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低碳生活的啟示

低碳生活的啟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低碳生活的啟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低碳生活的啟示

低碳生活的啟示范文第1篇

目前,小學科學實驗引起了人們的足夠重視,教學效益也比較明顯,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材中的一些實驗思維含量不高,難以控制變量,好多實驗驗證成分明顯而探究味道少。教材中需開設很多演示實驗,由于使用時間太長,儀器破舊不堪。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好多實驗跟不上時代的節奏。還有一些實驗做起來時間太長,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如水沸騰實驗,按250ml的燒杯加入水,使水沸騰的時間要10多分鐘,導致整節課的結構都會發生改變,教師最后只能匆匆收場。實驗太難也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有些課堂實驗知識難點都集中在一起,實驗思維含量太高,導致學生難理解甚至不理解。如月相演示實驗,等高線演示實驗等。

二、“低成本”生活器具改進實驗的實踐

(一)利用廢舊物品開發實驗

生活中有很多廢棄的物品,利用這些廢舊物品來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既化廢為寶,體現環保,又拉近科學與生活的距離,還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及創新能力。如,在證明大氣壓的存在的實驗時,我們用一個空的易拉罐,在里面裝少量水,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騰,然后用面團迅速堵住它的開口,易拉罐會變癟。它不僅能演示大氣壓的存在,還能演示其威力。同樣,利用廢棄的飲料瓶也可做很多實驗,如探究液體壓強、物體的沉浮,模擬帕斯卡“裂桶”等實驗;利用廢舊自行車上的零件可做摩擦、杠桿、運動和力的作用等實驗;利用酒瓶底可作凸透鏡。沒有彈簧秤我們可發動學生用廢鋼絲繞制;沒有平底試管,我們用廢舊的平底小藥瓶代替等。

(二)引用低廉器材組合實驗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低廉的器材、用品可運用于開發實驗。如用筷子可演示杠桿的平衡及演示靜摩擦力;用圓珠筆和鉛筆可做滾動摩擦比滑動摩擦小的實驗;雞蛋可演示慣性以及用雞蛋和鹽水可研究浮沉條件等。

實驗一:探究竿影長度與太陽高度角的關系(圖1所示)

用半個呼啦圈,上面加一個小手電筒,放在一個用塑料板做成的圓上,當然這個塑料板上畫上赤道、南北回歸線等,同時在圓上再放一個筆帽或是一顆5厘米左右長的木條或塑料桿(用來模擬地球上的人或旗桿)

實驗二: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圖2所示)

用氣球和窗簾軌道做材料,把氣球吹大后扎在窗簾軌道上,如圖教具11所示,放手后,它就會向不同的方向飛出去,當然我們也可把窗簾架換成一根鐵絲模擬火箭升空。

(三)借助現成數碼產品提高實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多媒體等資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課堂教學中,中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都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DIS(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系統的研發,更為中學實驗手段的多元化提供技術支持,使科學實驗資源更加豐富,我們可借助數碼產品,如攝像頭,高科技產品來開發實驗,如用感器設計和開發實驗(像晶體的熔化、氣體對外做功等),借助數碼科技產品,把實驗現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模糊到明晰,學生對實驗現象觀察得更仔細、明了,從而可更理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科學課堂效率。

如:月相演示儀(如圖3所示)

此裝置由三部分組成,即一個一半白一半涂黑的乒乓球,一個攝像頭及一個會轉的底座,使用時,把攝像頭插在電腦上,就可動態演示月相的整個變化過程。

三、“低成本”生活器具改進實驗的開發路徑

1.形成高能見度

①從定性變定量:晶體熔化時把普通溫度計改成傳感溫度計,特別是在做氣體內能變化實驗時,加入傳感溫度計,使實驗從定性轉化為定量,以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②從長時間到短時間:像水沸騰實驗中,把教材中的燒杯改成大試管,這樣可大大縮短實驗時間。

③從小現象到大現象:即我們所說的放大法,像短路演示實驗,大多數學生看不到短路帶來的危害,我們通過低成本實驗的制作,用放大法,使學生明白短路的現象及危害,甚至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使現象從不明顯到明顯。

2.促成高成功率

低碳生活的啟示范文第2篇

以人類極其有限及可預計的太空資源開發和利用能力,“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將是人類社會在有限的地球資源條件下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如何看待、對待低碳,如何選擇低碳、實現低碳,既是啟蒙教育,更是每一個國家、企業、個人的自動自主自覺行為?!兜诹卫顺薄方o予了我們一些啟示和答案。

按照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研究所提出的理論,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五次浪潮。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歷程,可以總結出這五次浪潮,分別是水力機械化、冶金技術的革命性進化,鐵路、蒸汽動力和機械化,電力、重工業和鋼鐵,石油、自動化和大規模生產,信息和通訊技術。這五次浪潮造就了近現代以來的物質文明成果,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和文化――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是人們的觀念,都默認“效率”、“更多”、“更快”、“更廣泛”為理所當然;經濟學成為指導和解釋一切問題的最重要乃至唯一的理論原則?!皼]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這句話很能夠說明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對消費欲求迎合和刺激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特別是第五次浪潮,即信息和通訊技術創新浪潮,讓當代人享受到了信息自由溝通和低門檻低成本營商等便利。致力于削減各層次交易成本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還在不斷深化這種便利可實現的程度。

《第六次浪潮》認為,每一次浪潮都是一輪巨大的社會創新過程,都是以制度為核心的涵蓋市場、技術和制度三個關鍵因素綜合創新的結果。人類社會已經或即將邁入第六次浪潮,即“資源為王”的時代。

《第六次浪潮》的副標題“一個資源為王的世界”明確地告訴讀者,這是一本講述資源的著作。該書是對全球資源被大量消耗、資源性危機即將爆發的全景式描述。與一般人理解不同的是,作者把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問題放到決定人類未來前途的高度,因而提出了“第六次浪潮”的概念。

雖然我們每個人看似都明白“低碳”,但真正把它和自己的行為緊密聯系起來的人不多,能夠自覺選擇“低碳”生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低碳生活的啟示范文第3篇

關鍵詞:低碳;包裝設計;瘦身;過度包裝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12-0054-03

Thinking from Low-carbon to the Current and the Future of Commodity Package Design

WANG Lin(School of Art Engineering,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 Tianjin 300410,China)

Abstract :Nowadays, Low-carbon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studying project of global economics and living life, whichappraise 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everyone, test people if they have responsibility and conscience to the earth or not.Packages of a big number of commodity for sale are too excessive, which causeenergy consumption, pollution discharge, excessive garbage and many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 need to use low-carbon policy not only to give human beings a warning, but also to prevent this situation becoming worse. But, to make commoditypackage become real low-carbon,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is changing perceptions and solutions of package design, because in some way it will always be designing which decided what the package look like.

Key words :low-carbon; packing design; slimming;excessive package

Internet :.cn

一、前言

自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以來,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各國在如何發展上的主題,而“低碳”則是其中最為突出的“關鍵詞”?!暗吞肌边@個原來似乎并不被我們認識的詞匯,今天不僅成為了我們“地球人”在對待環境與發展問題上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成為了今后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標準。

所謂“低碳”,指的是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中含有少量甚至是微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人類曾經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與經濟的極度擴張與人口的不斷劇增,以及當今的人類對物質欲望的無限量與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大的情況愈發嚴重,進而導致地球臭氧層受到嚴重破壞,環境系統承受巨大的危機,更致使全球的氣候產生了惡性化的改變,并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重重危機,身體的健康更是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呼喚“低碳”生活,“綠色”經濟,還人類一個“干凈”“安全”的地球,已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如何重新審視我們現有的生產與發展方式便是人類各行各業的首要工作,這就是“低碳”帶給我們的啟示。

低碳生活的啟示范文第4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模式;啟示

一、低碳經濟模式研究成果述評

隨著全球氣候惡化的趨勢進一步加重,發展低碳經濟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胡鞍鋼(2003)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綠貓”模式,以此取代傳統的“黑貓”模式的發展思路。

付允(2008)等對低碳經濟模式的內涵進行了界定,認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在實踐中運用低碳經濟理論組織經濟活動,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經濟的新經濟模式。具體來說,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簡稱三低三高)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邢繼俊(2009)提出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即初期發展模式,中期發展模式和晚期發展模式。初期發展模式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分別是自上而下調整發展模式、逐步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淘汰高耗能產業;中期發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新能源發展幾個方面;晚期發展模式包括促進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持續開發新能源和重視低碳社會的倫理文化建設幾個方面。

林伯強(2009)提出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解決中國的能耗方式問題。朱四海(2009)認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對于高碳能源的依賴。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楊志(2009)提出了“綠色+資本+網絡”的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借助綠色網絡和資本的力量發展綠色經濟。

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經濟:理念―實踐―創新”的報告中提出,發展低碳經濟,要開發產業節能新技術,努力優化工藝路線,選擇節約替代型產品。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2008),莊貴陽(2008)對于我國低碳模式的實現途徑進行了研究,認為需要從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揮碳匯潛力,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

裘蘇(2009)在借鑒日本和臺灣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任力(2009)對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進行總結,并得到有益的啟示。李友華(2009)提出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加強低碳經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搞好低碳示范區,發展低碳能源產業體系等幾個方面。

孟赤兵(2009)認為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途徑。宋德勇(2009)提出,要改進我國的低碳經濟政策體系,政策工具應該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場機制轉變。杜明軍(2009)認為低碳經濟發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變量,提出構建低碳經濟發展的耦合機制,以保證低碳經濟的轉型成功。

上述研究對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是總體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一是研究不夠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基本概念,對于具體如何保證模式獲得成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內涵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二是宏觀性較強,主要從宏觀層面上研究,分產業的研究,比如農業、工業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各個區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較少。

國外學者在低碳經濟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歸結如下:

理論方面,2006年10月30日,英國了由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完成的《氣候變化的經濟學》,也稱為《斯特恩報告》,該報告對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經濟影響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評估。

《斯特恩報告》以氣候科學為基礎,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對歐盟提出的全球氣溫上升2℃的上限加以論證,呼吁各國迅速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盡早向低碳經濟轉型。報告主要觀點是:第一,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十年內不采取有效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么氣候變化的總代價和風險相當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動的代價可以被控制在每年GDP的1%左右;第二,在2050年以前,要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今后10-20年達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第三,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須比現在的水平低大約25%,即發達國家在2050年前把絕對排放量減少60%-80%,發展中國家在2050年的排放與1990年相比,增長幅度不應超過25%。

斯特爾(2006)把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辯論轉移到氣候變化的經濟規律層面上來,他認為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要比現在增長3-4倍,但是溫室氣體排放要比今天降低1/4的水平,同時認為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需要具備三個關鍵因素,即確立碳的定價機制;技術政策的確立;建立一個全世界的碳市場。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國的實踐證明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是可以同時實現的,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蘭德斯(2007)指出,挪威減排溫室氣體的國家目標是到2050年減排2/3,為此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投資碳捕捉和儲存;四是減少森林砍伐。梅森納(2007)認為,人類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實質上是政治和體制上的,而不僅是技術和經濟方面。多德維爾(2007)強調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政府的責任。

實踐方面的成果,英國政府承諾,力求在2010年減排主要溫室氣體CO220%,2050年減排60%。英國政府通過征收“氣候變化稅”和實行可再生能源配額政策達到預期目的。日本政府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國,在低碳經濟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一是提出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到2050年使得溫室氣體減排量比2008年減少60%;二是加大對于溫室氣體減排的投入;三是制定許多相關法律法規,如《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國政府除了提出本國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外,側重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加大了對環保、航天和納米等尖端技術領域的投入,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法規。韓國政府2008年提出并實施“低碳綠色增長戰略”,以實現增長模式的轉換,重新找到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動力。瑞典政府側重在生活的細節入手,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二、幾點啟示

(一)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攀升,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有的國外專家估計,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這種情況下,我國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今后幾十年,我國既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又要面臨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艱巨任務,所以,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的低碳經濟模式必須結合國情進行

我國正處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時期。當前,資源約束特別是能源短缺,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使用效率較低,國家能源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總體能源利用效率為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我國用占世界11%能源消耗量生產出只占世界GDP的3%。我國的一次能源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天然氣、水電等清潔優質能源的比重很低。我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國大氣污染中的僅僅二氧化硫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占GDP的2.2%。

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狀況不會發生大的改變,所以必須結合中國國情,改變經濟增長結構,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低能耗產業,如高科技產業、旅游產業等,減少經濟增長對于能源消耗的依賴;另一方面要在高能耗行業實施強制性的節能減排措施,減少能源的消耗。中國政府需借鑒國際經驗,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發展太陽能、水電、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三)我國低碳經濟模式必須以技術創新為主導進行

要減少我國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以技術創新作為支撐。要立足自身實際,加大對于低碳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盡快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技術。我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村人口占60%左右,發展農村沼氣技術是不錯的選擇。目前,我國農村沼氣已發展到2200萬戶,每年為農村提供了1350萬噸標準煤的高品位清潔能源;推廣省柴節煤爐灶1.9億戶、節能炕2000萬鋪,形成年節能能力近5000萬噸標準煤。如果從惠及的人口和農戶數量上來說,這是全球最大的節能減排工程。中國還可以利用核工業體系相對完善的優勢,加大核能的開發利用。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較完善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這為中國核能技術的開發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外,因為我國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含量十分豐富。農業生產中的農藥、化肥使用效率只有30%左右,農業節水灌溉系數很低,所以農業生產中的節肥、節藥、節水技術,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開發應該作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發展重點。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綠貓”模式的新內涵[J].世界環境,2008(2).

2、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3、邢繼俊.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

4、林伯強.低碳經濟模式需要解決哪些問題[J].中國中小企業,2009(9).

5、朱四海.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中國的選擇[J].發展研究,2009(5).

6、石洋.綠色+資本+網絡――一種低碳經濟發展模式[J].國際融資,2009(11).

7、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太平洋學報,2005(11).

8、裘蘇.浙江省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探討[J].開放導報,2009(12).

9、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啟示[J].發展研究,2009(2).

10、李友華,王虹.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1、孟赤兵.循環經濟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途徑[J].中國科技投資,2009(6).

12、宋德勇,盧忠寶.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13、杜明軍.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耦合機制體系的戰略思考[J].中州學刊,2009(6).

14、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15、中國環境與發展合作委員會.低碳經濟和中國能源與環境政策研討會會議概要[Z].內部材料,2007(5).

低碳生活的啟示范文第5篇

關鍵詞:鄉村景觀;轉型;營建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is hot in progress. Howeve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rural construction is gradually evolving into another form of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e current rural landscape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s determined by the attitu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t the land level, and should return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existence. Therefore, the method or strategy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inherent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lif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knowledge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sit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the value of the exca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nd coordination, from the design vision to re-discover, to transform, with new values and Methodology, and guide the rural landscape in the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 ; transformation ;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7)-01-24(5)

鄉村系統不同于城市系統,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鄉村在對抗自然的同時表現出對自然極大的依賴性,并不斷尋求與自然的平衡。在不同地域的鄉村社會中,生產、生活圍繞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圖景,而鄉村景觀作為鄉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展現出自我的獨特價值,并在當下的社會發展中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由于觀察視角的不同,鄉村景觀的概念尚未被統一定義。從地域范圍來看,鄉村景觀是泛指城市景觀以外的,具有人類聚居及其相關行為的景觀空間。從景觀特征上來看,鄉村景觀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復合體,人類的干擾強度較低,景觀的自然屬性較強,自然環境在景觀中占主體。綜合來看,鄉村景觀的內涵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在鄉村地域范圍內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聯系的“綜合體”,二是具有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等“多元價值”[1]。它本質上是融自然、社會、傳統文化于一體的,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和內涵的自然社會綜合體[2]。在現代社會,作為一個建立在地方自然環境、經濟生產、居住生活三部分有機融合之上的有機體,鄉村景觀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被更新。在鄉村建設中,良性、健康的鄉村景觀并不僅僅以外在空間與形體美感為表征,也不單是輝煌的經濟指數增長,而應是指鄉村“地方”或者說“本土”自然環境、經濟生產、居住生活三者的有機關聯、健康發展而真實呈現出的系統生命活力。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逐步推進,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然而鄉村建設正逐步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快速城市化”,曾經的家園之夢、歸鄉之地以及“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圖景正在一點點的被磨滅,“千村一面”的景象比比皆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與成果主要體現在鄉村景觀上,鄉村建設也同時成為改變和塑造鄉村景觀的主要動力。究其原因,鄉村建設中鄉村的形態、規模、尺度、關系等都在發生著改變,這些都涉及景觀的認知與把握。在鄉村建設熱潮之下,鄉村景觀正處于由傳統景觀向現代景觀轉變的歷史進程中。

1 傳統鄉村景觀的特征

就全國范圍來看,傳統鄉村景觀已成碎片化,很難再找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鄉村。傳統鄉村景觀主要指以傳統農耕生產為主體的鄉村景觀。在傳統農耕時代,人們依靠手工勞作,生活節奏緩慢,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由于技術水平低下,人們始終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對環境的改造力度不大,這種“敬畏自然”的觀念與“低技術”“手工勞作”的因素,使此時的鄉村景觀整體呈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征[3]。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1 生態與人文

傳統鄉村景觀是在原有地貌氣候等自然屬性的基礎上融入人類文化特征后形成的,既是生態系統能量流、物質流的載體,又是社會精神文化系統的信息源,具有生態與人文的雙重特性。作為物質空間,傳統鄉村景觀是人與自然不斷尋求和諧共生的結果。村民在聚落的相地選址、規模與布局、農業生產場地及其勞作方式等方面都以順應自然為前提,通過結合當地氣候、發揮生態智慧,采用順應地形、節約土地、保護并引導水源,并盡可能運用當地材料進行可循環的建造等方法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此外,由于較低的技術水平以及手工勞作,人類活動對鄉村生態系統干擾程度相對較低,鄉村中物種多樣、景觀豐富,這些都使鄉村景觀呈現出良好的生態性。如浙江楠溪江流域的耕讀村落,尋山勢水系而建,平坦地帶種植作物,最大程度利用水資源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廣西龍脊梯田的壯族村寨,村寨建于山腰,背山面水,村寨下方是梯田,梯田下方是河谷,這一布局主要是有利于水資源的利用,上部的森林接納并涵蓄了充分的水資源,為中下部的村寨以及梯田提供源源不斷的水。作為人文的載體,傳統鄉村景觀建立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如村落選址的風水觀,村落村口公共空間生產、生活與宗教禮制、詩畫意蘊相結合的詩意營建等。隨著人類聚居生活的不斷成熟,傳統鄉村景觀被打上了深深的人文烙印。

1.2 實用與質樸

傳統鄉村景觀具有在地的實用主義和質樸的審美內涵。它因生存的需求而被營建,這包括了生產、生活兩個部分。滿足生產的需求,選擇可耕之地、可飲之水是鄉村景觀營建的最初也是最基本要求。如在山地地區人們可用耕地較少,村落主要分布于農田與山體的交界處,既不占用耕地,又可避免水澇;在用地緊張地區,村民則“向山要地”,結合山地等高線來修建梯田。而鄉村聚落的選址首先靠近水源,滿足農田灌溉、日常使用、消防等生產生活的需要,鄉村在建設中有水則引水、理水,無水則要挖渠、打井取水,同時河溪涌渠兼顧排水防澇之用,或挖池塘蓄水。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還會根據自己生活和居住的需要來建造房屋以及改造環境,故鄉村景觀與生活需求有密切相關的特性,如房屋的格局布置與宗族觀念、生活起居等相一對應;門前屋后的植被多為果樹與蔬菜,觀賞與食用功能并存;宅院布置與改造也多隨日常生活的變化而順需展開??偟膩砜矗藗優榱藵M足生產、生活的需要而進行環境與土地的改造,使鄉村景觀呈現出樸素、真實的實用性特征。

1.3 小規模與低技術

傳統鄉村景觀營建呈現出小規模、低技術的特征。在手工勞動、步行交通的前提下,傳統鄉村景觀是小規模的。它體現在民居的高度上,一般不超過兩層;體現在街巷上,一般寬度較窄,高寬比較大;體現在鄉村聚落的整體規模上,以步行可達為標準。所以聚落不突兀,很好的隱在山體的背景、樹木的掩映當中,與環境取得一個協調的關系。同時,在技術上,傳統鄉村采用的是一種低技術,這是低成本和低難度的技術,因此較易被掌握和推而廣之。

1.4 相似與差異

相似與差異指統一之中蘊含著的差異性。差異性指事物有差異的、不相同的狀態,差異性產生多樣性。從聚落生活的角度,差異性本身就是鄉村景觀中的重要特征。細看任何一個傳統村落,民居的朝向有南北有東西,有大大小小的街巷,但是有長有短、有直有折、有些材質也不同,你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同樣也很難找到完全一樣的民居與院落、空間節點。也因此,鄉村的景觀在很大程度上會給你帶來豐富的體驗感,會引導人不自覺放慢腳步,細心體驗。而這些,在城市小區中卻很難找到。究其原因,這是由于生存需求之下景觀營建的自發性與隨機性帶來的結果,帶來城市景觀的標準化生產所難以企及的魅力。當然,鄉村聚落景觀的差異性是很難被“設計”出來,而是生活出來的。如傳統街巷空間的曲折、變化并不是事先“設計”出來,而是人們根據實際用地條件,順應地勢營造房屋而逐漸形成的。

2 當下鄉村景觀的營建現狀

當下人們對鄉村景觀的理解有一種被有意無意誤讀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景觀的建設被等同于空間形體、構圖、植樹造園等視覺美化的對象,表現出人們對景觀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象的層面。同時,在對速度、指標的過度追求之下,鄉村建設中存在著過度設計等諸多建設誤區與弊端,將城市景觀的設計手法硬套在鄉村景觀營建上,使原本質樸、多元的鄉村景觀走向異化,直接影響到鄉村景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當下鄉村景觀營建中的表面化和趨同性現象,反映出對于鄉村景觀內涵、主體的片面認知,也反映出我國鄉村建設在制度管理、規劃理念與營建方法上的不到位。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將鄉村景觀等同于感官審美,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

主要表現為在鄉村景觀營造上單純注重視覺形式美感而展開的“化妝運動”,使村落自然景觀特色以及原生態的人文景觀受到破壞,地域傳統文化面臨湮沒的危險,如江南某些村落景觀,刻意追求形象上的“傳統”,到處都是整齊劃一的白墻黑瓦、披檐、木門窗,使村落整體風貌如“布景”般如出一轍,導致一種“偽真實”。

2.2 鄉村景觀營建與生態、地域文脈相分離,導致生態退化、文脈消逝

首先表現為大拆大建,超越時空的整體、快速重建模式。傳統的鄉村聚落淪為整齊劃一的單調布局模式,鄉村景觀的“改頭換面”,在自然與時間維度上失去了景觀的本真。其次表現為鄉村建設的盲目與無序,使鄉村發展所依托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近年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鄉村建設量快速膨脹,許多農田耕地被占用,許多山林水系被阻斷,在經濟活動尤其是農家樂經營中,村民隨意占用公共資源,任意排放垃圾污水,帶來水質污染,空氣質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生態環境問題。最后,村落建設缺乏系統的規劃控制與引導,導致村落發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居民點為了商業利用而不斷擴張規模,違章搭建,造成對土地的無序開發,以及自然、歷史脈絡的破壞。

2.3 鄉村景觀建設與真實生活相分離,鄉村缺乏吸引力

由于對景觀概念的非充分理解,在建設中只強調景觀的某一方面,使景觀建設脫離真實的根基,長遠看來將導致鄉村景觀逐步走向異化。比如在旅游建設中將鄉村概念直接等同于休閑農場、農業觀光園等鄉村旅游的建設方式,在旅游活動中大多只有單一的產業觀光與參與體驗,將村落本身僅作為服務配套,甚至有些農業園與村落和村民并無任何關系。鄉村景觀更多體現了管理者或開發者的主觀意志,鄉村景觀的營建更多的體現了直接消費者――游客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景觀形象追求視覺的“形式、動觀、沖擊”,鄉村空間、設施功能上也主要為游客所服務,而鄉村真正的主體――村民及其日常的公共生活受到了忽視或者干擾。以公共空間為例,一些發展旅游業的村落,公共生活開始讓位于商業化活動,有限的公共空間被游客、車輛所侵占,不但成為了中心廣場,而且連生活性公共交往空間如街巷、院落等均受到擠壓;加之車輛的頻繁往來,使村民缺乏安全的步行空間與交流環境,日常的活動與鄰里交往(尤其是老年人)明顯減少,公共生活萎縮,從而導致村落的歸屬感遺失。另一方面,旅游發展的利益驅動也帶來村民價值觀念的變化,傳統的鄉村生產生活所熏陶的村民質樸與勤儉,以及富有人情味的優秀品質,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一些村民價值觀轉化,在經濟活動中逐利思想嚴重,出現拉客、搶客、宰客、欺客等背離道德規范現象。

3 當下鄉村景觀的發展圖景

鄉村景觀有很多子系統,建筑是景觀的一部分。作為一個系統,鄉村景觀受主體要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主體是村民。在鄉村,村民既是景觀的使用者、又是創造者,這是鄉村景觀獲得自然、樸實之美的根基。韓國的新鄉村運動的經驗就告訴我們,鄉村建設是一個政府支援下,全民參與、自發、自覺的家鄉建設活動[4]。農田、山林、水系、道路、屋舍、植被等都是村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生產、生活是鄉村景觀的三個向度,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支撐,而“道法自然”是基本法則。

隨著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鄉村旅游的大力發展,中國正處于傳統鄉村景觀向現代鄉村景觀轉型的過渡階段,如何實現順利轉型,實現當下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3.1 當下鄉村景觀的特征

當下的鄉村景觀呈現如下特征:鄉村產業多元轉型,產業結構分化明顯,土地利用上生產性空間不斷增加,村落組團沿交通方向線性蔓延,布局形態單一化趨向,洋房式新農居興起,村民生活方式向城市靠攏。從營建方法上說,當下的鄉村景觀主要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兩種模式。其中,“自下而上”指的是村民自發的營建方法,能夠回應村民生活的真實需求,景觀也因此呈現出多樣性與創造性。但在城市化進程、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自下而上”模式亦存在著營建內容單一性、營建過程隨機性、山水格局破碎、公共利益的犧牲等問題;“自上而下”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營建方法,在資源保護、資金組織、營建進程上存在優勢,但也帶來內容上的片面性、過程上的快速性與封閉性、格局上的主觀性、對村民利益的忽視等問題。“自上而下”模式對于受西方現代化教育至深的建筑師而言,熟悉的是與建筑相關的物質形體的層次,而產業、植被僅作為配角出現,且產業性要素很少被納入景觀要素的視野。此外,當前的設計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設計師與使用者的分離,由設計師做設計,然后施工方按圖施工。

“自下而上”營建與“自上而下”的營建是當下鄉村景觀中主要的兩條途徑,然而偏重于任何一方的做法,認識偏差以及操作方法片面,均帶來了許多問題,都不足以實現鄉村景觀的系統優化。鄉村營建中整體性的缺失,使原本完整的鄉村景觀系統走向拆解,因此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呼喚整體性的營建方式。

3.2 當下鄉村景觀營建的發展趨勢

“詩意的棲居”是人們一直以來的理想,而享受山水自然、承載中國傳統文明的鄉村更有可能成為這一理想的棲居地。在發展定位上,鄉村既不能模仿城市的軌跡喪失自身特質,又不能固步自封回避發展。未來的鄉村要通過自然、生產、生活的重構實現與城市的資源互補,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良性接軌[4],其可能的發展趨勢如下。

3.2.1 慢生活思想下的聚居地

通過慢生活理念的推廣和慢生活空間的營造與保護,鄉村可以作為城市快速生活的平衡點。在快速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服務于城市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加碼,兼具山水自然與城市生活的便利的“慢城”,更多地考慮生態和自然,更多的考慮系統的優化整合和資源的高效利用,更有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以及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是鄉村景觀最可能的優化方向。

3.2.2 作為城市之間的生態保障與緩沖

德國的區域公園的模式是將鄉村的建設納入到整個區域的統籌考慮之中,通過建立區域共同的污水管理機構,改善區域公園內部的交通狀況、餐飲住宿等旅游服務,建設基礎設施和開發市場等措施,給人民提供了一個休閑的專門場所,并且積極地拉動了整個區域經濟與鄉村景觀的發展。在風景資源豐富的地區,將沿路、沿河、沿景區的鄉村整合起來作為人們的休閑地,也作為城市之間的生態保障與緩沖,均有助于城鄉的發展。

3.3 當下鄉村景觀營建的方法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逐步推進,當下鄉村景觀營建開始被廣泛討論。景觀營建的方法應適用于社會的發展需求。21世紀以來,鄉村的產業結構、村莊類型、土地利用以及物質空間、以及人們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鄉村景觀變遷快速而激烈。在新的社會轉型背景下,綜合生態、生產、生活三個方面的要素,整合多學科的知識,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規劃方法,與當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相適應,在景觀的營建方法上一些學者也開始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和概念并付諸于實踐,如生態化與文化性、民主化、低碳化等,現簡要說明如下。

3.3.1 生態化與文化性方向

生態與文化在鄉村景觀的架構中是缺一不可的,人類在與自然的相互適應中,將鄉村景觀打滿地域文化的烙印,二者相映生輝,使鄉村景觀呈現出人文化的自然性。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化建設、實現生態平衡的研究在城市與鄉村的營建中展開。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生產逐漸融入鄉村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生態建筑、生態農業、生態能源也逐漸成為鄉村發展和建設的重點對象。對于受到影響的鄉村景觀資源,采用生態化的技術手段進行生態修復,保證環境破壞程度降到最低。為了克服傳統農業對鄉村環境的不利影響,生態農業等一系列現在農業的誕生,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管理手段與生態學的相關理論相結合,促進了農業生態化的發展,協調了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為鄉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鄉村景觀的生態化趨勢逐漸改善著鄉村景觀以往日益受損的面貌,使景觀向著健康、生態的方向發展。而鄉土文化的復興也如火如荼的開展開來,鄉土工藝、鄉土民俗得到保護和發展,進而催生了鄉土性的創意產業。在當下鄉村景觀的營建中,鄉土文化與生態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新時代的鄉村景觀模式。

3.3.2 民主化方向

民主化方向是以利益的協調共生為目標的整體營建方法。在初期對景觀的生態格局關注之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鄉村歸根到底還是村民的鄉村,鄉村景觀遠不是一個物質形態是美觀還是生態的問題,開始重視利益格局的平衡,多從鄉村社會學的角度,對鄉村景觀的營建提出相應的策略與方法,如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趙辰教授的團隊在福建屏南北村推行的鄉村復興計劃。南大團隊在對北村自然、人文背景持續研究的基礎上,與村民共同確定鄉村復興的基本目標,制定總體復興計劃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表,在復興項目的運行與實施策略上提出3個基本原則,由淺入深地展開各項工作――社會學意義的“村民自主體系”、空間規劃和景觀學意義的“整體性規劃”及建筑設計意義的“閩東北傳統建造體系”。村民與建筑師密切合作,成為鄉村建筑與景觀營建的核心,取得了示范性成果[5]。

3.3.3 低碳化可持續發展方向

低碳有別于生態的地方是它更現代,更代表一種經濟、生活的方式。英國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上首次提出“低碳”的概念,并迅速被國際社會倡導與發展。在我國政府大力倡導下,低碳的發展模式探索進入人們視野并成為新的熱點。面對當下城市建設的高碳行為向農村的滲透,從“低碳營建”的視角,對鄉村建設中的高碳誤區進行糾偏,旨在以“低碳社區”為目標,為建立基于“開匯節源”目標下的低碳鄉村人居環境營建提供科學支持,引導社區低碳轉型,如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丁金華教授主持的蘇州黎里鎮朱家灣村鄉村景觀更新計劃。該計劃在低碳化可持續發展方向上做了有益探索。其團隊提出在朱家灣村鄉村景觀營建中,首先要從優化水網體系,完善綠地系統上織補村落破損的景觀基底,再造村落的外部自然環境;其次,要重點構建村落的步行體系,倡導慢行模式;再次,完善環保型公共設施,如生態廁所、生態村民活動中心等,最好,加強村民的環保教育,使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景觀營造的主體[6]。

4 結語

鄉村景觀的營建歸根結底取決于參與者對土地、及其之上的生產、生活的態度。每一個村莊,從廣袤田野到一棟民居、一棵植物,無形中都在反復訴說著彼此之間的關聯,這包括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鄉村景觀就是一個生命系統,經過長久的自然演化,有其自身的合理邏輯和嚴密構造,從而獲得了豐富的地域性特征。因此當下鄉村景觀的營建的整體方法并不是發明一套方法或策略,而是倡導向鄉村學習,順應鄉村景觀生命系統的內在規律與特征,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具體場地的認知與分析、資源的保護、價值的發掘與提升、利益的平衡與協調,以設計的眼光重新去發現、去改造,以新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引導鄉村景觀在新的經濟與社會轉型時期健康、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琦,李自若.時代與地域:風景園林學科視角下的鄉村景觀反思[J].風景園林, 2013(4):56-60.

[2] 傅伯杰,陳利頂,馬杰明,等. 景觀生態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 孫煒瑋. 傳統鄉村景觀的特征與營建方法解析[J]. 建筑與文化, 2016(6):92-93.

[4] 孫煒瑋, 賀勇. 國外鄉村景觀營建的整體模式解析與啟示[J]. 建筑與文化, 2016(2):150-1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合阳县| 东台市| 淮阳县| 昌吉市| 柳林县| 肇源县| 伊吾县| 皋兰县| 定日县| 荥阳市| 宜川县| 宝应县| 庆安县| 赤峰市| 西乡县| 泗阳县| 高平市| 加查县| 东山县| 邻水| 甘孜县| 克东县| 蒙阴县| 武功县| 正蓝旗| 安福县| 黄平县| 甘谷县| 吴忠市| 石景山区| 阳城县| 神木县| 建始县| 昌邑市| 宜昌市| 湘潭市| 扶沟县| 阿拉尔市| 米泉市|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