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醫院校大學語文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展現大醫風采,傳承醫德風范
與文學經典相比,中醫典章在德育教育方面更顯優勢。中醫典章中諸多名醫傳記、醫著序言、行醫筆記等,融文史哲、醫學、倫理為一體。這些作品因作者的睿智與深情,流露出感人的文學特質,又閃耀著前賢先哲們在治學、修身、濟世、救疾等方面的個性風華和人格魅力。作者本身也是醫者,他們由自身的行醫經歷而產生的精神感悟更貼近醫學的職業特點,因而更能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現今,不少醫學生受功利主義影響,想當醫生只為獲取更高收入。如此淺薄的職業追求,怎能理解醫生職業的意義何在,職業操守又從何談起。對于職業選擇,《醫事筆記六則•(四)不為良相則為良醫》中認為:“果能為良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從醫者的角度給了中肯的回答:從醫是利人利己的良業,是實現人生抱負、體現自我價值的選擇。生存壓力和職業操守這一現實和理想的沖突,不僅考驗著今天的醫生,也考問著古代的醫者。《東垣老人傳》這樣記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問前來拜師的羅天益:“汝來學覓錢醫人乎?學傳道醫人乎?”羅天益曰:“亦傳道耳。”一個“亦”字,道出了羅天益的選擇———兼顧金錢和醫道,尋求利益與醫德之間的平衡。古代醫家坦誠的回答能讓醫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弘揚醫道和講求必要勞動回報之間并不是水火不容,但同時又要堅決杜絕“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的無良行為。這樣充滿人情味的話語,不需要高深的理論探討,也遠離空洞的道德說教,更為透徹地解答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內涵,在潤物無聲中,滋養著醫學生的心靈,讓其知恥而反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
二、陶冶情志,培蓄人文素養
醫學雖屬自然科學,但其研究的對象是鮮活的生命,因而比之于物理、化學等純自然學科,它與人的關系更密切,也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撐。而醫學生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其課程主要是生理、病理、解剖等學科,這使得醫學生所見多是疾病的苦痛和死亡的威脅。太多的苦痛會磨滅一個人的意志,見慣了死亡則有可能使人變得冷酷麻木。這既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更容易使其喪失對病人的同情。古代大醫多受儒家思想的浸潤,他們對于人的尊嚴與使命、人的權利與責任、人的理想與品格、對生命的理解與敬畏等重大問題,多有獨到而精辟的見解。明代大醫龔廷賢嚴厲譴責那些因病人的貴賤貧富而不能平等相待的醫生,指出“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豈可因其貧富而為我厚薄哉”。清代名醫費伯雄提出:“我欲有疾,望醫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如何?”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反思醫患關系,發人深省。通過文本與人本的解讀,教師可挖掘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情感因素,引導醫學生領悟其中深沉的生命意識和人本精神,豐富其情感體悟,從而使學生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今后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病痛和死亡,而不是只用生物的眼光去審視病人的“病”,卻忘了他們是鮮活的“人”。除了情感的陶冶,從文化傳承角度看,中醫典章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所記載的如對古代天文、地理、避諱、禮儀制度等的介紹,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與文化的集體記憶,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從文學角度看,中醫典章的語言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文體語系,不僅孕大含深,而且氣韻生動,多種美感紛呈,不乏孕育情致美、典雅美、辯證美、韻律美于其中。西醫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中醫典章,在陶冶情志,豐富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古代文章的語言特色,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文理交融,突破思維定勢
醫學生多為理科生,學科的知識結構與研究特點使得他們易于形成純科學、邏輯性強的收斂式思維方式,而創造性思維能力離不開形象思維能力與發散思維能力等多元化思維方式,這恰恰是醫學生所缺乏的,也是有礙創造型人才成長的一大瓶頸。歷史證明,我國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醫家大都具有較深的文史哲造詣,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在醫學領域中自由馳騁,成就斐然。科學求真,文學求善與美,兩者仿佛并無交集,而中醫典章不少篇目既涉及醫理病理,又通過飽含深情的文字彰顯了作者仁心濟世、大醫精誠的醫道追求,可謂融真善美于一體,文學與醫學在此交融,不同類屬的思維方式在此聚焦。古代醫家在寫作時,陰陽平衡、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等思想融匯在字里行間,文字中無不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閃爍著哲學的睿智。陰陽就是中醫典章中極具代表性具有辯證統一色彩的詞語,此外,如正邪、盈虛、標本、表里、寒熱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想。再如清代名醫徐大椿所著《用藥如用兵論》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用兵之法,通過生動活潑的比喻,透徹闡明了要根據致病原因、病癥表現以及病人體質差異等復雜因素,因勢利導,靈活用藥的辨證施治的醫學思想。中醫典章的學習不僅可以讓醫學生理解不同醫學體系對于生命現象的認知差異,拓展了西醫學生的知識維度,又可以為其提供方法論層面的認識和理解,豐富其單一的收斂式思維方式,克服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模式弊端,啟發他們采取辯證思維、發散思維等整體綜合的思維方法來處理復雜多變的病癥,使學生拓寬視野,突破思維定勢,構建起開放靈活的思維方式。中醫典章在西醫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但要使其真正付諸于教學實踐,還需針對西醫院校醫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而不能輕易地套用中醫院校的教授方式。例如,古代中醫典章數目繁多,內容駁雜,其中既有富有文學性和德育性的篇目,又有闡述中醫源流、醫理病例等專業性較強的篇目,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根據浸潤人文精神這一教學目的,有針對性地遴選擇取情感性、人文性、通俗性較強的篇目,放棄內容艱深、專業性過強的篇目。此外,還需尋求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強化教學效果。這都需要西醫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作者:吳娜田長城單位:蚌埠醫學院蚌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