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方法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班級是學校的基層單位,一個班級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校風校貌,關系到學校在社會的口碑和聲譽。班級在學校中發揮著任何單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社會學認為,班級是一個微型社會。即是說,班級存在一定的組織結構,履行學校的社會職能,班級集體的共同愿景、發展目標、組織結構、角色分配、人際互動,等等,都是社會關系的縮影和投射,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社會化的發展。班級是橋梁,上面聯系學校,下面聯系學生,班主任更是橋梁中的橋梁,上面鏈接學校或者更上級的領導,下面聯系學校的主人—學生,還有每一個學生家長。班主任管好整個班級,對學校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班級管理工作是學校工作中最具有挑戰的一項工作。初中學生的年齡結構決定了他們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不成熟但是他們都渴望成熟,他們思想有的時候顯得單純,但是更多的給我的感覺是豐富多彩。初中學生還會面臨感情問題,他們處于感情懵懂期,如何處理班里這些問題,對于班主任是一種考驗。一味地把時間靠上,壓縮學生的自由時間,這種辦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節奏的中學生了,有的時候有可能還會起相反作用。所以,所謂21世紀新形勢下的初中班主任,應該好好研究初中班級管理思想,認真走到學生心里,這樣才會對班級管理有認識有提高。
一、尊重化解問題
人與人講究尊重,在相互尊重且平等的人際交往環境中,更容易有和諧的音符。初中生雖然年齡還未達到成人標準,但是他們心理年齡往往早熟,再說,個體的存在與尊重也不會以年齡作為界限。什么樣的老師最受學生歡迎,往往是班主任,這是什么原因的,交流多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交流方式,一般授課老師交流大部分都在課堂上或者針對該學科問題進行一對多的交流。班主任更多的是點對點的交流,在個體具體交流的時候,學生獲得的是普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尊重,而不是學科中的居高臨下。班主任如果不尊重學生,學生一下子就能感覺出來,不知這樣的態度最容易讓學生反感,他們會從心里產生抵觸情緒,覺得教師不尊重他們,沒有把他們的想法、行為當一回事,久而久之,會慢慢疏遠教師,走向極端路線。只有先把學生當朋友,聊得開心,聊得上來,互相尊重,才能敞開心扉。這樣班主任才能及時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想法或者說思想動向,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學生的工作,化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尊重學生不是一味的不加分析的討好學生,不是一味的不批評學生,否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也不會達到很好的效果。跟學生談話,要想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班主任一定要提前針對該學生的學情備好課,表揚和批評都有針對性,有的時候需要一針見血,這樣,即使批評也不會讓他感受到是不尊重他,他也會更能接受班主任的批評。
二、打鐵還需很硬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這個階段的模仿能力很強,又有很強的好奇心。老師們在上課的時候,他們會認真觀察老師們的一舉一動,要么積極去模仿,要么找紕漏看老師笑話。特別是班主任,跟學生接觸的越多,被學生抓住的笑話把柄就有可能越多。作為班主任,一定要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時要多讀書,多充電。初中生不再是只會玩耍的小孩子,而是學會了用自己的觀點去認知這個世界。因此在對待學生方面,我們要用自己的一腔熱忱,去溫暖學生,用愛的雨露春風,去滋潤學生,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同時我在私下的時間里學習心理學,研究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心態,找到既能融入他們,又能將好的習慣和理念滲透進他們心中的方法。有些初中學生會變得非常“迷戀老師”,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既要好好引導,又要巧妙利用這種迷戀心理,積極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個人素質,身體力行,用自己的魅力去影響學生,為“迷戀”自己的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三、辯證認識寬嚴,確定合理界限
這個話題不只是初中班主任需要研究的,只要有教育的地方,就會有此問題。這也幾乎是讓所有家長和老師都頭疼的問題。很多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難以把握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如何把握好寬與嚴,這里面的學問是很深的。如果我們過度的寬,有時候就成了放縱,這樣就如同小樹苗該修理的的時候我們不去修理,等樹苗長大了就會到處發叉,這樣反而會害了學生。反之,如果我們過度的嚴,就會大大限制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就如同小樹苗剛剛生長的時候我們就給他們戴上了枷鎖,好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圖長大,這樣長大的樹可能表面看起來有我們想要的樣子,但是,千篇一律,失去了生機盎然的不同,這樣的危害比前一種情況更大。在這方面,班主任一定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做出選擇。
四、愛和公平
班級管理中,公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讓學生信服的管理手段。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好像人類不能沒有空氣。作為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教師將自己的一腔愛心,全部都播撒在孩子的身上。很多班主任都會有深切的體會,就是當學生明白教師真心地去呵護他們、關心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懂得了教師的好,即使是批評他們甚至斥責他們,學生都不會生氣,而是樂于接受,這就達到了“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
作者:李振華 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管理科學學院 山東省棗莊四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