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優質護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診治療的患者、患者家屬以及護理人員共12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有150名護理人員,包括護士85名,護師50名,15名主管護師或以上,全部為女性,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5.15±3.85)歲,將其設為護理組。有900例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其中男性患者以及患者家屬535例,女性患者及患者家屬515例,年齡15~75歲,平均年齡(39.86±6.85)歲,設為患者組,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這些1200例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參考《社會調查原理和方法》設計問卷調查的問題。護理組調查問卷的主要的問題有:護理人員對優質護理服務內容的了解程度、護理人員了解優質服務的渠道、自身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程度、認為醫院是否有必要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等、對優質護理服務的評估等,設計2~3個不等的答案;患者組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有:是否有接受過優質護理服務、優質護理相對之前常規護理的滿意度、對全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的期待程度、對優質護理服務意見建議等,設計2~3個不等的答案。在兩組調查表設計好之后,采用的調查方式是不記名調查法,采取當場調查當場回收調查表方式進行調查患者,發放護理組問卷表150份,收回1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發放患者組問卷表1050份,收回10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分析
通過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膽疾病患者,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37~79歲,平均年齡(48.0±10.4)歲,其中重癥胰腺炎12例,膽結石15例,膽囊炎13例,急性膽管炎10例。全部患者均不存在意識障礙及精神疾患。本組患者均知情同意后,隨機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措施,例如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對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主要實施優質護理,其中優質護理方法具體如下:①構建良好的醫療環境。臨床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前,首先應為患者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就醫環境和住院環境,同時還應該保證病房中的清潔度以及適宜的濕度和溫度,從而讓患者保持一個愉悅的治療心情。護理人員要注意著裝和言談,語氣要輕緩,服務要優質全面,并且積極主動的為患者服務,努力營造一個優質服務空間和舒適的治療環境。加強對護理人員工作的監督,使護理工作能落到實處,采取一定的獎懲制度,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②心理護理?;颊邔Σ∏槿狈α私饣蛘邔χ委熜Ч磺宄葼顩r會使其產生焦慮、緊張以及恐懼等不良心理,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中一定要加強患者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識程度,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等各項工作。另外,還應該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各種疑惑,以實現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護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提升治療的信心。此外,護理人員也要與患者的家屬進行密切的聯系,叮囑患者家屬給予患者貼心的關懷和心理的撫慰,幫助患者順利度過難關。③對需要手術的患者,護理人員必須根據手術的要求做好術前準備以及術后的護理工作。例如術前禁食水、留置導尿管、灌腸和備皮等各項手術準備工作。在手術過程中,應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發現異常應立刻報告,及時處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根據手術的不同情況,幫助患者安排舒適的臥位,在手術后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還不太穩定,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嚴密的病情觀察,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定時為患者翻身、叩背,保持皮膚清潔,保持床單清潔、干燥、平整、無渣屑。④飲食護理。肝膽疾病患者的飲食是很關鍵的,否則會影響到患者的身體恢復。建立符合患者實際情況和身體需要的飲食結構,囑患者食用維生素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品和油膩食品,確保營養的充足攝入。根據患者的要求和病情需要及時調整飲食結構。對于無法自主進食的患者主動協助其吃飯,密切觀察進食后反應。⑤引流護理。要密切關注引流物的量、顏色、性狀等情況,確保引流管的順暢,一旦發現引流異常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采用醫院自行制作的護理滿意情況調查表進行,其中調查項目主要有入院指導護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護理服務質量、服務態度以及出院指導服務等各項指標,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種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照組護理滿意例數為18例,護理滿意率為72.0%;實驗組護理滿意例數為24例,護理滿意率為96.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小結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2月住院的372例應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者,均是首次接受置管,且置管4周以上。按置管單雙號順序隨機分為168例對照組和186例觀察組。對照組男92例,女76例;年齡32~78歲。觀察組男100例,女86例;年齡35~76歲。兩組患者均由2名經過資質認證的護師進行置管操作,置管前后均進行相關PICC的健康教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類別及病程長短、肘部血管狀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對照組:置管前術者對患者手臂血管狀況進行評估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詳細記錄護理記錄單,告知患者注意事項。置管后護師跟蹤評估置管情況并記錄在護理記錄上。健康教育宣講內容以護士口述為主,并輔以患者PICC健康教育單學習。②觀察組:同上述對照組護理計劃外,對于置管患者的護理記錄單加入專用的圍置管期PICC護理單。圍置管期PICC專用護理單采用打“√”簡化記錄,表格內容翔實,評估全面情況,指導護理,使護理工作更合理具體化。此外術前評估還考慮患者全身疾病情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及不良反應的發生;PICC健康教育宣講針對置管不同時期,指導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維護置管,提高護理滿意度。護士長定期進行臨床護理路徑質量控制檢查。
1.3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①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②不良反應發生率: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靜脈導管堵塞率、非正常拔管率;③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對PICC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PICC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是依據置管日常維護涉及的問卷調查,均為選擇題,滿分100分,≥90分為護理健康教育知識達標。此外患者家屬或陪護人員必有一人也需通過健康教育知識達標。護理滿意度本院通過電話與問卷的方式進行綜合評估,總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分為不滿意,71~89分為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179例,成功率96.24%;不良反應:非正常拔管者2例、靜脈導管堵塞1例、機械性靜脈炎3例,共計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735%;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PICC相關健康教育全部達標,護理滿意率100.00%。對照組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161例,成功率86.56%;不良反應:非正常拔管者10例、靜脈導管堵塞23例、機械性靜脈炎15例,共計48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9.81%;患者PICC相關健康教育全部達標,PICC相關家屬及陪護人員健康教育75.00%達標,護理滿意率90.00%。兩組比較,觀察組具有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應發生少、PICC相關健康教育達標及護理滿意度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優質護理服務是指以患者為中心,滿足患者的護理服務需求,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為宗旨的護理理念。臨床護理路徑是以循證醫學的基礎為指導,規范護理工作行為、降低臨床護理成本、提高臨床護理服務質量的作用。護士在PICC臨床護理路徑指導下工作,不再是執行醫師的醫囑,而變成醫療日常護理活動的主導者,提升了護士在醫療活動中的地位,護士理論技術水平與工作積極性的提高,護理質量、護理安全都得到很好地保障。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一次性靜脈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應發生率小,都與該路徑提高個人護理工作質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該規范也強調了健康教育的規范專業化,對患者、家屬及陪護人員的宣講,促進醫患的交流理解溝通降低了護理成本,提高了對醫療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增加患者對日常置管維護的依從性,進一步降低了置管不良反應的發生率。PICC優質護理服務的基礎是PICC臨床護理路徑,PICC臨床護理路徑是優質護理服務的保障,兩者密不可分。
4結語
1.1一般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護理人員均為我院女性護理人員,共4名,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37歲,平均年齡(27.5±5.3)歲;學歷:中專學歷0名、??茖W歷4名、大學及以上0名;職稱:護士2名、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
1.2方法
統一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的認識。一是加強基礎理論學習,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和專題講座形式對護理人員進行統一學習培訓,讓護理人員領悟基礎護理的基本內容以及護理工作對患者的重要性。二是實踐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后,要求護理人員結合實際護理工作,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護理工作中,護理隊伍主管統一考核護理人員踐行優質護理理念及理論知識情況。
1.3統計學分析
統計數據均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和率(%)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和組間比使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后,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得分、疾病知識知曉程度得分顯著提高,護理技能得分、疾病知識知曉程度與實施前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前后,分別對80例患者的護理服務,出現護理差錯的幾率分別為26.25%和3.75%,患者滿意度分別為78.75%、98.75%,護理前后出現的護理差錯幾率與滿意度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掌握狀況:觀察組體檢人員中,45名對體檢內容完全掌握,占73%(45/62),14名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基本掌握,占23%(14/62),3名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基本不了解,占5%;對照組體檢人員中,33名對體檢內容完全掌握,占53%(33/62),22名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基本掌握,占35%(22/62),7名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基本不了解,占11%。對比2組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掌握狀況,觀察組體檢人員對體檢內容完全掌握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體檢人員受檢時間、對體檢服務滿意度、對健康教育知曉率及體檢效率:觀察組體檢人員受檢時間為(59±30)min,對體檢服務滿意度為87%(54/62),對健康教育知曉率為90%(56/62),體檢效率為(8.6±0.8)分;對照組體檢人員受檢時間為(76±40)min,對體檢服務滿意度為66%(41/62),對健康教育知曉率為73%(45/62),體檢效率為(7.0±0.3)分。觀察組體檢人員受檢時間、對體檢服務滿意度、對健康教育知曉率及體檢效率與對照組體檢人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以“體檢人員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核心為高效、優質及安全,其可有效提高對體檢人員護理效果。健康體檢路徑為優質護理服務的實現提供較為良好的條件,基于該種現象的出現,護理人員在采用健康體檢路徑為體檢人員進行相應護理時,應采用從被動到主動的服務,從主動到感動的服務理念,進而為體檢人員提供全程化及無縫隙護理,提高體檢人員對護理的滿意度。同時,優質護理服務中健康體檢路徑具有以下幾種積極作用:①優質護理服務中健康體檢路徑可有效保障體檢的連續性,在護理人員采用該種護理措施為體檢人員進行護理時,由專門的人員指引體檢人員依據健康路徑中的內容進行體檢,進而顯著減少體檢中出現的變異現象,保障體檢的完整性及連續性,提高體檢人員對體檢的滿意度;②優質護理服務中健康體檢路徑可有效促使分工明確及相互協作等,該種護理措施可促使體檢人員體檢更加規范及合理,加強醫護人員之間的分工及相互協作,顯著降低出現變異現象發生率,有效降低醫療事件發生率;③優質護理服務中健康體檢路徑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綜合素質,護理人員在采用該種護理方法對體檢人員進行護理時,其首先應掌握相關健康知識,特別是對體檢項目和相關疾病的認知?;谠摲N現象的出現,護理人員應不斷接受培訓及學歷等,提高自身的整體水平,確保為體檢人員提供良好的護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