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人文體育教育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文體育觀的理論建構是以體育與人生存的三種主體的關系為劃分內在結構的依據,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理論建構。從人學的觀點看,人及其本質屬性就是人的類本質、社會本質和單個人的本質的統一。在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自然本性方面,體育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聯系,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在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社會本性方面,體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在作為完整的個體的人的存在方面,體育是促進人的個性與人的身體、心智一起和諧發展的過程。
一、人文體育觀的內在結構解析
1.體育與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人首先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本性決定了體育是人的生命軌跡中的一條并行軌道。西方人文主義者席勒說,人只有在游戲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人。體育史學家哈肯在論述基督教時代體育的沉寂時說:“體育及其內涵的一切乃是社會與宗教演進的暫時犧牲者,它總有一天會復活的,因為它的原則極為明確而且它的作為顯然也和人類一樣是永無休止的。”這段話深刻地說出了體育與人的生命本質之間如影相隨的關系。體育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看,體育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和表達方式,中國古人恐怕早就發現了這一點:“手舞足蹈”,言之不足以達意,舞之,蹈之。
2.體育與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研究由于“人的多種多樣的需要是在社會中產生,因而是有社會性的,滿足需要的多種多樣的對象性活動也是在社會中進行并具有社會性的,即使是人的直接的肉體需要和直接受肉體需要支配的生命活動,也已經不單純是動物性機能,而注入了社會的文化內涵。體育對于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來說,是一個人的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就是個體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具體地說,“社會化就是個體適應社會的要求,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學習與內化社會文化而勝任社會所期待的角色,并相應地發展自己的個性的過程。”人的個體社會化發展成為社會所能接受的程度與其道德認識和社會適應性的發展密切相關,而個體道德認識又來自社會傳統文明和道德教育的熏陶。現代體育作為人類社會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精神文化財富,是一種有豐富精神內涵的社會活動,對人的社會化起中介轉化的作用。體育活動中的公平競賽原則,本是人類理想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公德的反映,而那些為使各項活動有章可循地進行的各種體育規則和裁判方法,更是社會法規和人類共同規范的模擬和縮影。人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能認識和遵循體育活動的特定規則和原則,創造成績受獎,違反規則受罰,這是對社會契約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學習過程。在體育活動的教育和熏陶下,增加了人對社會規范的認識和行為的自我控制力。因此,對參與體育活動的人而言,體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適應性學習的過程。
3.體育與作為完整個體存在的人。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的存在,是身體、心智和精神相統一的個體。要達到對人作為個體的完整性的理解,需要把人的完整圖景看成是從實體化生存到理想化生存的提升過程,看成是人的動態的生命活動過程,看成是人追求豐富而健全的人性與文明內涵的過程。“人不是一個給定了的存在物,自然進化意義上的人早已定型,但人成為人的歷史恰恰是在這一階段之后才真正開始。人之所以成其為人,基于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的生命本性。”因此,從作為完整的個體的人而言,體育不僅意味著身體的發展權利,同時還意味著人作為精神個體的發展權利,這樣說并不是在身心二元論的基礎上把身體和精神看作兩個不相干的實體,而是針對精神世界對人作為完整的個體的重要性而言的。體育文化作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精神產物,能夠更好地體現人的自我實現、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的生命本性。體育對身心完備的個體而言,不僅能夠滿足人的身體的發展權利,而且能夠在精神層面,促進人的個性充分發展,激發人的自我實現、創造和超越的生命本性,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體育精神成為人類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這是體育對人的精神塑造過程,也是體育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
1.在體育的文化屬性上,體育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統一體。人文體育觀的“人文”,包含了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文化觀。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發展中的基本主題。它隨著歷史上近代中國的“西學東漸”的歷程和我國“后發外生型”的現代化之路,以及“引進來走出去”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逐漸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在含義闡釋上,首先要明確的就是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人文”觀。如果有人提出,既然是包括了科學、人文兩種文化的認識,為什么不用“科學體育觀”?我想更多的是因為本研究想要突出的是體育中的“人”這一概念。因此,人文的體育觀,可以理解為科學人文主義的體育觀;而人學視野對這一體育觀的意義在于,確立人在體育觀念中的核心地位。在體育界同樣存在“對待科學的態度”這一問題,從新人文體育觀的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的視角,我們需要了解科學的價值不僅包含了重要的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還包含了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但是,在實踐中,科學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被嚴重地忽視了。用科學和人文相融合的體育觀來看待體育領域中的技術理性和偽科學氣功層出不斷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將會使我們在避免不必要的指責和爭論的前提下,發現體育觀念中偏差和漏洞對體育的實踐發展所產生的嚴重后果。如果用科學人文相融合的文化觀來看待以往人文體育觀和生物體育觀的分歧,體育和競技運動中的“育人與制器”、“只有技巧,沒有文化”等問題,將會有利于體育界對人的問題的重視和思考。
2.在價值與理性的關系上,體育追求人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長期以來,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停留在工具理性的層面,如果我們把體育的合目的性的條件簡單列表,就可以看到,“體育能鍛煉身體(健身性)、體育能拉動經濟(產業性)、體育能融洽人際關系(交往性)、體育能滿足國家需要(政治性)……”這里所指的體育是工具理性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功利性色彩。而諸如“體育使人獲得身心的完善、體育使人成為審美的人、體育使人獲得自身的價值體認、體育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這些以人作為目的的體育形而上的東西在現代已經被功利所淹沒了。在體育中,人只是充當了社會發展的工具。因此,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是:體育有用嗎?體育能有什么用?我們在今天還需要體育嗎?……難怪,作為工具的存在我們必然要追問它的有用性,而作為價值本體的存在,它和人的存在是具有一致性的。人的價值、理性、尊嚴都隱匿在體育的文化結構之中,從而使體育的價值在于它既是人的工具又是人的存在的一種體現。人文體育觀的研究,是試圖從對體育的人文思想的探索中,尋找、發現和培養一種從人自身的角度所形成的對體育的理解和情感,這是一種從價值理性出發對體育的認識。事實上,體育本身的思想價值遠遠超出了社會所認同的它的工具價值。而體育的思想價值是使體育散發出迷人魅力的根源所在,這一點長期以來被我們嚴重忽視了。在對體育的認識中,應該將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里就涉及到我們如何理解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所指向的,首先是主體與對象的關系。作為抽象化的引申,工具理性所面對和關注的,主要是主體與對象之間的認知關系。它所關注的基本上是如何以數學等方式,把握對象的各自規定。在指向對象的同時,工具理性對主體與對象之間的價值關系并不關心。誠如霍克海默所說,它注意的是手段的合理性,而不是目的本身的合理性。較之工具理性,價值理性更多地體現于存在意義的追尋之中。“意義”本身有不同層面的涵義,在認知的層面,意義展示為對實然的把握;在評價的層面,意義則與應然的設定相聯系。就人與對象的關系而言,價值理性追問的是對象對人的存在的意義,包含對象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合乎人的需要;就主體間關系而言,價值理性則關注存在意義的相互確認。如果說純化形態(理想形態)的工具理性著重于撇開人的存在而敞開對象,那么價值理性則要求聯系人自身的存在來把握和規定廣義的存在。人的存在既有個體的向度,又有社會的向度。從前一方面看,問題往往涉及如何確認和實現個體存在的意義;就后一方面而言,理性的思考則總是指向理想的社會形態和交往方式。無論是個體人生意義的確認,抑或社會理想的設定,從根本上說都基于終極的價值原則:只有以此為前提,個體應當如何生活,社會應當如何存在的設定才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楊適.哲學的童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楊適.古希臘哲學探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4]汪子高等.古希臘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