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礦區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榆林市是陜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巖鹽等礦產資源,礦業經濟在全市經濟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榆林市煤炭礦區經過40多年的開發,原煤礦采空區所誘發地質災害及生態環境破壞已成為困擾榆林可持續發展的亟待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本文在榆林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新建(在建)礦山、生產礦山、歷史遺留(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水資源環境保護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創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機制,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以期為榆林地區礦山環境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榆林;礦山地質環境;工作機制;綠色礦山
引言
榆林市是陜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巖鹽等礦產資源,礦業經濟在全市經濟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其在推動經濟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在破壞著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近年來,榆林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政府和人民對于礦山環境治理問題關注也持續提高。對此,榆林市政府打造黃河流域及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加快破解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矛盾和問題,積極推進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礦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礦山資源開發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相結合。貫徹“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認真落實“源頭預防,過程控制,閉坑達標”,嚴格準入管理,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生態環境的監督與管理,積極構建適宜榆林地區的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實現科學化礦山開發、清潔化礦物采運、無害化氣液排放、生態化礦區建設[2]。本文在榆林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對新建(在建)礦山、生產礦山、歷史遺留(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水資源環境保護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創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機制,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1基本概況
1.1礦業的地位和作用
礦業團體公司(原*礦務局)建于*年,是國家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礦區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跨越*市、*市、*市和*市。煤田地質儲量3.768gt,可采量2.161gt。其中*煤田面積240.4km2,地質儲量2.136gt,可采儲量1.228gt,*東部煤田面積200km2,地質儲量1.633gt,可采儲量0.933gt。現有7對生產礦井,1對在建礦井,總設計生產能力為22.75mt/a,*年生產煤炭2000余萬噸。建礦20多年來,尤其是近10年間,礦區堅持生產建設與環境保護一起抓,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環保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有近50多個單位和部分分別被評為省(部)、市、縣級環境保護先進單位、花園式單位,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1礦區環保工作現狀
據統計,到*年底全公司擁有產業鍋爐154臺(包括電廠鍋爐7臺),鍋爐除塵設施安裝率94.81%,煙塵排放達標率在75%左右;產業窯爐41座,煙塵排放達標率為100%;茶爐142臺,煙塵排放達標率為60%。以上燃煤設施年耗煤318400t。產業鍋爐煙塵排放量為9800t,so2排放量約3980t。*年礦井涌水量16.95mt,外排量8.6372mt,自用量8.58mt,礦井水復用率為50.63%,外排礦井水達標率為33.38%,處理后外排達標率為100%。4座洗煤廠的洗煤水全部實現閉路循環。12座矸石山歷年累計堆存矸石13.5265mt,占地20.14hm2;*年產生矸石3.34mt,堆存0.6971mt,綜合利用2.64mt,年利用率達80%。3座發電廠(煤泥電廠24000kw,矸石電廠18000kw)年排放粉煤灰0.1019mt,灰渣0.1052mt,灰渣和粉煤灰綜合利用率為100%。地表塌陷總面積3115.36mhm2,復墾面積為1518hm2,復墾率為50%。目前主要存在的題目是:
(1)礦區環境保護工作與經濟的發展還不相適應,個別單位領導重生產、輕環保的思想還存在,污染治理資金投進低于原煤炭部規定的0.3~0.5元/t煤的標準。
(2)環境治理和污染治理還存在著薄弱環節,比如鍋爐煙塵黑度超標。*年總繳納排污費231.48萬元,其中煙塵黑度超標排污費為116.58萬元,占總排污費的50.36%。
(3)礦區土地復墾欠帳較多,難度較大,這里有資金題目,也有政策題目。
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情況調研的目的是,了解掌握相關部門和典型礦區開展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工作狀況,掌握典型案例,總結經驗,為編制全國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規劃提供借鑒。
調研組3月底考察了山西省陽泉和平朔煤礦、5月中旬考察了江西省德興銅礦、尋烏稀土礦區、遼寧省鞍山大孤山鐵礦、9月中旬到黑龍江省雞西煤礦,并就有關問題咨詢了有關部門和高校的專家。調研主要內容:山西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中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情況,包括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在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中的地位與作用、礦區植被保護與恢復資金來源與使用情況、生態恢復與治理補償資金提取的法律依據和標準、礦區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建立情況等;礦產開采對生態的破壞和森林植被生長的影響、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現狀,包括礦區植被恢復主體、恢復與重建成本組成、定額標準以及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總成本、資金來源、礦產企業自身補償能力和相關政策,以及礦山企業對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的意見和建議等。
一、礦區植被與生態破壞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的國家之一。截止*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礦山企業近12.5萬家,已探明礦種198種,涉及全國*余縣(市),開采礦石總量(原礦量)73.5億噸,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地面積近25.7萬平方千米。隨著礦業的發展,已新建成300多座礦業城市。但是礦產資源的開發,特別是不合理地開發利用,也引發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態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國土生態安全,直接威脅到礦區群眾的生產生活。
(一)開采規模持續上升,森林植被與生態破壞不斷加劇
礦業活動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破壞的種類很多。包括:露天開采直接破壞地表土層和植被;礦山開采過程中的廢棄物堆置,導致對土地的過量占用和對堆置場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礦石、廢渣等固體廢物中含酸性、堿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屬成分,通過地表水體徑流、大氣飄塵,對周圍的土地、水域和大氣造成污染,其影響遠遠超過廢棄物堆置場所占地域和空間。我國現有國有礦山企業8000多個,個體礦山企業達到23萬多個。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年我國礦區直接占用和破壞的土地面積已達339.3萬公頃,其中,直接占用和破壞林地面積已達53.2萬公頃,導致森林和林地退化的面積約372.1~531.6萬公頃。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期,礦產資源開發也處于急劇上升期。據統計,從1990到*年,我國煤炭產量從11億噸增加到13億噸,10年僅增長18%;*年我國煤炭產量已陡增至22億噸,比*年增長69.7%。根據預測,我國礦業生產將繼續呈現擴大的趨勢,礦產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也在不斷增長。從本次調研的山西、北京、江西、遼寧、黑龍江等省市的礦區情況看,總體上證實了這種趨勢。
1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實施情況
1.1專項起步階段
為了積極穩妥地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2000-2002年,在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下,啟動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示范工作。三年共投入治理資金2350萬元,在全國范圍內選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的湖北省、江西省、黑龍江省、四川省、北京市等16個省(市)的老礦山,安排了18個項目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治理礦山類型包括鐵礦、煤礦、鉛鋅礦、銅礦和石材礦等,治理內容包括地質災害、地形地貌景觀修復和土地復墾。通過示范項目的實施,達到了預期目標,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鑒。通過項目示范,理清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的總體思路、投資方向和重點。
(1)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成因類型復雜,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所需資金巨大,必須按照新老問題區別對待的原則分清治理責任,明確中央財政資金的治理重點,依輕重緩急分步實施,逐步消化歷史遺留問題。通過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充分發揮中央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其它資金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逐步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改善礦區地質環境質量,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2)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重點是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采礦活動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二是礦區地下含水層的破壞;三是礦區地形地貌景觀的影響破壞;四是礦區土地資源的破壞。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劃分,主要依據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關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以2006年為界限,2006年以前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都歸屬為歷史遺留問題。
1.2專項快速推進階段
摘要:隨著我國采礦業的飛速發展,在有色金屬露天開采礦山的過程中引發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問題日益凸顯。面臨這種局面,加強露天開采的管理及時治理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就顯得迫在眉睫。對此,文章從露天開采礦山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對應的措施對環境問題進行及時治理。
關鍵詞:露天開采;生態環境;治理措施
有色金屬開采及應用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提升、國防軍事建設中所起的重要戰略意義非比尋常,有色金屬露天開采作為重要開采方式之一,近年來開采規模猛增,但是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凸顯出來。露天開采過程暴露的環境問題是當今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不僅要解決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還要避免出現后續的環境問題。加強開采過程中的制度管理,改進開采方式,促進綠色可持續健康發展,這些多會對由露天開采礦山而引發的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1當前露天開采礦山存在的問題
使荒漠化頻發:在露天開采礦山之前,建設單位往往做不到對開采方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不能將開采的方式和流程進行有效規定,這就會使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出現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開采方式及過度的開采都會使礦山周邊的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甚至出現水土流失,演變為荒漠。缺乏資金和技術落后:對露天開采礦山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及先進技術的支持。而缺乏資金和技術落后這兩點因素也是制約露天開采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企業對礦山周邊的環境保護意識較為淡薄,并且對于生態環境的相關的監管并不是很完善,在發生了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的相關問題之后,并沒有與之相關的專門的基金可以作為資金支持,所以不論是之前引發的生態問題還是現今面臨的可能會休閑的生態問題都亟待解決。也就是說要想促進我國露天開采礦山事業的發展而同時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就要及時有效的解決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露天采礦在開采的過程中對隧道進行構筑時,只是僅僅將土層與礦體進行簡單的分離。采礦的過程中山體自身平衡會被破壞,而引發山體滑坡和崩落或者是泥石流。往往礦產企業在進行開采時,會出現礦渣隨意堆放的情況,當沒有進行相應的維護時,礦渣的重量隨著時間的累計就會超過了山體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引發山體滑坡[1]。當遇到暴雨天氣就會引起泥石流。大氣遭受污染:在礦山的露天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顆粒,當這些顆粒隨著時間的累計越來越多的時候,由此引發的大氣污染問題就會體現出來。引發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開采的過程中大量使用炸藥,使空氣中的懸浮物質增多,周邊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而不能進行空氣凈化或者這些凈化作用十分弱,不能達到更好的空氣凈化作用[2]。
2露天開采礦山對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