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制造業收入差距與FDI的關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國內外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近些年主要圍繞FDI是否對技術與非技術、熟練與非熟練工人之間的工資差距產生影響進行探討,例如馬修•斯勞特③(MatthewJ.Slaughter2002)引用美國1977年~1994年的數據,說明FDI的輸出對于美國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相對工資比的影響很小,即對美國相對勞動需求影響很小,因而對產業內技術升級的貢獻很小,FDI也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帶來發達國家非熟練工人就業的減少。DirkWillemteVelde和OliverMorrissey④對亞洲5個國家和地區(韓國、新加坡、香港、菲律賓和泰國)FDI、技術水平和收入分配關系進行研究后發現,FDI使它們的技術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都有所上升,但是FDI不具有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與上不同的是BrendaSimsBlackwell⑤(2011)根據100個國家1980~2002年數據用面板分析得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會擴大收入差距,而發達國家吸引外資會使收入差距縮小。國內學者的研究從地區和行業層面出發,主要集中在工資效用和影響收入水平因素的研究。陳超、姚利民(2007)利用長三角地區兩省一市的數據,以制造業為例,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對長三角地區外資對制造業收入差距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長三角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對其制造業收入差距起到了縮小作用。吉緬周(2007)通過對廣東、廣西2001~2004年制造業27個子行業的數據對fdi進入與當地工資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經驗研究,認為外資公司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的上升會提高該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陳怡、周曙東、王洪亮(2009)利用1998~2006年中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分析發現,FDI能夠更多地拉升制造業中低收入行業的相對工資,有利于縮小我國制造業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綜上可以看出,由于國內外研究學者選取的假定基礎、論證方法、研究對象和時期等不同,大多數學者使用了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的方法,對于FDI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結果。本文將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法,使用威爾遜系數對我國制造業細分行業吸引FDI與收入差距的關系作進一步深入探討。
制造業收入差距的演變趨勢及與FDI的相關性分析
(一)演變趨勢
根據2005~2011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各年有關29個制造業細分行業(數據中除去沒有開放的煙草制造業)職工年平均工資數據(見圖3,7條曲線從下到上依次為2004~2010年各年29個行業的平均工資,其中橫軸1~29為制造業29個細分行業,縱軸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單位為元)),可以看出,29個細分行業2004~2010年的平均工資雖均逐年有所提高,但各行業間的工資差距還是很明顯,其中行業12(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最高、行業1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4(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2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也相對較高。1990~2010年數據顯示(見圖4):29個制造業細分行業中,1990~1995年為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工資最高,2003年則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最高,其他年份(2004~2010年)均為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工資最高;而最低工資方面,除了1990年是農副食品加工業外,其他各年份都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業為最低,而且圖中還可看出,最高和最低工資線之間隨著年份增加呈現喇叭狀,意味著兩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從各年份的情況看(見圖5),制造業平均工資從1990的2275元上升到2010年的29238.5元,各行業人員工資處于逐年增長狀態;行業最高工資和最低工資之間的差額同樣在逐年增長,從1990年相差1022元,到2000年相差9332元,再到2010年相差25216元,收入的絕對差額在不斷上升。從1990~2010年我國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中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的比值所計算出的倍率也可以看出(見圖6),1990~1996年間制造業收入差距呈較快上升態勢,后有所回落,1998~2003年間相對較為平穩,從2003年開始收入差距呈現逐年下降態勢,這基本上符合庫茲涅茨的收入分配長期變動軌跡“先惡化,后改進”的理論。在數據處理中由于1993年之前全民所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與1993年之后統計口徑差異很大,所以用全民所有制經濟數據表示整個制造業細分行業,同時2004年之后的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和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統一歸為其他制造業。根據相同的數據,用威爾遜系數計算制造業29個細分行業每年的收入差距(見圖7),從中可以看出,制造業從業者的收入差距同樣呈現先上升后稍有下降的趨勢:即1990~2004年威爾遜系數逐漸增大,2004~2010年威爾遜系數出現波動,但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從上面兩種方法計算顯示,制造業收入差距變化都出現倒U型,特別是從2004年開始,兩種方法計算出的制造業收入差距均呈現下降趨勢。
(二)相關性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吸收FDI額越來越大,FDI中的絕大部分都流向制造業。特別是2004年后,FDI在我國制造業收入差距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見圖8),2000~2004年二者同時上升,2004~2007年制造業實際利用FDI趨向平穩,這3年間的威爾遜系數也相對平穩,特別是2007~2010年間FDI大幅上升,威爾遜系數卻對應出現下降趨勢,所以二者存在很大的相關性。隨著FDI的增加,制造業收入差距逐漸縮小。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收集了1990~2010年全國制造業各細分行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元)和從業人數,以及全國制造業實際利用FDI金額和GDP,在數據選取過程中制造業細分行業共有30個,其中排除煙草加工業,因為此行業外資禁止進入,國家并未開放,同時該行業工資大約是其他細分制造業的5倍,屬于壟斷行業;為了統計口徑一致,把2003~2010年的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和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歸為其他制造業。制造業收入差距與FDI分別用威爾遜系數(V)和全國制造業實際利用FDI金額占GDP的比值(F)表示,采用相對比值的方法從定量的角度分析FDI與制造業收入差距的相關性,使用Eviews6.0進行檢驗,經過驗證,LNV、LNF都表現出相對平穩性的特征,并且通過了協整性檢驗。從格蘭杰分析中可以看出,取滯后期1、2和3,LNF都為LNV的格蘭杰原因,LNV都不是LNF的原因,這說明FDI與制造業收入差距具有相關性,而且我國制造業FDI與制造業收入差距之間存在相對長期的相關關系。上述分析得出FDI與收入具有相對長期相關性,同時從上文數據中可以看到,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改革開放帶來的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是其他力量無法比擬的。FDI不僅帶來大量的資金、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專業技術,還會大量增加當地就業,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收入,進而影響相關行業的收入分配。由以上FDI在中國的現狀和制造業收入差距的現狀,以及FDI和制造業收入差距的相關性分析,可以得出:在FDI促進我國制造業經濟增長和增加制造業從業人員收入的同時,也促使行業間收入差距縮小。
FDI對制造業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
(一)勞動力流動效應
實證結果看出我國制造業收入差距變化符合倒U理論,分析這種變化趨勢需要引入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的理論模式:①劉易斯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資本所有者階層和勞動力提供者階層之間收入相對差距會越來越大,同時在勞動力提供者階層內部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即高技能勞動力的收入高于低技能勞動力的收入。隨著經濟繼續發展,現代部門吸收的低技能勞動力越來越多,部門內工人的整體工資水平將逐步提高,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之間的收入差距可能縮小或不變,社會總體收入差距會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當經濟發展進入較高階段時,勞動供給變得相對稀缺,資本供給則處于相對充裕的狀態,在此階段工資上升,社會總體收入差距將下降。可以看出二元經濟理論是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部門間及部門內部收入增長差距呈倒U型變化。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現代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并存,具有發展中國家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擁有大量的低技能勞動力,低技能勞動力市場可以認為相當于完全競爭市場,而高技能工人的供給是有限的,很多研究中把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者作為高技能勞動力,根據2010及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這兩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分別為24223萬人和25278萬人,兩年中都有多于36%的從業者從事制造業,其中只有5%左右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根據有關數據推算,我國整個制造業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數占9%左右,假設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員全部都從事制造業,人數大約為1200萬,這也只占整個制造業中高技能勞動力的1/10。所以,把廣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近似認為低技能勞動力。當然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也不具有十分明顯的分界線,而且低技能勞動力可以向高技能勞動力轉化。201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每年外出務工或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6個月以上的達到2.42億,占農村總勞動力比例達到51%,①這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制造業或服務業部門找到工作,并獲得比農業更高的報酬。2.42億低技能勞動力中,從事制造業的比重最大,占36.0%,月均收入為1920元,②遠遠高于2011年農民人均月收入581.42元(按照國家統計局最新的報告中顯示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計算)。③低技能勞動力通過努力,可以在制造業間相對自由流動。在我國制造業勞動力市場中,由于近幾年勞動力要素流動的壁壘逐漸減少,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西北大開發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使制造業勞動力呈現出快速化多極化流動的趨勢。外商投資企業平均工資高于內資企業,2010年外商投資企業年平均工資為41739元,內資企業年平均工資為34996元,直接誘發勞動力的流動。前程無憂網《2012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④2011年制造業的年度離職率高達20.5%,制造業內資企業離職率更是高于這一比例,員工離職成本很小。根據麥克杜格爾模型,要素的自由流動會使地區間要素價格均等化,從而達到收入均等化。外商直接投資起初只集中于東道國制造業內的關鍵性或主導性行業,帶動了這些行業的收入提高和快速發展,拉大了與東道國制造業內其他行業的收入差距。隨著FDI的不斷流入,制造業間的收入差距會逐步縮小。從外商投資企業的角度來看,由于對工人支付較高的工資,導致勞動力供給數量逐漸增多。隨著供給的增加,會導致外商投資企業員工的整體工資水平有所下降;從內資企業來看,內資企業為了留住員工,必然會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行業間收入差距逐漸趨于減小。所以長期內,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下,FDI會促使制造業內收入差距出現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二)生產技術及管理經驗溢出效應
FDI的流入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具有積極促進作用,能產生內生技術外溢和技術進步。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分析,⑤外商直接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增加1單位可以帶來0.37單位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這些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向同行業甚至上下游制造業的內資企業擴散,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業行業整體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包括普通勞動者和中高級管理人員在行業內的合理配置以及收入的合理分配。FDI流入初期,我國制造業高技能勞動力供給不足,FDI的技術外溢將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時,高技能勞動力由內資企業向外資企業單向流動,內資企業生產效率受到影響,工資水平相對外資企業出現快速下降,制造業工資差距將會擴大。但是從長期看,隨著東道國的技術吸收能力增強、市場競爭程度提升以及人力資本市場的逐漸完善,FDI帶來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會充分外溢。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得到提高,內外資企業對人才需求產生競爭,在此市場狀況下,內外資企業會爭取差距不大的工資待遇,制造業收入差距將會縮小。
(三)勞動力學習溢出效應
由于外資企業靈活的用人機制和本土化經營的全面實現,外企從業人員的自由流動使技術知識、管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也都流動起來。有報告顯示,26.5%和20.5%的職業經理人分別擁有外商合資/合作企業或外商獨資企業/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①而且很多內資企業還開始直接聘用外籍職業經理人,這使內資企業競爭力得到提升,更有不少外企員工自己創業,勞動力的學習溢出效應會更加明顯。由于外企從業人員的示范效應,勞動力市場上大量潛在勞動力甚至沒有畢業的大學生,為了能夠進入外資企業,獲得更優越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更高的工作起點,他們會按照外資企業招聘的標準,加大自身教育的投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帶來的勞動力學習溢出效應使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個體間差距縮小,從而使勞動力收入差距縮小。外溢效應促使收入差距縮小也是有條件的,內資企業收入的提高依賴于企業對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的吸收和利用,所以,開放的市場環境、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是收入差距縮小的前提。同時,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吸收能力也很關鍵,在企業自身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積累的基礎上,要具有充分吸收和消化外資帶來的溢出效應的能力。勞動力素質在吸收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如果吸收能力不足,就不能帶給收入差距縮小的正面影響。所以,由于不同地區外商直接投資在各制造業細分行業中溢出效應的發揮程度各不相同,這在理論上能夠解釋我國制造業收入差距在縮小但縮小程度較小的現實。因此,我國各地區的制造業各細分行業都應該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實現產業升級,在此基礎上大力吸引外資,充分消化和利用FDI帶來的溢出效應的正面作用,實現勞動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政策建議
隨著“十二五”規劃實施拉開序幕,為了促進FDI對我國制造業收入產生正面的和積極的影響,我們從制造業如何進一步吸引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如何把握好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收入分配這三方面提出如下粗淺的看法。
(一)制造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建議
繼續改善宏觀投資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我國制造業對FDI的整體吸引力;結合產業發展政策,引導FDI的合理分布,盡量避免FDI對我國制造業收入分配的負面影響;引導FDI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積極創造條件承接東部地區的制造業轉移趨勢,實現FDI的合理分布;循序漸進并且有選擇地引進FDI,制造業必須考慮到整體利用外資的目標,加強對FDI的可行性研究和篩選,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能夠切實提高我國制造業企業技術水平的外資項目。
(二)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在制造業自身的發展和建設方面,今后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在科技創新方面,為提高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必須加大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的力度,實現產品質量標準化,并與國際標準接軌;(2)須加快制造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協調發展;(3)加大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4)中國制造業基地的建設可以考慮在現有各種工業園區或經濟開發區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產業聚集化進程,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經濟和產業配套體系。
(三)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化的政策建議
重視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適當限制過高收入,通過對稅法的完善和建設,加快稅制結構和稅種設置的完善,進一步強化稅收對于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貫徹最低工資保障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合理確定支付水平,建立多樣化的保障模式??傊?,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制造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將會逐漸發展和完善,在繼續擴大利用外資“量”的同時,更需要注重“質”的提高,要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積極效應以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FDI在中國的健康發展也會繼續發揮其對縮小收入差距影響的正向作用,將會對收入分配產生更積極的作用,朝著國家宏觀調控“縮小收入差距”的方向繼續邁進。
作者:葛菲代飛單位: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對外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