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源考察報告

土源考察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源考察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源考察報告范文第1篇

本文是筆者“華夏創世之謎”的系列之三。前兩篇刊于《貴州文史叢刊》,題目是《千古文明開涿鹿》和《蚩尤和良渚文化》。本篇就良渚玉文化的神秘性試作破解,目的在于展現蚩尤族所開創的玉文化對華夏創世的不朽功績,并揭示良渚玉文化為商周吸收并與紅山玉文化相融合而形成漢文化的主流;同時被其后裔苗族直接傳承,世代不絕。

一方巧美石 敲開古國門

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最大變化,當是社會的變革。因為有了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二者相互依存,又互為因果。手工業的發達不僅為制玉業,也為農業提供改進了的技術力量,農業的豐收又給手工業以生活保障。按《文明史》的考察,這時的“手工業技術已非常發達”,而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從余杭出土的大量玉器及其工藝的精湛來看,得有專業的玉工,才能做到。手工業已成為“重要的生產部門”,以及玉工的專業制作,也就不可能再兼顧農業,而與之分離了。

按摩爾根之說,文明時代“以文字的發明和使用為始點”,恩格斯認同此說,覺得不夠,又加了一句:“隨著勞動分工與生產領域擴大,出現真正工業與藝術的時期,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绷间居裎幕瘯r代,雖然還沒有發明和使用文字,但已出現勞動分工,生產領域正在擴大,又有了無愧于藝術品稱號的玉器,這些都是文明時代所必須具備的因素。正因為有了這些因素,我們可以說,良渚玉文化時代的出現,將社會文明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即如《文明史》在“良渚文化”一節的結語中所說:“良渚文化已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已接近文明社會的門檻。”

《文明史》在說這番話的時候(20世紀90年代),良渚古城遺址還深藏地下。待到進入21世紀,良渚古城驚現于世之時(2007年6月),蚩尤族人就不僅“接近文明社會的門檻”,甚而舉步跨入“文明社會”的大門了。前面已經提到,“良渚古城”的重現,見證“良渚古國”的存在,而國家的出現,又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因素。有國家必然要有城市。“良渚古城”,亦即“良渚古國”的國都。這個“國都”位于浙江余杭縣境以莫角山為中心的三角地帶。這一地帶上的玉器最集中,數量最多,品種最齊全,制作最精美,蘊含最豐富??梢哉f,“良渚古城”是用玉鑲嵌起來的。這座玉鑲城,也無愧于“精美絕倫”的稱譽。

擁有如此“精美絕倫”之玉的國,豈不就是“美玉之國”了么?這樣一個以玉稱奇之國,華夏大地,首屈一指,地球上也找不出第二個。

近年,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一件玉璧,璧面琢有兩個疑似文字的符號,尚未成形。蚩尤族因為沒有文字,其歷史文化記述,一直沿用漢字。漢字發明之初,曾將“玉”字寫作“王”,甲骨文作《說文》釋“王”之義曰:“王者,天下所歸往也”。并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薄巴酢庇峙c“玉”同。《周禮·天官·九嬪》“贊玉 ”漢鄭玄注:“故書玉為王,杜子春讀為玉。”可見古時人們是王、玉不分的。能將天、地、人參通者就是王。即“天下所歸往”之人。蚩尤為九黎之君,當然就是其族所歸往的王,亦即良渚國的國王。

蚩尤族統領之國,擁有如此精美絕倫的寶玉,可見這位國王又與玉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里,王與玉已經融為一體了。而國家的出現,乃是文明時代的重要因素。這無異于說,良渚國的文明大門,是蚩尤族人用一方美石敲開的。

王者之器 國之瑰寶

琮王和鉞王,不僅是其造型和紋飾的“精美絕倫”,更重要的是其在良渚國中的王者地位。這兩件玉王同時出土于1號墓中,可見這位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同時又在11號墓中,發現了一起集中堆放的玉璧、龍首圓盤形玉飾、玉魚等特殊玉器。5號墓還發現,后復原為由冠飾、鉞身、端式組合,及木質柄部鑲嵌玉粒的重器,即一件完整的玉鉞。而這三座墓都集中在反山墓群里。

北橋遺址群編號⑴瑤山,不僅出土大量玉器,還發現祭壇遺址,在山丘上用堆土筑成,共三重。整個祭壇邊壁整齊,轉角方正,布局規范,系精心設計認真施工建成的。祭壇范圍還發現12座墓,看起來像是由墓葬與祭壇合一的特殊建筑。

又在反山東南附近的莫角山,發現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墩,系大型禮儀性建筑基址。認為是良渚時期極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的中心遺址。

考察報告》結語說:“反山墓地的科學發現,為研究良渚文化社會性質,提供了最重要的珍貴資料。

這份《考察報告》所記的內容,止于1993年(1995年由《東南文化》第2期刊載)。至2007年,浙江又傳來驚人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復在余杭縣瓶窯鎮發現了古城遺址,位置正好在以莫角山為中心的地區,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為迄今華夏發現的最大古城(見《貴陽晚報》2007年12月1日《今日視點》版“中華第一古城”驚現浙江良渚)

在余杭遺址分布的文化區域,東以最初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西以莫角山和反山遺址,北以瑤山遺址各為一點,用直線連接,正好成一三角形,而今的寧杭公路即其底邊。也就是說,余杭地區的良渚文化分布在今寧杭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帶。古城在西端,祭壇在最北的三角頂上。這里就是昔日蚩尤部落聯盟的統治中心?!犊疾靾蟾妗吩诮Y語中,引蘇秉琦的話說中國文明史的發展經歷了“古國——方國——帝國”的話,并將“浙江余杭發現的良渚方國的禮儀建筑和祭壇墓地”與“紅山古國的壇廟?!毕啾葦M,認為都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實物見證。

余杭地區所出土的玉器,僅是良渚文化區即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玉文化的局部。良渚文化號稱“三大板塊”,即太湖地區文化、寧紹地區文化及寧鎮地區文化,而良渚(余杭)文化在太湖地區文化中所占的面積就這么個小三角。但因其是后期發展起來的,文化程度最發達,先期出現的文化遺址中所發現的玉器數量不多,卻是源頭,與余杭玉文化形成一個承先啟后的玉文化系統,而余杭玉文化則是統領全局的綱。而以余杭玉文化為綱的良渚玉文化系統,正好與其統治中心,即“國都”相適應。

作為良渚國見證的實物,比比皆是。而首當其沖的,應為玉琮王和玉鉞王。除了反山5號墓出土一件,琮王與鉞王,瑤山大墓群又出土與之近似的一件。旁邊還有祭壇,被認定為男覡女巫專用墓地。在良渚玉器的30多個品種中,最具代表性,堪稱典型器。從1號墓陪葬的玉器既有琮王又有鉞王來判斷,其墓主人當是其國的王者。

反山墓群10號墓隨葬的是玉璜、龍首圓牌形玉飾、玉魚等特殊玉器;11號墓發現集中堆放的玉璧。按考古界稱良渚玉文化的琮和鉞,都具有權威性,而琮王和鉞王,當是最高的權威??梢姄碛小岸酢钡?號墓在反山墓群中居于主體地位,其次是擁有一件玉鉞的5號墓,以及10號墓和11號墓。正如《考察報告》所說,其墓群“排列布局規整有序,有一定的總體格局”。

琮王紋飾圖案為“神面紋”,即“神徽”。按《說文》對“靈”的釋義:“靈,巫以玉事神”。也就是擁有最高權力的王,亦充當巫師,巫以玉事神。亦即對自然的崇拜。將自然界的鳥和獸的形象,及人的形象,幻化為神,而供奉之。

而作為一族和一國的最高統帥,其權力就是統籌全族和全國的生產生活,對外交往,一旦發生戰爭,即為最高統帥指揮作戰。這時的“神面紋”,其形象也就成為“族徽”了。

至于鉞王,其上琢的是簡化獸面紋?!豆庞裰馈方涍^對良渚玉鉞的考察,認為:“整個鉞身加工精致,無使用痕跡,表明玉鉞在當時是一種儀仗器。

儀仗器,雖與“神徽”、“族徽”不盡相同,但亦關系一國的威儀,非同一般。與琮王一樣,都應尊其為王者之器,國之瑰寶。

這位王者是誰?不就是1號墓的墓主人么?這位王者,在這座具有總體格局的國都里,既是國王又是巫師,集政權和神權于一身,率領全族在長江下游廣大地區,創建了聲振寰宇的良渚文化。

1號墓主人作為良渚國的國王,既已壽終正寢,怎么蚩尤還在活著?原來說蚩尤為族稱而非人名,在這里得到了證實。一位國王逝世了,又有繼承者,其接替的國王亦為九黎族人,其君仍稱蚩尤。已逝的國王因無文字記載,只留下一個考古文化符號:“1號墓主”。而九黎之君仍稱蚩尤。

蒼璧禮天 黃琮禮地

良渚文化1號墓主已長眠九泉,可是,并不因為他的壽終正寢,而使其所創建的文化從此斷裂。

《文明史》在對良渚文化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后,有一段結語說:“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獸面紋形象以及各種玉制禮器如琮、璧等,很可能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可是,中國歷史教科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黃帝始祖——殷商文字——周的禮制——秦的統一——漢的興盛。這是貫穿在中華文明史,亦即漢文化史上的一條主線,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正宗。歷史留給國人的記憶,都是客觀存在,毋庸置疑,但有缺環。而今良渚文化的發現,并已為商、周所吸收,而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那缺環就給補上了。

《文明史》所說為商、周吸收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禮器”,其中有玉制的琮、璧等。而琮和璧,乃是良渚玉文化中的典型器。商、周屬于青銅時代,以銅器為其文化的重要標志。但亦有玉器。其器型也有琮和璧;周代不僅有玉琮和玉璧,甚且將琮和璧作為禮儀的重器。

良渚玉琮的典型器為方柱圓孔形,玉璧的典型器為塊狀圓形圓孔,商、周常見的玉琮和玉璧,其造型,與良渚玉器的琮和璧,是一致的;在用途上,商、周和良渚時期也都是用作禮器。而在時間上,良渚先出,當是源;商周繼后,應為流??梢姸咧g,有著承先啟后的淵源關系。沒有良渚玉文化開創在先,也就沒有商周的后繼傳承。

文化的吸收和傳承,并非原樣照搬,而是根據自身的認識和需要。蚩尤族是重琮輕璧的,到了商、周卻反過來,重璧,并將其與琮并列而且排在首位。《周禮·春官·大宗伯》規定:“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墩f文》對玉的釋義為:“石之美者,有玉德”。孔老夫子又言道:“君子以玉比于德”,復將玉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而成為國人的道德規范,商周將良渚玉文化的吸收,遂納入華夏并與紅山文化融匯成漢文化的巨流,并形成制度,世代傳承。

王既不再 鑄金鑄銀

商周對良渚文化的傳承,是為分流,即融入漢文化的一支。蚩尤雖然敗在黃帝的手下,但其雄風猶存。

蚩尤后裔苗族,雖經堯、舜、禹等歷代王朝多次征討,而流落西南(以下以清水江流域為例),成為弱勢族體,仍不甘示弱,復振作精神,重新安居立業。由于元氣大傷,王既不再,只能鑄金鑄銀。王,一字雙關。既指九黎之君,又為玉之古稱。蚩尤又已作古,仙化歸天(大自然)。清水江流域杉林覆蓋,已無玉可尋?!睹缱骞鸥琛房趥髯迨罚小斑\金運銀”一章,說的是苗族祖先將如蛋的天和地撐開以后,還不穩固,又用金子和銀子鑄造12根金柱和銀柱,將天支撐牢固。又用金子鑄造金太陽,用銀子鑄造銀月亮,于是白天有太陽照射,夜晚有月亮放光。人類才過上安詳的生活。

苗族口傳史,是經過洪水泛濫、逃難來到黔中大地以后,回憶古時候,并將現實與往古相比照而重現的印象。古與今交錯雜糅,往古的記憶比較模糊,而現實則清晰如鏡,給人們留下了遐想的空間。

考古工作報告稱,良渚古玉使用的透閃石是就地取材。《苗族古歌》在回憶“運金運銀”的時候,是從東方將金和銀運到西方來的。東方即苗族原先的想象,西方是現今的新居。說明新居的黔中不產金和銀。而祖先蚩尤在東方創世時,并未出現金和銀,只有石和玉。或者經歷“夏禹宇宙期”的大難和“涿鹿大戰”的打擊,其后裔的記憶里已經淡忘了祖先蚩尤曾經制造過石器和玉器,或者把金和銀當成了石和玉,而將其留在口傳的古歌里了。

不管怎么說,苗族來到黔中以后,確乎鑄金鑄銀,亦如蚩尤之在長江磨石琢玉,或者說,用金和銀取代了石和玉。按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由石器而銅器而鐵器,也是順乎時代潮流的。從中不難發現其與良渚文化不無承續關系。最為顯著的標志,就是手工業工具和玉器,其后裔苗族在清水江流域運用熟練的手工業鑄造農耕工具和銀器。兩地之所作,雖然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但都是生產生活之所需,只是其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罷了。而苗族所造之器,既可在良渚文化中找到其對應的痕跡,又有所發展和超越。

清水江一帶,苗族鐵匠爐火焰常青,其所打造的斧頭、柴刀之類的工具,不僅在器型上與良渚文化的石斧、石刀相仿,而且更加鋒利。這難免沒有巧合的成分。但作為蚩尤后裔之作,稱其為異地的傳承和發展,則非言過其實。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清咸同年間,朝廷用兵強化苗疆(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區)的時候,苗族不甘屈從,于是拿起自制的斧頭、鐮刀,以及攆山的火藥槍奮起反抗,與清軍廝殺,再現蚩尤當年在涿鹿大戰中的“兵主”、“戰神”雄風,恍若蚩尤再世。

苗族還有一件寶,就是銅鼓。傳說是由釜演變而來的。先是在征戰中作為激勵苗軍奮勇拼搏的鼓點,平常又成為樂器,并與蘆笙配合,給祭祀和娛樂助興。

至于銀器,與良渚文化的玉器相比對,那就猶如同一母系脫胎出來的異質(材)作品。

據楊正文著《苗族服飾》(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的考察,“銀飾在苗族服飾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女盛裝,銀飾成為必不可少的配件。苗族銀飾不論從品種數量、造型風格,還是制作工藝上講,在中國服飾中也是十分突出的?!辈⒁郧瓥|南“革一式”為例,舉其要者為:頭部裝飾有簪子、銀角、銀冠、耳墜、耳環,胸部銀飾有麻花項圈(扭絲項圈)2只,戒指項圈1只,壓絲項圈(淺泡)1只,扁平雕龍銀圍披(勛泡)1只,銀鏈1條,雕花壓領1個;衣飾銀片60片;手部銀飾有六方手鐲、竹節手鐲、扁手鐲、四方戒指、空心戒指、空心雕花手鐲、馬鞍(形)戒指等,全身銀飾重達300余兩。而“施洞式”銀飾,全套總計竟達30件。這與良渚文化玉器30多個品種相比,也不相上下。

如果說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男子所佩戴,那么,黔中苗族服飾幾乎皆為女子所享有,故而在造型上各有特色。但苗族婦女所戴的銀冠,其造型與良渚文化象征權威的琮王神面紋卻出奇地相似。琮王神人所戴的羽冠,按《古玉之美》的描繪稱:“羽冠由22組作放射狀的羽翎組成”,而清水江苗姑們戴的銀冠,也是羽狀放射紋裝飾,只是苗族用的是18條銀片組成。如此巧合,難道是偶然的么?兩相對應,其在藝術上豈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二者的功能各有不同罷了。良渚文化琮王為其族的禮器,由部落聯盟首領擁有,苗族銀冠則為女子們的盛裝飾品。而羽翎都是以鳥羽為其摹本,始祖蚩尤創立于先,苗族傳承在后,說明其后裔并未忘記其始祖蚩尤是崇拜鳥的氏族。

如果可以說銀飾是良渚玉的異質作品,那么,服裝似乎也應有其源頭。良渚遺址發現絲織品和麻織品,卻不見服裝遺物,可能墳墓埋藏的時間久遠,已經朽毀無存。但可以肯定的是,蚩尤族人在良渚文化時代,是穿著絲或麻制作的服裝的。只是不知其樣式罷了。也許在苗族的服裝上留下了些許當年蚩尤族穿著的影子,以其微妙而不為人所察見。但從苗族服裝所繡的紋飾,可以找到與良渚文化玉形相類比的圖案。如苗族挑花圖案上的魚紋,而良渚玉器中有一件玉魚,前者是繡在布上的,后者是玉琢成的,盡管其載體有所不同,紋飾繁簡各異,但二者都是以魚為摹本的仿生作品。僅從仿生這一點來說,也是蚩尤首創于先,苗族追隨于后。玉魚造型簡樸,略顯古風;而苗族挑花,則以精細巧作勝出。

良渚文化時代,蚩尤族以玉事神,而清水江無玉可用,苗族祭祖以牛為犧牲,俗稱“吃牯臟”。每13年輪回一次,極為神圣莊嚴。也有以魚為犧牲的,為求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但因殺牛耗費太大,有的地方改為“蘆笙會”,每年一次,于春季舉行。無論殺牛祭祖,抑或蘆笙會,其儀式,都要以“笙歌鼓舞”助興。而蘆笙會,則以吹笙踩鼓為主題。男的吹笙,女的伴舞。伴舞之女,身著盛裝,是蘆笙塘中最為耀眼的星星。

一場蘆笙會,匯集一個族支的族人于一塘。每一家的成年婦女,都要將自己所有好的服裝和銀飾佩戴于身,一個個跟隨蘆笙手,踩著鼓聲的點子慢步起舞。銀光閃爍,花團錦簇,響鈴叮當,猶如天女下凡。由于族支不同,起落的時間有異,整個清水江流域春風蕩漾之時,此伏彼起,隨處都是笙歌鼓舞,一派鬧春的氣象,紅紅火火。

土源考察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濕地資源;調查分析;管理建議;蘭坪

中圖分類號:X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1503

1引言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被稱為全球三大自然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被喻為“地球之腎”,濕地在凈化水質、保持水土、蓄水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顯著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災、控制污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蘭坪縣)屬青藏高原東南部,境內地形地貌多樣,主要山系有碧羅雪山、云嶺、雪邦山、老君山,瀾滄江自北向南縱貫全縣,濕地資源類型豐富。通過濕地資源調查,進一步摸清全縣濕地資源分布狀況、生態環境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對濕地資源客觀地分析和評價,為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決策依據。

2 基本概況

2.1自然概況

蘭坪縣位于三江并流中部縱谷區,屬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的云嶺山系。地理座標介于東經98° 58′23″~99°38′34″,北緯26°06′39″~27°04′52″之間,其北連迪慶州維西縣、東接大理州劍川縣、南鄰大理州云龍縣、西與本州福貢瀘水相通,是瀾滄江的重要集水區。

蘭坪縣河流眾多,但均屬瀾滄江水系,且呈羽狀排列。除通甸河、江河、基獨河等一級支流外,其它均不超過35km。主要湖泊集中在碧羅雪山一線,面積在4hm2以上的有24塊之多。

2.2社會經濟狀況

蘭坪是云南29個民族自治縣之一,同時也是一個集貧困、民族、山區、邊疆、生態脆弱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201334萬元,人均生產總值9939元/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973元。

由于受自然和歷史諸多因素影響,地區社會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后,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為蘭坪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總體上看,全縣的經濟發展基礎仍然薄弱,主要經濟指標低于全省平均值。

3調查內容和方法

3.1調查內容

全縣境內面積在4hm2以上湖泊、沼澤、庫塘、養殖場濕地,寬度10m以上、長度5km以上河流、水渠,全縣人工水田等濕地,對全縣所有符合調查范圍且面積在4hm2以上濕地進行補充調查,對云嶺保護區一線符合調查范圍的4hm2以上各類濕地進行重點調查。

3.2調查區劃

全縣根據濕地類型劃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4類,河流濕地主要以永久性河流為主,湖泊濕地以永久性淡水湖為重點,沼澤濕地主要有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人工濕地有水渠、庫塘、水田等。

3.3調查方法

全縣濕地調查分為一般調查和重點調查兩種方式。一般調查是指對所有符合調查范圍要求的濕地斑塊進行面積、濕地類型、分布、植被類型,主要優勢植物和保護管理狀況等內容的調查。重點調查是指對云嶺自然保護區和瀾滄江蘭坪段的重要濕地進行的詳細的調查。

一般調查的河流和水渠按《云南省濕地地區名錄》在省、州、縣調查隊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對于跨鄉鎮界河流和斑塊應當積極溝通,按就近便利原則進行調查,跨縣、州界河流以河流中心點為界進行調查,跨縣、州濕地斑塊以斑塊所占比例進行舍取(以行政界為界,所占比例超過50%的由本縣調查,低于50%的則不予調查)。

調查采用濕地遙感技術加實地補充調查相結合的辦法完成,選取河流源頭和叉河設置調查點,野外調查濕地型、面積、分布(行政區、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所屬流域、水源補給狀況、植被類型及面積、主要優勢植物種、群系組成、植被面積、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河流濕地的河流級別等。

參考文獻:

[1]蘭坪縣林業局.蘭坪縣林業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土源考察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泵站;運行;管理; 問題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水資源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它的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先后出臺了水資源調度及綜合利用、水土保持、按用途優化用水及海水淡化等方針政策,并以此來解決日益嚴重的水危機問題。

泵站――水的唯一人工動力來源,作為重要的水利工程措施,它在水資源的合理調度和管理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泵站在防洪、排澇和抗旱減災,以及工農業用水和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泵站也是耗能大戶,節能和節水問題一樣重要。因此,泵站的經濟運行和優化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泵站工程的發展狀況

泵站是解決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當今三大水資源問題的有效水利工程措施之一。它們承擔著區域性的防洪、除澇、灌溉、調水和供水的重任,主要用于農田排灌、城市給排水以及跨流域調水等。泵站與其它水利建筑物不同,它無需修建擋水和引水建筑物,對資源和環境無影響,受水源、地形、地質等條件的影響較小,且具有投資省、成本低、工期短、見效快、靈活機動等優點。但是,泵站運行要耗能,設備維護和更新費用。盡管如此,許多國家還是把泵站工程建設列為優先考慮的重點,他們的發展速度較快,技術更先進,管理更完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二、國外泵站的運行、管理及自動化

國外泵站在運行、管理方面自動化程度高,監控系統完善。這樣,既提高了泵站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又節約了人力資源,為工程的維護提供了可靠依據。

三、國外泵站技術和管理制度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國外泵站技術裝備好、自動化程度高

國外水泵的性能指標明顯優于國內,機組的結構、配套和傳動方式也豐富多彩。國外大型水泵生產企業制造出來的泵,一般具有轉速高、體積小、重量輕等優點,其流量是我國同口徑水泵流量的1.5-2倍。另外,采用齒輪傳動,可以大幅度地減小電動機的體積和重量。如果將這種泵改用我國的直接傳動,其電機直徑將由原來的1.2m增加到6.1m,重量由15噸增加到49噸。由此可見,國外機組的高速化,不僅使機組的體積減小、重量變輕,而且還使廠房和土建投資大幅度降低,特別是考慮不同機組的裝置形式(立、臥、斜式)對泵房結構的影響后,這種效果更明顯。

國外水利工程建設,十分注意嚴把質量關。水泵廠的設計人員對泵站的運行管理非常熟悉,他們與泵站管理單位在設計、生產、制造、試驗、安裝、調試、運行和檢修等各個環節上配合默契,協調一致。水泵的內外表面平整光滑,葉片鋁青銅表面加工光潔度高。這樣就確保了水泵符合泵站的使用要求,不僅效率高,空化性能好,而且大大地延長了水泵的使用壽命,減少了事故的發生。

國外泵站的自動化程度較高,對泵站運行的各種指標、長期跟蹤、監測和記錄,隨時發現問題可隨時加以解決。同時,記錄下來的數據也將成為水泵開發和性能完善的依據。另外,自動化大大減少了事故的發生,也減少了泵站的管理工作人員。如美國,幾十公里的輸水干線上,只有幾個工作人員。國內泵站一般建于六七十年代,設備陳舊,自動化程度低,往往采用經驗管理和定期大修的辦法。這樣,大大地影響了泵站經濟,增加了管理開支,造成經濟上不必要的損失。

2、國外泵站運行管理人員少、素質好、社會分工嚴密

國外泵站運行管理人員只相當于我國的1/10,而運行管理有條不紊,長期保持正常運轉。以荷蘭為例,事實上,STORK泵廠負責核心部件的生產和總裝,泵站的管理人員只負責值班運行、小規模的檢修和大規模的檢查,而大規模的檢修則由泵廠完成,甚至于清潔衛生工作都由專業人員承包,更沒有沉重的行政包袱。這些社會分工與協作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鑒學習。

國外泵站一般采用懂專業、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在泵站運行中,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能正確地處理突發事件。而國內許多泵站管理人員素質差,專業技能低,地方保護嚴重,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新技術的引用,導致泵站運行管理水平相當落后。

3、國外十分注重工程的維護和保養、運行管理費用充足

國外泵站的清潔工作做得好,一般都配有清污、清淤機械,它是保證泵站安全運行、節能、減少水泵磨損、延長機組壽命必不可少的泵站設備。但國內泵站的水泵工作環境差,設施不配套,很多泵站都沒有配置清污機械,已設置的也不好用,問題在于關鍵技術不太掌握,資金投入也不足。

在費用方面,國外泵站以受益者支付或國家撥款等方式獲得充足的資金,有條件、有能力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改造、維修和擴建。而我國泵站建設資金短缺,且許多泵站主體工程在一次性投資建成后,工程配套滯后,續建費用少,這樣就使一部分泵站相關設備長期不配套,工程遲遲達不到設計效益。

土源考察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綠色產品

一、綠色貿易壁壘理論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從廣義講,綠色貿易壁壘指的是一個國家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為理由和目標,為限制外國商品進口所設置的貿易障礙。從狹義上說,綠色貿易壁壘實際上是一種市場準入的障礙,是指進口方通過制訂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復雜的衛生檢疫制度或采用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國商品的進口。

2、綠色貿易壁壘的基本類型

綠色貿易壁壘的內容比較廣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1)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技術標準是通過立法手段制訂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不符合環保技術標準的產品進口,對貿易實施限制。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制訂的,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可以達到的,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拒在發達國家之外。

(2)綠色環境標志。綠色環境標志是一種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是由一國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頒發的,用來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從而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品結構采用清潔的工藝。

(3)綠色包裝制度?!熬G色包裝”也稱環境之友包裝或生態包裝。綠色包裝一般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復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裝。

(4)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各種檢疫措施不僅極為嚴格,而且繁瑣復雜?;诒Wo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訂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由于各國環境和技術標準的指標水平和檢驗方法不同,以及對檢驗指標設計的任意性,而使環境和技術標準可能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5)綠色補貼。它是指一種將資源環境費用內在化以降低外部經濟效果使成本與效益盡可能在生產和經營者身上得到統一的一種手段。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成本之內,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還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實施條件

(1)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

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其他非關稅壁壘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現內容上具有合理性。貿易保護主義者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以保護人類、動物的生命或保護環境與資源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也迎合了綠色消費的需要,以達到其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

第二,保護對象上具有廣泛性。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廣泛的保護傾向,不僅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且對產品從生產前的設計一直到消費后的最終處理都有限制。近年來還從產品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勢。

第三,保護方式上具有隱蔽性。一些國家對某些商品質量、規格、性能和安全等規定了極為嚴格、繁瑣和特殊的標準,檢驗手續繁瑣復雜,而且經常變化,使外國商品難以對付和適應。其目的是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使出口方難以預見其內容及變化而難以對付和適應,但又不易產生貿易摩擦。

第四,制訂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數非關稅壁壘不是通過公開立法來加以規定和實施,而國際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則有相應的法律為依據,如1994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簡稱SPS協議),同時,各國還制訂有本國關注的一些法規,如1989年美國實施的609條款。

第五,動態性。發達國家所制訂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會隨著其貿易伙伴經濟和技術水平的進步而調整,從而使得綠色貿易壁壘出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如近年來,日本對進口大米檢驗的量化指標已經從1993年的20多項增加到2000年的104項。有些國家規定,當某種具有綠色標志的產品在其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096時,該國對其環境標志的要求就會做出提高的調整。

(2)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條件

綠色貿易壁壘這種貿易保護措施,雖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具有實施壁壘的條件。到目前為止,實施壁壘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如歐盟、日本、美國,而受影響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這主要是因為:

①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通過規定高藥殘標準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如歐盟對氯霉素殘留量的標準規定為0.2——0.3ug/kg,這個標準不僅是我國就是歐盟本身也很難達到標準。

②實施綠色貿易壁壘要具有完善的檢測體系。僅有高藥殘標準是不夠的,必須輔以先進的檢測設備、檢測技術以及高素質的檢測人員。具有先進的檢測技術、設備可以增加應檢農藥的種類,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標準,這樣就可以對低檢測水平的國家形成壁壘。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我國己經具備相當的農產品競爭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產品、水產品、茶葉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條件為我國擴大出口、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陽光燦爛,作為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首當其沖,頻頻受挫。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額一年比一年高,但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一直低于出口總增長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以外,農產品出口屢遭國外綠色貿易壁壘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歐盟成員國相繼停止從我國進口禽肉和部分水產。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按歐盟法規進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歐盟獸醫代表團的考察。代表團考察報告對我國的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歐盟只做出了恢復從我國3家工廠進口兔肉的決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歐盟獸醫代表團先后三次來華考察。2000年5月,歐方公布決議,認可我國山東、上??梢詫ζ涑隹谇萑?,但未批準我國加工廠注冊。2001年歐方專家來華考察我國動物及動物源性產品殘留物質監控體系,隨后向歐委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我國殘留監控體系的片面的、不切實際的考察報告,導致我國凍雞出口下降了41%,保鮮蔬菜和暫時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和29%。

近年來,許多進口國更是加大了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測、檢疫力度,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2002年日本對我國青島的肉雞產品檢疫項目增加了10個指標,對蔬菜農藥殘留化驗檢測項目,由入世前的4項增加到46項;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的檢測僅農藥殘留的檢測指標最高時就達200多項;歐盟對我國茶葉的檢測項目從過去的6種農藥殘留檢測增加到62種;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美國以擔心輸入病蟲害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進口中國的人造圣誕樹等人工木制裝飾品,僅此一項禁令將會影響中國對美國上億美元的出口。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分析

使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異常嚴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同時由于各種衛生、農藥標準也因耕作方式不當而常常不合格,從而使中國成為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大國。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內原因分析

①我國環保意識淡薄,缺乏綠色經濟觀念。我國在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盡管農作物的產量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致使農業的污染也日趨嚴重。工農業造成的19各種污染,通過周圍的環境(土壤、水等)作用于農作物,使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問題蔬菜、問題糧食”的產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設施落后,導致食品后續污染問題嚴重,造成食品生產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續污染依然存在的狀況。然而,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環境標志制度,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推出ISO14000標準認證,其環境管理體系成為世界各國企業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跳板,但我國企業并沒有作出積極的反應。

②我國環境標準過低,農業生產企業認證能力薄弱。環境標準是有關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各種標準的總稱。在我國已有的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準嚴重缺乏。此外,國外標準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準制定卻相對滯后,周期也長,沒有嚴格的標準制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需要獲得國際上公認的和特定進口國家的綠色認證,一些企業擔心認證會降低價格競爭能力,造成認證不積極,普遍存在僥幸的心理。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要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使一些企業望而生畏。

③農產品檢疫系統不健全。從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園劣質月餅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蘇丹紅一號”等事件,“蘇丹紅一號”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禁了,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國家關注食品安全之際,我國的衛生檢疫系統卻還形同虛設,更為可氣的是,還有一部分官員在開綠燈,使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不高而導致農產品受阻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因此中國的檢疫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④環保法律規范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正是由于我國法律中有關農產品各種標準的規范不健全,才使發達國家常常鉆我國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國引進外資、進口等環節中的環境條款還不完善,對國外進口產品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嚴,對外國產品和污染密集型企業的進入管制較為寬松。且在事實上,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際原因分析

①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強烈。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態價值觀被廣泛接受,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衛生食品安全日益關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嚴格,“綠色”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的代言。這促使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滿足國內居民的綠色需求,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為此,發達國家政府便在國內推行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消費,實施綠色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約束和限制國外未達到本國或國際環境標準的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②將同一標準使用在處于經濟與科技發展不同階段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于技術壟斷地位,同時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它們制定了眾多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環境標志,是想利用生產和銷售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科技和相關服務,控制未來的世界市場。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極為迫切的經濟增長甚至是溫飽問題,在環保領域的缺口較大,它們既無雄厚的資金,又無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環保水平尚處于初始階段,在短期內缺乏實施同一環境標準的能力。而在兩個發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階段適用同一標準,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環保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導致發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之外,極大的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國應對農產品出口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1、強化國民綠色經濟意識,完善國內環保法規

(1)加大傳媒宣傳環保的力度。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將是綠色經濟,政府應呼吁提高國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環境意識化為公眾自覺的環境行為,因而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使其知曉我國經濟的“綠化”是一項公益事業,受益的應是整個國家和每一個公民。同時,政府要注重發揮職能指導作用,提倡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貿易、綠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既可從根本上沖破綠色貿易壁壘,又可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適應全球一體化浪潮,并與國際貿易體系接軌。

(2)制定和完善國內相應的環保法規。在國內立法方面,應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加環保水平的距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處理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件時,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法和國內環境法往往倍受重視。從已處理的貿易與環境爭端的一些案例的裁決來看,只要引用的國內環保法律規定準確、有權威性,維護環境利益的一方往往勝訴,而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一方則往往敗訴。因此,必須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

2、改善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環境

(1)整治農業環境,治理農業污染。主要是加強對農業環境、漁業水域、草原牧區、特別是土壤環境的監測。一是要定點、定期對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開展例行監測;二是開展對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周圍等重點區域土壤環境例行監測;三是定期對重要水源進行常規性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環境受污染損失狀況,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調整產業結構(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種植花草等),進行植物修復。

(2)控制農業水源污染,解決湖泊、大中型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首先要糾正或扭轉偏施、重施氮肥的習慣,推廣節氮施肥技術。調整肥料結構,實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發展多元高效肥,推廣專用復合肥,積極推行有機無機肥配套施肥體系,同時應加強改善生態環境的新技術的研究。其次,要推進有機肥工程,以減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種形式使秸稈還田,集中處理加工畜禽養殖基地的雞糞、豬糞等使之成為商品有機肥料。結合疏浚河道開發利用豐富的河泥資源,大力開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時實施河湖岸植樹,減少水土流失。

(3)加強對農業環境科學的研究。政府應增加農業環??萍嫉耐度爰訌娹r業保護宣傳培訓,提高各級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增加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環境保護技術模式,引導農業結構合理化,逐步建立起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結構體系,努力做到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產品無害化。

3、實施扶持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

(1)制定綠色產業傾斜政策。一是要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在一定時期內,對綠色產業企業可以減征或免征增值稅,對企業新開發的綠色產品也可以緩征所得稅。二是要對綠色產業企業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上實行優惠,鼓勵其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三是要在工商注冊上對綠色產業企業給予照顧,并賦予一些規模較大的綠色產業企業以出口經營自。

(2)建立農產品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大量事實表明,綠色貿易壁壘之所以能起到限制與障礙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不了解。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組成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可能在哪些國家遇到什么樣的綠色壁壘,提出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形成預警機制,以改變目前這種遇到壁壘就無所適從的狀況。

4、積極推行IS014000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014000系列國際標準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該標準以改善全球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為目標,涉及從原材料的開發生產到產品制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環節和活動。對于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因此,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保標準的要求,我國應制定和實施與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程序把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5、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

面對綠色貿易壁壘,開發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食品將有益于我國農產品出口、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體方法:

(1)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洜I。目前,我國出口的部分綠色農產品多為農戶零星生產,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難以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專業化生產、規?;洜I是必然選擇。只有企業聯合起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實力、實現規模效益,從而擴大經營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應考慮扶持一批綠色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和企業集團化效益??刹扇 肮?農戶”的組織形式或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公司+農場”,實現綠色農產品出口生產的規?;洜I。

(2)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具有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可以建立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利用科技成果優勢,實現綠色農業加工增值。

6、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工作、推廣綠色技術

農業標準化工作就是以農業科技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綠色技術轉化為標準,并加以監測、實施,使業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活動。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我國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要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企業自主研究和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生態技術,并將其大力推廣,使綠色技術上升為“農業標準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國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相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從而為我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理論》,龔關,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頁。

2.《貿易與環境》,趙玉煥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頁。

3.《如何應對貿易技術壁壘》,李志軍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頁。

4.《如何積極應對農業綠色貿易壁壘》,李一南著,中國財政,2006,年9月。

5.《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策》,余鵬著,世界經濟情況,2006年7月。

6.《我國出口農產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劉翠萍著,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年4月。

7.《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及其突破對策探析》,譚蓉娟著,特區經濟,2006年5月。

8.《如何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于寶蘋著,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6月。

9.《淺談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頓紅著,科教文匯,2007年6月。

10.《綠色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岳利鴻著,前沿,2007年5月。

土源考察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格局;生態功能分區;峨嵋峰

中圖分類號 X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1-0155-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6

自然保護區景觀開發利用不斷改變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由此產生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自然保護區內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使純自然景觀向自然―人工復合景觀面貌改變;道路等線狀人工景觀要素的建設分割了保護區內許多自然生物群落和種群,降低了自然景觀的連通性,提高了其破碎度,破壞了生物群落中內部種的生存環境;人文景觀的修建,促進了局部生態環境的退化和干擾廊道以及人工斑塊的擴大,引起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現較大的改變。因此,通過對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及其實證的研究,以期把自然保護的重點轉移到景觀尺度[1],優化自然保護管理方式,降低人為干擾進而達到對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環境加以高效保護的最終目的;對維持自然保護區景觀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功能,充實自然保護區研究理論,實現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概況和資料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福建省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植被和生物資源,是福建省重要的亞熱帶天然林區之一,地貌類型以中山為主,山間盆地呈串珠排列,海拔400 m-1 714 m;保護區為閩江的發源地之一,是泰寧縣西北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介于117°00′- 117°06′E,26°56′- 27°03′N,總面積5 41816 hm2,其中林地面積5 13720 hm2,占總面積的9481%。

12 資料來源

研究資料主要包括研究區1∶1萬地形圖、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1∶1萬林相圖、泰寧縣1∶5萬林相圖等相關圖件,福建省泰寧縣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考察報告等相關資料。其中1∶1萬地形圖、1∶1萬林相圖、泰寧縣1∶5萬林相圖、福建省泰寧縣峨嵋峰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綜合考察報告從泰寧縣林業局獲得;1∶1萬土地利用現狀圖從泰寧縣新橋鄉土地所獲得。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調查方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圖書館、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等,查閱國內外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全面地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2-11];通過實地調查廣泛收集研究區域(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護區)的背景資料和相關圖件。

22 景觀生態格局分析法

利用野外調查收集到的自然保護區的背景資料和相關圖件,在GIS軟件支持下,將自然保護區有關圖件數字化,并提取景觀斑塊信息,統計各類景觀斑塊的數量、面積和周長,運用景觀分維數、伸長指數、破碎度和景觀多樣性等對景觀生態格局進行分析。通過定量描述景觀生態格局與異質性分析景觀結構、功能,從而對景觀內在規律性進行分析和描述。

23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方法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模型為:Ai=Ki×(Mi+Ni) (i=1,2,3,…n,式中:i為第i評價單元,n為評價單元個數,Ai為第i評價單元適宜性等級值即阻力參數,Ki為第i評價單元的高程限制因子,Mi和Ni分別為第i評價單元的坡度等級和地表覆蓋類型)。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主要考慮通過多個限制因子量化圖層的空間疊加,為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功能分區提供科學依據。

陳傳明: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1期3 景觀生態格局分析

將研究區的相關圖件通過掃描變成柵格圖像,提取景觀類型、邊界、居民點、植被、道路、農田、河流等各層的信息,利用GIS軟件對所提取的信息進行跟蹤數字化,轉化為矢量數據。利用Excel軟件對有關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詳見表1)。

表1 峨嵋峰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指數

Tab.1 Structure indices of landscape in EMeiFeng nature reserve

景觀類型

Landscape type[]斑塊數(個)

Number of patches[]面積

(hm2)

Area[]周長

(km)

Perimeter[]分維數

Fractal dimension[]伸長指數

Elongation index[]破碎度

Degree of fragmentation[BHDG5.4mm]居民點景觀[]48[]2715[]1492[]1314 63[]2863 41[]1767 96[BHDW]農田景觀[]45[]18581[]553[]1320 98[]4056 87[]0242 18[BH]道路景觀[]2[]9303[]4792[]1366 63[]4968 27[]0021 5[BH]濕地景觀[]1[]1281[]239[]1087 15[]0667 76[]0078 06[BH]河流景觀[]4[]10889[]11201[]1473 32[]10734 03[]0036 73[BH]常綠闊葉林景觀[]17[]55408[]4765[]1208 86[]2024 31[]0030 68[BH]落葉闊葉林景觀[]3[]9714[]835[]1108 87[]0847 2[]0030 88[BH]針闊混交林景觀[]21[]1 78402[]10599[]1219 96[]2509 37[]0011 77[BH]暖性針葉林景觀[]30[]72048[]7023[]1237 88[]2616 45[]0041 64[BH]溫性針葉林景觀[]17[]55471[]4924[]1212 99[]2090 67[]0030 65[BH]草甸景觀[]2[]3096[]585[]1152 87[]1051 37[]0064 6[BH]山地灌叢景觀[]7[]4625[]933[]1188 97[]1371 91[]0151 35[BH]竹林景觀[]41[]1 20283[]1088[]1252 67[]3137 09[]0034 09[BH]合計[]238[]5 41816[]63798[]1345 45[]8667 24[]0043 93[BG)F]31 景觀總體特征分析

從景觀的斑塊數量分布及百分比來看,研究區內各個景觀所擁有的斑塊數不均勻,存在2種情況:一是斑塊數與景觀類型面積相對應,面積大,斑塊數也多,如針闊混交林、竹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等;面積小斑塊數也少,如濕地、草甸等;二是景觀類型面積小,而斑塊數較多,如居民點、農田等。從景觀類型的面積、周長分布看,針闊混交林、竹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景觀是研究區的主導景觀類型,其面積之和為4 81612 hm2,占總面積的8889%;周長之和為38191 km,占總周長的5986%;各景觀類型擁有的面積、周長極不均衡,景觀類型的周長分布與面積分布相一致。研究區以森林景觀為主,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發揮森林生態功能與價值對于研究區景觀生態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區內的居民點和農田景觀斑塊數量多,面積小,景觀分散,在景觀生態開發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為因素的影響,采取居民點外遷、退耕還林等措施。

32 景觀分維數和伸長指數分析

研究區內的河流、道路、農田、居民點景觀的分維數大,說明這些景觀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大;濕地、落葉闊葉林景觀的分維數??;常綠闊葉林、溫性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暖性針葉林、竹林景觀的分維數在123左右;草甸、山地灌叢景觀的分維數在116左右。研究區內的伸長指數分析的結果與分維數基本相似,表明景觀斑塊形狀的復雜程度與景觀所受到的人為干預程度有密切關系。由于受到人類的干擾,研究區內的森林景觀出現一定程度的不連續性,在景觀生態開發中,通過構建大型的森林景觀斑塊,保證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發揮森林景觀在研究區中的生態功能作用。

33 景觀破碎度分析

景觀破碎度是指景觀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它直接影響自然保護區內物種的繁殖、擴散、遷移和保護,景觀破碎度的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強度的空間分布是相似的。研究區內的居民點景觀破碎度最大,農田、山地灌叢景觀破碎度較大,針闊混交林景觀的破碎度最小,說明人類活動強度越大的地方,景觀破碎程度越大。采取居民點外遷、對農田等景觀進行優化配置措施,達到減少景觀破碎化,提高景觀的價值。

34 景觀多樣性分析

景觀的類型多樣性是景觀異質性的度量,決定了景觀空間格局和斑塊的多樣性。景觀的類型多樣性包括類型面積的多樣性、類型周長的多樣性和類型斑塊數的多樣性三個方面,峨嵋峰自然保護區景觀的類型面積多樣性指數為0817 25,類型斑塊數多樣性指數為0922 34,類型周長多樣性指數為0962 58。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景觀改造和利用,增加研究區的景觀多樣性。

4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

41 確定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限制因子

研究區地處閩西北內陸山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植被與景觀生態系統中所有過程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植被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林地是動物的棲息地、當地特有物種的源地和保護地,所以,植被特別是林地成為研究區極其重要的保障因素。研究區的地形和地表覆被類型是影響其景觀分異和變化的兩個基本因素,它們不僅控制著土壤的發育、水文狀況的分異,而且決定著土地利用的空間分異。為保障研究區的特有物種,可采用維護與優化其原生生境要素即景觀要素的手段來進行間接保護,可著重從影響研究區植被景觀的因子入手,通過適宜性評價來識別出研究區發展和保護林地的關鍵地段,獲得景觀生態功能區劃的依據。

為識別研究區發展林地的關鍵地段,以高程、坡度和地表覆蓋類型為指標對其進行發展和保護林地的適宜性評價。隨著山地海拔的增加,引起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呈現出較有規律的垂直分布,高程是植被發展的重要因子,坡度影響土層的厚薄和植被的發展,土地覆被類型較為直觀地反映了林地發展的適應性程度。研究區海拔在400-1 714 m,居民點集中在500-900 m,溝谷洼地集中在500 m以下,農田集中在500-900 m,據此,同時參照泰寧縣土地適宜性評價因素分級指標的選取,并考慮研究區地貌組合的完整性,將研究區景觀分級如下:按高程分為>900 m、500-900 m、<500 m;按坡度分為<15°、15°-25°、25°-35°、>35°;覆被類型主要以前面的景觀分類為基礎,同時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現狀、林業基本類型和林相圖等,做適當的修正歸并處理,參加評價的類型為林地(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暖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竹林等)、農田(旱地、水田)、水體(河流、湖泊、坑塘、水庫、濕地)和建設用地(居住點、交通)、山地灌叢、草地等。

42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原則

根據以上適宜性評價的限制因子的分析和確定,結合研究區的實際,評價原則主要有:①由于研究區的地貌以中低山為主,高海拔的山地較低海拔地區及溝谷地帶具有較高發展林地的優先級;②隨坡度的增大,發展林地的優先級增加;③現有林地作為主要的保護對象應作為發展林地的優先地段;④緩坡耕地,尤其是低海拔地區的緩坡耕地,應作為基本農田加以保護[12]。

43 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的過程

對研究區的1∶1萬地形圖進行數字化,得到數字化等高線圖層,把等高線圖在ARCGIS的3D模塊中通過線性內插建立研究區的TIN,再把TIN轉化為Grid,生成研究區的數字高程模塊(DEM),在此基礎上依據評價的限制因子和景觀分級標準,分別生成研究區景觀高程分級圖和坡度分級圖;將坡度分級圖和地表覆被類型圖(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疊加,生成以坡度和類型兩項指標為標識的空間單元;基于評價的原則,按發展林地的優先程度分別對每一個空間單元進行差別分析和類型歸并、排序,得到按優先級排序的空間單元;將合并后的圖層與高程分級圖以乘積的形式進行疊加,得到以發展林地的相對優先級為屬性的空間單元,以此優先級系數作為各評價單元的阻力參數,形成景現阻力表面。

5 景觀生態功能分區

51 “源地”的確定和景觀耗費表面的建立

研究區中的山高坡陡的地段,是河流的發源地,是景現中涵養水源的關鍵地段,這些地段開發利用難度大,受人為干擾的影響較小,自然植被保存相對較好,擁有豐富的本地物種和稀有物種,是景現中物種流動的主要“源”和“匯”。研究區內以山地為主,在相對海拔較高且距離居民點和農耕地較遠的地帶,選擇一些面積較大的現存林地斑塊,特別是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的地帶性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作為研究區內景觀的“源”和“匯”,這些“源地”的保護將會對景現整體的水循環和野生動植物等的流動產生關鍵作用。

根據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得到的景觀阻力表面,借助ARC/INFO的空間擴散分析模塊,并采用公式ABi=min∑n[]i=1(Sk×Tk) (i=1,2,3,…n;k=1,2,3,…m;式中:ABi為第i單元到源地的最小耗費;n是景觀基本單元的總數;m為源地到第i單元所經過單元數;Sk是第k單元與源地的距離,Tk 是第k單元的阻力值),計算從“源地”到各景觀單元的最小耗費值,形成景觀耗費表面,以反映物種空間運動的趨勢和潛在可能性[13]。

52 景觀生態功能分區

根據研究區的實際和景觀耗費表面的分析,進行研究區的景觀生態功能分區。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內部景觀生態功能分區,有利于對景觀生態保護和生產活動進行管理,有利于對景觀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1)景觀生態保護核心區。為確保研究區大型植被斑塊的完整,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分區時先確定必要保護的景觀要素,構建出不可替代的基本景觀格局[14]。研究區最優先保護或建設的景觀格局是幾個水源涵養與本地物種保存所必須的大型自然斑塊――現有植被保護良好且離人們活動區有一定距離的自然地帶,即“源地”區,核心斑塊主要依據景觀耗費表面的“源地”區來選擇。該區面積1 77133 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269%。該區由于遠離人類活動的集中地帶,是本地物種的衍生源地、水景的水源涵養區,應以封山保護為主,僅供觀測研究,禁止任何形式的生產利用。

(2)景觀生態保護緩沖區。景觀生態緩沖區處于核心區的外側,保存著較完好的原生性植被生態系統,分布并棲息著眾多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該區面積2 87406 hm2,占總面積的5305%。該區與核心區在生物流交換和景觀連通性上息息相通,對維護核心區的生態整體性具有關鍵作用,可保護核心區的生態過程和自然演替,減少外界干擾帶來的沖擊。該區可在不破壞其群落環境的條件下,開展科學考察、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和標本采集等活動。

(3)景觀生態開發區。景觀生態開發區與核心區之間有緩沖區相隔,這里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一定的抗干擾能力,有較高的景觀耗費值,該區面積77277 hm2,占總面積的1426%。該區是探索景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不破壞原生性植被和有效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源的前提下,對景觀進行適度利用,從景觀生態保護角度,該區要協調好景觀保護和開發的關系,對各種經營活動的污染要嚴格控制和清理,各類交通工具應該使用環保型。

6 景觀生態化設計

61 景觀斑塊的設計

景觀生態開發區的景觀斑塊所對應的功能有景點、宿營地、服務設施等,景觀斑塊生態化設計構想為:①景點的選擇,要體現景觀資源特色,充分考慮景觀固有的結構及其功能,選擇那些具有獨特性、神奇性、有吸引力的景觀進行開發;景點的設計要注重同類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異類景觀的鑲嵌性和異質性。②宿營地、服務設施建筑的實體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進行生態化設計[15]。③景觀斑塊的空間設計是景觀生態開發區內必要的服務設施采取分散式的設計,使服務設施建筑與周圍景觀相協調,景觀生態開發區周邊消費場所采取集中式的設計,可共享服務基礎設施,緩解對研究區內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62 景觀廊道的設計

景觀生態開發區的廊道所對應的功能有河流、交通路徑路網及其兩側的林帶等,景觀廊道生態化設計構想為:①區間廊道的設計應該盡量使道路的過客量與環境容量相一致,道路施工盡量利用接近自然的無污染材料。②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進行,對生態敏感區應加強生態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通道,連接各景點的廊道長短要適宜。③景觀斑塊內廊道的設計充分利用林間小路、河岸等作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16]。④林帶的設計要求植物形態、色彩或質感有特殊的視覺效果,且最好由本地植物種類組成,并與作為保護對象的殘遺斑塊相近似,從而降低生境的孤立。

63 基質的設計

景觀生態開發區的基質所對應的功能為自然背景,包括針闊混交林、竹林和常綠闊葉林等,基質設計的構想為:①基質的設計應注重突出背景特色,營造綠色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和動植物資源。②基質作為背景具有普遍性,當其背景性消失而特征突出時,就變成新的景觀斑塊,基于斑塊和基質之間的遞變性,可通過合理的設計,構建新的景點。

7 討 論

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中所涉及的因素和指標很多,一些景觀生態格局分析指標(如孔隙度、邊界密度等)和景觀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如土壤質地、土層厚度等)未能給予考慮。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開發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有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深化:如景觀生態格局演變和生態過程與功能的關系的研究、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分析、3S技術結合運用、景觀生態評價(如景觀生態功能價值、景觀生態質量、景觀生態敏感性)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林鵬,張宜輝,楊志偉,等 自然保護區群網生態建設的幾點思考[J]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06,1(1):67-73 [Lin Peng,Zhang Yihui,Yang Zhiwei,et al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Reserve Network [J]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1):67-73 ]

[2]With K A,Cadaret S J,Davis C Movement Responses to Patch Structure in Experimental Fractal Landscapes [J] Ecology,1999,80(4):1340-1353

[3]Pearson S M,Turner M G,Drake J B Landscape Change and Habitat Availability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Highlands and Olympic Peninsula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9,9(4):1288-1304

[4]Antrop M,Brandt J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J] Landscape Ecology,2000,15(3):257-270

[5]Forman R T 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435-524

[6]Ruzicka M,Miklos L Basic Premis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In:Zoneveld L S,Forman R T T Changing Landscape: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M] 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0:233-260

[7]王兆杰,劉金福,洪偉,等 格氏栲自然保護區景觀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評價[J] 福建林學院學報,2007,27(1):30-34[Wang Zhaojie,Liu Jinfu,Hong Wei,et al Landscape Patterns and Fragmentation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2007,27(1):30-34 ]

[8]張明祥,董瑜 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瀕海濕地景觀變化及其管理對策研究[J] 地理科學,2002,22(1):119-122 [Zhang Mingxiang,Dong Yu Study on Changes of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in Shuangtaihekou Nature Reserve and Its Management Measur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2,22(1):119-122]

[9]程愛興,楊淑貞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景觀生態規劃與管理初步構想[J] 當代生態農業,2001,(3):43-46 [Cheng Aixing,Yang Shuzhen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Qingliangfeng Natural Reserve [J] Contemporary EcoAgri Culture,2001,(3):43-46 ]

[10]陳利頂,傅伯杰,劉雪華 自然保護區景觀結構設計與物種保護:以臥龍自然保護區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00,15(2):164-169 [Chen Lixiang,Fu Bojie,Liu Xuehua Landscape Pattern Design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Nature Reserve:Case Study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0,15(2):164-169 ]

[11]陳文波,肖篤寧,李秀珍 景觀空間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內容[J] 生態學報,2002,22(7):1135-1142 [Chen Wenbo,Xiao Duning,Li Xiuzhe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7):1135-1142]

[12]張惠遠,王仰麟 山地景觀生態規劃:以西南喀斯特地區為例[J] 山地學報,2000,18(5):445-452 [Zhang Huiyuan,Wang Yangli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2000,18(5):445-452 ]

[13]張惠遠,萬軍 GIS支持下的山地景觀生態優化途徑[J] 水土保持研究,1999,6(4):69-75 [Zhang Huiyuan,Wan Jun A Practical Approach of Ecological Optimizing of Mountain Landscape Based on GIS [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9,6(4):69-75 ]

[14]肖篤寧,高峻 農村景觀規劃與生態建設[J] 農村生態環境,2001,17(4):48-51 [Xiao Duning,Gao Jun Programming of R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J] Rural Ecoenvironment,2001,17(4):48-51 ]

[15]梁留科,曹新向 景觀生態學和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和管理[J] 熱帶地理,2003,23(3):289-293 [Liang Liuke,Cao Xinxia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 [J] Tropical Geography,2003,23(3):289-293 ]

[16]曹新向,瞿鴻模,韓志剛 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77-80,84 [Cao Xinxiang,Qu Hongmo,Han Zhigang Landscape Ecoplanning and Ecodesigning of Nature Reserve Tourism [J] Journal of Nanya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3,2(6):77-80,84 ]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Exploitation of Nature Reserve

CHEN Chuanm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水土保持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水土保持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广东省| 正镶白旗| 翼城县| 友谊县| 贞丰县| 曲松县| 灌云县| 宁波市| 宜州市| 黄大仙区| 淮安市| 托克托县| 沙湾县| 长治县| 鹿邑县| 武宁县| 屏南县| 留坝县| 凉城县| 集贤县| 嘉黎县| 两当县| 化德县| 渝北区| 上高县| 伊金霍洛旗| 鄂尔多斯市| 瓦房店市| 噶尔县| 淅川县| 资中县| 任丘市| 察哈| 鸡东县| 杂多县| 城市| 临夏县| 怀集县| 封开县|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