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物技術專業免疫學技術課程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校自2013年9月開始新招收生物技術專業四年制本科學生,對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適應于社會和軍隊國防建設發展需求,符合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以新醫學體系下社會和醫學臨床對高等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出發點,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免疫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發展迅速的前沿學科之一,與醫學基礎課及各專業課的關系極為密切,在醫學人才培養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將從事臨床疾病的診斷、防治及前沿基礎研究等工作,運用免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免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前沿生命科學的關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校為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開設免疫學前沿知識理論課,同時開設前沿《免疫學技術》實踐課。《免疫學技術》是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利用免疫學原理檢測機體組織器官中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因子等含量和功能,從而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一門學科,是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2]。通過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學技術的原理和操作,以及免疫學技術在醫學檢測診斷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可以加深對免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臨床診斷、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免疫學技術》是我校新開設的課程,尚處于摸索階段,如何更好地培養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真正意義的人才培養,我們在免疫學教學工作中有下列的心得體會。
1免疫學理論知識及技術發展迅猛,設置的課程應與時俱進
基于《免疫學技術》課程知識體系邏輯性強、技術方法多樣以及理論和技術進展快的特點,課程教學的整體指導思想必須在強調對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礎上,明確同一理論下技術開發的多樣性,以及免疫學傳統理論技術與相關學科現代技術結合,促進免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現狀;要求學生掌握免疫學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在免疫學功能檢測中的應用,并結合學科前沿進展進行適當拓展和補充,注重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在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增加CD4+T細胞亞群Treg(天然調節性T細胞)、Tfh(濾泡輔助性T細胞)、Tfr(濾泡調節性T細胞)分化發育等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扮演的不同功能研究;實驗課的教學中增加細胞亞群分化發育標志分子及功能的檢測。
2聯系實際,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免疫學與醫學密切相關,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運用臨床實例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將掌握的免疫學知識用于解答臨床相關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課“講授法”可以問題為牽引的啟發式教學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討論式”教學法,提高學生分析、判斷、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思維邏輯的方向,尤其是對臨床相關復雜病例的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能力的指導。這一部分知識很多都可能是教科書中沒有的知識點,更多的是指導教師工作經驗的累積,教師在平時的科研及臨床實踐中應善于總結,為課堂教學提供相應素材。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注重技術性與連貫性,如學生操作技能的學習能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技能的內容具有可操作性及連貫性,啟發科研思維。如第一次實驗課選擇小鼠脾臟淋巴細胞的分離及純化技術;第二次實驗課可以選擇流式細胞儀檢測或分選細胞亞群;第三次實驗課可以選擇細胞亞群功能檢測如增殖能力檢測、分泌細胞因子檢測、細胞活性檢測,CD8+T細胞殺傷功能檢測等[3]。
3因材施教,確保學生真正掌握知識
醫學免疫學課程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特長和基礎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從而確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方法,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設計、教學方案和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評價等環節,應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留出足夠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理論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知識點的情況來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假如存在學生對知識點沒有理解、理解錯誤的情況要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對于個別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課后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同時,教師應將學生對實驗的評價和建議歸納總結用于改善教學效果[4],確保學生真正掌握基礎理論知識。
4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走信息化教學道路
從課程的設計到評價各個環節,應注重體現學員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員的學習潛能。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授之以“漁”,通過各種方式使學員明確如何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讀、小組討論、總結發言、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學員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在課后通過與同學、老師討論,利用網絡或參考書查閱相關資料,以擴大對該知識點的認識,認真體會如何用辯證的觀點認識“免疫”,并鍛煉自己獨立學習免疫學的能力。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特點和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開闊視野,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實物投影儀的運用為學生模仿操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形象了解實驗步驟,實際操作更易上手;多媒體課件及互聯網的利用創造了一個在功能、時間和空間上交互的嶄新環境,使一些不易口頭表達清楚的教學內容通過課件的演示變成生動具體的知識,縮短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此外,學生利用虛擬教室,在自學鞏固的同時又能實現課下與教師的互動,真正做到“互動教學”。利用課堂教學為主,信息化教學為輔的教學形式,符合新型“教”與“學”模式的必然要求。
5實現真正意義的學生能力的培養
通過本課程理論和實驗的學習,學員應掌握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免疫應答的規律、免疫應答產物的特性和生物學作用、疾病的免疫學發病機理、免疫學診斷要點和防治原則;具備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及專業課程的必要免疫學基礎知識;初步學會運用免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思考和解決與本專業相關的問題;為最終實現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精湛的專業技術、嚴謹的科學作風以及勇于創新的醫學人才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理論課的授課方式以問題為牽引的啟發式教學為主,重在培養學員科學的思維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員分析、判斷、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對臨床相關復雜病例的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以認真的態度學習醫學免疫學相關知識,培養對醫學免疫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問題、探究未知的良好習慣,初步具有科研和創新意識。為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發揮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力,實現真正意義的能力培養。總之,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畢業后肩負著運用最新技術手段結合國際科學前沿理論知識對疑難疾病的診斷,掌握國際前沿醫學領域做原創性的科研工作的使命,高等醫學院校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將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與人才培養目標密切結合,實現真正意義的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田易,楊霞,倪兵,等.軍隊醫學院校本科生醫學免疫學教學體會[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1):124-126.
[2]楊霞,郭玲,王莉,等.醫學免疫學創新實踐意義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144-145.
[3]胡迎春.研究生免疫學實驗技術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的選擇[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11(6):704-706.
[4]杜冰,任華,祁靈,等.免疫學技術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3):404-405.
作者:楊霞 郭玲 倪兵 張志仁 吳玉章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