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災難事件國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災難事件國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災難事件國際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疫情的發(fā)生對在華國際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沖擊,極易導致害怕、焦慮、恐懼等負面社會情緒,需及時加以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突發(fā)災難事件,主要通過恐慌感、悲傷感、正常生活被打亂三種途徑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的前人研究,結合曲阜師范大學在疫情期間針對留校國際學生采取的具體管理措施,本文探討了如何從降低悲傷感、消除恐懼感、恢復正常生活三個方面加強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放下心中的顧慮、戒備,感受到關懷、溫暖,以期為在華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鑒和啟發(fā)。

關鍵詞:悲傷感;恐懼感;留校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肺炎疫情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會造成一定影響。2020年2月23日,在統(tǒng)籌推進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主動做好心理疏導。留校國際學生因其遠離家鄉(xiāng)、語言不通、生活習慣差異等原因,更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留管老師作為直接管理服務人員,應該努力掌握心理疏導工作的理論、規(guī)律,結合本校留校國際學生實際,一生一策,有的放矢。

1 突發(fā)災難事件下個體的心理應激反應表現

面對肺炎疫情這種公共衛(wèi)生安全突發(fā)事件,公眾在情緒、認知、行為、生理上會有不同的特征表現,管理者需要了解這些表現,才能更好地判定受眾是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首先,由于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后果的毀滅性,突發(fā)災難事件會對社會公眾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極易伴隨一些負面情緒。這是民眾面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時最突出的體驗和感受,常見的表現有恐慌、焦慮、疑病、抑郁、強迫和自我不確定感等心理癥狀反應。除此之外,人們對事件的認知上也會表現出無能為力、自責、內疚、罪惡感,而且研究表明,越是疫情嚴重的地區(qū),人們對危機越了解,卻越覺得不可控,在認知上越容易造成恐慌。由于人們在危機情境下會無意識地采用快速的、感性的直覺決策策略,從而在行為易出現逃避、注意力不集中、喜歡獨處、過分依賴他人,以及其他非理性行為的發(fā)生。最后,在生理上則表現為食欲下降、肌肉緊張、頭疼、失眠等。2020年2月初,隨著肺炎感染人數的增加和一些管制措施的實行,我校部分留校國際學生開始出現焦躁情緒,表現為經常出入學院辦公室詢問疫情發(fā)展,頻繁撥打國際長途電話、在和老師溝通中出現嘆氣、搖頭等肢體動作等,我們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出現了波動,需要及時加以應對。

2 突發(fā)災難事件影響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三種途徑

除辨別心理健康問題的外在表現外,我們還要了解分析突發(fā)災難事件導致公眾如此表現的途徑,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采取合理辦法。基于對汶川大地震、大連港石油管道爆炸、天津濱海新區(qū)危險品爆炸等突發(fā)災難事件的災后個人和群體心理研究,劉正奎老師在《突發(fā)災難事件后個體與群體的心理特征與應對》一文中提出突發(fā)災難事件對人們產生重要影響主要有三個途徑,即恐懼感、悲傷感、打亂日常生活節(jié)奏。其中,悲傷感主要是指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人們會因為喪失親友,喪失一定既有物質而產生的悲傷感。因物質喪失而起的悲傷感不僅是因為物品的價值,有時還是傷害了人們與物質建立起的關系。恐懼感的產生往往源于失望情緒,即一般的突發(fā)事件可能讓人們直面失望,加之事件后續(xù)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人們的安全感就會受到威脅,內心就會有非常強烈的恐懼感。所謂打亂日常生活是指災難的發(fā)生會引起日常生活的巨大變化,包括原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而且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生活節(jié)奏也會發(fā)生變化。這些都會給人們帶來很多壓力,造成情緒上的負性反應。因此,消除恐懼、降低悲傷、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是打消學生心理負面情緒的三大法寶。

3 加強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在心理咨詢和疏導中,普遍遵循的原則是:真誠、共情、無條件關懷和接納、非指導性的干預。為便于非專業(yè)人員理解和掌握,本文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發(fā)現,結合國際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和特殊性,提出了真誠互動關心、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引導性指正三大心理健康教育原則。

3.1 真誠互動關心原則

師生之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系就應該是真誠信任的關系。要建立這種關系需要留管老師在和學生交流時,切忌不要心不在焉,或者眼神盯住一處,讓學生感覺注意力不集中,這些表現都會帶來不重視其處境,產生不信任、不安全感的心理狀態(tài)。在日常談話交流過程中,留管老師要多抱有同情、理解、不鄙視、不排斥的態(tài)度,讓因疫情不能回國的學生感到自己并不孤單,有許多人在幫助他。

3.2 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原則

疫情發(fā)生以來,留管老師嚴格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全力做好留校國際學生的日常防控工作,長時間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很容易出現煩躁,不安的心理變化,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會厭煩、不搭理。但是相比于留管老師,國際學生遠離家鄉(xiāng)、生活不便、缺少家人的陪伴,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變化,換位思考他們的處境,就更需要每一位深處一線的老師和管理者多為國際學生著想,充分理解他們的現狀,更好的設身處地的提供服務和幫助。

3.3 及時干預和長期引導原則

結合一些具體的情緒、認知和行動表現,留管老師要通過聊天、觀察日常活動,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變化,對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干預,如果心理干預不及時,焦慮、絕望、困惑的情緒得不到緩解,就更容易產生嚴重心理問題乃至群體事件。在降低壓力和心理創(chuàng)傷之后,還要建立長期追蹤檔案,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家庭、社會等因素,對學生開展長期的心理援助。

4 我校加強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做法

4.1 降低悲傷感

疫情期間,我校在校學生并沒有出現親人離世或者一些突發(fā)意外事件,心理情緒上沒有或者極少出現悲傷感。但是,根據前人的調查研究,本文認為悲傷感的產生往往來源于親人的離去或物品損壞和消失帶來的情緒低落,事情發(fā)生突然給人的沖擊較為猛烈。相對地,更要把握好心理干預的介入時機和方式方法,這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功能更像是“救火”或者“包扎”,而不是深層自我探索,因此無微不至地關心和聆聽更加有效。有些情況下,唯一有效的心理援助方式,就是陪伴和傾聽、共感和理解。此時,陪伴者要避免規(guī)勸、說教、過問,因為理性的澄清不能解決情緒問題。

4.2 消除恐懼

疫情期間,由于對疫情防控形勢的不了解以及出入校內公共活動場所、校門、城區(qū)受限,學生自然感覺到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產生恐懼心理。因此,做到信息的公開透明,營造健康而又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是消除學生的恐慌心理的重中之重。

4.2.1 公開透明,做好信息溝通

疫情背景下,公眾獲取的信息將直接影響其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疫情期間,省教育廳、地方政府、學校等各級部門在加強留校國際學生管理、疫情安全防控教育、國際學生離境、入境、在境內停留等方面下發(fā)了多個文件,留管人員在傳達上級各部門要求和文件精神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別是任何涉及疫苗、傳染病、“封城、封校”等詞匯,一定要表達準確、清晰,以免引起學生的恐慌心理。

4.2.2 集中統(tǒng)一管理

“化散為整”,實行兩地辦學的高校,可以將學生集中在某一校區(qū)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行動、統(tǒng)一安排,嚴格留校住宿規(guī)定,要求留校生每日報告體溫情況,并建立活動軌跡臺賬,做到“日日清”“人人清”。同時,宿舍區(qū)、生活區(qū)、辦公區(qū)每日進行消殺工作。這些做法為所有留校學生營造了良好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讓大家可以放心居住,保證健康。

4.2.3 利用重大節(jié)假日營造安心氣氛

疫情發(fā)生時,正值寒假春節(jié),所有中國學生放假回家,校園相對冷清,特別是隨著疫情的發(fā)展,學生尚未返校,留校學生極易出現焦躁情緒。對此,可以利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假日,置辦水餃、元宵等食品,開展網上拜年活動,既讓大家體驗了中化傳統(tǒng)文化的悠久歷史,又拉近留校學生和老師,留校學生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讓其感受到了溫暖和家的味道,極大消除了對疫情的恐慌。

4.3 恢復正常生活

由于疫情原因,校內校外管控嚴格,一些正常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這種變化對留校國際學生的影響會更加突出。有序開展線上教學和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是快速恢復學生日常生活狀態(tài),緩解學生心理壓力最行而有效的方法。

4.3.1 認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疫情影響下,國際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轉移到線上進行,盡管受到網絡、硬件設備的影響,但能夠和老師見面,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學習,留校學生的心理空虛感得到了滿足。上課期間,大家一起討論問題,完成課下作業(yè),生活學習變得充實有序,特別是隨著國內疫情情況持續(xù)好轉,課堂氣氛、精神面貌相比疫情初始有了很大的改觀。

4.3.2 事無巨細,提供生活幫助

大部分第一次來華國際學生,盡管適應了半年,但是還是存在許多生活問題需要老師幫助解決。特別是疫情期間,學校實行出入校園管控措施,一些生活服務受到影響。學院老師作為和國際學生交流最為密切的人員,一定要主動提供幫助,排憂解難,充話費、收取快遞、置換外幣等事雖小,但卻解決了他們的生活煩擾和燃眉之急,使其放下心理的顧慮、戒備,感受到關懷、溫暖。

5 結語

心理建設是當代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行為表現、突發(fā)災難事件影響人們心理狀態(tài)的三種途徑、心理教育干預的基本原則和疫情期間我校具體采取做法手段,本文希望能夠幫助留管人員準確把握突發(fā)事件對公眾心理的影響規(guī)律,對適時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制定心理干預和疏導策略都極具參考價值。2020年,來華留學人數即將突破50萬,作為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關于如何加強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卻還較少,關于災難事件或重大安全事件下的國際學生心理建設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希望以后有更多學者、留管同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做好國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推進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正奎,劉悅,王日出,等.突發(fā)人為災難后的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02):166-174.

[2]王一牛,羅躍嘉.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心境障礙的特點與應對[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04):387-392.

[3]殷融.不確定感管理模型視角下的死亡凸顯效應:爭論與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1):1747-1755.

[4]付麗莎.突發(fā)危機事件下的公眾心理特征及干預疏導策略———基于肺炎疫情的調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60-65.

[5]黃琳妍,李虹,徐繼紅,等.直覺性和分析性決策策略偏好的情境效應[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1(06):739-745.

[6]劉正奎.突發(fā)災難事件后個體與群體的心理特征與應對.[EB/OL]..

[7]周小東.病毒肺炎患者焦慮恐懼心理的防治措施[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20,32(02):3-5.

[8]陳潔,趙靜.大學生危機事件管理中心理援助介入的時機和策略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35-238.

[9]張日昇.疫情期間的心理應對及心理援助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20,(06):28-30.

[10]時勘,陸佳芳,范紅霞,等.SARS危機中17城市民眾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為預測模型[J].科學通報,2003,(13):1378-1383.

作者:司甫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河南省| 五莲县| 阿克苏市| 苗栗县| 惠来县| 迭部县| 巩义市| 桂平市| 习水县| 赤城县| 武宣县| 洪江市| 南漳县| 绍兴市| 定州市| 蒙自县| 阳春市| 莱芜市| 韩城市| 平南县| 耿马| 内江市| 通许县| 磴口县| 陇川县| 梧州市| 泾源县| 林州市| 炉霍县| 友谊县| 普兰县| 温州市| 望谟县| 利川市| 富蕴县| 济南市| 彩票| 巨野县| 新余市|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