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機械化農業機械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業機械化與財政投入發展現狀
本文選用農用機械總動力來描述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情況,包括柴油發動機動力、汽油發動機動力、電動機動力、其他機械動力的年底數,選農用機械總動力為指標主要是考慮該數據能夠直觀準確地反映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同時更能直接表示主要農業機械的聚集程度。同時本文選用財政投入額作為解釋對象,其中包括中央財政投入和地方財政投入。有關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最早的統計是從2004年開始的,本文的數據來源是《中國農業機械年鑒》(2004—2011年)的統計數據。
1.農業機械總動力現狀分析我國2004—2011年8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的發展變化。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為977.3466百萬千瓦,比2004年增長了52%。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快速增長,一方面降低了我國農業對農業勞動力的依賴程度,為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生產部門的轉移提供條件;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對農村勞動力的替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2.中央財政投入發展現狀我國2004—2011年8年中央財政投入的發展變化。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下,2004年中央財政在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資金僅為1.6115億元,而到了2011年則高達192.037億元,增長了百倍多,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之間有重大的突破,增長的值甚至超過了之前年份的總和,這個增長幅度在很難在其他中央財政投入中看到,可見中央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視程度。
3.地方財政投入發展現狀我國2004—2011年8年地方財政投入的發展變化。地方財政的投入增長明顯要平穩得多。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下,2004年地方財政在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資金為29.2528億元,2011年為94.9459億元,增長了將近四倍。在2004年時地方財政投入的金額還是中央的近兩倍,而到2011年卻已經遠遠落后于中央財政投入,這與兩者組成狀況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后文會詳細解釋這方面的原因。
二、財政投入與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實證分析
采用統計學方法定量分析,構建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別研究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與農業機械化發展之間的相關關系,其主要步驟包括:①建立回歸模型,②求解回歸模型中的參數,③對回歸模型進行檢驗。
1.中央財政投入與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關系根據中央財政投入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建立2004-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y1與中央財政投入額x1的線性回歸方程:y1=698.7699+1.4023x1線性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為0.953,判定系數為0.908,說明中央財政投入額與農業機械總動力具有高度正相關關系,同時回歸模型的t檢驗統計量為7.72,P<0.05,拒絕零假設,該模型有非常明顯的統計意義。回歸系數為0.01402表示,在2004—2011年之間,在其他條件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中央財政投入額每增加1億元,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提高1.4023百萬千瓦。
2.地方財政投入與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關系根據中央財政投入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建立2004—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y2與中央財政投入額x2的線性回歸方程:y2=515.0372+4.9948x2線性回歸方程的相關系數為0.994,判定系數為0.988,說明地方財政投入額與農業機械總動力具有高度正相關關系,同時回歸模型的t檢驗統計量為21.6,P<0.05,拒絕零假設,該模型有非常明顯的統計意義。回歸系數為4.9948表示,在2004—2011年之間,在其他條件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中央財政投入額每增加1億元,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提高4.9948百萬千瓦。
三、我國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的組成現狀
1.中央財政投入的組成現狀2004—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化中央財政投入的組成現狀,我國農業機械化中央財政投入主要是以農業機械購置投入為主,農業機械購置投入占總體的比重由2004年的48.48%提升到2011年的91.35%,可以說農業機械化中央財政投入的絕大多數都向農業機械購置項目傾斜,同時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中央財政的大力投入使得這項政策的貫徹力度極高,可以說農業機械化中央財政投入有很強的政策導向作用。
2.地方財政投入的組成現狀2004—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化地方財政投入的組成現狀,我國農業機械化地方財政投入主要是以一般行政事業支出為主,但是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一般行政事業支出投入占總體的比重由2004年的65.31%下降到到2011年的46.73%,同時農業機械購置投入占總體的比重由2004年的19.11%提升到2011年的27.92%,相比而言一般行政事業支出的比重還是接近總體的一半,在農業機械化地方財政投入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的共同職能是滿足基本建設支出、科研推廣支出、推廣培訓支出和農業機械購置支出的需要,而地方財政支出在此基礎上還要承擔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般行政事業支出,這是中央財政投入不需要涉足的地方,在比重變化的幅度中也可以看出中央也舍得在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下大力投入,因此中央財政投入增長的彈性和空間比地方財政投入要大得多。同時一般行政事業支出就占了地方財政投入的一半,然而我國各地區農業機械化系統機構的數量也由2005年的34470個減少到2011年的32936個,基于行政支出的穩定性,因此整個地方財政投入的增長也是穩步提高的,這也解釋了農業機械化中央財政投入與地方財政投入數額差距巨大的原因。
四、我國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的地位
2004—2011年我國農業機械化投入比例,這反映了我國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在眾多投入中所處的地位。農民個人投入仍然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要途徑,但是相對重要程度逐年下降。農民個人投入占總體的比重由2004年的84.56%下降到2011年的64.08%。與此同時,財政投入的重要性逐年凸顯出來,財政投入占總體的比重由2004年的10.44%上升到2011年的33.36%,僅次于農民個人投入的比重。從長遠來看,隨著政府財政收入的逐年增長,農業機械化投入中財政投入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五、總結與建議
1.財政投入的長期增長會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知,財政投入的提高會引致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財政投入短期內僅僅存在提高生產率作用,農業機械化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是裝備了“農業機械”就代表實現農業機械化,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機械推廣培訓也是其中的重要步驟,這些步驟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為農民所磨合和消化的,因此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腳踏實地,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從而使財政投入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化。
2.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的組成需要調整在農業機械化發展初期,如果連“農業機械”這一最基礎的生產資料都沒有,那么實現農業現代化只是空談,因此在發展階段初期財政投入集中在農業機械購置就非常合理。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逐漸提高,農業機械購置的投入卻也逐年增長,這就與實際需要不相協調,當農業機械的持有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使用農業機械的農民越多,農田基本建設、農業機械科研與農業機械推廣培訓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但是實際情況是,中央財政約90%和地方財政的30%的投入都在農業機械購置上,因此政府需要在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上做出“再平衡”,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向農田基本建設、農業機械科研與農業機械推廣培訓的投入上傾斜。
3.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在我國農業機械化投入比例中,農民個人投入的比重下降,財政投入的比重上升。農業機械化財政投入是國家“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舉措,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優先發展工業(第二產業),農業(第一產業)的比重在國民經濟的比重逐年降低,然而發展農業不僅僅是經濟增長問題,還關乎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方方面面,所以通過國家在前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財富積累,提高農業機械化投入比例中財政投入的比重,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另外農民的個人投入雖然能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但是也必然會擠壓農民的其他消費支出(如醫療或教育),因此加大政府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經濟杠桿作用,既能帶動農民和其他行業的投入,增加全社會農業機械化投入,又可以減輕農民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負擔,有利于農民消費的增加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作者:王術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