[9]張蔚,彭銀中,楊懷.雞公山自然保護區珍稀植物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248-249.
附圖
湘南山區的地帶性植被是常綠闊葉林。以常綠的殼斗科樹種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縷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區系屬泛北級植物區,中國—日本亞區。三級區劃單元是華東、華南、滇黔桂、華中四地區交匯的區域。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時期,豐富的水熱條件,復雜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區植物多樣性高,區系成分復雜,保存各地史時期殘遺種以及珍稀瀕危植物最為根本的原因。
2 湘南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 種類組成豐富
湘南山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稀珍瀕危植物十分的豐富,筆者在多年野外實習中調查統計表明,有第一批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61種。它們隸屬于34科,53屬。分別占全國珍稀瀕危植物102科,245屬、389種的33%、27.6%、和15.6%。其中蕨類植物1種,裸子植物16種,被子植物44種。見表二。
各瀕危類別和保護級別的種數見表3
表三 湘南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瀕危類別和保護級別種數統計
附圖
此外,還有許多省級珍稀保護種。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瑤山梭羅(Keeresiag 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 tonkinesis),東方古柯(Ergthoxylum 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 crythrorhizon)等十數種。
2.2 起源古老,殘遺成分多
湘南山區地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直接的影響,保存了豐富的原始古熱帶植物區系成分及其它們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們的重要代表。
表二 湘南山區的珍稀瀕危植物
附圖
附圖
附圖
裸子植物銀杏,起源于石炭紀末,筆者近年來調查表明湖南應是它原生分布區之一。其依據①湖南有大量古銀杏樹的分布。如祁陽白果鎮的一棵銀杏樹,樹齡高達2000年以上。②現代的分布多處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廟附近。它是我國舉世著稱的古老殘遺種,活化石。
紅豆杉科是松柏類中最為原始的類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羅漢松科。它們都是由原始的柯達樹演化而來。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紅豆杉科重要組成成分。二者均為保護植物,前者分布于桂東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為少種屬,是紅豆杉科最為原始的。而白豆杉屬為單種屬。
松科也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科。外國學者認為冷杉屬和油杉屬又是該科最為原始的。湘南山區有該二屬三個種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資源冷杉分布越城嶺北坡舜皇山和炎陵縣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處。此為我國特有種,處我國該屬所有種最低海拔分布線。由此可知,它極可能是我國第四紀冰川殘遺地理替代種。而油杉屬的黃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則分布南嶺北麓的山前丘陵區。
銀杉隸屬于松科,我國特有的單屬種。一級珍稀保護植物。第三紀時,曾廣布歐亞大陸。這由德國和西北利亞第三紀地層的化石而得到證明。但由于第四紀冰川作用,最終收縮到我國的西南和南嶺山區殘遺至今,呈孤島狀分布。分布湘南山區有銀杉類似遭遇的古老殘遺保護裸子植物還有金錢松,水松、福建柏、長苞鐵杉、黃杉等。在這里應該指出,如此豐富古老殘遺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區,應是我國裸子植物分布與殘遺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認為,多心皮的木蘭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類群。這種地位,近年來由于新的地史資料的發掘受到嚴重的挑戰。但是它仍不失為一個古老原始的類群。該科在湘南山區有9個種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隸屬于木蓮屬的紅花木蓮分布于桂東八面山和新寧舜皇山,木蓮屬是木蘭科最為原始的。而觀光木屬是該科最進化的單種屬。隸屬它的觀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園洞。可見,湘南山區很可能是本科的殘遺中心、分布中心或發詳地。
金縷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復雜的科。塔赫他間認為雙花木屬是本科最為原始的二屬之一。另一個原始屬為馬蹄荷屬。原種雙花木分布于日本,而變種長柄雙花木則分布于湘南山區道縣的千家洞,由于種群數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處群落優勢種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個原始屬馬蹄荷屬的存在。因此南嶺山區也應是該屬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樹科,連香樹科在植物系統分類學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單種科,隸屬它們的水青樹和連香樹都為我國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樹還擁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學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區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遠自然保護區。
在植物系統分類中,有部分學者認為,@①荑花序類植物是原始的類群。盡管這種觀點已被否認。樺榛、青檀、華南錐等珍稀植物屬于該類群,在南嶺山地到處都可以見到它們蹤跡。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國前一輩植物地理學者一致認為植物區系的古老性、殘遺性特征還可以以系統分類上多處孤立地位的單種科,單種屬及少種屬而得到證明。南嶺山區單種科有銀杏科,連香樹科、水青樹科、鐘萼樹科、杜仲科五科。單種屬如馬蹄參屬、香果樹屬、銀杏屬。少種屬如鵝掌揪屬,半楓荷屬,擬單性木蘭屬。單、少種屬合計有30屬,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屬的57%。
綜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殘遺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區是我國古老種子植物的殘遺中心和許多種的發詳地。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
2.3 地理成分復雜、過渡性、特有性明顯
據吳征鎰教授對我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的劃分,南嶺山區的珍稀植物可劃分為9個分布區類型。表明南嶺山區地理成分復雜性。同時也表明南嶺山區植物區系與其他區系廣泛而又悠久的歷史聯系。見表四。
表四 南嶺山區珍稀危瀕保護種子植物的分布類型
附圖
從表四可見,湘南山地珍稀瀕危植物熱帶性屬16個,其中以熱帶亞洲成分為多,計有9屬,占南嶺山區珍稀植物總屬數的16.6%。顯示湘南山區植物區系與亞洲古熱帶區系悠久的歷史淵源。
溫帶性19屬,略多于熱帶性屬。其中東亞及東亞——北美間斷分布占有15屬。從而也表明湘南山區植物區系顯著亞熱帶性質和南北過渡的區系特征。這是因為①地史上,湘南山區正處古熱帶和泛北極植物區系的交接地帶。②侏羅紀的印支運動使我國南北古陸連成一片,南北雙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匯。③第四紀冰期和冰間期二類成分南北遷移而混雜。
湘南山區珍稀瀕危植物過渡性特征還表現在東西的方向上,不僅有華東、華南地區的成分,也有華中和滇黔桂的成分。華東成分如黃山木蘭,長柄雙花木,鵝掌楸、獨花蘭。華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觀光木、華南五針松、長苞鐵杉、半楓荷。華中成分如銀杉、穗花杉、鐘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針松、傘花木、馬蹄參,白辛樹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還多特有成分,計有14屬,占南嶺湘南山區珍稀植物總屬數26.5%。是各類成分中最多的。不僅有特有種、特有屬還有特科。特有科如銀杏科、鐘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屬如銀杉屬、八角蓮屬、白豆杉屬、獨花蘭屬、金錢松屬。但以西南組和華中一華東組為多,特有種則更為豐富,計38種,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總數的62%,如資源冷杉,銀杉、鵝掌揪、觀光木。足見湘南山區植物區系顯著的特有性特征。
2.4 地理分布相對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態幅度的狹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區系中珍稀植物有78種、而湘南山區就分布有61種,占省總種數78%。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種。還有許多湖南區系中僅分布于湘南山區的種類。如毛枝五針松、南方鐵杉、資源冷杉,華南栲,馬蹄參、任木等。就它們種群而言,它們的中的許多分布面積狹小,種群數量稀少,且呈島狀間斷分布。此中最為典型的是毛枝五針松,它間斷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線距離達800余公里。類似的還有水松、全省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資興、永興和湘西的永順,二者距離也達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區珍稀植物多處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體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還處惡劣的環境之中。筆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華南五針松一般都生長山脊及其兩側,或者是陡坡,長勢良好,挺拔粗壯,一些露出的粗壯根系支撐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處很難見其蹤跡。這可能是因為華南五針松因受排斥處惡劣的生境長期適應的結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護區的銀杉也有類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現出顯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態幅度狹隘性,這是珍稀植物古老殘遺性在地理上的表現。
3 珍稀植物瀕危原因的討論
3.1 遺傳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殘遺種,在漫長的地史時期內處特殊生境殘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遺傳的保守性。一般生態幅度狹隘,變異可朔性小。而它們所處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日趨現代,由于人的干擾,這種變化日趨頻繁和激烈,顯見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環境變化絕對性和遺傳變異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瀕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區生長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長高度達1800米。一般處較冷濕的環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間空地一般生長尚可,可移栽至衡陽市郊的向陽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則迅速死亡。
同時,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區收縮,種群數量下降,從而導致近緣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遺傳變異衰退和下降,這就更強化了瀕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對653篇涉及449種植物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報導進行了統計和分析以后得出,廣布種的遺傳多樣性遠比特有種高。
3.2 生物生殖學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學特征,如生殖方式,傳粉、生殖能力、授精過程和種子發育特征、果實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種頻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異株,筆者見到二者花期經常不遇。因此結實率很低。而且從花開到果實成熟需經15~17個月,此間必須經過嚴酷環境的考驗及鳥食和蟲蛀。果實得來極不容易。近來有資料表明。穗花杉在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二者對光的需求迥然不同。顯見這些都是穗花杉瀕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類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還有白豆杉、鵝掌揪、銀杉等十數種。
3.3 地史演變
地史演變是物種變異、瀕危、絕滅的強大動力,它常使某地史時期某龐大的家族毀于一旦。一些物種的足跡僅能在化石和“避難所”中見到。上述銀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錢松也是如此。據現有化石資料表明,金錢松起源于白堊紀,第三紀曾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和北美、最北可達挪威匹次卑爾根群島。第四世冰期后大為收縮,而現代僅分布我國長江中下地地區,呈松散斑狀分布。南嶺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類似遭遇的還有水松、黃杉、穗花杉、銀杏等。
3.4 人類活動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加,人類經濟活動的加劇,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森林大面積砍伐,生物資源中的許多種群被無竭止地采獵,生態系統破壞,致使許多生物種群變得稀少,淪為瀕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積量達2.8億立方米,而到76年則只有1.8億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減少1億立方米。五十年代初,蘭山縣志記載“蘭山以山名也,合慰蒼翠,浮空如蘭,百里森林,封殖廣遠。”秀麗壯觀的風光已不復存在。一些地區已面目全非。筆者孩提時代所見湘南廣莽的森林,時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幾年來無序的開采各種礦藏和煉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壞,一些山頭已經是光禿禿的了,寸草不生,見時確有滿目瘡遺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頻發是在預料之中的事了。
浙江省重點林區縣開化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林業生產歷史悠久,是木材、果、茶、蠶桑、藥材、木本糧油,林副土特產品的主要產區。
1.基本情況
1.1林業生產基本情況
建國以來,全縣累計人工造林19萬hm“,年均4000hm2,速生豐產林17480hm2。回顧40多年造林史,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50一60年代的群眾運動造林為第l階段,生產大呼隆,重視數量,忽視質量,造林保存率僅為28.70/0;第2階段,進入70年代,開始營建商品材基地,逐步完善建立了相應的技術措施與管理體系,普及實生苗造林,改變傳統造林方式,保存率上升為91.40/0;第3階段,1985年起,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全墾整地挖大穴,注重幼林撫育管理,推行多種形式的合作造林等措施,促進了基地適度規模發展,為集約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第4階段,1991年起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造林,不僅強調了速生豐產的技術要求,更重要的是將環境保護作為一項最主要內容,把環境意識融入營林措施,營林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1.2林地利用及資源情況
根據1994年資源清查結果,全縣現有土地總面積22.2萬hm“,其中林業用地18•6萬hmZ,占84%,非林業用地3•6萬hmZ,是一個山多田少的山區縣,林業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為土地資源,全縣山地面積廣闊,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極宜發展林業生產。
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17.1萬hmZ,林地利用率91.9%,與“一五”期間相比增加6.5萬hm”,在有林地中.用材林13.8萬hm”,經濟林2.66萬hmZ,林木總蓄積量為543萬m“.毛竹857.7萬株,森林覆蓋率為79.2%。
2問題
3生態生物學特性
要求溫涼濕潤水分充足的環境,產地年平均氣溫12.8℃(一16.0一34.3OC),年平均相對濕度86%,年降水1gl7.smm,年蒸發量約1ooomm,霧日200余d,有霜期169d,結冰期sod。山地黃壤,濕潤疏松,枯枝落葉層松軟,土層總厚度30一120cm,pH值5.0一5.5。與茅栗、圓錐繡球、莢速、鹽膚木、芒等雜草灌木混生。多為4一10株叢生,在喬木層下可長成小喬木,高達5.sm;在次生灌木叢中只能長成灌木,樹高一般不超過2•4m。花期2一3月,8月下旬果實成熟。扦插繁殖十分困難,壓條繁殖已獲成功,種子繁殖、組織培養、嫁接等繁殖試驗正在進行。
4保護價值
4.1學術意義
景寧木蘭為我國亞熱帶特有種,樹形、花被片等特征接近于日本的星花木蘭M•stellata(Sieb•etZuCc•)Maxim•,樹形均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被片為12一18片,但后者當年生小枝灰褐色,葉較小,長4一10cm,先端鈍尖或微凹,花被片長為寬的3.5一4.1倍,雄蕊37一47枚〔2〕;枝葉的特征與天目木蘭M.amoenacheng相似,但后者為喬木,高達25m.花被片僅9片,明顯不同〔2飛該種對研究木蘭科植物的分類和區系有較大的學術意義。
4.2觀賞價值
景寧木蘭開花早,在高海拔山地2月中下旬即開花,若能在低海拔地區引種馴化成功,花期可望提早到春節期間。花被片12一15片,是木蘭科植物中花被片最多的樹種之一。花淡紅色,群眾十分喜愛。樹高0.35一5.sm,多叢生,既適宜于庭園綠化,又能盆栽。綜上所述,該種園藝開發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3瀕臨滅絕
該種1987年發現時約有120株(叢),不到10年時間種群數量已減少一半,現存約60株(叢),路邊植株已基本上被個體木蘭園和花卉愛好者挖光,任其發展,不久就將滅絕。
5發展和保護意見
5.1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做好就地保存工作7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列出了兩批保護植物,1989一1991年先后出版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及《中國植物紅皮書溉浙江省1994年也出版了《浙江省珍稀瀕危植物溉對保護和挽救瀕臨滅絕的植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景寧木蘭由于發現較遲,沒有被列入國家和省級植物紅皮書。為了增強社會各界對景寧木蘭資源的保護意識,建議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再版《植物紅皮書》時予以列入,以使該種能得到依法保護,今后野生植物除允許植物園和科研單位少量引種外,嚴禁個體木蘭園和花卉愛好者挖掘。另外,對景寧木蘭的保護,不僅要保護其個體和群體,而更要注意保護其周圍的環境,使它的適宜生境不遭受破壞,以保證野生植株繼續繁衍生息。
關鍵詞: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瀕危;生境特征;群落特征;西湖
中圖分類號:Q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3-5381-03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t
West Lake in Hangzhou
DONG Yuan-hu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 Habit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dangered aquatic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t West Lake in Hangzhou, China were surveyed using methods of sample and α-divers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pteridoides at West Lake was found in ditch. The population area of C. pteridoides was 25~30 m2, and the frequency and coverage was 53% and 1%, respectively. It was small population, as the population size was about 15 individuals. It was found that in 2009, there were 7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5 families and 6 genera in the community, among which Leptochloa chinensis,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Cyperus microiria, and Rorippa indica were dominant species. The vegetation was called Leptochloa chinensis-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Ass. α-diversity index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D), Simpson index (H′), and Evenness index (J) was 0.7330, 1.4650, and 0.910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low levels of species diversity at the C. thalictroides commun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 thalictroides and Cyperus microiria(r=-0.5297,P=0.0471
Key words: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endanger;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West Lake
群落物種多樣性和分布格局一直是群落生態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是認識群落的組織水平和功能狀態的基礎,也是生物多樣性研究中至關重要的方面[1]。研究群落的群落結構和物種多樣性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與持續利用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為一年生水生或濕生的同型孢子蕨類植物,有重要的觀賞和藥用價值,在基礎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遍布于世界亞熱帶和熱帶各地[3,4]。在20世紀60年代前曾廣布于我國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現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中國的鄰國如越南和印度等地也將水蕨列為瀕危植物[4]。
目前,水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類學、形態學、孢粉學、生態學、生殖發育和保護遺傳學上[3,4,6,7]。試驗對2009年位于杭州西湖的水蕨種群的生境特征及其群落基本結構進行了研究,以期為其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礎資料和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水蕨種群和群落基本特征野外調查方法
根據水蕨標本的記錄,2009年8月對在杭州及周邊地區的水蕨分布進行了廣泛調查。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測定現存水蕨所在地的經緯度。測量水蕨的種群面積、個體數量等主要參數。記錄所在地的生境特征,采集和鑒定水蕨及其主要伴生種,并記錄了各物種的相對數量。相對數量采用布朗-布朗喀(Braun-Blanquet)的多度等級劃分標準,即5(非常多),4(多),3(較多),2(較少),1(少),“+”為極少。以Cook[8]的水生植物概念劃定水生植物的范疇。采用目視法測定和記錄每種植物的投影蓋度、個體數量、頻度等。由于水蕨種群比較小,分布在淺水溝中,因此采用沿水溝延伸方向每隔1 m按1 m × 1 m的樣方共取15個樣方,研究群落的基本特征。采用優勢種原則對群叢進行命名,即以群叢優勢種的名稱作為該群叢的名稱。
1.2 物種多樣性和相關性分析
采用重要值和α-多樣性指數來分析群落的組成特征及物種多樣性。采用SAS 8.0分析軟件分析水蕨群落中主要物種的相關性。物種多樣性測度采用物種豐富度指數(R)、香農威納指數(H′)和辛普森指數(D)等進行評價。各指標的計算如下述有關公式,其中下列各式中Pi指樣方中第i個種的相對重要值,Pi=第i個種的重要值/所有種的重要值之和,S為群落中的物種數。
重要值(IV)的計算公式為:IV=(相對密度+相對頻度+相對蓋度)/3,其中相對密度=某個種的株數/所有種的總株數,相對頻度=某個種在樣方中出現的次數/所有種出現的總次數,相對蓋度=某個種的蓋度/所有種的總蓋度。
物種豐富度指數(R):R=S
辛普森指數(D)=1-ΣPi2[1]
香農威納指數(H′)=-Σ(Pi ×lnPi)[1]。
Pielou均勻度指數(J)=H′/lnS=-Σ(Pi×lnPi)/lnS[1]
2 結果與分析
2.1 杭州西湖水蕨生境及種群基本特征
水蕨種群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茶園的一人行道旁的淺水溝中,位于西湖風景區的核心區。溝深70~80 cm,微流水,水清澈,紅壤土。地理坐標為30°14′N,120°06′E。水蕨零星分布在水溝中,長勢較差,平均株高20 cm,最高25 cm,與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雜草相伴而生。這些雜草長勢也一般。水蕨種群面積25~30 m2,植株數15株左右,多度為極少(+),頻度約為53%,蓋度僅為1%左右,為小種群。
2.2 水蕨所在群落植物組成及其重要值特點
水蕨群落面積為70~100 m2,水蕨群落的群叢名為千金子-空心蓮子草,其群叢類型為濕生類。與水蕨相伴生的物種主要有5科6屬7種。主要伴生種分別為千金子、空心蓮子草、莎草(Cyperus microiria)和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等。蓋度最大的為千金子,最小的是水蕨;頻度最大的為千金子,最小的為莎草和水蕨。重要值和相對重要值最大的為千金子,最小的為水蕨,具體見表1。
2.3 群落物種多樣性特點和相關性分析
α-多樣性指數分析結果顯示,水蕨群落豐富度指數(R)、辛普森指數(D)、香農威納指數(H′)和Pielou均勻度指數(J)分別為5、0.733 0、1.465 0和0.910 3。利用SAS 8.0統計分析軟件,以15個樣方中每種植株的數目對水蕨群落主要物種之間的Person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水蕨與莎草之間呈顯著負相關(r=-0.529 7,P =0.047 1
3 小結與討論
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以空前速度喪失的主要因素。人類在濕地或水生環境中的各種活動都會使濕地或水生環境發生變化,進而破壞原生群落,同時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影響中,以生境或景觀的破碎最引人注目[9]。大量事實證明,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棲息地(生境)的破壞和喪失[9]。導致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主要源自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工業和商業活動以及城市化擴張等[4,9]。
此次研究的水蕨群落分布在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區龍井茶園的淺水溝中,是西湖旅游區重要的組成部分。該水蕨群落物種豐富度指數(R)、辛普森指數(D)、香農威納指數(H′)分別是5、0.733 0、1.465 0,低于先前研究的一些溝渠植物群落,如荊州市西郊鄉村溝渠濕地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R、D、H′分別是39、0.954、3.560)[10],也低于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區自然生態景觀的水生植物物種多樣性(D、H′分別是0.896、2.897)[11]。這可能與茶農在茶園管理中定期清除雜草等生產活動以及旅游活動的影響密切相關。該水蕨種群面積為25~30 m2,約有15株,多度為極少,蓋度最小,表明該種群是小種群。小種群的種群數量少,更容易受到環境波動、災害和遺傳多樣性等隨機因素的影響,滅絕率較高。人類活動造成的小種群可能比自然形成的小種群更容易瀕危[4,9]。由于該種群受耕作和旅游雙重的影響,制約了種群的更新和恢復,加劇了該水蕨種群的瀕危。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時,一個明智的做法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最易滅絕的小種群的物種上,首先防止它們的滅絕[12]。保護生境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辦法[4,6,7,9]。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杭州西湖的水蕨種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就地保護,將此地點設為保護點,作為生態旅游的一部分進行管理,并樹立保護標識牌,提高公眾對水蕨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二是遷地保護,將部分水蕨個體遷入到杭州植物園(30°15′N,120°16′E)進行保護。近50年來,杭州植物園引種成活了66種珍稀瀕危植物,包括一級瀕危蕨類植物中華水韭,但沒有水蕨的保護記錄[13]。由于該水蕨種群所在地與杭州植物園位于同城同區不同地點,氣候和地理條件包括土壤等生境極為相似[13],因此杭州西湖水蕨遷入該園應該容易成活,并可以得到更有利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馬克平,黃建輝,于順利,等.北京東靈山地區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 Ⅱ豐富度均勻度和物種多樣性指數[J].生態學報,1995, 15(3):268-277.
[2] 尚辛亥,閻玉凝,王文全.甘草(Glycyrrhize uralensis)不同分布區群落物種多樣性及其生長特征比較[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0,33(2):13-16,20.
[3] HICKOK L G, WARNE T R, FRIBOURG R S. The biology of the fern Ceratopteris and its use as a model system[J]. Int J Plant Sci,1995,156(3):332-345.
[4] DONG Y H, CHEN J M, GITTURU W R,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dangered aquatic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Parkeriaceae) in China: implications from RAPD and ISSR data[J]. Bot J Linn Soc,2008,157(4):657-671.
[5] 于永福.中國野生植物保護里程碑[J].植物雜志,1999(5):3-11.
[6] 董元火,王青鋒.中國瀕危水生蕨類植物研究進展[J].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1,57(4):335-342.
[7] LIAO Y Y, YANG X Y, MOTLEY T J, et 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wo cryptic species of the endangered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 (Parkeriaceae) in China[J]. Conserv Genet,2011,12(5):1357-1365.
[8] COOK C D K. Aquatic plant book[M]. Netherlands: SPB Academic Publishing,1990.
[9] PRIMACK R B. 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M].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Inc.,1993.
[10] 費永俊,劉志雄,葉玉娥.荊州市西郊鄉村溝渠濕地植物群落結構初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05, 2(2):10-13,35.
[11] 李 琦,夏宜平,吳彩蕓,等.水濕生植物物種多樣性與景觀效果關系研究——以杭州茅家埠景區為例[J]. 陜西林業科技,2008(2):1-6,14.
【關鍵詞】 中藥資源保護;野生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
野生中藥資源是中藥產業得以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擁有豐富的野生中藥資源,隨著人類“回歸自然”呼聲的日益高漲,社會對天然藥物的需求與日俱增,野生中藥資源面臨巨大壓力。一些中藥材如甘草、麻黃、銀柴胡、肉蓯蓉、雪蓮、紅景天、冬蟲夏草、川貝母等由于過度采挖或掠奪式開發,資源量逐年萎縮,已開始影響到中醫臨床用藥及制藥企業的生產。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只有合理地保護、開發利用,才能保證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 野生中藥資源的開發現狀
據統計,傳統中醫所用藥材達13 000種之多,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三大類。其中植物藥占絕大多數,約為11 146種,其中野生種類約占80%。隨著對中藥材需求的急劇增加,我國藥材資源尤其是地道藥材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在1992年公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冊)收載的398種瀕危植物中,藥用植物168種,占42%還多,其中稀有種38種,漸危種84種、瀕危種46種。如何拯救瀕危的藥用植物,更有效地保護現有中藥資源,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
1.1 野生中藥資源利用的歷史和現狀
隨著對中藥材需求的急劇增加,我國藥材資源尤其是野生藥材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近年來,由于人們對天然藥物的需求量劇增,僅出口十年間就翻了三番,為我國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據統計,中草藥的對外貿易已發展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類達400~500種,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藥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這種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出口也為資源的枯竭埋下了隱患。長期以來,由于對合理開發利用野生中藥資源認識不足和經濟利益的趨使,一些地區不同程度上對資源進行了掠奪式的采收,加之違反自然規律的不適當墾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藥用植物喪生了合適的生態環境,減弱了資源的再生能力,許多種類趨于衰退或瀕臨滅絕。據調查,藥用植物資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單葉蔓荊、黃皮樹、肉蓯蓉、銀柴胡、紫草等100多種中藥材的資源量普遍下降,影響到60多個藥材品種的醫療用藥。八角蓮、杜仲、見血封喉、野山人參、黑節草、小勾兒茶、凹葉厚樸等30多種藥材因野生資源量稀少,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而無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為例,上世紀50年代我國的野生資源蘊藏量為200萬t,而目前不到35萬t;許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蓋度從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對珍稀瀕危藥用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
許多中醫藥專家已經開始了對瀕危藥用植物的保護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據初步統計,幾十年來由野生轉為家種的藥用植物不下60種,引種國外藥用植物約30種;在46種常用珍稀瀕危藥用植物中,有天麻、黃芪、明黨參、北沙參等13種植物經過系統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術。這些都一定程度地減輕了對野生資源的壓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術,如果不對野生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隨著物種的分布區域和面積的繼續縮小,種質資源的大量流失將是在所難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現象當歸等一些有長期栽培歷史的藥材一樣,難以找到野生資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遺傳基礎狹窄的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不保護好野生物種,則不能根本解決藥用植物的瀕危問題。
1.2 野生藥材資源瀕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藥材資源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數物種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長過快,人們對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多。但是,自然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過度的開發必然導致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大量減少,甚至瀕危滅絕。
二是在資源開發中,沒有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野生中藥材資源亂采濫獵狀況嚴重,致使一些品種出現衰退甚至瀕臨滅絕。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市場比較熱門的藥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對野生中藥材資源新的更大的破壞,如甘草、草麻黃、紅豆杉、冬蟲夏草、肉蓯蓉等等。
三是毀林開荒、過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設破壞了生態環境和資源分布。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從而威脅到藥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藥用資源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薄弱。長期以來,由于人們意識不到保護資源的重要性,認為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往往是先破壞后保護,這也是致使有經濟價值的藥用資源短缺,甚至瀕臨滅絕的原因之一。
1.3 瀕危等級劃分的三大誤區
保護等級是以物種受威脅的情況為基礎,同時兼顧人類對其保護的目標。長期以來,藥用植物一直沒有特定的瀕危和保護等級劃分標準。《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和《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均將收載的藥用植物分為瀕危種、漸危種和稀有種三類。在國務院頒布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中,將保護等級分為三級,一級:瀕臨絕滅狀態的稀有珍貴野生藥材物種;二級:分布區域縮小、資源處于衰竭狀態的重要野生藥材物種;三級:資源嚴重減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藥材物種。因而,藥用動植物瀕危及保護等級劃分標準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獨立的體系,在認識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誤區。
1.3.1 瀕危等級不等于保護等級
瀕危等級是對現有環境下一個物種絕滅的危險性評估,評估絕滅危險性的目的是對分類單元絕滅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計。而保護等級劃分是評估保護行動優先權的問題。因此,評估絕滅危險和確定保護行動優先權是兩個相關但又不同的過程。絕滅危險的評估一般在優先權確定之前,而評估保護行動優先權除了考慮絕滅危險,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許多相關的因素,例如:經費開支、開展保護行動的人員、受威脅物種保護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種相對于其他物種的生態的、系統發生的、歷史的及文化的優先考慮。
1.3.2 地區性瀕危不等于全球性瀕危
在地區或國家水平上使用瀕危等級劃分時,必須認識到對于一個特定的分類單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脅等級不一定與其他地區或國家的等級一致。這里存在一個地理尺度的問題,在全球被定為無危的一個分類單元,在某個特定區域,由于其數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許僅僅因為它們處于全球分布區的邊緣,而可能被劃為極危;反之,根據數量和分布區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資料被劃分到易危的分類單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區種群數穩定而被定為無危。因此,地區或國家特有的分類單元在任何地區或國家的標準應用上都需要進行全球評估,避免出現認識上的誤區。
1.3.3 栽培品種不能代替野生品種
由于藥用植物有較為悠久的栽培歷史,加之國家對中藥材栽培基地建設的重視,因此,對有大面積栽培的藥用植物,強調瀕危植物的保護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這里存在一個對瀕危物種概念的認識問題。在世界自然保護盟(iucn)紅色名錄中明確提出物種瀕危等級標準只適用于在自然范圍以內的野生種群和由良性引種而產生的種群。因此,在藥用植物瀕危及保護等級的劃分時,應該只以野生種群的數據為依據,不能因為該物種有大量的栽培種群而降低其瀕危和保護的等級。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積的物種,其野生資源的保護應該更有優先權。其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首先,從種質方面考慮,栽培種群不具備野生種群所蘊涵的諸多優良特性,如高產優質、耐寒抗旱、抗病蟲害等等。其次,栽培種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緩解野生資源的壓力,栽培人參與野山參價格的天壤之別極好的說明了在中藥材特別是名貴藥材的保護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時并不能減輕野生資源的壓力。再則,具有成熟栽培技術的藥用植物種類有限。目前,我國可以人工栽培的藥用植物僅有492種,而其中只有13種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術。
2 加強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是大勢所趨
2.1 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野生中藥資源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當加強保護。
地球上的每一個物種都是獨一無二的基因庫,具有無法估量的現實和潛在價值,目前所知的藥用價值只是其價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顧眼前利益,對藥用資源過度利用而導致物種的滅絕,將會對全人類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也許若干年后人類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賴這些物種來治療,而它們卻已經滅絕了。因此,保護野生生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是包括中醫藥界在內的全社會的責任。
2.2 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傳統醫藥——主要是傳統中醫藥使用野生動植物的問題日益受到關注。1997年6月召開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第10次成員國大會上,英國和美國分別提出關于傳統醫藥和《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文件,對東方醫藥進行全面的評價。主要的觀點和意見是:傳統醫藥利用大量瀕危物種是導致犀牛、虎等野生動物瀕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其它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承認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藥用動植物的作用,但認為其對緩解野生資源面臨的壓力效果較小;大量傳統醫藥進入國際貿易反過來加劇了對資源的壓力;提出限制傳統醫藥的使用和貿易,要求加強國家立法和執法等措施,對傳統醫藥利用野生動植物進行檢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見,傳統醫藥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問題正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敏感問題。
3 野生中藥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之間存在的問題
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是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對矛盾。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資源應以利用為主;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資源應以保護為主。如何正確處理野生中藥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之間的關系,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在我國藥用植物保護與利用矛盾的客觀現實,也嚴重阻礙了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3.1 管理部門不協調
野生動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門是國家農業部和林業總局,中藥材生產經營和使用主管部門有國家發改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等多個部門。由于保護管理部門與生產經營部門的相互矛盾和不協調,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息交流,沒有形成保護管理與經營使用的統一機制,從而造成了國家頒布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在實施中難以貫徹執行。
3.2 相關法律法規有矛盾
中藥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法難依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往往一方面符合國家藥品生產經營法規;另一方面卻又違反了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規。有的法規相互沖突或已不適應當前形勢,有的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必然使中醫藥生產經營企業無所適從。
3.3 市場需求與政策導向不一致
中藥出口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為例, 1986年以來,有關杜仲的開發性研究獲得了許多專利,國外的需求也很大,人們看到杜仲潛在的經濟效益后,開始大面積種植。但1997年,我國為保護杜仲,對其出口實施瀕危管理并征收高額費用,湖南等地的農民就開始挖了杜仲當柴燒。這種資源的破壞與國內外出口環境的惡化有很大的關系。
4 野生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與對策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國內外貿易活動的增多,經營活動與法規以及法規與法規之間不相一致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面對中藥行業普遍存在的瀕危藥材資源短缺問題,只有從中醫藥行業的長遠發展和人類健康的整體需求出發,通過國家政策法規的補充和完善,在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依法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才能實現中藥產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4.1 正確對待國際社會的批評和意見
我國中醫藥記載和曾經使用過被視為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旗艦物種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國際社會不同層次、不同來源的各種批評,乃至抨擊。這和中醫藥界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之間缺乏溝通、未能有效的宣傳自己有關。對于中醫藥與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關系,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加入和遵守《國際瀕危貿易公約》,我們現有的12 000多種中草藥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為基礎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種類均有栽培品種,僅有一小部分中成藥含有動物藥成分。在利用及保護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已成為我國傳統醫藥事業發展的動力之一,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已經成為中醫藥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4.2 客觀評價珍稀瀕危中藥材的療效
由于古代科技發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條件的限制,部分珍稀瀕危中藥材缺乏必要的科學研究,對前人記載的功效不能進行客觀評價。因此,我們應通過科學研究正確區分哪些是傳統中醫藥中的精華,哪些是確有療效、應當加以開發;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驅動,或悖謬誤傳,將會對未來的用藥基礎構成威脅的。只有搞清這些問題,才能切實遵循“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原則,才能為瀕危物種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觀標準。
4.3 加強科研,為保護立法和強化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加強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保護立法,健全相關的法制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急待開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 本底資料的調查工作
在全國范圍內有針對性的調查瀕危中藥材的種類、數量,分析種群區系的分布特點(包括廣布種與瀕危種),繪制地理分布圖,了解當前保護現狀等,這是瀕危程度評價的前提。
4.3.2 珍稀瀕危程度的量化標準
評價標準除充分考慮動植物分類學特點外,還應考慮藥用價值對物種、族群的影響,應從分布特點、野生資源量、栽培狀況、保護現狀、開發利用、藥典收載等方面細化量化標準。評價時需特別注意影響因素間的權重系數、交互作用。據此標準劃分瀕危程度、確定保護等級和主管機構、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及獎懲辦法等。
4.3.3 中藥材致瀕原因的研究
要對瀕危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進行有效保護,必須查明中藥材致瀕因子。如查明瀕危物種的種群動態、繁育系統、極端環境壓力下的抗逆性、人為干擾對物種的影響等,從而可以揭示瀕危中藥材生活史薄弱環節,區分致瀕的內在機制和外部原因,為物種保育、人工栽培或馴養提供科學依據。
4.4 加強藥用瀕危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撐
國家醫藥主管部門應對中藥企業使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藥材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統計,在基本掌握我國藥用資源底數情況的基礎上,建立資源監測網絡。同時,加強科研工作,重點研究和掌握重要藥用野生植物物種的遺傳育種、人工繁殖、養殖和棲息地條件改善等技術,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論上完全有可能,在實踐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傷害野麝生存的基礎上獲取麝香,國家應大力支持類似的科研項目。
4.5 成立野生中藥資源管理委員會
成立行業委員會是加強瀕危藥用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重要保證。根據我國目前藥用瀕危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際情況,成立藥用瀕危動植物種養委員會,起到協調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加強政府與企業的溝通聯系,發揮服務、協調、指導、監督的作用,促進藥用瀕危資源種、養行業的繁榮與發展。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我國的藥用瀕危資源。
4.6 嚴格管理藥用瀕危資源的生產經營
根據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瀕危動植物管理的有關法規和國際公約規定,對瀕危動植物的經營要嚴格管理,有效控制,實行許可證管理。由國家醫藥行業主管部門指定專業中藥經營機構實行限量收購、定向使用、專業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含藥材專業市場)不準收購經營瀕危動植物藥材。對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藥材實行國家和地方兩級專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