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對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闡述了生命教育的內涵、意義以及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間的關系,并就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現狀展開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道德建設視閾下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相關對策,希望全社會都夠將目光轉移到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上來。
[關鍵詞]生命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傳統文化;道德建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教育與生命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若干建議與對策。然而目前還缺乏專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再加上傳統文化對生死的諱談,使得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幾乎停留在空白階段。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4年,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高達2075.42萬。積極探尋可行途徑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生命教育內涵及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人文性、完整性的生命意識培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真諦,追求生命的價值,最終使生命實現輝煌的教育活動。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前,中國正處在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型的過程中,城市配套發展軟環境要求日益提升,農村青壯年男女成為社會流動的主力軍。從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看,進城務工農民在快速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基礎上,加快了城鎮建設的步伐;然而城鄉二元結構、老舊戶籍體制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大多數民工子弟無法與進城務工父母共同生活。結果只能是孤獨地留守家園,由年邁的長者陪伴,導致農民工子女問題的出現。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所以,深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研究意義重大。首先,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與家庭團結。生命教育意的目的在于幫助孩子與社會、他人建立積極有效的互動互助關系。然而,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關愛,在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行為規范上缺乏正確的引導。加之一部分祖父母在教育兒童觀念上存在的輕道德重物質、溺愛兒童及不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等教育弊端,極容易導致留守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成績向不良方向發展。開展生命教育的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留守兒童的生活幸福感,還能夠幫助其確立更加明確的個人發展目標。只有把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問題處理好,才能使其父母沒有后顧之憂,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其次,開展生命教育是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健康成長的必然需要。生命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給予孩子可開發的空間也很大。通過對生命教育知識的理解,留守兒童可以從主客觀雙重角度來認可生命的價值維度,珍惜愛護自己與他人的身心健康,關愛社會與自然,確立責任意識與目標意識。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培養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階段,如果得不到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方面的正確引導,很容易發生道德品質的偏離。比如有的兒童沉溺于網絡,有的兒童肆意違反學校規章制度,還有一些留守兒童甚至與社會不良少年糾纏在一起。因此,要多渠道地進行溝通式教育,逐步樹立留守兒童的生活自信,使其學會信任他人、欣賞他人、接納自我,形成與社會和諧的心態,進而規劃自己的人生。
二、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系
生命教育不能脫離道德教育的約束,因為生命的本能是欲望和需要,如果不加以約束,將造成生命本能的放縱。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等都是生命放縱的表現[1]。現實教育過程中存在著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相分離的現象,表現為“去道德化”的生命教育和“去生命化”的道德教育[2]。生命教育是對生命整全的教育,因而必須將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以生命教育來整合道德教育,從而在道德建設視閾下基于人個體生命發展的需要,用道德的手段和內容來引導個體生命的發展,從而提升個體生命的意義,進而促使其實現豐盈人生。
三、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現狀及困境
(一)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存在的問題
一是身體不健康。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細致的生活照顧,身體存在營養不良等諸多問題。而身體的不健康勢必會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直接影響。二是心理發展異樣。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時間太少,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聯系也較少,他們想要的親情需求難以得到較好的滿足。由于缺乏親情關愛和親情體驗,他們慢慢對周圍的人和事形成消極的價值觀念,嚴重者甚至對自我存在的意義產生否定情緒。三是迷失生命的意義。伴隨社會貧富差距的日益增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再加上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農村留守兒童生命安全受到傷害或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現象時有發生。當然,農村留守兒童也不缺乏積極樂觀者,他們試圖通過刻苦學習來改變自身命運,明確的目標壓得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孩子過早失去了童年的純真與向往,模糊了生命存在的真正價值。
(二)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諸多學者多集中于理論領域探索生命教育的內涵,認為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全人教育”“生活教育”等。而在生命教育的具體實踐取向上,也存在著生死教育取向、安全健康取向、倫理道德取向等爭論。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缺乏具體的理論指導,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容易被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或安全教育代替。而國外對于生命教育的實踐性建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美國對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意在使學生意識到生命內涵的豐富性和多面性,正確認識與體會生命的難能可貴,進而確立正確的生活目的與態度。
(三)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面臨的困境
首先,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和具體化的教育內容[3]。雖然目前湖南、遼寧和上海等省市出臺了關于生命教育實踐的相關文件,并將生命教育歸入國民教育的總體規劃,然而這些文件缺乏針對性,難以有效發揮作用。不僅如此,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監護和陪伴,他們的自尊建立以及安全等問題要比一般兒童更加突出,藥物濫用、誤用以及溺水、自殺等事件頻發。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缺乏教師專業化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使得農村留守兒童比一般孩子更加崇拜和依賴教師。教師是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實施者,因此其關于生命教育的觀念和專業知識勢必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產生極大的影響。可惜的是,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師關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較為匱乏,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底下。一些教師甚至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生命教育,又何談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生命教育。
四、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對策
(一)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校作用
首先,農村中小學校應當注重農村留守兒童生命理念的樹立,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珍惜生命的正確理念,幫助和引導他們認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在于實現生命價值這個過程[4]。人生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只有熱愛生命,將有限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才不會虛度一生。其次,農村中小學校應當幫助農村留守兒童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理想與信念是一個人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集中體現。當一個人樹立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他的人生才不會因為諸多坎坷而出現迷茫。農村留守兒童尚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樹立理想似乎是一件困難的事,學校可以通過一些先進事例來激勵和教育他們,從而引導和幫助他們制定出契合自身實際的理想目標,進而幫助他們逐步實現制定的理想目標。最后,農村中小學校應當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加強生命死亡、生命挫折、生命責任、生存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的教育。農村地區存在許多天然的娛樂場所,這些場所在給農村留守兒童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潛藏著許多危險因素。針對此種情況,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生命教育校園主題實踐活動來引導留守兒童增強對生命存在價值的理解,比如危險場景的現場模擬、危險場景的實地考察等。只有通過親身實踐與體驗,才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重視和優化學生心理質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努力構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
(二)教師加強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訓與進修
教師是生命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生命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學生最為信賴之人。教師只有將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真正理解透徹,才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進而幫助農村留守學生更加清晰、準確地認識到生命存在的意義[5]。而現實情況是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師關于生命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較為匱乏,許多教師甚至沒有接觸過生命教育方面的相關知識。有的教師自身素質也較為底下,缺乏師德,侮辱、大罵學生情況時有發生。這部分教師難以勝任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任務。因此,要對農村留守兒童順利開展生命教育,學校還應當培養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
(三)引導社會參與到生命教育過程中來
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生命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還需要整個社會參與進來,只有整個社會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才能營造社會、學校、家庭和諧統一的生命教育環境和氛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家長不能將學校教育等同于孩子整個教育,不能忽視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即使身在外地,家長也應當多與家里保持聯系,多給予孩子精神關愛。社會輿論也應當真正著眼于如何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不能為了博眼球而將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惡性事件或其他慘劇刻意渲染。師范院校應當對師范生開展生命教育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生命教育能力,為將來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便更好地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質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五、結語
政府、社會、學校、家庭要形成聯動機制,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成長環境,使其能夠重新找到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符合自身發展的生命真諦。在道德建設視閾下加強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必須確立全方位的教育內容,展示多種途徑的教育手段,將道德教育的精髓和原則貫穿其中,潛移默化地讓留守兒童接受。
[參考文獻]
[1]馮建軍.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33-40.
[2]馮學敏.道德教育視野下的生命意識教育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2.
[3]喬虹.農村留守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困境、挑戰與愿景[J].教學與管理,2015(32):06-08.
[4]金曉宇.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研究———以湖北省紅安縣農村留守兒童為例[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4.
[5]高淑玲,張偉偉.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命教育探究[J].教育評論,2014(7):27-29.
作者:喬丹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