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專教育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專教育如何以質量、效益、特色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確定位其培養目標,構建辦學模式,優化專業設置,提高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這是當前中專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亟待我們進行思考與探索。
一、關于中專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
中專教育的培養目標傳統的提法是為國家培養中等層次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且由國家統招統分作保證。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定位在不少地方尤其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其內涵卻發生了很大變化。
其一,由于“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科技水平均處于激烈變更之中,其趨勢是產業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產業組織形式趨于集約化,產業崗位趨于綜合化、智能化,因而,導致職業勞動中藍領與白領、體力與腦力、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分立界限愈來愈模糊。勞動崗位日益呈現出的邊際態勢,以及逐漸形成的一種主要崗位與多種可轉換崗位結合的崗位架構??復合型崗位架構趨勢,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愈來愈高。例如:在機電行業中,由于微電子和功率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監控檢測技術與主機深度的結合,數控原理與編程、數控機床及參數技術的CAD、CAM一體化通用軟件包的開發與應用,家用電器、電氣自動化成套裝備的快速發展等,需要大量安裝、調試、運行、操作、保養、維修,既懂機又懂電,兼會計算機應用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按傳統中專培養目標培養的單一型人才是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需要的。
其二,傳統中專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也存在著突出矛盾。根據中山市1997年人才規劃調查資料反映:“中山市鉗工、電工、車工、機械工缺口大,模具、電器、鍋爐、制藥、管道等工種的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懂技術又懂市場經濟及其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比較少,比較精通外向型經濟的人才更少。而且,全市工業1900多個工種和36萬工人中,只有85個工種884人和13人分別獲得技師和高級技師資格,占技能型人才的0.7%。在12.4萬技能型人才中,初級的技工有12.31萬人,占99.3%;其中,初級、中級、高級技工比例為67.4%、29.9%、2.7%”,這與發達國家企業中中級技術工人一般在40%~60%之間,高級技術工人在20%~40%之間的目標相差甚遠,與國內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上海,1994年中級工已達47%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知,本地區急需的不是具有國家干部身份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而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實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線的技術工人。如果中專教育仍將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國家干部身份的技術員,不切實際地與大專生,甚至本科生競爭,堅持走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的“獨木橋”,而不肯對培養目標做相應調整,轉而與技校生、職高生競爭,走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的“陽光道”,無疑是放棄自身優勢,以短比長。這樣,勢必將中專教育引入死胡同。
由上可知,本地區的中專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首先要解決中專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筆者認為,中專教育應定位于培養“高素質、強技能、寬適應、復合型”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目標上,并以能力為本位,將其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夠用、會學”作為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肯干”體現了德育標準;“夠用”體現了專業要求;“會學”體現了發展潛力。并按照“適應市場,服務社會,立足當地,適度超前”的發展思路,重點在培養寬基礎、復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構上下功夫,把學生培養成為“艱苦行業留得住,實操、管理都能干,轉崗換位適應快,經過努力上得去”的復合型人才。而且,要發揮中專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確保“基礎牢,后勁足”的優勢。只有這樣,中專才能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關于構建中專教育模式的思考
教育模式是人才培養的工藝設計,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摒棄傳統中專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辦學封閉、管理過死、專業面窄等弊端。目前,許多中專學校在借鑒國外先進職教模式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改革實踐,已總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教育模式。構建適合“珠三角”地區中專的教育模式,應該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活化辦學機制,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實施多層次、多規格的培養模式中專教育的主管部門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允許部分有條件的中專學校實施同門進、多門出、多層次、多規格、上下分流的三級(職高類、中專類、高職類)培養模式。以工科為例,應在統一招收初中畢業生(同門進)的基礎上,采用一年分流,兩年定位,三年定向,層層篩選的方式構建中專教育模式。即在前兩年的學習過程中,依次淘汰兩門課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按職高模式培養。成績好的,兩年后,據學生個性特長選定專業,按中專模式培養。三年后,成績中等的,繼續中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四年考核合格后拿中專文憑;成績優秀的,按高職模式培養,學習五年,考核合格的拿高職文憑(多門出)。這種因材施教的三級培養模式,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而且,還能開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達到人盡其才,智盡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不同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