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辯證思維下的課堂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與學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和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推動教學過程向前發展的基本動力。教是為學而教,學是從師而學。從“教”的角度看,教師是“教”的主體,從“學”的角度看,學生則是“學”的主體,教學之間具有導學和自主的辯證統一關系。首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師生關系的和諧與否,師生關系的融洽會對課堂的教學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獨裁型和民主型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會有極大影響。教師應學會改善課的堂氣氛,和學生融洽交流,尊重學生情感,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其次,語文課堂教學還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努力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質。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雖然能直接、簡捷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但是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接受遲緩,自主學習能力喪失。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多種教學方法、多種組織形式相結合,變“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為“教師為輔、學生為主”,做到“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既析又論,多讀多寫,敢問敢答;在“導”字上下功夫,點撥學生在已有知識層面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語文課堂教學的宗旨體現在“教是為了不教”。教與學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圍繞學生認知和技能的發展,要求教師要從實際出發,將教法與學法放在一個平面上設計,教給學生們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掌握知識的基本方法。教師應當使學生的理想思維過程和實際思維過程兩相對照,并從中獲取一些建設性收益,教師的因材施教轉化為學生的因材適教。
二、聚與散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聚”是指教學內容的高度集中性,“散”指教學形式方法的多樣化。“聚散關系”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兩者關系上。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根據教學內容系列確定每堂課必須完成的定向指標,當確定了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后就要求靈活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和途徑。它最基本的問題是如何精心選擇和優化組合的問題,選擇時必須充分考慮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及教師自身特點等要素關系。“聚散統一”還體現在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統一。語文學習領域寬廣,知識體系龐大,若僅局限于課本教學內容,必將使語文教學失去魅力,學生也很可能成為高分低能,毫無實踐技能可言。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真正做到“聚散統一,學以致用”。
三、張與弛
課堂教學中學生注意力能否高度集中,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課堂教學節奏是否協調。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考慮課堂教學時教與學、講與練、問與答等因素的調整搭配和穿插交錯,協調好教學內容的詳與略。在多數學生疑惑的重難點處重拳出擊,精雕細琢。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提高教學效率,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向45分鐘要質量,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傳遞較多教學信息,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接受能力,千萬不能搞“狂風暴雨”式的灌注教學,要恰到好處地把握好教學節奏上的“弦”。教師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后,根據學生能力學習情況和接受能力精心設計適量的、難易適度、形式多樣的預習練習和鞏固練習。教師在控制課堂教學節奏時,也不可忽略教學中意外情況的出現,要盡力避免因突發事件而導致教學節奏失常。教師應用自己的智慧和機敏的態度有節制有分寸地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合理引導,巧妙變通,在最短時間內扭轉教學秩序和教學環節,讓課堂教學循序漸進。
四、動與靜
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亦然。傳統的一言灌的課堂教學是靜的,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充當忠實的聽眾,甚至連坐姿都要很規范,回答問題時都是很機械。相反,現在的一些創新課,特別是一些公開課、觀摩課,教師近乎不講,完全是學生在表演,學生備課,學生設計問題,學生講解,學生提問,學生評價,掌聲、歌聲、笑聲此起彼伏。兩種課型,兩種極端,缺的是平衡,缺的是科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是科學而嚴謹的,生動而活躍的。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千萬不能丟掉,他們應用精確簡煉的語言,科學有序地引導學生如何學會學習。語文學科最重視“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其實這四種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中就蘊含著動靜統一的辯證思想。“讀”和“說”自然要求學生要動“,聽”和“寫”則是靜的,“寫”其實也是動靜的結合,它要求學生腦動、手動,氣氛則要求靜。
作者:李呈霞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