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外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美國,教育界對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脫節情況關注較早。美國在探索高中與大學銜接歷程中,先后提出過“6-4-4”計劃、中級學院高中計劃、AP課程、雙學分課程等模式。“6-4-4”計劃是將學制設置為:1到6年級為小學階段,7到10年級為初級中學階段,11到14年級是初級學院階段。該計劃的特點是把高中四年(9到12年級)分為兩個兩年,其中第一個兩年在中學學習,第二個兩年在學院學習。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6-4-4”計劃在各種教育文獻中出現較為頻繁,但真正實施開展過該計劃的只有幾個學區的少數學校。中級學院高中計劃(MiddleCollegeHighSchool,MCHS)是指高中和社區學院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學生只要通過課程考試后就可以直接注冊學學課程。1974年秋季,MCHS開始在拉瓜迪亞社區學院實施。到2000年,全美一共建立了30所中級學院高中。AP是AdvancedPlacement的縮寫,即“先修課程”之謂。AP課程是為一些成績優秀的高中生特意設立的大學程度課程。高中生如果成績特別優秀在中學期間就可以選修大學一、二年級的一些課程,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以及語言和社會科學的部分課程,如果在考試中成績合格,就可以在將來就讀的高等院校中得到承認。20世紀90年代,AP課程在美國得到迅速推廣。目前,近60%的美國高中學校提供AP課程。此外,美國還面向高中四年級學業成績優異并且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雙學分課程,如果學生在考試中成績合格,就可獲得學分,同AP課程一樣,就可得到將來就讀的高等院校的承認。雙學分課程于1972年由紐約州的雪城大學發起。迄今,在美國有50多個州開設了多種形式的雙學分課程。根據美國教育部教育統計中心的報告———《高中生注冊中學后院校的雙學分課程:2002—2003學年》表明:在2002—2003年度,有98%的公立兩年制學院、77%的公立四年制學院、40%的私立四年制學院和17%的私立兩年制學院都提供了雙學分課程,選修雙學分課程的學生總計達813000名。在英國,學生從中學階段過渡到大學階段是比較自然的,也就是說,英國的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有著較好的銜接。英國的做法主要有:一是設立了專門的銜接教育階段,一是設置了較為完整的銜接課程。在英國中等教育結構中,有一特殊的結構,即第六學級(SixthForm)。第六學級與普通的中等教育不同,它是中學和大學之間的銜接教育階段,帶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與未來專業相關聯的知識教育。眾所周知,英國的教育系統包括四大部分,即學前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階段、繼續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之間有一“繼續教育階段”,相當于其他國家的高中教育階段。這一階段包括:中等學校的第六學級(SixthForm)、第六級學院(SixthFormCollege)、第三級學院(TertiaryCollege)、普通的繼續教育學院或職業技術學院。中等學校的第六學級和第六級學院類似于我國的普通高中,第三級學院相當于我國的職業高中。英國的第六學級主要有三種體制:一種是設在文法中學、綜合中學之中,這種體制占多數。相關調查顯示,英國60%的中學設有第六學級;一種是單獨開設的第六學級學院;還有一種是設在第三級學院中的第六學級。英國的第六學級學制正常為兩年,也有一年制的第六學級。在英國,學生如果想升入大學就讀,大多數都要在第六學級接受為期兩年的教育,然后參加“普通教育高級水平考試”,考試合格憑“普通教育高級水平考試證書”可升入大學繼續深造。普通教育高級水平證書課程(AdvancedLevel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簡稱GCEALevel)主要是為升入大學做準備的學術性課程,也有一小部分屬于職業教育課程。因此,主要以升學為教育目的并適當兼顧就業的第六學級,屬于繼續教育階段,在英國中學教育階段和大學教育階段銜接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中教育日益普及化、多樣化,同時大學教育日益大眾化、個性化,也越來越注重中學與大學在教學和課程上的銜接。日本的做法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允許高中生學學課程。從1994年起,日本允許在數學和物理等領域有特殊才能的中學生按“科目修習生”的名義聽大學的公開講座和課堂研討會。此后,日本逐步擴大了高中生到大學聽課的學科領域,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向高中生提供學學課程的機會,允許在特殊領域有特殊才能的學生跨級學習上一年級的課程,使得大學課程較高程度地向高中生開放。二是合理設置中學和大學課程。日本依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一系列改革使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在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上形成比較連貫的銜接。在日本,大學主要設置一般教育科目、外語科目、專業教育科目和保健體育科目四大類課程。其中,一般教育科目類課程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門類,學生在中學都已經進行過基礎性的學習,為大學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是擴大中學與大學的協作。其對策主要有:高中在充分考慮學生知識能力結構、興趣愛好、意愿的基礎上對學生將來的出路和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擴大高中生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讓高中生充分了解大學的招生要求和教育內容等方面的信息。四是采用兩次考試的大學入學方法。目前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共進行兩次。第一次是全國統一考試,側重于考察學生高中階段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次是大學自主考試,側重于考察學生在大學繼續學習的基礎能力和條件。兩次考試的方式,使得中學畢業生學業成績認定、素質綜合能力評定與大學招生要求之間存在著較好的聯系,同時又賦予了大學很大的招生自主權,從而比較有效地在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之間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由此可見,在國外,不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都非常重視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且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在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問題上已經建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模式。
二、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中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我國對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銜接問題的關注較晚,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銜接模式,因而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對照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入學方式過于單一我國的大學入學考試,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高考,是高中升入大學的門檻。目前,我國全日制高校除了招收少量保送生、特招生外,其余的學生都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就讀的,因此,高考可以說是我國大學與中學相聯系的主要紐帶。毫無疑問,我國大學的入學方式是過于單一的。而且,這種單一性還表現在我國高考一年僅有一次。一年一次的高考很顯然不能滿足中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如果有偶然因素導致學生考試水平沒有得到正常發揮,那么學生極有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此外,我國高考在考試內容方面也比較單一,主要側重于考察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效果,而對學生是否適合進入大學繼續學習的能力和條件則考察不夠。不管什么類型的學校、專業,招收的學生只有高考分數的高低之分,而沒有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差別。大學沒有選擇的余地,學生又對報考的院校、專業不滿意,很多學生在升入大學后才發現很難適應所在學校或所學專業的學習。可見,我國過于單一的大學入學方式,很難發揮大學入學方式應有的銜接作用。
2.大學與中學之間的交往不夠中學與大學作為教育鏈上前后相繼的兩個相互關聯的節點,理應開展多種合作,比如課程合作、管理合作、教師合作、學生合作等等,但是,目前我國這兩個教育階段的交往明顯不夠。對中學而言,他們只關心高校的招生考試工作,而對大學的管理模式、課程設置、教育理念、學術追求等并不關心。對高校而言,因為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還是“賣方”市場,大學不愁沒有學生入校就讀,所以大學很少自我宣傳,很少主動與中學溝通和交流。這使得大學不了解中學,中學也不了解大學。或者說,大學不了解學生的過去,中學不了解學生的未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一件真正的完美作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加重要的。”因此,大學和中學如果都只關注各自雕塑的那一部分,即使雕塑得再認真,也會因為缺少整體觀念而不可能雕塑出具有完美感的作品。
3.缺乏從中學到大學的銜接性課程在我國,從中學到大學沒有專門的銜接課程,中學生在升入大學之前很少有機會了解大學課程,因此,中學與大學課程之間存在明顯的不銜接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程目標不銜接。我國普通高中在“高考”這一指揮棒下,應試教育是其主要教育目的,考大學是其占有絕對地位的培養目標,而對進行大學學習所應具備的能力的培養,如科學的學習方法、自覺的學習態度和獨立的學習能力等,則極為忽視。二是課程內容不銜接。中學是面向國民的“常識性的普通教育”,大學是“專業教育”與“博雅性質的通識教育”,這是分屬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然而,盡管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但作為前后連貫的兩種教育,至少不能讓學生有斷裂之感。這就需要中學與大學在教學內容上有所接合。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赫欽斯有句名言:“如果沒有通識教育,我們就決不能辦好一所大學。”但遺憾的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通高中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高考進行,和高考關系緊密的課程內容則精講多練,和高考無關的課程內容則不講不練,和高考聯系不太密切的課程內容則略講不練。尤其是普通高中普遍過早進行文理分科教學,更是使得大學的“通識教育”沒了根基。三是課程教學方式不銜接。中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大多是灌輸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學習,而大學學生的學習方式則主要是探究式學習。中學階段,學生們習慣于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基本上是一種被動學習;而大學老師則是指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結論,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策略的考量
不可否認,在總結發達國家的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模式經驗的基礎上,可以管窺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弊端,有利于考量我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的策略。
1.改革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使其銜接作用得以有效發揮高考是我國高中和大學的銜接點。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高考制度形式上過于單一,近年開始實行的自主招生等也仍然不能擺脫高考的束縛,對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而言,只能通過一年一度的高考才能進入大學學習。這使得我國的高考體制存在“重分數輕能力”和“一考定終身”兩大弊端。鑒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加上我國有著深厚的考試文化基礎,高考盡管存在明顯弊端,但廢除高考可能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要做的是改革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使它更為合理和科學。一是改變“一考定終身”制度,逐步推行多次考試制,避免由入學機會有限引發的銜接問題。多次考試可以一年考多次,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的最好成績,變“一考定終身”為“多次考試表現最佳水平”。二是建立大學招生錄取的多維參照制,淡化高考意識和弱化高考作用。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認為,只有高考“指揮棒”改變,才能把學校和社會引向素質教育的道路。由于目前大學招生錄取時可以說是“一維參照”,也就是僅僅參照學生的高考成績,這使得高中的教師和學生都殫精竭慮、兢兢業業于題海戰術。如果大學在招生錄取時能兼顧考試和素質,切實參考多種資料,就有望避免學校片面進行應試教育,避免學生片面發展,從而形成適于大學學習的必備素質。三是擴大自主招生權,廣開入學渠道。大學在獲得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專業特色,適當增加大學自主選拔考試環節,以保證招生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2.促進中學與大學的聯系,使中學和大學得以互相了解就教育銜接而言,中學、大學都應該主動加強與對方的聯系。但是,由于我國現行教育管理體系存在“條塊分割”現象,中學與大學之間必要的溝通與交流嚴重缺乏,這造成了中學與大學教育教學在對接上的困難。因此,要提倡和促進中學與大學間的交往與聯系,讓這兩個教育層次逐步形成資源共享、教學融通的格局。大學應加強對中學的了解,掌握中等教育的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甚至盡可能地派教師到中學聽課,密切關注中學的教學情況,以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主動與中學對接。同時大學也應該向中學廣泛宣傳自己各專業所需的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指導中學在教育教學上做好與大學的銜接。中學也要密切關注大學教學的動向,自覺為大學學習打好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避免與大學的教學脫節,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3.改革課程體系,使中學與大學的教學內容得以協調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存在著差異性,但更存在著連貫性,這決定了二者的課程體系之間不僅存在著區別,還存在著聯系。但是,從目前課程體系的現狀來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兩者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課程內容既存在著重復性,又存在著脫節性,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的課程無法進行良好的銜接。因此,我國要整體統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形成分工明確、銜接良好的課程體系。實際工作中,可以采取“設置大學先修課程,構建銜接課程體系”的辦法。眾所周知,先修課程于1955年在美國開始設立,至今可以說是發展迅速,并且在越來越多國家得到了推廣。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實際上在上個世紀末我國也有過大學先修課的初步嘗試。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學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聯合舉辦教學改革實驗班,將高考應試課程取消,代之以英語、微積分等大學先修課程。然而遺憾的是,這項教學改革實驗最后以失敗告終。據曾主導這一教學改革實驗的原金陵中學副校長王余健分析,其中原因是:“第一,沒有建立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各個大學之間沒形成統一的課程標準和評價手段,更沒有形成學分互認的機制;第二,江蘇省教育廳給了這項改革以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是沒有教育研究和測量方面的權威機構對這項改革進行客觀、公正、科學的評估認證,這些學生不參加高考而保送進入高校,在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中,很難讓公眾信服;第三,家長和學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學生在獲得保送資格后失去了進取的動力”。目前,我國還有一些高校在進行大學先修課程的教學嘗試,但效果都不大盡如人意,因此,如何設置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先修課程,以協調中學與大學的教學內容,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本文來自于《南昌工程學院學報》雜志。《南昌工程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陸偉鋒袁小梅單位:南昌工程學院教務處南昌市洪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