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順應社交媒體發展并利用其優勢尋求體育教育新的變革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社交媒體的傳播特點和體育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我國實際,堅持高校體育教育的理念,嘗試構建社交媒體視閾下高校體育教育的變革路徑。
關鍵詞:社交媒體;高校體育教育;變革路徑
1社交媒體及其傳播特征
社交媒體(SocialMedia)是一個隨著媒介技術發展而提出的概念,最早出現是在2007年。目前,社交媒體沒有統一概念,通過學界對社交媒體的多種版本定義,本文認為社交媒體是一種允許人們原創、分享、評論信息內容的網站技術和工具平臺。現階段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QQ、微信、微博、博客、播客、人人網、陌陌、時光譜、SNS、論壇等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載體。相對傳統媒體來說,社交媒體有獨有的傳播特征:①無縫隙融合虛擬時空和現實時空[1]。②去中心化趨勢明顯,創造和消費活動融合傳播[2]。
2社交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變革的影響
2.1傳統的高校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體育教育內容相對淺顯,運動技能提升效果不明顯。由于高校體育教育考慮到學生整體身體素質,設置課程主要是基礎入門為主,故課程時間往往較短,合班上課多,內容難以深入,學生一般不會重復選修一門體育課,這些客觀因素導致高校體育教育難以兼顧深度和廣度。第二,體育教育手段較為單一,自主學習方式缺乏多樣性。高校體育教育傳統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一般是實行“老師教”和“學生學”的傳統方式,學生依賴于老師。同時,由于學生自主學習受限于體育技能的學習規律,大學生難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和創新。
2.2社交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豐富大學生對體育教育內容的視野。目前,大學生日常接觸的主要媒體形態是社交媒體,他們通過各種形態的社交媒體,接觸到許多“高、新、奇”的體育運動項目,比如瑜伽、肚皮舞、跑酷、平板撐、輪滑和登山等新型的體育項目類型,豐富了大學生對體育教育內容的認知范疇。第二,拓展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傳統的體育教育的空間一般是在田徑運動場和體育館。而社交媒體涵蓋的廣泛網絡學習資源,無疑大大拓展了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大學生可結合自己的興趣,利用社交媒體查閱各種相關教學視頻,達到反復學習和完善技能的目的。第三,顛覆傳統體育教育方式。在社交媒體中,每一個受眾即每一個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他們之間是一種雙向性的信息傳播模式,顛覆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和重視書本知識傳授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師生通過社交媒體的平臺,不再拘泥教學角色和位置,雙方之間可以開展深入交流,豐富了教學形式和內容,實現了“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交流。
2.3社交媒體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消極影響
第一,社交媒體弱化了體育教育的真實性。體育教育強調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手把手傳授的真實教學情境,教學老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行為特征和學習效果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較為零距離地和全方位地觀察以及模仿教師的肢體動作。社交媒體雖然具有學習平臺多樣化和學習內容豐富性等優勢,但是不能為大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師生之間親身互動難以實現。第二,社交媒體忽略了體育教育的規律性。傳統教學中,體育教育遵循著一定的學習規律,體育教師根據自我掌握的體育教育理論,遵循體育教育的技能形成規律,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教學活動,促使大學生開展合理科學的運動技能。作為社交媒體上承載的教學資料,雖然可以教會大學生基本技能,但是無法幫助大學生把握和控制學習的過程和效果。
3高校體育教育的變革路徑
(1)社會層面:
營造健康文明的社交網絡環境傳播體育教育文化內涵。社交媒體是一種全社會覆蓋的具有親和力的文化傳播媒介,它具有雙向互動和平等開放等媒體優勢,因此受到高校廣大學生的認可和運用。但是對于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學生來說,對社交媒體中展現的體育教育項目缺乏理性思考,有時甚至接受了不健康的體育教育視頻材料而誤入歧途。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建設良好的社交網絡環境,為大學生對體育教育的正確認知提供條件。一是政府部門要大力發展社交媒體相關網絡技術,提高網絡安全防護功能,防止網絡病毒和不健康產品的入侵,進一步凈化網絡環境;二是制定社交媒體使用文明制度。社會要制定出社交媒體文明使用的規章制度,以此促使網絡社會秩序和個體網絡自由能協調發展。
(2)高校層面:
搭建弘揚體育教育精神內涵的校園公共社交媒體。高校是開展大學生體育教育的主體。作為高校,應該充分運用社交媒體的傳播優勢,搭建弘揚體育教育精神內涵的校園公共社交媒體,根據體育教育類型進行分類規整,以大學生所廣泛接受的生動活潑語言來推進校園公共社交媒體的建設,引領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教育文化理念。一方面是建立宣傳高校體育教育的微信公眾號等公眾平臺。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組建專門的技術人員和宣傳策劃人員保證公眾平臺的良好運營,組建專門的公眾平臺管理團隊,科學準確和巧妙靈活地表現體育教育文化,使大學生在接受公眾平臺傳遞的信息時領會體育教育的精髓;另外,需嫁接社交媒體和校園傳統媒體。
(3)教師層面:
順應社交媒體發展態勢,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教學教育工作。社交媒體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潮流,它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高校教師是高校體育教育的主體傳播者,要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教學教育工作。一是高校教師要提高體育教育的理論素養,熟知社交媒體的優勢、傳播特點和使用規律,能夠熟練且靈活地使用社交網絡平臺開展對大學生的體育教育活動;二是高校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廣泛使用和熟悉的社交媒體網絡環境中,充分發揮社交平臺交互性較強的優勢,傾聽學生發自內心的心聲,收集學生的相關意見,創新高校體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踐行高校體育教育理念和本質。
(4)學生層面:
培養自我駕馭社交媒體的媒介素養。一是要設置相關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尊重人的主體性價值,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的能動意識,讓大學生主動學習如何運用社交媒體進行體育教育,加強體育鍛煉;二是融合社交媒體和校園媒體創造體育教育的良好實踐環境。高校應充分融合社交媒體和校園媒體,鼓勵學生通過這些媒介形態積極參與體育教育之中,提高他們信息傳播和公共參與的能力。
參考文獻:
[2][美]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頁.
作者:劉小斌 單位: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