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影像診斷醫師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病例摘要
例1:男,42歲,以“腹痛待查3天”就診于某外院,B超診斷為膽囊結石,臨床診斷為膽囊炎,在本院手術治療,發現膽囊正常。
例2:男,65歲,間斷腰痛數年,加重1周就診。X線平片為脊柱正常,按急性腰肌勞損治療無效,行CT檢查,發現L4―S1多發性椎間盤突出。后行針灸和理療,臨床治愈出院。
例3:女,23歲,先天性閉鎖術后習慣性便秘20余年,腹部腫塊1周就診。B超共查3次,診斷為腸道糞塊潴留。某外院CT診斷為畸胎瘤,手術證實為結腸糞塊結石。
例4:男,57歲,膽囊切除術后13年,多次膽道感染住院治療,本次以“黃疸待查”就診。共在3家醫院B超檢查,1家診斷肝癌,2家診斷肝硬化,CT檢查診斷肝癌,肝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正常,手術發現硬化型膽管炎合并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臨床治愈出院。
例5:女,45歲,外傷后在某縣醫院脾臟切除術后4天,以“發熱待查”就診入院。先后4次B超檢查,發現實質性腫塊逐漸長大,腫塊直徑在2周內由2.5cm增大到6cm。手術切除后,做病理檢查為脾臟組織,術后在血液中發現瘧原蟲。出院診斷為瘧疾合并副脾腫大。
2 誤診原因分析
2.1 影像檢查技術人員誤診,臨床醫師盲從,致部分病例誤診誤治在B超常規檢查腹部臟器時,多采用仰臥位,膽囊周圍腸道積氣,腸道內氣體反射形成投影在膽囊內的偽像,有時酷似膽囊結石聲像。例1為B超誤診的假陽性,其原因便在于鑒別的方法。讓患者由仰臥轉動為左側位探查,由于腸道氣體隨改變而移動,氣體形成的膽囊結石偽像隨之消失,即可消除這種假陽性。
2.2 臨床醫師片面相信CT而否定B超在例3中,B超聲像顯示為腸道糞塊,具有一定特征性,診斷糞塊比較正確,經手術證實,B超診斷是正確的,CT診斷是錯的。臨床醫師更加相信CT檢查結果,給該患者實施了手術。分析其原因是臨床醫師對影像檢查的原理缺乏了解,殊不知CT檢查和其他影像檢查一樣,存在“同病異像”和“異病同像”的現象,存在假陽性的問題。
2.3 由于影像檢查的局限性,或病例的少見,導致難以避免的誤診在例4中,多次多種影像檢查(含B超、CT、血管造影)均未能做出正確診斷,這說明任何影像檢查都有其局限性。在例2中,因X線平片分辨力較差,不能發現椎間盤,而CT的分辨力遠高于X線平片,對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比較敏感。
2.4 醫師的知識面局限,不善于全面分析臨床資料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擇業方向;影響因素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of Medical Imaging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career
WANG Ke-ying,WANG Xiao-ke,WANG Run-chuan,PANG Xia
(School of Medical Imaging,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4,Jiangsu,China )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ct, nowadays,medical imaging students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for themself has become the key guarantee for a good future . In Xuzhou Medical College, our group let 154 students of Medical Imaging who ar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grade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After that we Analysis、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 on student's career choices .Basing on the analysis,we can give the most reasonable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about how and what they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our surve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Career dire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醫學影像學專業包括影像診斷和影像技術兩個專業方向,影像診斷專業以培養臨床診斷型醫生為人才培養目標;影像技術專業以培養既有醫學基礎知識,又有理工學知識的醫學影像工程與技術復合型人才為另一培養目標[1]。那么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將選擇哪種專業呢?影響其選擇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影響因素
1.1家庭因素與經濟因素 醫學生學習培養周期長,每年的學費、住宿費加上日常生活費,每年開支至少需12 000~15 000元;對于部分低收入家庭來說,是較重的經濟負擔。在發放的154份調查問卷中,因診斷未來收入前景好而選擇診斷專業的占36.92%,可以看出:家庭經濟因素對影像學生的專業選擇有著很大的影響。
1.2醫師資格證 對于基層規模較小的醫院,技術與診斷是不分工的,在較大的醫院,技師與診斷醫生分工明確。執業醫師法與職業醫師考試規定,一旦從事技術工作就無法再考取醫師資格證,不能做出作出獨立的診斷報告,這對于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影響很大。
1.3輻射因素 國家早期有關規定,有關放射性物質的工作為有害工種[2],不少醫院放射學工作有較高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齡,增加公休假期,給予合理的津貼等。但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了醫學生對放射防護安全性的擔憂,而選擇診斷醫師則無需擔憂此問題。
1.4就業壓力 在現有的醫學影像行業中,各醫院對診斷學生學歷要求逐漸變高,縣級醫院以上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同時傳統的醫學影像技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醫療檢查影像設備進行了大的更新,而目前的影像技師隊伍無法達到現代化與數字化的要求,故需充實新的高實力技師[4],大部分本科技術學生可以就職于較好醫院。在本次問卷調查中,選擇影像技術的有17名學生,其中70.83%是因技術就業率高影響其選擇的。
1.5考研熱潮 現今的就業壓力很大,診斷本科生大部分進入縣級醫院,許多學生對此不滿意,因此想通過繼續深造,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從而有個好的職業前景[4]。這就導致了"考研熱,隨大潮"現象的出現。在此次的調查結果中,由于考研因素而選擇影像診斷的占48.05。
由此看出,考研已經成為影響影像學生未來選擇方向中重要的一部分。選擇影像技術的學生,除去暫時沒有繼續深造的打算之外,就業壓力小,工作風險低以及就業率高也在他們選擇影像技術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建議與對策
2.1家庭經濟問題 對于因為家庭負擔重,暫時不能考研和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的醫學生,可以先選擇工作,有了經濟基礎后,再去完成自己理想。
2.2執業醫師資格證問題 有些人會認為,從事影像技術工作不能考醫師資格證表示著社會地位不夠高,但這只是個人對職業的看法不同,作為醫學生需認清自身情況,對自己做好綜合分析,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個專業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2.3輻射問題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射線的防護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鉛墻、鉛圍裙、鉛圍脖的制作,技術人員操作室與病人射片室的分離,以及每年對影像科室人員的體檢等放射防護措施的實施,可以很好保證影像工作人員的安全,因此輻射因素在影像學生專業選擇上影響越來越小。
2.4就業壓力問題 生活在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中,就業的競爭是無可避免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法則,醫生這個行業的競爭壓力更是高。所以作為醫學生更要提高自身素質、心理抗打擊能力,并積極投身到競爭中,刻苦專研醫學知識,提高自身競爭力。同時,影像專業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專長,千萬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影像學生可以選擇在醫院從事診斷或者技術工作,還可以去飛利浦等大型醫療器械公司,也可以從事其他行業。這樣可以大大緩解就業壓力。
2.5考研問題 許多醫學生在面臨畢業時,都會在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的問題上而糾結。其實,考研也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及自身能力理性選擇,切勿跟風,盡量做到考研就業兩手抓,以免錯失就業良機。
參考文獻:
[1]徐州醫學院醫學影像學院網站http:///WebSpecF/EnrolDetail.aspx?id=61996.
[2]吳佩巖.2007年,等衛生學校招生的瓶頸[J].衛生職業教育,2007(04).
【關鍵詞】 影像診斷; 專家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專家系統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逐步推廣。但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影像診斷方面,較完整的應用尚未見報道,現將筆者在這一方面做的一些嘗試介紹給大家,以供參考。
1 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專家系統的背景
專家系統的任務是應用人工智能日趨成熟的各種技術,將專家的知識和經驗以適當的形式存入計算機,利用類似專家的思維規則,對事例的原始數據進行邏輯或可能性的推理、演繹,并作出判斷和決策[1-2]。
醫療專家系統最早成功應用的實例,是1976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肖特列夫(Shortliff)等[3]開發的醫學專家系統MYCIN,這個系統后來被視為“專家系統的設計規范”。此后的近四十年間,尤其是最近十多年,在網絡互連技術、數據庫技術、程序設計技術等信息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專家系統技術的應用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診斷的準確性或特異性均較傳統診斷方法明顯提高[4-8]。
目前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內,專家系統在肺部結節定性、乳腺癌診斷及骨齡測定、骨腫瘤診斷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突破。
2 設計原理
專家系統是基于知識的系統。一個完整的醫學專家系統應由下列五個部分組成:數據庫、知識庫、推理機、解釋接口和知識獲取模塊。數據庫存放的是已確診病例的臨床和影像信息等數據集;知識庫是用來存儲已知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各種診斷信息數據以及各種診斷信息的發病概率;推理機是專家系統的思維機構,本質是一組程序,用來控制和協調整個系統,它通過輸入的數據,利用知識庫的原有知識按一定的推理策略解決所提出的問題;解釋接口是用戶與專家系統交互的環節,負責對推理給出必要的解釋,便于用戶了解推理過程,為用戶向系統學習提供方便;人機接口主要用來完成輸入輸出工作;學習系統就是知識獲取模塊,它為修改和擴充知識庫存的原有知識提供相應的手段,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人類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結合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教訓,程序設計者與臨床醫師間進行交流后可以通過學習系統來完成顱內疾病知識的完善和規則的修訂,并輸入知識庫中。
當系統診斷一個疑似患者時,就可以將該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影像信息通過人機接口輸入計算機,推理機將這些資料與知識庫當中的規則進行比對、匹配。處理的結果通過屏幕或打印系統提供給用戶。
2.1 知識庫的建立 系統各相關指標的設置是根據日常工作中,影像診斷醫師的常規觀察習慣,并結合各種CT征象在診斷中的權重來選取。主要有:發病部位(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小腦半球、腦干、基底節區、鞍區、橋小腦腳區、松果體區、側腦室、三腦室、四腦室、腦膜、脊髓、顱骨以及跨多部位等)、病灶形態(圓形、類圓形、不規則形)、占位效應(有、沒有)、平掃時病灶的密度(等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是否有鈣化(沒有、斑點狀、條片狀、完全鈣化)、囊變、壞死(沒有、小囊、大囊、多囊)、水腫(沒有、輕度、中度、重度)、腦積水(沒有、有)、強化程度(沒有、輕度、明顯)以及強化的特征(均勻、不均勻、厚環形、薄環形、開環形、壁結節強化等)、病灶境界(清楚、模糊)、病灶數量(單發,多發)等十二個CT征象,以及發病年齡、發熱、智力障礙、功能障礙、外傷史、疫區生活史等臨床指標信息,并建立每項影像特征的標準化選項。
根據各指標分別建立信息庫,信息庫包括每種疾病各指標的屬性值及發生概率。各指標發生概率的系統初始值以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概率為標準設置。在系統開始使用后,隨著每一條隨訪記錄的錄入,系統通過后臺的維護模塊將自動調整各指標的發生概率。
2.2 程序編寫 中樞神經系統影像診斷專家系統編程開發語言為VFP9.0,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為VFP9.0,操作系統為Windows。系統采用采用VFP9.0數據庫和SQL技術。為了確保信息采集的準確性,系統采用下拉式選項框方式進行信息采集。按照影像專家日常分析圖像的習慣,分步驟采集患者各種影像及臨床信息。通過SQL技術獲取符合上述特征的候選疾病,通過各參數在相關疾病的發病概率計算,得出可能的疾病,再結合關鍵性信息,得出最終的診斷結果,供影像診斷醫師參考,見圖1~2。
2.3 準確性驗證 采用三甲醫院有完整臨床和影像學資料并經病理證實的術前誤診病例共173例,包括腫瘤、感染、中毒、外傷、血管、先天性、變性、代謝、脫髓鞘、遺傳性病變等十大類疾病。測試方法:⑴由兩名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第一組)共同閱片,根據經驗進行討論并達成一致,作出診斷;⑵由一名副主任醫師(第二組)和一名住院醫師(第三組)分別將上述病例的相關信息輸入專家系統,記錄所得結果。并分別對第一組與第二組 ,第二組與第三組進行準確率統計。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三組結果分別進行兩組間 字2檢驗,以P<0.05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4 討論
4.1 臨床應用價值 醫療診斷是一項典型的專家任務。醫學專家必須具有特定領域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要培養一個醫學專家既需要時間,又花費巨大。因此,開發特定應用的計算機輔助醫療專家系統就成為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一個熱點課題。
醫療專家系統有許多吸引人的特征,如不像人類專家那樣會遺忘或退休,專家知識可以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得以永久保留并廣為推廣應用;專家系統的可靠性高;還可以綜合多個專家的知識和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輔助醫學診斷系統是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中應用的深化。利用專家系統技術來處理這些知識密集性的任務,可以將人們從重復和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富有創造性的工作。
國內專家系統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相對來說規模較小、水平較低,應用范圍也有限,這與我國計算機專業人員與醫生缺乏交流等因素有關。通過從事計算機研究的專家和醫學專家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跨學科的生物醫學工程人員的培養,相信專家系統必將在醫療領域得到更為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目前在醫學影像診斷領域內,在肺部結節、乳腺癌診斷及骨齡測定等領域有部分應用。顱內病變診斷方面,2009年復旦大學醫學院進行了基于模糊集的腦膠質瘤分級自動診斷方面的研究。1999年,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開發了鞍區及鞍上腫瘤計算機輔助MR影像診斷軟件。而較為完整和全面的神經系統方面的專家系統,目前國內外文獻均未見報道。
由于專家數量相對于患者數量以及醫療機構的數量仍然是明顯偏少的,不少中、小型及偏遠地區醫院的醫生或者經驗不夠豐富的年輕醫生的誤診率偏高。本系統的實現與應用將有助于改善這種情況。
在本項目的數據測試中,未使用專家系統輔助診斷的準確率為37.57%(65/173),與文獻[14]報道類似。這與大多數人的認識有很大差異,主要是因為測試中,僅以第一診斷作為判斷準確率的依據,與日常工作中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有所不同;另外,也與測試病例均為誤診病例有關。使用輔助診斷的兩組的準確率分別為第二組63.01%(109/173)和第三組46.89%(81/173)。兩組的準確率均較未使用軟件輔助診斷的準確率高,其中第二組與第一組、第三組之間具有顯著性意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系統通過逐步提問,引導醫生全面、仔細閱片,通過及時反饋可能結果,可以拓展年輕醫生的思路,對于提高基層醫院和廣大低年資醫師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水平有很大幫助。
4.2 關于推理機的設計 傳統的醫學診斷專家系統一般采用概率統計法,為解決醫學活動中的不確定性知識,近來又發展出基于二元Logistic回歸法、分類回歸樹及粗糙集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模糊算法專家系統。影像診斷的特點是要全面分析病灶的各種信息,并密切結合臨床信息,綜合分析。本系統根據影像診斷的過程和特點,采用概率法與關鍵特征相結合的推理機制。相對于貝葉斯算法、二元Logistic回歸法、分類回歸樹及粗糙集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模糊算法,本系統有實現相對簡單,緊密聯系臨床等優點。
4.3 自我學習功能 自我學習功能是提高專家系統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的重要途徑。常見的專家系統推理方法,如貝葉斯算法、二元Logistic回歸法、分類回歸樹及粗糙集等數據挖掘技術的模糊算法,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定期進行數據的重新訓練、挖掘,無法實現用戶對軟件在后期應用中的自我更新、完善。本系統初步具備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通過知識補充模塊,可以添加系統原來無法診斷的疾病,也可以補充原本不完整的知識信息,并且,隨著數據庫中樣本數量的不斷擴大,學習程序可以通過每一個隨訪病例的錄入,自動調整各種指標屬性值的發病概率,以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目的。
4.4 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 雖然,使用軟件的第一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組,但僅有63.01%。造成第一診斷準確率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可能性:所選病例為術前誤診的疑難病例;軟件對某些征象的描述、分類不夠細化;屬性賦值不夠精確;軟件使用者對一些影像征象的觀察不夠準確。隨著對影像征象的分類、描述更趨合理,系統搜集的確診病例不斷豐富,以及醫務人員對影像資料解讀的不斷提高,軟件的診斷準確率必將進一步提高。
計算機輔助診斷是影像診斷學發展的方向之一。將來,隨著計算機輔助診斷與圖像處理、PACS系統等技術融合,專家系統的臨床應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本系統希望能為這方面的工作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俞思偉.醫學專家系統的設計原理與實現方法[J].醫學信息,2002,15(6):346-349.
[2]韋曉虎,鄭虹.基于事例推理的醫學診斷專家系統[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27(3):179-180.
關鍵詞:影像診斷科室;醫療質量;質量管理
1影像診斷科室的特點
一提供服務的雙重性:影像診斷科室既需向臨床醫護人員,又需向病人提供雙重服務。他們須視臨床和病人的需要而決定實施檢查的種類、部位、復查周期及工作量,通過影像檢查結果,從不同角度上指導臨床展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臨床的診斷與治療。
二是工作結果的雙重性: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作為醫學影像診斷科室的工作結果的各種影像學資料不僅對于確定臨床診斷、解決診斷及治療上的實際問題越來越具有指導意義。
而且還是影像診斷科室工作結果最直接、最客觀的評判指標,成為影響影像診斷科室質量控制的重要內容。
三是人才系列的雙重性:影像診斷科室具有診斷、技術兩大人才系列,他們在實際醫療工作中相互依存,緊密配合,共同促使影像診斷科室的工作質量與水平不斷提高。目前,這兩大人才系列有發展不平衡的趨勢,即:技術系列的作用日趨重要,但高層次的專業及管理人才缺乏;診斷系列高層次專業人才相對密集,但缺乏指導技術系列人才的能力,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四是經濟投入與收入的雙重性: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突出了大型儀器設備在影像診斷科室工作中所占的比重;一方面,這些儀器的引進和正常運轉,需要醫院較大的經濟上的投入;另一方面,這些儀器的高效性和先進性又可使醫院獲取較大的經濟收入。這種狀態也為影像診斷科室的質量管理提出了新課題,即如何控制儀器設備的性能狀態對影像診斷科室工作質量的影響。
五是發展趨勢上的雙重性:其一是專業技術發展快,儀器設備更新周期的快速性。其二是部分影像診斷科室的臨床性:隨著技術范圍的不斷拓展,影像診斷科室已從一單純提供某種診斷方法的非臨床科室演變為可兼做某些特殊的甚至臨床力所不及的治療,向病人提供更直接的治療方面,且有著廣闊的前景。
2醫學影像診斷科室的工作質量保證
(1)基礎質量保證:這是實施影像診斷:科室全面質量管理的最基本條件,常受多種因素制約。
(2) 進一步提高醫技人員的自身素質:人的因素是各行各業最根本的質量管理及控制要素。具體到影像診斷科室,其內涵擴展到醫德醫風、知識水平、業務能力、質量意識等諸多方面。目前,受過高層次教育的年輕技術人員相對缺乏,部分高年資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等需要更新。
3完善、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嚴謹、規范、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的制定與落實,是保證醫院工作質量的前提,是完成各項日常醫療工作的必備條件。根據近年來醫學影像診斷科室設備購置和業務開展的情況除著力修定原有的普通X線檢查、造影檢查、同位素檢查等有關規章制度外,還重點修定或制定了CT、MRI、DSA檢查等規章制度,并以多種方式督促落實,為提高影像診斷科室的工作質量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4制定和落實專業工作質量標準
由于醫學影像診斷科室具有專業性強、技術發展快等特點,長期以來,缺乏統一衡量、檢查尺度,無法對其工作質量進行客觀評價與監測,是其質量管理及控制中的難點。為解決此問題,我們下氣力制定醫技科室工作質量標準,為使標準具有科學性、權威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經過幾上幾下的反復,現已基本完成的工作質量標準:①圖像質量標準,如放射診斷科圖像質量標準按各檢查室(CT室、MRI室、DSA室等)特點分別界定圖像分級標準及對甲級片和廢片率要求,并明確了對圖像質量的檢查方法。②報告單質量標準。③附加監控標準等,附加監控包括大型儀器檢查陽性率、申請單合格率、儀器設備維修使用情況等。
5環節質量保證
我們將影像診斷科室工作質量分解為:檢查(治療)前與臨床聯絡的環節;實施檢查(治療)的環節;出具檢查結果的環節。為了確保三個環節質量,一是抓三個環節質量保障措施的落實,二是充分發揮職能科室的作用。
(1)狠抓三個環節質量保障措施的落實
實施檢查前的環節管理:①要求臨床醫生出具項目齊全,描述清晰準確,檢查、治療要求明確的合格規范的檢查申請單;②規定病房衛生員及時準確地遞交申請單;③檢查(治療)科室堅持預約登記制度及有創檢查的同意簽字制度,視病情及順序安排檢查治療等。
檢查(治療)過程的環節控制:采取的方法是:上級醫(技)師堅持在崗檢查監督、指導各項檢查(治療)的實施。如放射科各特殊檢查(CT、MRI、DSA、特殊造影)室均有高年資醫(技)師復核投照前準備及介入治療實施過程。所有維修人員堅持檢查(治療)前對儀器設備的檢查、檢查(治療)過程中對儀器設備進行監控、檢查(治療)后進行維修,保證檢查(治療)過程正常進行。
加強對檢查結果的重點控制:對該環節的控制,我們采用的主要方法為:①上崗人員均須接受培訓及較嚴格的考核:本院住院醫師須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并在日常工作中接受考核后方能上崗;進修醫師上崗前接受專門培訓及考核,合格后由本院醫師監督指導上崗。②堅持實行診斷報告的三級檢診制度:多年來我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放射科診斷組堅持集體重點閱片、住院醫師首簽報告、主治醫師復檢并主簽報告、副高職稱以上人員審核并重點抽簽報告;直接操作的住院醫師出具報告,主治醫師復檢審核,副高技術職稱人員重點把關。事實證明,此方法的實施,不僅可防止診斷報告的質量偏差,而且有得于技術人才的培養和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
6終末質量保證
終末質量保證是對科室工作結果的終末控制。影像診斷科室的工作結果并非醫院工作的終末結果,而是整體醫療工作的中間環節,所以其終末工作質量的保證不僅可以確保本身工作質量不出偏差,而且有助于縮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臨床診斷、治療效果,從而間接提高醫院整體醫療質量,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影像診斷科室的終末質量保證方面,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強圖(像)片質量控制:①每日技術組集體閱片、評片;②診斷組每日重點閱片時參與評片;科室質量檢查組每月隨機抽查驗片。根據檢查結果總結、判斷投照方法是否得當角度是否合適儀器性能及狀態是否良好等等,以指導下一步工作。
回顧性抽查及審核報告單質量:科室主管領導及質量檢查組成員每月隨機抽查當月發出報告100份以上,對照原始影像學資料進行復檢,從報告單的格式、清晰度、描述的準確性、診斷的正確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并將檢查結果記錄存檔;機關職能部門定期、非定期地抽查報告單質量,并以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建立和堅持病例隨訪制度:跟蹤隨訪重點病例,是不斷提高影像診斷質量及水平的一項極重要的措施。長期以來,我院所屬的各影像診斷科室建立并堅持了這一制度。其中放射科各檢查室每周派專人下臨床跟蹤隨訪,每兩周全體人員對重點隨訪病例進行討論。
總之,我們要著眼于基礎質量,以統籌影像診斷科室工作質量的全局;具體抓環節質量,以落實各項措施,對質量實施管理;以終末質量進行反饋控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影像診斷科室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談高,姜兆侯. 影像診斷與醫生的思維素質[J].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02, (03) .
[2] 林春華,郭惠堯. 影像診斷思維在實際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1994, (03) .
[3] 張進才,楊文鐸. 論科學觀察與邏輯思維在影像診斷中的應用[J]. 醫學與哲學, 2000, (06) .
[4] 王玉. 醫學影像診斷工作中的哲學思維與人文思考[J]. 醫學與哲學, 2004, (01) .
[5] 姜兆侯. 影像學的歷史功績與輝煌現實的憂慮──紀念倫琴發現X線100周年[J]. 醫學與哲學, 1995, (11) .
[6] 姜兆侯,姜立. 少見疑難病的臨床思維特點[J]. 醫學與哲學, 1997, (06) .
[7] 王紅光,李順宗,胡樹芳,趙俊京,李智崗. 立體-平面-立體思維方法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 醫學教育, 2002,(02)
[8] 姜兆侯,姜立. 疑難病及其診斷思維[J]. 疑難病雜志, 2003, (02) .
1.1逼真的案例容易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側重與學生分析和討論,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獨唱”。案例教學法在醫學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臨床醫學工作中每天接觸的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例就是案例教學的最好素材,因而也最早應用于醫學教學中。
1.2基于問題的學習與案例教學法的融合如上所述,PBL與CBL均很適合醫學教學,將兩者相結合更是相得益彰。通過呈現典型的案例,并在案例引出思考問題,激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既使學生獲取事實性知識,也能更好地掌握理論概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決策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2基于問題的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影像本科實習教學的實踐
2.1基于問題的案例教學法宜在實習階段開展
一般醫學教育分三步走:理論課—見習課—臨床實習。大學擴招后,理論課一般采用大班教學,每班學生100人左右,見習課小班教學,學生在35人左右,而教師只有一位,學生多、教師少,任課教師教學任務較重,難以一一解答,評判每位學生的學習研究情況。學生在沒有理論和實踐基礎時,解決問題的動力和能力很局限,不易于開展基于問題的案例教學,應以傳統教學為主。實習教學則不同,每批來科室學習的學生只有8-10位,科室全體醫師都可以是實習生的指導教師,師資較充足,可與學生多作交流,每次的議題可以分教師或分組擔任,以促進指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目前,各實習科室的軟硬件配套設備完善,實習生遇到問題可以隨時通過任何一臺工作電腦的PACS系統、文獻庫、病理查詢系統、檢驗系統、電子病歷系統查閱資料、隨訪病例、手術記錄,以解決疑難問題,了解疾病的新動向,便利又快捷。
2.2基于問題的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2.2.1病例的選取在醫學教育中,“案例”通常稱為病例。病例組織的好壞是病例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因此應重視病例的組織和選擇。病例可先由實習生初步選取、再經指導教師篩選。影像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習期間,我們鼓勵實習生多動手操作、要求他們完成一定量的影像報告,并培養他們對病例追蹤隨訪的習慣、從而印證影像診斷的正確符合率。因此,實習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以真實的病例作為病例教學的素材,而且是必須有病理結果或經過臨床證實有最終結論的病例,并由實習生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作為平時作業定時交由指導教師審閱。病例隨訪、制作均由實習生完成,能更好地發揮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并將臨床、影像、病理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認識疾病的影像表現,從中發現問題、尋找答案。但實習生的經驗閱歷尚淺,所選取的病例未必符合教學要求,需要指導教師把關、挑選。如果選取的病例不適合全科討論,則由實習生本人闡述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影像表現及病理特點,提出診斷及鑒別診斷,由指導教師給予簡單補充與小結。
2.2.2問題的提出針對選取好的病例,教師可結合自己的教學、臨床經驗,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使之貫穿于整個病例,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引導實習生進一步探索與思考。如選取的病例是發生在橋小腦區的聽神經瘤時,可以從聽神經的解剖特點、聽神經瘤的臨床表現以及病理特點三個方面提出問題,由實習生復習課本、查閱文獻、搜集資料匯總,在原有的多媒體課件中,讓實習生將解剖、病理改變與影像表現相聯系,加深對聽神經瘤的縱向認識,使實習生迅速掌握聽神經瘤在X線、CT、MRI的一套表現。同時,還可以橫向比較其他好發在橋小腦區的常見腫瘤,如腦膜瘤、膽脂瘤、三叉神經瘤的一些特征,向實習生提出鑒別診斷思路,開拓臨床思維,提高影像診斷的準確率。在制作專題的全過程中,一切應以實習生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指導教師只發揮輔助作用參與其中。
2.2.3病例匯報每兩周舉辦一次病例匯報,每次選取3-4個病例,由實習生匯報病例、全科進行討論學習。首先由制作課件的實習生講解自己選取和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闡述病例的臨床表現、體征等相關檢查、影像表現,并提出診斷及鑒別診斷,匯報后由參會的其他實習生、研究生、初中高級醫師等逐級發表意見、進行討論、回答問題,再由主持的實習生揭曉病理結果。若影像診斷與病理診斷相符合,則分析重要影像征象,總結出影像診斷要點;若影像診斷與病理診斷不相符合,則應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做好鑒別診斷,從而不斷提高影像診斷水平。通過定期舉辦的多媒體病例匯報、師生共同學習討論病例,進一步調動了實習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深了對影像表現及診斷的理解,明顯提高了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實習生發言的積極性和水平提高了,年輕醫師臨床診斷的思維更加寬廣、分析的條理性更加清晰,而且為科室的教學、科研積累了豐富的資料,達到教學互動和教學相長。
3基于問題的案例教學法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