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糧食生產環節減損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在于增加糧食的有效產量。主要途徑有二:一是增加產前投入,擴大耕地面積,提高單產水平;二是減少糧食在生產、流通及消費領域中的損失與浪費。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以生產為主來保證糧食安全,是我國政府的現實選擇。長期以來,我們抓糧食增產偏重于前一途徑,忽視了后者。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受土地減少、水資源缺乏、農業要素流失、化肥效用降低等因素的制約,提高糧食單產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十一五”期間我國糧食單產年均增長僅為1.38%。減損是另一種形式的增產。要在有限的生產條件下,實現糧食的持續增收,必須雙管齊下,增產減損兩手抓。
糧食從生產到消費,各環各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損失和浪費。其中在生產環節造成的損失,可分為兩類:一是因生產能力不足所導致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浪費。即支持糧食生產的土地、水、農用生產資料,糧食生產主體的勞動力消耗與糧食的產出效能存在偏差,導致投入浪費。二是生產成果的損失,即在播種、生長、收割過程中,因自然災害、氣候、病蟲害、種植技術、收割方式等的影響,糧食應產量與實際產量之間存在偏差,造成的糧食減產損失。
二、我國糧食生產損失現狀分析
1.生產投入較大,資源利用效益偏低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領域存在著消耗大、資源利用效益偏低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耕地糧食生產能力開發程度尚不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自然載體。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是指糧食作物所能達到的最高產量,而糧食產量可理解為耕地的現實糧食生產力。據統計,2004年,全國耕地的糧食總生產能力為9.20億噸,而近三年的實際平均總產為4.52億噸;全國耕地糧食平均單產能力為11349.21千克/公頃,而近3年糧食的實際平均單產為5581.50千克/公頃,單位面積耕地的糧食生產能力開發率為0.49,開發程度不足50%。二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較低。當前,當前我國農業灌溉仍以大水漫灌方式為主,高效灌溉設施和技術尚未在農村普及,農業用水利用效率整體較低,遠不及以色列、南非、埃及等先進國家。據統計,2010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上的節灌率僅為41%;單方水糧食生產率不足1.2千克,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單方水糧食生產率2千克以上的水平。大量的水資源在農業生產中被白白浪費。三是糧食勞動生產率低。2001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生產谷物783千克,僅為美國的7%、英國的20%、日本的18%,不僅遠低于先進國家,就本國來說,也僅為工業勞動生產率的16%。每斤糧食內含的必要勞動投入量居于世界最高國家之列。此外,還存在種子發芽率不高、盲目使用農藥和亂用農藥、化肥過量施用等問題,農用生產資料消耗偏大。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加強可利用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減少人力、物資消耗,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更多的生產,對實現糧食增產具有重要意義。
2.受各種因素影響,糧食實際產量減少
一是受自然條件影響。除播種面積減少導致的絕對減產外,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是造成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氣象災害呈明顯上升趨勢。據分析,過去30年我國糧食增產中各因素的貢獻,氣候變化一項為-2%。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重發態勢,因防控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糧食損失近500億斤、經濟作物損失350多億斤。全年因災(包括水旱災、風雹災、霜凍、病蟲害)減產的比例占全國糧食比例的15%左右。二是受生產水平影響。糧食產量形成因素的60%源自栽培技術。在糧食生產過程中,不同的播期、播量、播種方式、播種深度、施肥水平等都會影響最終產量。在糧食生產上很多常規性的栽培技術至今仍未被廣大農民廣泛應用。引種不當、播種方法欠妥、田間管理滯后,管理粗放等問題導致了種植效益不高,糧食實際產量比應產量低等情況。
三、減少糧食生產環節損失的對策建議
要有效減少糧食生產環節損失,必須加大投入,從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生產管理、提供生產支持、提升生產者素質等方面著手,逐年降低糧食生產減損率。
1.努力提升水土資源利用效益
保證糧食產量可持續增長,資源節約是核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關鍵。只有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生產潛力,才能獲取農業生產的最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一是進一步提高土地生產率。實行分區增產減損,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調整糧食作物種植結構,逐步壓縮耗水量大、經濟效益低的作物種植面積。改良耕作制度,增加復種指數,合理施肥。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好中低產田改造,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加強生態治理與建設,保護土地利用環境,發展生物技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加強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田間節水、噴微灌和薄露灌溉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節水技術貢獻率,實現適時適量的“精細灌溉”。
2.積極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目前,中國農業依靠自然資源高投入的潛力已經很小,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只有依靠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效率,而提高生產效率的根本在于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增加農業科研投資。把農業科研確定為國家財政預算優先傾斜部門,將農業科研經費相當于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從不足0.1%提高到發展中國家現有的平均水平0.26%甚至更高。二是構建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種子研發和培育投入,大力推廣種子精選包衣和精量半精量播種栽培技術。推廣良種工程,特別是耐密和適合套種、機收的品種,完善良種培育、引進、推廣體系,提高品質育種和良種覆蓋水平;推廣科學配方施肥技術,實行平衡施肥,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加大高質高效農機、農具的研發力度,提高農業規模化生產水平,推廣適時機械收獲和產地烘干等先進實用技術,減少生產浪費與損失。
3.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減少因災造成的糧食生產損失:一是加強防洪抗旱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建設和管理,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加快澇區的排澇建設,提高農田防洪除澇標準。加強旱情監測網絡、干旱預警和抗旱水源調度系統建設。二是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控。繼續實施植物保護工程,建設四級植保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站建設,完善應急防控物資儲備,構建有效的監測和防控體系。加強實時調度,推進聯防聯控、統防統治,提高突發性、暴發性、流行性和遷飛性有害生物應急防控和撲滅能力。加強農藥生產監管,大力推廣無害化治理技術、低量高效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切實減少病蟲害造成的糧食生產損失。三是加強農業氣象監測。以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為重點,完善農業氣象監測站網,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加強農業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與評估、農作物病蟲害氣象條件預報等工作,開展農業氣象跟蹤和技術咨詢服務,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加強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建設,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及保障能力。
4.加大扶持、調研力度
一是強化糧食生產減損政策保障。現在我們國家已認識到糧食產后損耗的嚴重性,將產后減損提到重要地位。從2007年起,國家糧食局、發改委開始實施農村糧食產后減損安全保障工程,通過提供財政補貼,改善糧食儲存設施,降低糧食產后損失。而糧食生產領域的減損工作,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指導政策出臺。我們應盡早出臺的相關政策和實施意見,指導實施糧食生產減損工程,明確生產過程中對浪費的控制方式或手段,明確減損責任。二是加大糧食生產減損財政投入。完善補貼辦法,設立糧食生產減損專項基金,促進減損增供。三是建立健全糧食生產減損統計制度。加強對糧食生產領域的動態信息監測,開展糧食生產減損抽樣調查,不斷改進統計調查方法和手段,實行糧食生產綜合信息制度,切實摸清糧食生產損耗底細。
5.提高糧食生產主體素質
勞動力是生產力當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戶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主體,農戶的生產能力直接影響著糧食生產能力的實現程度。要想有效減少糧食生產損耗,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必須實施勞動者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其減損意識、安全用藥意識,提升其生產技能和水平,從而獲得糧食生產的最佳勞動生產率。
作者:鄢敏 單位:農業部機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