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積極財政政策效應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下面再看看我國當前預算內財力和未來可能集中的財力。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預算內收入(不含國內外債務)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趨勢,至1996年才開始有所回升,1994-1998年5年間分別為11.2%、10.7%、10.9%、11.6%、12.4%。樓繼偉副部長在1998年地方財政決算匯審會廳(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了未來可能集中財力的趨勢,據他的預測,經過3-5年的時間,可以力爭使我國財政收入(指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具體措施包括:(1)積極擴大財源,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可以提高1-2個百分點;(2)進一步完善稅制可提高0.5-1個百分點;(3)通過摲迅乃皵將分散在各部門的財政性資金納入預算內,可提高4-5個百分點;(4)在摲迅乃皵過程中對繼續保留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費納入預算內,可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的測算可能還沒有包括大約占GDP的0.5%的直接沖減收入的企業虧損補貼、已經在預算中單獨列項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998年占當年GDP的1.5%,還應當考慮可以社會保障收入名義納入預算的大約占GDP的4%的撊O嶄@延脭。如此計算下來,未來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能達到25%以上,也就是說,目前預算內的財力僅相當于未來可集中財力的一半。由此可見,當前國家財政的癥結所在是財力分散,所以黨的撌宕髷確定的摷脅屏Γ裥瞬普方針,仍然應當確認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財政工作的總方針。集中財力不能僅是形式上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而關鍵是要確定提高政府可以統籌安排的財力的比重,以便保證政府可以靈活調度,優化支出結構,保證重點,實現國家各項重大方針政策。
有人提出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存在著支出上的擴張政策與收入上的緊縮政策的矛盾,即收入上的緊縮抵消了支出上的擴張效應。這種意見實際上是在肯定支出上實行擴張政策的同時,對提高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政策措施提出質疑。所謂收入上的緊縮政策,無非是指財政收入的增長會對民間投資和消費產生排擠效應,因而有人明確提出應實行擴張支出與減稅同時并舉的財政政策。我認為,在當前形勢下,這種意見是值得商榷的。其一,既然肯定在支出上實行擴張政策是對的,那么擴張支出的收入從何而來?增發國債可以刺激內需,但增發國債只能用于建設性支出,而增加中下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如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特別是保證下崗人員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同樣可以刺激內需,但增加這些經常性支出必須靠增加稅收;其二,財政收入的排擠效應是來自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過高,而我國當前以稅收為主的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偏低,不是過高,因而一般的減稅是不可行的;其三,上已述及,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措施主要是摲迅乃皵,一方面清理整頓亂收費,減輕企業和居民額外負擔,一方面將應當保留的收費集中到預算內,這種措施不存在排擠效應問題;其四,增加稅收的正常措施是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清理欠繳,只要嚴格按國家政策征稅,該征的征,該減的減,該免的免,不是強制地征收摴匪皵,這里也不存在排擠效應問題;其五,在當前社會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即使實政策作用的前提條件。
如何全方位啟動消費需求,成為近來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已經到了采取果斷措施的時候了。為什么多次降低利率,物價長時間走低,而居民仍然有錢不花,熱衷于儲蓄?恐怕主要原因還在于居民消費心理的變化,即對收入趨勢看低而對支出趨勢看高,人們總在盤算子女教育要花多少錢,買房要花多少錢,醫療保險要花多少錢,未來養老要花多少錢,即使手里有一點錢也有后顧之憂,不敢大膽去消費。所以適當提高收入增長水平是啟動消費需求的首要前提。改革開放20年來,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1%,而近4年來僅為4%左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9%,但1986年以后的13年也大致徘徊在4%左右(參見1999年6月10日《經濟日報》1版)
至于提高收入水平的途徑和措施對城鎮和農村來說自然是不同的。從城鎮來說,應是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相結合。首先應當考慮提高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可以通過財政渠道較大幅度地提高下崗職工、離退休職工和最低生活標準線以下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切實同效益掛鉤放開企業工資;同時進行配套性的工資改革,將住房、社會保障以及醫療制度改革同工資改革結合起來,使居民家庭的支出預期透明化;此外還要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再分配調節作用。我國70%的人口仍在農村,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自然是啟動消費需求的重中之中。對農村來說,當務之急是采取切實措施減輕農民的額外負擔,必須切實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嚴格執行農業稅法和提留統籌政策,嚴禁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要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農民持續的增產增收。
應當指出,刺激需求和保證有效供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中國是有12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總的來說不是生產過剩,當前的實際情況是,人們迫切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供給不足,而不是人們迫切需要的商品卻又大量積壓,即有效供給不足和商品積壓并存,是一種結構性的生產過剩。所以,在大力刺激需求的同時,必須通過產業(或產品)的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有效供給水平,為此,又必須選擇好當前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當前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是什么?社會輿論一致公認首先是教育,無論城鎮或農村的家庭,都是把子女教育問題擺在首位,為了子女教育可以不惜工本。其次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是住宅和住宅建筑業,任何一個國家住宅建筑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長勝不衰。第三,我國農村的廣闊市場有待開發。農村市場具有人口多、環境差、水平低、潛力大的特點,一旦收入增長上去,開發的天地是十分巨大的。第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和中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將是各地區的一個重要經濟增長點。總之,各地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積極采取不同的措施,全方位地啟動國內需求,則大有所為,而且中國是一個大國,立足于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應是長遠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