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自信下傳統音樂文化價值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動力和源泉,文化自信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還提出“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本文針對陜西傳統音樂的文化價值體現進行分析,探究其發展對文化自信建設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陜西文化;陜西傳統音樂文化
針對文化自信建設,曾發表過多次重要講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深入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上的動力支持。文化自信是我們黨和國家以及各民族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對其自身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文不斷凝練的思想結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積極而向上的心理狀態。文化自信是具有廣泛、最基礎、最深厚的信念。文化自信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一種理性的自信。①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強調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其理性認知基礎上對自身文化價值的確認。因此,對于由多民族組成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來說,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區域文化等形式都是文化自信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共產黨人的偉大事跡、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治國理政理念等方面。本文主要針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傳統音樂文化價值進行考察,從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等角度,探討如何在繼承和發展陜西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為文化自信建設做出貢獻,發揮其自身蘊含的價值。
一、陜西傳統文化特點
今天所稱的“陜西”,可追溯至元朝設置秦蜀行省,今天的陜西省與四川省在當時是一個行政區域劃分。到了元十四年,陜西與四川兩個行省被劃分,陜西轄區包括了今天的甘肅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到了清朝康熙二年,陜西與甘肅兩省分開,陜西行政區域的地理格局一直延續到今天。由于陜西北達陜北高原,南部跨越秦嶺山脈,東部與山西、河南接壤,西部與寧夏、甘肅毗鄰,因此形成了地理上的南北縱深、東西較短的地理特征。氣候上也位于干旱區與季風區之間,境內的秦嶺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關中平原位于其中心連接地帶。人文地理上,陜西是黃河文明的發源地,華夏農耕文化的始祖。歷史發展、自然地理與文化地理等多個原因,決定了陜西文化的組成主要分為:以黃土高原為主的陜北文化區,其語言以陜北和山西方言為主;以關中平原地區為主的關中話文化區;以陜南地區為主的陜南方言文化區。這三大文化區域形成了平行的三條文化帶,橫跨兩種氣候帶,使得陜西在自然、行政和文化上呈現出“三不重合”的區域特點。②簡而言之,陜西傳統文化的特征是一種文化綜合型的形態,它由主要的三種形式構成,陜北、關中及陜南。隨著時代的不斷更迭,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文化形式,在不斷堅守著自己區域性特征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發展著。但是,陜北文化的奔放、關中文化的市井、陜南文化的細膩,這些經緯可辨的傳統文化特征未曾改變,使其保持生命力的文化積淀未曾改變,它們共同呈現出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核心精神價值未曾改變。
二、陜西傳統音樂的文化價值
首先,陜西作為黃河文明發源地,關中地區的西安在歷史上經歷過13朝古都,決定了陜西的傳統音樂自誕生之時,便具備了悠久的歷史性和包容性特質,在歷史朝代中漢唐最為鼎盛。從漢代樂府到相和歌,再到魏晉清商樂,我們今天還能從中領略些許兩千多年前的音樂文化魅力。到了唐代,由于文化的開放、經濟的強大,唐朝出現了自上而下的普及音樂文化,其活動形式豐富,是宮廷歌舞文化的頂峰。當時的音樂文化輸出現象也較為普遍,今天的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的音樂文化均受到唐代音樂文化的影響。唐代的音樂形式以十部樂以及后來的多部樂最為重要,官方的音樂機構梨園、教坊的設立,也為中古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陜西傳統音樂文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凝結了我國古代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精致、優雅、復雜、龐大是其主要音樂特征。其次,從前文所述的自然地理原因的影響可知,陜西傳統文化呈現出以三大特征為主的文化樣態。因此,誕生于這一文化給養之中的音樂文化形式,也展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陜北地區由于受到黃土高原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在這片土地上,生命的延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與自然的抗戰,他們用音樂和歌聲吶喊出對生命的樂觀精神,嗩吶、秧歌無不表現了酸、甜、苦、辣的音樂張力,通過這些音樂表達了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歌頌,對生命的禮贊。關中地區由于處于平原地區,較為便利的市井生活成為了音樂表達的主要對象,其音樂形式主要多以戲曲、曲藝和器樂為主。與陜北地區跌宕起伏的音樂特征相比,關中地區音樂旋律更加的舒緩平穩。陜南地區民間音樂種類多、影響小,其特點在民歌與戲曲之中最為鮮明。③陜南地區多為山區,長久以來形成了分散的不同生活群落。因此,音樂種類雖多,但其影響力相較陜北和關中音樂較弱。時至今日,陜南民歌更為人所熟知。再次,由于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孕育出具有鮮明時代性、獨特性的紅色基因音樂文化。1935年至1948年這段歷史時期,延安及陜甘寧地區成為了中共中央所在地,開啟了中國國共產黨的偉大延安時期。以、為主要建設者,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為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紅色音樂的創作、革命思想的傳播、根據地思想文化建設等方面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秧歌運動掀起了文藝創作面向人民的號召,也為我國乃至今日的文藝創作指明了重要方向。《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為后來中國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范式作用。以“魯迅藝術學院”為核心開展的紅色音樂文化活動,成為了中國革命偉大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一段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偉大人物與事件,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挺拔、民主愛國等優良精神品質的藝術化再現。最后,今天陜西音樂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征。受到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影響,作為古代絲綢之路起點的所在地,陜西擔負著文化“軟實力”輸出的責任,將中國優秀的區域音樂文化作為聯系不同文化地區之間的紐帶,是今天陜西音樂文化的重要歷史使命。
三、結語
自然地理角度的陜西,呈現出多樣的地貌屬性。受到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造就了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按照自然屬性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別的人群特征。因此,孕育其中的音樂被不同人群屬性所制約,呈現出多樣性的音樂形態。陜北因為較為惡劣的自然生存條件,陜北民歌、陜北秧歌、陜北道情等民間音樂形式,大多呈現出與自然界共生的情感內涵,或悲天憫人,或積極樂觀,總是在二元對立的這種情感中,用音樂表達著對生存空間的主體感受。關中平原依托較為良好的生存空間,音樂更加體現出具有市井生活的情感內涵。歷史典故、人物傳記、社會生活等成為了音樂形式主要反映的方面。陜南地區地處秦嶺以南,自然氣候與地理更加呈現出中國的南方屬性。由于語言環境受到南方的影響,加上長期的歷史發展,陜南民間音樂文化與巴蜀文化有著緊密的關系,再加上靠近北方的關中地區、東南的荊楚地區,漢調二黃此類陜南民間音樂自身也具備了多樣性的特征。陜西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歷史與文化特色。堅持文化自信就是從外在的傳統文化形式入手,深入其中的文化血脈,升華主體的民族情感,以此達到民族凝聚、民族自強、民族發展、民族繁榮的目的。本文從歷史、地理和近展三個方面入手,對陜西傳統音樂文化進行了考察,其自身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對陜西今天的文化自信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陜西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就是沿著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的發展道路上前行。陜西傳統音樂體現了優秀的文化精神內涵,應當在今天的歷史發展中將其蘊含的核心價值發揚光大,以顯性基因的形式外化,成為文化自信建設的積極因素。2015年春節前夕,來陜西視察時指出,“陜西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藍田猿人、半坡遺址、軒轅黃帝陵等遠古歷史,有秦、漢、唐等10多個政權上千年的建都史,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延安為中心的偉大革命史,文化積淀十分深厚。”④由此可看出,陜西傳統音樂文化在文化自信建設大力發展的今天,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蘊含的歷史文脈、紅色基因、文化價值是對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精神給養,體現出巨大的文化價值。
作者:靳甜甜 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