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濕地保護管理條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X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0000902
1引言
1971年2月2日,《濕地公約》在伊朗的拉姆薩爾正式通過。從1997年開始,世界各地都把每年的這一天作為“世界濕地日”加以慶祝。
濕地不僅僅是我們傳統認識上的沼澤、泥炭地、灘涂等,還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稻田以及退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海水區。濕地與森林、農田、草地等生態環境一樣,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豐富、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統。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被科學家們稱為“地球之腎”、“自然界重要的基因庫”。濱海縣濕地資源豐富,沿海淺水灘涂面積較大,也是丹頂鶴保護區的緩沖區,濕地保護工作十分重要。全縣境內河流縱橫分布,濕地范圍廣泛,集多種類型于一體,是全省濕地保護工作的重要區域。因此,面對該縣現狀,組織專職人員,開展科學調查,掌握全縣濕地資源,制定保護對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濱海縣濕地的類型和分布
2.1調查范圍和重點
濱海縣位于東經119°37′~120°20′與北緯33°43′~34°23′之間,地處黃淮平原東南部,廢黃河(中山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的下游入海處,東臨黃海,南與射陽縣毗鄰,西南與阜寧縣接壤,西界漣水縣,北隔廢黃河與響水縣相望。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880 km2,東西最大直線距離55 km,南北最大直線距離47 km。本次調查范圍主要是全縣范圍內面積8 hm2(含8 hm2)以上的近海與海岸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 m以上、長度5 km以上的河流濕地。
2.2調查內容
本次濕地調查采用一般調查。對所有符合調查范圍的濕地調查濕地類型、面積、分布(行政區、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所屬流域、水源補給狀況、植被類型及面積、主要優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河流濕地的流域級別等。
2.3調查方法
本次濕地調查組成專業調查人員,采用資料收集和外業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按照調查方案的具體要求,依據收集的資料和外業調查的具體數據進行匯總。
3濱海縣濕地概況
3.1自然環境
濱海縣地處蘇北黃淮沖積平原東北端,黃海西岸,地處由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的濕潤氣候區,為濕潤的季風氣候。其氣候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降水較充沛,雨熱同季。
3.2濕地灘涂情況
濱海縣淤泥質海岸的土壤來源于廢黃河、淮河沖積表土,質地較細,養分豐富。泥質海灘由于黃河改道山東,目前,形成侵蝕性海岸。
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水系,較長的河流有53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29 km,主要流向由西向東,骨干河流有射陽河、通榆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中山河)、北八灘渠、翻身河等,各自形成自已的水系,高低各別,引排分開。現有淡水面積106 km2,折合15.9萬畝,其中河溝水面88566畝,自然池塘面積6.85萬畝。境內海岸線總長度為44.6 km,潮上帶21.02萬畝,潮間帶7.1萬畝。
3.3主要生物資源
濱海縣沿海由于受淮河水流和大陸徑流的影響,海水鹽度變化幅度大,一般在10‰~32‰左右,海水pH值一般在7.8~8.4之間,年積溫為3600℃。自然災害少,無赤潮,水質肥沃,餌料充足,為此,近海及其潮間帶魚、蝦、貝、蟹等水產資源豐富。魚類有海雜魚、鯔魚、銀魚、馬鮫魚、大魚免魚;蝦類有周氏新對蝦、蛤氏仿對蝦、葛氏長臂蝦、背片白對蝦等;潮間帶軟體動物有文蛤、青蛤、四角蛤蜊、沙蠶、牡蠣、泥螺;蟹類有梭子蟹、大腿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螃蠐等;另外,海蜇資源較為豐富,年產1000 t以上。
潮上帶有茂盛的天然植被。纖維植物有蘆葦、蒲草、大米草、大紅葉草等,藥用植物有何首烏、板蘭根、丹參等。濱海縣生活在淡水中的植物,主要有低等的細菌、藻類和高等的植物,低等植物如細菌、粘菌、真菌、青苔等,高等植物如苔蘚、蘆葦、菰、菱、睡蓮、聚草、輪葉黑藻、苦草、紫背浮萍、金魚藻、貍藻等。生活在水體中的浮游動物主要有原生動物、軟體動物、腹足類及節肢動物的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等。底棲生物種類較多,如微生物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白枕鶴、灰鶴、黑嘴鷗、黑臉琵鷺、大天鵝、小天鵝、小青腳鷸 、河麂等,是鹽城市珍禽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自然濕地中的鹽生植物十分豐富,據統計有50多種。
3.4受威脅狀況和演變情況
植物: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造成了水生植物生長環境的惡化,生長面積明顯減少。
動物:綜觀該區自然魚類種群的變化,由于產卵條件的惡化,一些主要魚類產量大大下降,已經或瀕臨滅絕。
目前過度的人工圍墾、違法捕獵,以及越來越重的工業污染對天然生態濕地各項因子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保護沿海濕地的清潔,打擊對濕地資源的非法利用,已成為該縣沿海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的當務之急,這一問題已引起縣政府的足夠重視,并把他作為建設濱海生態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濱海縣濕地保護管理現狀
(1)淮河入海水道流域生態系統是由陸生體系直接轉變為濕地體系,生態環境變化極其顯著,因而在該流域建立濕地公園等濕地保護體系對研究該區域生態變化方向和保護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2)黃河故道水域、灘涂廣闊,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鳥類眾多,是黃河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區交通發達地帶遺存下來的較大的一塊濕地,動植物的北方物種、南方物種分布種十分豐富,是冬候鳥的越冬北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和潛在的科研開發價值,對保護中原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3)濱海首烏采集、種植有約300年歷史,是濱海歷史上的特色土產之一。《本草綱目》記載:“首烏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近代研究證明,首烏有降低血脂、減心率、增強機體抗寒能力、促進紅細胞生成等作用,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顯著的藥用價值使開發和利用首烏的前景一片光明,但長期粗放式采、種導致現有野生首烏數量急劇減少,為保護首烏物種的基因多樣性,野生首烏保護和開發利用刻不容緩。
從總體上,濱海縣濕地正承受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壓力,天然濕地數量減少、質量惡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濕地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正在增強。
濕地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天然濕地大面積減少;植被喪失,天然濕地淤積嚴重;濕地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巨大威脅。
5對策與建議
(1)濱海縣省級淮河入海水道濕地建設包括利用生物技術,營造綠色通道及濕地防護林帶,重建濕地植被,使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得到科學保存,自然景觀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區域內的保護管理能力;宣教中心建設,建設濕地展示園,強化對濕地保護的科普宣傳;生態監測站建設,加強對該區域的各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和預警能力;濕地事故預防和應急響應系統建設,提高區域內濕地體系抵御重大風險的能力。
(2)濱海縣縣級黃河故道濕地恢復與保護示范區建設包括利用生物技術,營造綠色通道及濕地防護林帶,重建和恢復濕地植被,使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得到科學保存,自然景觀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區域內的保護管理能力;宣教中心建設,建設濕地展示園,強化對濕地保護的科普宣傳;生態監測站建設,加強對該區域的各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和預警能力;濕地事故預防和應急響應系統建設,提高區域內濕地體系抵御重大風險的能力。
(3)濱海縣野生首烏保護與利用項目建設包括:野生首烏資源庫建設,清查項目區內野生首烏數量等資源情況;首烏展示園建設,展示園選擇在有種植首烏歷史的濱海港鎮;首烏材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種苗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建立種苗的規格等一系列標準規范市場;生產信息服務網絡與技術培訓體系建設等。
6結語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地處江蘇中部鹽城市沿海,轄東臺、大豐、射陽、濱海、和響水5縣(市)的灘涂,海岸線長582 km。2008年,已成為太平洋西海岸面積最大、原始生態保持最好的海涂型濕地,也是中國最大的海岸帶保護區,并加入了“東亞雁鴨類遷徙網絡”。保護區生物地理位置位于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北部與東洋界華北區接鄰,動植物區系以溫帶為主。區內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植物450多種,鳥類395種,兩棲爬行類45種,魚類281種,哺乳類4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6種。是“鳥類的王國、動物的天堂、物種的基因庫、天然的博物館”。鹽城珍禽自然保護區對沿海淤長型海岸帶及棲息其上的遷徙水鳥和其他眾多稀有動物的保護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參考文獻:
我國農村水電及電氣化事業蓬勃發展。農村水電不僅成為廣大貧困山區農村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強大推動力,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而且在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水電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在一些地方顯露出來:一是農村水電開發同當地農民利益脫節。農民不能從農村水電開發中得到直接的好處,既不能分享經濟收益,又用不上廉價電。電站周圍的山區農民仍然使用高價商品電,除了電燈之外別的電器用不起;二是農村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脫節。開發商開發農村水電主要是向電網賣電,獲取商業利益,電網買進后再加價賣出,農民更加用不起電,不能實現以電代柴,當地農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砍柴燒柴,環境、生態難以改善;三是留下了影響穩定、和諧的隱患。農村水電資源是屬于國家所有的稀有資源,但在這些地方常被開發商無償或以極低的價格占有進行開發,當地農民卻無錢無資源自己開發或參與開發農村水電,常造成矛盾,有時還很尖銳,成為當地不穩定因素。
充分說明家寶同志批示的針對性、必要性和具有的重要意義。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家寶批示,實現農村水電與農民利益、地方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走科學、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首先對農村水電資源的條件與優勢談以下看法。
我國幅員遼闊,河流眾多,徑流總量豐沛,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根據最新水能資源復查結果,我國單站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的農村水電資源經濟可開發量為1.28多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國農村水電資源點多面廣,除上海市外,遍及30個省(區、市)1600多個山區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山區,70%左右集中在西部大開發地區。尚未開發的農村水電資源還有近8000萬千瓦,可建小水電站7-8萬座之多,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左右,相當于4個三峽水電站的電力電量,可直接惠及貧困山區億萬農民。
西部大開發地區(含廣西、內蒙和湘西、恩施、延邊)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8694.7萬千瓦,占全國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總量的67.7%;中部地區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2082.2萬千瓦,占總量的16.2%;東部地區農村水電資源可開發量為2069.2萬千瓦,占總量的16.1%。在流域分布上,長江流域農村水電資源最為豐富,其次為珠江、黃河流域。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三面為沙漠包圍,國土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全區國地面積全部屬于黃河流域,黃河干流橫貫北部,流程397公里。中部有清水河、苦水河等黃河一級支流,南部有涇河、葫蘆河、祖厲河等二級支流。
寧夏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年蒸發量1250毫米,平均干旱指數達4.3。當地地表水資源量9.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0.73億立方米,扣除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資源量28.5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1.63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21.53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與地表水不重復的資源量1.5億立方米,加上國家分配的黃河水指標可耗用40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41.50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696立方米。
按自然地理分為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北部引黃灌區面積占25%,當地水資源總量3.69億立方米;中部干旱區面積占42%,當地水資源總量2.14億立方米;南部山區面積占33%,當地水資源總量5.8億立方米。引黃灌區由于引黃灌溉便利,用水總量占全區的90%以上。中部干旱帶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嚴重,人均占有當地可利用水量僅51立方米,資源型、水質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二、主要做法
(一)領導重視、法規健全
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水資源管理和節約用水工作為優化環境、促進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從法律法規上保障管理力度。面對水資源的枯竭,自治區相繼出臺了《自治區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和印發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制定了《關于加強我區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同時加大了水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在出臺的《寧夏節約用水條例》的基礎上,制定了《寧夏濕地保護條例》、《愛伊河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銀川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意見》、《銀川市城市供水節水管理條例》、《銀川市水資源管理條例》、《銀川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條例》。為了合理優化配置水資源,減少地下水開采,銀川市通過建設黃河水廠,利用黃河水替代工業企業自備井地下水,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自去年以來,銀川市對城鎮飲用水源地保護范圍打樁界定,設立了水源地保護警示牌。
(二)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并重
一是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支持社會經濟發展。完成了《自治區水資源綜合規劃》9項專題報告,開展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城市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完成了《寧夏經濟生態系統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寧夏地表水功能區劃》等報告。
二是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建設。自治區政府十分重視城鄉飲水安全問題,積極加強水資源地保護和建設,并把開展以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作為10件為民辦實事之首,進行了一些系列保障飲水安全專項活動。提出了保護措施,要求在2009年底前取締了城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所有工業企業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排污口,2009年底前關閉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所有污染源排污口。組織人員普查登記了全區195個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理“關口”前移。目前全區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質基本符合標準。本著“優化優用”的原則,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秩序,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現有水利工程體系,實施多水源聯合調度和優化調度,保證城鄉供水水量和水質,在地下水超采地區,不準開采地下水。
三是加大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從2009年開展《中華環保世紀行——寧夏行動》以來,積極配合自治區人大專項行動,形成了區、市、縣三級聯查行動,水利、環保、監察、經委等多部門聯合行動工作機制。銀川市實施了清潔能源行動計劃,石嘴山市實施了碧水藍天工程,吳忠市大力整治造紙廢水,固原市加快治理馬鈴薯淀粉加工廢水,中衛市積極推進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2009年全區COD排放量為13.7萬噸,比上年削減2.09%。
四是實施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提高雨洪水資源利用率。以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水資源效率及城市品位為主要目標,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整治靚化了唐徠渠穿銀川市城區段。通過建設艾依河(青銅峽河西總排干)實施防洪及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使防洪工程、排水工程與濕地保護系統聯用,地表水綜合利用與地下水有效補償相結合,實現洪水、溝水、濕地資源化,變害為利,既變污染排水為清污分離,又有效利用了城市排水及雨洪水資源,恢復了湖泊濕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環境。
五是健全取水許可制度,完善水資源論證制度。在全區范圍內實施了取水許可制度,至2009年底,全區發放取水許可證1100多戶。2009年8月1日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實施辦法》。對2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進行了水資源論證,新上項目水資源論證達到100%。
六是強化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寧夏水環境監測部門于2009年6月4日深夜進行了寧夏水環境歷史上的第一次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和暴雨洪水測報應急綜合演練。演練單位反應迅速、上報信息及時、數據準確,為今后實戰中,做到為領導決策和相關部門及時提供信息,降低水污染危害和損失打下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七是建立預警機制。建立了突發性水污染月報制度和快速反應應急機制,頒布了《自治區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試行),制定了《寧夏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調查處理決定》,大大提高了處理寧夏重大污染事件快速反應能力。
(三)節約用水管理發展快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啟動試點建設。自治區專門成立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了《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確定節水型社會試點期的建設目標和內容。先期開展了綜合試點工作,一是啟動了靈武市、平羅縣兩個縣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二是首府銀川市開展了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活動;三是啟動了中衛市、海源縣和靈武市三個節水型灌區示范區建設;四是啟動了銀川市城市水資源實時監測與管理系統;五是初步完成了三個水權轉換試點項目。
2、以水權轉換為突破口,建立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按照黃委會批復的《寧夏黃河水權轉換總體規劃》,一是制定了《寧夏黃河水權轉換實施意見》、《寧夏黃河水權轉換實施細則》和《寧夏水權轉換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制度;二是將初始水權指標按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大部門分配至各縣市和灌區;三是加快試點項目節水工程建設,完成黃委會批復的三個水權轉換試點項目,合同資金1.51億元,并建成寧東供水工程向馬蓮臺、靈州電廠和甲醇項目提供,有力支持了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四是開展了水權轉換相關配套技術政策和專題研究,提高水權轉換的科技含量;五是初步形成了“農業綜合節水—水權有償轉換—工業高效用水”的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
3、加大污水處理廠建設力度,提高非常規水利用率。截至2009年,建成和正在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15座,基本覆蓋沿黃各市縣,設計總處理能力68.5萬噸/日,全區綜合污水處理能力、集污管道總長、污水處理問量,2009年底比2000年分別增長633.3%、64.53%、215.8%。污水處理率達到62.4%,減少了污水直接排放黃河,使得黃河水質逐年好轉,大武口電廠“上大壓小”項目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水替代了原地下水源,有效保護節約了地下水資源。
4、改革水價和水費收取制度,促進各行各業節約用水。深化農村水費改革試點工作,實行“三位一體”的水管體制,“三費合一”的水價機制和“一費開票到戶、一票收費到戶”的水費收繳方式,自流灌區成立協會860家,注冊率85%。2009年調整引黃自流灌區水價,農業用水由試點前的每立方米1.95分提高到2.45分,企事業用水水價整體標準比試點前提高了3-5倍,為每立方米2元,其中水資源費每立方米0.1元,水資源費征收率達到90%以上;銀川市、石嘴山市推行了居民階梯式水價和非居民用水的超定額加價政策,特殊行業超定額每立方米達到8.50元,有效地促進了各行業節約用水。
5、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促進田間節水。采取“以獎代補”政策,每年財政拿出近2000萬元資金,調動全區開展聲勢浩大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了灌排設施整治、中低產田改選、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治理、設施農業供水工程建設和高效節水補灌等重點建設項目。
6、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完善節水型社會體制保障。全區共成立了17個水務局,5個地級市全部成立了水務局;相繼成立寧東、太陽山、寧西水務公司,積極推進城市、工業和農業的供水管理體制改革,石嘴山市初步實現了工業、農業和生活統一供水,并實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的一體化管理;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在3個水管單位開展了改革試點。
7、健全節水科技支撐,推進自主創新。開展了《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制度設計與專題研究》、《寧夏水權轉換價格體系研究》、《水權轉換項目區節水監測分析》、《中石油寧夏石化分公司工業綜合節水示范》及《全區工業用水與節水研究》、《寧夏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資源化研究》等節水型社會建設課題研究。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共同成立“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研究中心”,為我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與試點提供系統的科技支撐。
三、幾點啟示和想法
學習借鑒外地的經驗,關鍵是要把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做法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去,轉變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以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努力開創我市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思想認識上,要轉變觀念,按照市委“專業、認真、務實”的總體要求,不斷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科學調度、優化利用、合理開采、節流與開源并重、依法行政做好水資源管理工作,保障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繼續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
積極開展各項水資源項目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對水資源管理工作重點投入,為科學研究、優化調度、現代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做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性、完善性、永續利用性的工作,做好水資源開發、保護,濕地利用,城市環境綠化的長遠發展規劃。
(三)管理和保護并重,加強部門聯合執法機制
我市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的威脅是水質型缺水和資源型缺水,資源型水資源的補給是我市被動性接受的,難以操控,今后的水資源潛力重點應放在城市節水和防止水質型缺水方面。怎樣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生態綠化工作,是水利及環保、城建、綠化、環衛等部門的共同責任,應共同做好我市經濟發展、生態綠化、資源和人文建設、城市規劃聯合協調執法機制,其中水資源管理重點做好水資源論證和節約用水工作。
“十一五”期間,青島市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城陽區被中央宣傳部、文明辦、全國綠委、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市有3個村被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村”、30戶被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戶”。“十一五”期間,青島成功申辦了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前不久結束的第二屆中國綠化博覽會上,我市建設的青島園被評為綠博會室外展特等獎。
五年來,青島市林業局提出了實施十綠工程,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綠色青島的目標,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新造林12.42萬畝,植樹1254萬株,順利完成年度建設任務。五年來,青島市林業局還成功地進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青島市林業局以林區穩定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統籌兼顧,圓滿的完成了“十一五”期間規劃的各項工作目標。
生態建設再上新水平
抓住承辦2008年奧帆賽和殘奧帆賽的有利機遇,重點實施了通道綠化、荒山綠化、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綠化、飛播造林等六大迎奧運生態工程建設。五年來,全市累計完成新造林面積76.33萬畝,共1816.4萬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預計到2010年底,全市林木覆蓋率將達到36.87%,比2005年底(31.7%)增長5.17個百分點,超出“十一五”規劃指標(36%)0.87個百分點。
森林防火取得新成效
嚴格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不斷加強森林防火隊伍和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組織開展了森林防火“雙基工程”等一系列創建活動,組建了200人的市級森林消防專業隊,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不斷提高,森林火災受害率每年均控制在0.4‰以下,遠低于國家控制指標(1‰)。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被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評為2007
2009年度全國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實現新突破
全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每年都達到100%,其中無公害化防治率達到85%以上。成功掌握了周氏嚙小蜂、管氏腫腿蜂、赤眼蜂三種生物天敵繁育技術,是全國第三家、全省第一家同時擁有以上三種生物天敵繁育技術的城市。同時,市林業局還與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達成協議,設立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青島技術服務中心,指導整個華東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產業發展激發新活力
林業局大力培育林業龍頭企業和科技示范基地,成立了青島市林業產業協會,為各類林業企業爭取中央林業貼息貸款4億多元。市政府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快花卉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中國花港”城市名片的要求,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育苗面積發展到12.7萬畝,花卉面積0.55萬畝,種苗花卉交易市場4個。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0億元,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依法治林邁上新臺階
新頒布實施林業方面地方性法規2部(《青島市森林防火條例》和《青島市森林公園管理條例》)、政府規章1部(《青島市森林資源流轉管理規定》),《青島市濕地保護條例》被市人大列為2011年立法完成項目,為依法治林提供了法律保障。實行陽光操作、“一站式服務”,辦理各類林業行政許76800余件,無一起被投訴。不斷加大林業執法力度,查辦各類林業違法案件752起,辦結率98%,有力震懾了違法犯罪行為。
曾經的動植物天堂
三江平原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流沖積平原和完達山以南的沼澤化沖積、湖積平原形成的。這里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面積為156萬多公頃,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從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有1200多種。其中喬灌樹種有100余種,苔蘚植物有260多種,蜜源植物和較有經濟價值的植物近300種,蕨類植物31種,種子植物700多種。國家保護的野生植物15種,主要有紅松、興凱松、野生大豆、黃檗等。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270多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如丹頂鶴、白鶴、白尾海雕、東方白鸛等50多種。有野生魚類87種,其中最為名貴的有施氏鱘、達氏鰉、大馬哈魚等魚種。國家重點保護獸類14種,主要有東北虎、紫貂、馬鹿、黑熊、棕熊等。在20世紀50年代,這里人煙稀少,荒原茫茫,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一片水豐林美、鳥鳴魚躍的原始景象。
變樣的“北大荒”
三江平原經歷了多次的大開發。20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人民10萬轉業官兵進入三江平原,開始舉世聞名的北大荒墾荒大開發,12年間毀壞濕地1000多萬畝。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54萬城市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農場落戶,掀起土地開發的。此間耕地面積迅速擴大,三江平原濕地再次遭到破壞。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再造一個“北大荒”,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農機具,加快了開墾效率,致使三江平原濕地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濕地覆蓋率由原來的49%降至13.6%。由于過度的排水開墾、捕獵,三江平原原有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多種動物已無影無蹤。開發前的三江平原并無沙化問題,而現在每到春播季節沙塵彌漫,60%以上的耕地遭受沙化的危害。水土流失嚴重,如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由于地表植被破壞嚴重造成大片耕地被沖刷得千溝萬壑。
面臨退化危機的洪河濕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三江平原最重要的濕地保護區,位于三江平原的東北邊緣,面積2.2萬公頃,境內有儂江河、沃綠蘭河貫穿保護區全境,交匯處在保護區的核心區,最后注入黑龍江。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緩,沼澤和草甸連片,島狀林生長茂盛,是北方沼澤地貌的典型代表,為珍稀水禽鳥類提供了繁殖、生存的良好環境。但目前洪河濕地面臨著退化、旱化問題。今年黑龍江省雨水很大,而在濕地里的雨水又比其他地區下得多、下得勤,但是我們在洪河濕地里見到的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各種草類、蘆葦及少量的水流。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一位工作人員說,這正是濕地生態圈遭到破壞的表現。20世紀80年代以前洪河濕地的匯水面積達1742平方公里,當時濕地的水面很大,一眼看不到邊,鳥類隨時都能看得到,水里的魚蝦成群,一片祥和的景象。現在你想看到大鳥可不太容易,要在適宜的季節才能看到。保護區周邊被大面積的農田包圍,洪河濕地的上游水系濃江河、沃綠蘭河被截流,用于農田的水利灌溉等,通往濕地的水源被切斷。目前的農業水利設施非常發達,雨水大時農田的水被排至人工水渠中直接流入黑龍江內,而流不到濕地里,濕地的水還要向外流。目前的洪河濕地僅剩下積水面積2.2萬公頃,只能靠老天爺降水。由于近幾年降雨量的不足,使得濕地地表水減少,洪河濕地面臨著退化轉型的危機。如果濕地轉為退化型,鳥類的數量將不斷銳減,濕地的各種草本、木本植物也都會慢慢的滅絕,濕地就會變成荒草甸子,這種情況同開墾濕地一樣可怕,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設想。
濕地水質污染嚴重。三江平原現有大小工礦和鄉鎮企業7700多個,年排工業廢水1.43億噸,生活污水0.56億噸。烏裕爾河沿岸有8個鄉鎮、541個工業企業,它們所產生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濕地污染,水環境惡化,水生動物大量死亡,野生動物減少,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目前,丹頂鶴、白鶴等珍稀鳥類的數量已明顯減少,冠麻鴨等已經絕跡,三江平原鱘、鰉等名貴魚類資源大幅下降。撫遠縣曾是黑龍江省的天然大漁場,現已嚴重衰退,產魚量僅為上世紀60年代的幾十分之一,過去一網能打300多條大馬哈魚,現在只能打3~4條。
濕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