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在我國,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尤其是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大學生作為受到高等教育的社會人才,所接受的教育不僅僅是局限于專業的知識領域,更應該在思想政治方面加強對其的引導。人才的培養作為大學教育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必須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作為主要內容。
【關鍵詞】
高校教育;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性
(一)具有價值定位功能
信仰具有對人生進行價值定位的重要功能,有堅定的科學的信仰能夠為人指明奮斗的目標,確定有價值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人生的質量,使人可以更好的意識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性,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加完備的安身立命之所,提高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感知到的幸福指數,提升幸福感。
(二)具有增強社會凝聚力的功能
所謂的社會凝聚力,就是整個國家的公民在某一種思想力量的指導下而形成的,這種思想力量就是信仰。信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居具有向心力的重要體現,只有民族具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維系住民族的向心力,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作為精神紐帶,將整個國家內的人民群眾聯合起來,為實現民族理想而不懈的奮斗。這種信仰不僅僅是宗教信仰,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積淀后的更深層次升華后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作為新中國建立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差別
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一種科學的社會指導思想,不同于任何的宗教信仰。二者雖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都是產生于人類的勞動并且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與重大事件,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宗教,包括了西方國家的基督教和中國的佛教道教,其信仰的最根本的內涵都是將人類自身的理性與宗教的神學色彩對立起來,主張以神學來壓制人的理智。而馬克思主義信仰則是從實際出發,將對人的理性的肯定與對理想的高度信仰相結合起來,并且以人自身的對于世界和社會的體驗、思考與生存經驗結合起來,重視信仰的科學性。在宗教的發展歷程上,其思想是與科學相對立,但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則是以科學為基礎和條件的。
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在如今已經是思想教育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是科學的,只有科學的、合理的思想才能在諸多的思想體系中經受住歷史與實踐的考驗,作為一種既成的經驗在社會上進行廣泛的傳播。首先,從馬克思之主義的內容來說,其主要是對于科學與真理的解說,這個思想體系是在客觀規律的發展中扎根成長的,馬克思主義是對自然社會和社會科學的一個準確而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政治層面,馬克思主義都提出來科學的社會理論和論斷;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于唯物辯證法的論述分析打破了西方資本主義提出的永恒論斷,為世界的哲學發展開辟出新的境界,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等各方面的科學性。
(二)具有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科學的哲學理論,這與通常意義上的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內容不僅僅是對這個社會的解釋,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如何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在經過實踐的檢驗中已經充分的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合理性,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實踐的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仍然在不斷的發展進步,逐漸豐富。
四、高等院校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信仰教育是高校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要
在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僅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充分的解釋,而且要注重用人文主義精神和人文主義哲學來對學生進行精神上的引導,才能真正的起到教育
(二)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政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的,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中心內容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高校是我國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在校生是推進我國社會向前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遠大理想的后備軍,高校在校生增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是推進社會主義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是抵制西方文化滲透的需要
經過社會斗爭的實踐證明,任何國家的青少年、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都是各種信仰勢力所重點發展的對象,對于中國的社會狀況而言,青年人也成為了西方國家進行經濟文化和政治滲透的主要目標。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由于社會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每個人都能夠以更大限度去接觸到西方國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經驗,然而在開闊了眼界的同時,也非常容易就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滲透,被灌輸到與我國的發展實際不相吻合的西方價值觀念和不利于高校在校生自身發展的文化理念。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讓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高校學生的思想中逐漸扎根,形成更加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能夠有效地抵制西方糟粕文化,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五、結語
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社會思想中的指導地位,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高校學生政治教育的重點與基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必要,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娟萍.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淺析[J].陜西教育(綜合),2014,(1):62-63.
[2]羅寶旭,付瑤.淺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信仰教育問題[J].世紀橋,2016,(6):83-84.
[3]房廣順,徐曉麗.推動知識教育向信仰教育的正向轉化--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思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753-757.
作者:張旭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