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新課程教學創新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課程改革讓語文教學煥發勃勃生機,語文課堂以前所未有的多種情態展示在人們面前:情智課堂、智慧課堂、民主課堂、詩意課堂……語文課堂教學精彩紛呈。雖然形式生動是好的,但是不能浮夸,炫目的、迷幻的只是泡沫。無論語文教學形式有多么新,它的靈魂應該是不變的,追求的應是求真、務實。綜觀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看出,生動形式的背后有泡沫。
一、盲目的多元解讀
多元解讀,是目前語文課堂上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關于它,“新課標”有如下闡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于是一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成了多元解讀的根據。于是乎,課堂上學生們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全有道理,都能侃侃而談,教師一律給予賞識:好,有自己的想法,有獨特的見解。也許有人認為學生思維敏捷、反應積極,就是主動參與,就是面向全體。其實熱熱鬧鬧的背后又剩下了多少呢?表面看,學生的確是小手直伸、小嘴直張,可是真的是有深度的思考與認識嗎?這種“好”聲一片的課堂就是真正的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嗎?由于教師的片面理解,過度追求,造成課堂上熱火朝天,但卻離題萬里的現象屢見不鮮,根源就出在對多元解讀的誤解上。“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由此看出,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正是體現在這“熏陶感染”上,文本中的美好情感、高尚品質、不屈的民族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學生論文格式的影響甚大,師生在閱讀教學中與文本展開對話,正是與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對話。既然如此,能任由學生去自由發揮嗎?再看“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這不正是在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嗎?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嗎?倘若隨學生不分黑白、不辨真偽、不探究竟,只是臆斷、沖動、片面地去想說就說,語文教師恐怕就要嚴重失職了。我認為“多元”應該是指“一個課堂有多少學生,就應該有多少個聲音”,而非“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種聲音”。一味地追求新、異,而不去求真務實,可能使得學生信口開河。我們應當牢記: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熏陶感染”和“注意價值取向”的基礎之上的,千萬不能拋棄這兩個基礎而去想說就說、口無遮欄。
二、盲目的賞識表揚
如果說盲目的多元解讀是對學生的遷就,那么盲目的賞識表揚,則是對學生的誤導。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盲目的賞識表揚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錯了不敢指出。有的老師擔心一句:“你說得不對!”會挫傷孩子的自尊,會攪了課堂民主和諧的氣氛,于是面對錯誤的回答,不敢說“不”,只是含糊其辭地說“哦,你再想想!”“是嗎?”“好的,還有誰要說?”“你的答案與眾不同!”學生坐下去時,他根本不清楚自己說得是錯的,可能還很得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真”字,道出了課堂的原則。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一定要指出來,客觀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二、過度的賞識表揚。在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師喜形于色地、激動萬分地對學生說:“你真是我的老師!”“你太棒了,與你一個課堂是我的榮幸!”“你的發現,不亞于牛頓!”當我們誤以為學生真的說出了什么驚世之語時,才恍然發現:孩子只是很自然地讀了課文,回答了問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當學生坐下去時,臉上還“寫著”疑惑:我,我說了什么?老師你是在表揚我嗎?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認為,一味表揚,正如一味懲罰一樣并不可取。對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并不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夸獎,不僅不能起到對學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超級秘書網
三、盲目的隨風而動
課程改革鼓勵老師走自己的路,上出自己特色的語文課。于是很多語文老師在渴望有所突破的同時,開始了對特級教師、明星教師的研究。你有于派的“多讀”,我有王派的“詩意”,你有支式的“幽默”,我有薛式的“自嘲”……削足適履,邯鄲學步,教學成了“四不像”。于永正老師曾說:“學我者生,像我者死。”以前我也想不通,學不就為了像嗎?現在我明白了:“學”不是一味的模仿,要思考、要融合;而“像”只是重復、照搬,“張永正”、“王永正”即使像極了也不是于永正。幾年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上過《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他那開放的課堂讓每一個聽課教師熱血沸騰。兩個統領全文的問題:“林沖是()的人洪教頭是()的人”讓所有人眼前一亮,感嘆:語文課原來可以這樣“提領一頓,百毛論文格式皆順”!可是幾年過去了,我聽過的數節《林沖棒打洪教頭》,授課教師都是如此教法,不免又覺得有些乏味了!任何教學設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數次的重復只能讓它放大再放大!于是我又想了自己這10年來的教學經歷,想做一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語文教師的確不易。前幾年,多讀是衡量一節好課的標準,于是乎,“讀得太少”“讀的時間不夠”是我最怕聽到的評語,課堂上一片朗朗書聲。再往前,講究語言文字的訓練,一節課中,少了必要的幾個訓練點是絕對不行的。其實,這種隨波逐流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教師忽略了課堂的主體———學生。不管是何種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都應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都應為全面提升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有了這一原則,才能在各種風中把準方向,找到學生和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課堂是真實的,我們理當卸去粉妝,還其自然、清新的本色。求真、務實應成為我們的追求,讓我們打造出真實、樸實、扎實的語文課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