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教學辨證統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接受學習與創造學習有機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有人把新課程提倡的這些學習方式僅僅理解為唯一的選擇,形而上學地認為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為特征的接受學習一概是不可取的。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接受學習也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能讓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與技能,它并不必然導致學習過程的枯燥與機械。例如,數學教學中,例題教學,教師對學生絕大多數采用的都是接受學習,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聽講,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避免學生不走或少走彎路,畢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原有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如果所有的數學知識都一味地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去創造,那是不現實的,時間不允許,教學進度也必將受到影響,中差生也不具備這個能力。教學中運用接受學習,教師應同時把握好“引”和“導”的度,避免“滿堂灌”,避免機械重復的“講”和“練”;教師還應正確把握教學中的“教、扶、放”的關系,把科學的思維方式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使學生產生更廣泛的遷移,以教法啟發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但在數學教學中,如果單純地依賴接受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都是非常不利的。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數學教學,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還應結合所學內容靈活采用創造性學習。在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著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做中學,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通過學生的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和情感參與,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辨證地理解和運用接受性學習與創造性學習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中創造,使接受學習方式在新課堂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使創造學習方式更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和豐富個性的養成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機整合。
“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都是數學《新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然而就具體的教學活動而言,我們認為關鍵的因素恰又在于我們如何辨證地處理好這對矛盾,科學地把兩者加以有機整合。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師為了片面追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形式,不管什么教學內容,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合適的把握。小組成員也沒有明確的小組合作學習問題,不作預先的準備,想到哪說到哪,致使小組合作學習不能深入進去,而且小組成員各自為政,總是好的學生唱主角,差的學生只能充當聽客,小組成員間缺乏深層的交流與碰撞,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有的班級合作學習雖然設置了小組長或實行好、中、差生異質分組,但在實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是小組長和學習成績優秀者占據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權,他們的意見代替了小組成員意見的主流,成績差的學生得不到幫助,沒有參與機會,他們要么一聲不響地聽別人說,要么做與合作學習不相關的事,成了陪襯和聽客。在這樣的課堂上,合作學習實際成了一種擺設。筆者認為,新課改理念下的合作學習不應是一種順從,而是一種相互認同、相互接納,它是以獨立思考為基礎,力求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獨創性。我們采用合作學習在內容的選擇上也應有所側重,學生能自主探究的就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合作討論。只有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不同意見、研究結果多樣、獨立思考困難、解決策略不同、需要分工操作等確需要合作討論的問題時,教師才可準確地把握好合作方式和合作時機,放手讓學生去討論、交流以至爭論。同時,教師在學生的合作中還需要注意方法的引導和訓練,如:指導學生怎樣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小組成員間不同角色如何合理分工等。與單純的追求形式相比,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注意通過提出適當的問題,創設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并根據教學的需要采取適當的教學形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將“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有機整合,為學生展示獨特的內心世界和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構筑平臺,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達到既發揮個體能動作用又發揮群體效應的效果。
三、數學知識的應用與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機協調。
數學的本質是一種抽象,一種模型。我們在數學教學時,既要體現它的普遍性的一面,也要體現它的特殊性的一面。為此,我們既要明確反對數學教育完全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并應充分發揮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已建立起來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的學習活動的良好基礎。但同時又應該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數學教學所應具有的“數學味”,應該辨證地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標,也是當前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在關注學生應用意識的同時,更應該讓學生在應用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運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同時又有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的頭腦。
四、算法多樣化與基本學法指導有機融合。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極為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時的個性差異,不要求所有學生都把教科書所呈現的知識形態作為模仿,由教師進行“復制”后再“粘貼”到學生的頭腦中,這樣的“格式化”教學形式是不可能產生鮮活的“認知機體”的,而是應該允許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提倡算法的多樣化,提倡個性化學習,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新課標提倡的算法多樣化也并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可以各行其是,而是應該在成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合理啟發下,讓學生的學習經歷一個從“非正規化”到“正規化”的過程,經歷一個從“個性化”到“大眾化”的過程,從而通過獨立探究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對原有的學習方法作出“揚棄”,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個性化發展。但從教學實踐中我們又深刻地體會到,有效的學習活動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失去了教師的“教”,學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反思、比較、交流、提高的機會。應該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將提倡算法多樣化與算法的有機優化、基本的學法指導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地拓展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當然,優化學生的多樣化算法,進行基本的學法指導,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教材、優等生等“權威”來規定和統一,也不能向學生進行機械、強迫灌輸,而是要真正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將教材內容進行“再加工”,將學習方法進行“再創造”,讓師生情感“再體驗”,真正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喜歡屬于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使數學活動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
五、正當評價與考試分數有機結合。
新課程注重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及時評價與延遲評價相結合。在采用“日常觀察”、“成長記錄袋”等評價手段的同時,并不排斥考試和分數,但現在似乎說到新課程就不能有考試,就不能談分數,把分數拿來當“靶子”攻擊,似乎是分數這股“禍水”導致我們的課程改革發生了偏差,妨礙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分數成了“另類”。
其實,運用分數來評價學生,并不等于教師就提倡“分數第一”的思想。一些人把分數與正確評價對立了起來,以為分數是不好的評價方式,這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在一種新的評價形式誕生前,考試分數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評價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杜絕對學生一味地表揚和恭維,對于學生確實好的、正確的、新穎的觀點,我們應及時予以肯定和賞識,但也要注意因人而異,因年級而異,切忌只見表揚,不見批評。課程改革并不是機械地拒絕以往的東西,也不是讓形而上學到處泛濫,對評價和分數關系的理解我們同樣應該保持正確的心態。
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顯著相關。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正確指導下,科學、有效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使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有機的互動過程,真正成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數學活動的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達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理想實現。
新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清新之風,同時也給廣大教師“重新洗牌、一展身手”帶來新的契機。新課程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如縷縷春風給沉悶的校園注入新鮮空氣,似股股清泉滋潤教師幾近干涸的心田。我們在欣喜之余,也應冷靜地思考。反觀我們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看似熱鬧起來,教師放下了“師道尊嚴”的權威架子,學生學會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主體地位得以體現。課堂上只見表揚,不見了批評,“你真行”、“你真棒”的贊美之辭不絕于耳,學生看似學得興高彩烈,教師教得輕輕松松。但只要我們稍作留心,就會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把學生的自主當成了“放羊式”的翻版;合作討論是每堂必用,成了必需的教學環節;無需探究的問題也在大探特探,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絕對化,教師一談評價就不用看分數等走向極端的現象,只顧了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放棄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因此,針對當前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種種情況,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問題,談談自己淺陋的幾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