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產科護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間在我院待產的196例初產婦。這196例產婦均未患有其他疾病,其腹中胎兒均發育正常。這些產婦進行產前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各項指標均符合自然分娩的條件。將這196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98例產婦。觀察組產婦的年齡在22~2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6±1.2歲。她們的孕周為37~40周,平均孕周為38.6±0.8周。對照組產婦的年齡在23~2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4±1.4歲。她們的孕周為38~41周,平均孕周為38.3±0.9周。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為對照組產婦使用常規產科護理方法進行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為:①為產婦做好各項體征的監測。②根據醫囑指導產婦的飲食和休息。③嚴密觀察產婦的臨產癥狀。④指導產婦學會自己檢測胎動。⑤適時地與產婦進行溝通,以緩解其緊張的情緒,使其保持平靜的心態積極待產。⑥觀察產婦產后的情況,如陰道出血的情況等,并對其各項體征進行監測,如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刻報告醫生,并及時進行處理。⑦指導產婦保持外的清潔,防止其發生感染。為觀察組產婦使用產科護理新模式進行護理,產科護理新模式包括:
(1)對孕產婦進行產前保健及產前教育。①對孕產婦進行入院教育。為每位剛入院的孕產婦發放健康教育資料,詳細地向其介紹產婦及新生兒所需的生活用品,讓其提前做好準備。為孕產婦介紹醫院的住院環境、主治醫生和主管護士等,以消除其陌生感。可組織能下床活動的孕產婦觀看相關的錄像資料,使其了解自然分娩的相關知識。可在行動不便的孕產婦的病房內懸掛健康教育知識圖片,讓其對自然分娩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②護理人員應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自然分娩知識的健康教育,使他們對自然分娩有正確的認識,以改變其思想觀念,選擇自然分娩。告訴產婦若是產婦產道的情況、產力的情況、精神狀態及胎兒的情況這四個因素均為正常,便可以選擇自然分娩。③對產婦進行飲食教育。合理的飲食和均衡的營養能夠更好地幫助產婦保持體力,從而提高其自然分娩的成功率。④對高危妊娠的孕產婦,應實施一對一的護理方式,對其高危因素進行防范,以降低其進行剖宮產的幾率。
(2)對產婦進行產中個性化護理。產婦在分娩時,不僅要承受宮縮的痛苦,還要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醫務人員應對產婦進行鼓勵,讓其樹立其正常自然分娩的信心,以提高其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在產婦分娩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產婦為中心,對其進行人性化的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告知孕產婦對其進行護理的目的和內容,并讓孕產婦及其家屬參與制定護理計劃,以調動其主觀動力,使其更好地適應自身的角色,提高其自理能力,緩解其心理焦慮。②可讓產婦家屬陪伴產婦分娩。在產婦出現有規律的宮縮及宮口開到大約2cm后,可由一名家屬陪伴其進入待產室。③產房的布置一定要溫馨、舒適,使產婦感覺舒適,以消除其陌生感及恐懼感。產房應配備經驗豐富的助產士,在產婦分娩過程中,助產士應對其進行鼓勵和安慰,通過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減輕其疼痛感。若發現產婦出現異常情況,助產士應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處理。在產婦分娩時,助產士應指導產婦掌握進行呼吸和放松的方法。助產士可用適當的方式對產婦進行撫摸,如輕揉其髂部或下腹等,以減輕其疼痛感。④在產婦順利生產后,讓產婦抱緊嬰兒,使母嬰親密接觸。⑤產科護理人員應加強自身專業技能與知識的學習,院方應定期對產科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其護理的能力,進而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的成功率。
2.結果
在對照組的98例產婦中,選擇自然分娩的產婦有66例,占66.3%,其中順利分娩的產婦有52例,自然分娩的成功率為53.1%。在觀察組的98例產婦中,選擇自然分娩的產婦有94人,占95.9%,其中順利分娩的產婦有84人,自然分娩的成功率為85.7%。觀察組產婦選擇自然分娩的比率和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3.討論
1.1一般資料
選取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產褥期婦女90例,年齡22~37歲,平均28歲。將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年齡22~36歲,平均27歲。對照組年齡23~27歲,平均29歲。產婦均無其他并發癥,產程無延長,分娩2h內出血量<400ml。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
1.2.1常規護理
(1)飲食方面:由專業醫務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囑患者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
(2)藥物方面:相關護理人員按時發藥,督促產婦按醫囑按時服用;
(3)精神方面:相關醫務人員需常與產婦進行思想和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以幫助產婦形成愉悅的精神狀態,避免緊張、焦躁、不安的負面精神狀態。同時應及時向產婦家屬普及與產婦相關的日常注意事項等。
1.2.2常規護理結合臨床護理路徑
(1)產婦入院后,相關醫務人員應先做一份產婦相關的日常生活普查,然后根據調查內容由相關醫務人員因人而異制定一份與每位產婦相符的科學高效的臨床護理路徑。
(2)產婦住院期間,相關醫務人員需每日監測產婦情況,并予以記錄,產婦日常管理均按所制定的方案嚴格執行。
(3)醫務人員應在產婦住院時向產婦及家屬介紹醫院周圍的情況,為產婦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了解產婦狀況的同時增進醫務人員與產婦的交流。
(4)醫務人員還應向產婦普及產婦的治療方案以及手術情況等,幫助緩解產婦的緊張情緒,給陪伴家屬普及相關知識且指導家屬做好相關準備。
1.3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產婦對護理的總滿意率、住院費用及住院天數。其中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4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產婦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住院天數為(5.7±1.5)d,短于對照組的(8.3±3.0)d;觀察組產婦住院費用為(2260.5±522.4)元,低于對照組的(2886.4±414.4)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之所以能在婦產科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主要原因為臨床護理路徑的諸多優勢:
(1)臨床護理路徑可根據產婦的個人情況,選擇最適合產婦的護理方式,且能節省時間,高效地進行護理,減輕了產婦及家屬的經濟負擔。
(2)臨床護理路徑的嚴格實施可調配好醫務人員的責任,且在實踐上也做了嚴格規定。
(3)科學合理的臨床護理路徑可減少產婦的并發癥及住院天數,同時也降低了再入院率。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正常分娩產婦80例,年齡21~34歲,平均26.5歲。初產婦62例,經產婦18例,產前檢查未見妊娠高血壓。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分別運用常規護理模式與人性化護理模式開展護理。
1.2方法:對照組產婦運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產婦在此基礎上予以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
1.2.1創設良好住院環境:在本院現有硬件設施的基礎上,針對產婦的心理與思想狀態改善住院環境,病房內以粉色的暖色調為主,定期清潔與保持安靜,在室內配齊基本生活設施,在墻壁上張貼嬰兒可愛圖像,營造迎接嬰兒出生的和諧氛圍。室內溫度保持在26℃左右,濕度保持在50%左右,為產婦創造和諧、溫馨、舒適的良好環境。
1.2.2開展心理疏導干預:心理疏導對初產婦尤為重要,護理人員要始終面帶笑容、語氣溫和,及時解答產婦及其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心理上將產婦當做親人看待,輕聲叮囑各方面的注意點。要與產婦進行溝通,幫助其消除分娩痛苦的顧慮,增強對腹中新生兒的期待之情,感受到即將做母親的自豪感與幸福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配合分娩指導工作。
1.2.3強化分娩保健教育:強化護理人員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的培訓,熟練掌握相關知識以及與產婦、家屬溝通的技巧,向產婦介紹分娩的常識,對分娩環節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飲食調理、護理等方面知識進行普及,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
1.2.4實施全程陪伴分娩:由責任護士對產婦進行分娩全程陪伴,做好各項服務工作以提供良好的環境和保護產婦隱私。產前保持不間斷溝通,保持良好狀態以縮短產程和減少產后出血量。分娩過程中安排有經驗的助產士全程指導分娩,從生理與心理上開展綜合關懷,從臨產到分娩后2h內予以精心、全面護理,確保產程觀察連續性,異常情況立即報告醫師及進行處置,并和產婦家屬保持隨時聯系,幫助產婦順利、安全分娩,保障母嬰安全。
1.2.5關愛母嬰密切關系:護理人員要在第一時間幫助產婦和嬰兒接觸,建立良好的情感,迅速轉變角色成為母親,輕輕撫摸、呵護嬰兒,進行情感的交流。責任護士要向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的技巧指導,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科學進行母乳喂養,以及傳授新生兒護理的基本常識。指導產婦做好產褥期衛生,鼓勵盡早開展鍛煉,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促進身體康復。
1.2.6進行出院全面指導:產婦辦理出院手續時,責任護士要進行全面的出院健康指導,要求產婦出院之后保證休息時間,均衡、合理膳食以保證母乳充足,做好外陰清潔,產后42d不得有性生活,以及哺乳期做好避孕。向產婦公布咨詢電話,定期開展電話隨訪。1.3效果評價:產婦出院時填寫護理工作滿意度評價表,以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為評價階梯,滿意以上納入滿意率統計范疇。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對比[例(%)]組別例數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率(%)觀察組4028(70)10(25)2(5)0(0)95對照組409(22.5)19(47.5)12(30)0(0)70
3討論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70例婦產科患者,分為觀察組180例和對照組180例。觀察組180例患者,年齡21~43歲,平均年齡(27.1±4.7)歲;其中妊娠綜合征75例,生殖系統感染87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8例。對照組180例患者,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6.8±4.5)歲;其中妊娠綜合征72例,生殖系統感染9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1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和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未實施風險管理。觀察組患者再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風險管理:①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婦科和產科分別成立風險管理小組,根據不同的工作重心和風險制定詳細的管理計劃;婦科患者著重患者的就診情況,特別是叮囑患者定期復診的重要性,并提前一天與患者確認,避免因治療中斷而影響治療效果;產科應根據產婦的不同身體情況分析和評估可能影響分娩的相關因素,并于產前消除危險因素。②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制度:根據婦科和產科常見風險因素及護理內容等制定合理系統的風險管理制度,同時加強護理人員對相關制度的學習,提高護理操作的規范水平,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婦科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用藥情況及治療效果,并對病情反復的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產科護理人員應注意保持病房地面干燥,確保產婦安全。③加強培訓:以講座、視頻學習和交流會等形式加強護理人員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護理工作重點的學習,避免因護理經驗不足引發風險事件。④加強護理記錄管理:不斷規范護理人員護理工作記錄的文書格式,護理記錄再護患糾紛中對維護護理人員權益起重要作用。
1.3觀察標準
患者對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管理工作、健康教育、服務態度等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90~100為非常滿意,80~89為滿意,70~79為一般,7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18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96例,滿意72例,一般10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3.33%;對照組18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50例,滿意78例,一般38例,不滿意14例,滿意度為71.11%。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1.1對象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出產順產的產婦204例,年齡在22~34歲,平均25.56歲,孕周36~41周,平均39.24周。按照數字法隨機分2組,2組在年齡、孕周、身高、分娩方式、胎兒體質量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教育方式指導母乳喂養,包括宣傳母乳喂養的益處,母乳喂養過程中常規的注意事項。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干預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等,健康教育需要在產前就對產婦及家屬說明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并指導產婦如何做好母乳喂養,使產婦樹立母乳喂養的正確觀念,并對母乳喂養有信心。產后要交代產婦如何正確飲食,比如產后短時期內應食用粥等,做到多樣化飲食,并指導產婦做好護理,防止乳腺炎等的發生;心理護理需要在產婦住院期間就予以實施,因為圍產期產婦處于精神緊張狀態,這會影響到產婦和胎兒,因此做好心理護理極為重要,本科根據產婦不同情況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幫助產婦消除緊張情緒,幫助產婦過度到母親的角色。
1.3效果評定標準
母乳喂養率=母乳喂養人數/總人數×100%;護理滿意度根據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滿分10分,>9分為滿意。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2組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100%,護理滿意度98.03%,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84.31%和護理滿意度89.25%,2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