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留守婦女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便我國社會轉型期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當今我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教育問題確實是許多留守兒童家長最憂心的話題,但眾多的阻礙使他們有心無力。本文探討了黑龍江省農村留守婦女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關鍵詞】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教育
一、留守婦女現狀
農村留守婦女,是指丈夫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留在農村照顧家人的女性。她們任勞任怨,負擔家庭農業生產和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隨著城鎮化的開展,農村留守婦女數量巨大,她們由于農業勞動和家務勞動而缺乏對子女的教育能力。留守兒童的的教育狀況令人擔憂。黑龍江省政協的一篇近期報告中指出,黑龍江省現有農村留守婦女39萬人,兒童12萬人。
二、留守婦女在兒童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婦女勞動強度高,無暇顧及兒童教育。
由于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家庭重擔,留守婦女不僅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還需要照顧家庭,照顧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留守婦女已經成為打工家庭的支柱。黑龍江留守婦女除農閑時間外,繁瑣的家務勞動占據了不少時間。一方面繁重的農活使她們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家務勞動又牽制了她們剩余的時間與精力。留守婦女的勞動任務重,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有些人還會讓孩子幫忙做農活,讓孩子承受過重的農業勞動,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長。
(二)留守婦女文化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
留守婦女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響了她們對孩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的影響,在父親外出務工的情況下,母親的對孩子的教育關懷就顯得迫切和重要。農村家庭中母親的文化水平會影響孩子對社會事物的認知。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母親相對其子女就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中等文化水平的母親相對其子女來說是"平勢";而初等文化水平的母親相對而言就成為一種“劣勢”。再從學習成績上看,高等文化水平的母親,其子女的學習成績普遍高于中下等文化水平的母親子女;但據調查,黑龍江省留守婦女中,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占據了70%左右,剩下的是沒上過學的。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這些留守婦女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孩子會脫離母親的掌控,甚至有越軌行為的產生。
(三)留守婦女觀念存在問題。
由于農村的一些傳統觀念,留守婦女對子女的教育總體期待過低。部分婦女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標準定在初中畢業的目標上,對孩子的要求較低。近些年的學習無用論思想影響到了很多留守婦女對教育的看法,很多人希望孩子初中畢業后跟著家人去打工賺錢,這種觀念影響了留守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有一些人對女孩子上學的要求和期待還停留在過去,表現出一種男女不公平的教育歧視。
三、在留守婦女對兒童教育方面的對策研究
(一)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負擔。
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降低勞動強度。為了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在鄉鎮中發展適合女性生產經營的產業或非農就業渠道,也可以制定農民工農忙假和探親假的制度,在農忙季節讓農民工回鄉幫助留守婦女勞作,減輕留守婦女的勞動強度;引導留守婦女進行農業生產合作,以小組的形式相互幫助,減輕農業勞動壓力。
(二)彌補留守婦女的教育漏洞。
對農村留守婦女要經常進行知識、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她們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同時要建立、完善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可以由基層政府牽頭,組織中小學教師在農忙時、假期中,在學校和村中辦留守兒童的集體輔導班,減輕留守婦女的壓力,同時在農閑時對留守婦女進行教育,提高她們的自身素質。
(三)提高留守婦女的認知水平。
留守婦女在教育方面應有開闊的眼界和長遠的打算,不要總想著眼前的困難和利益,要多為孩子的的未來和成長打算,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努力。應努力改變留守婦女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學是一種投資,收益不在一時,而在一世。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要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因為現在的困境犧牲孩子的前途。可以組織留守婦女一起接受培訓,請大學的師生志愿者現身說法談談家庭困難現狀一樣可以通過上學獲得光明的前途。
(四)充分發揮學校的功能。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
在留守婦女無暇顧及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學校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就能體現出來。學校方面應該重視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內心想法。留守兒童所在中小學應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關注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學校可以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結論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龐大的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的、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當今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等多方面協調合作,特別要重視留守母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漲寶等.農村社會工作[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葉敬忠、吳慧芳等.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葉敬忠、潘璐.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宋晨輝.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10.
[5]宗立.母親受教育程度對子女素質的影響[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
作者:張潮 馬永方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