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糧食安全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糧食安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上了幾個大的臺階,糧食供需呈現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局面。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使我國的主要農產品供給成為歷史上最豐富的時期。但自1999年后,我國糧食連續減產,2003年回落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水平。目前糧食庫存比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減產趨勢持續或恢復緩慢,必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一旦糧食供求形勢逆轉,不僅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將動搖國民經濟基礎。因此,要采取更加積極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幾個因素

從長期看,我國人口增長、耕地面積減少、糧食需求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按照我國城鄉居民目前的食物結構和發展趨勢,預計未來3年,我國糧食的需求量將達到5000億公斤以上,年均增長65億公斤,年均增長1.3%。

我國糧食供給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表現在:(1)耕地銳減。由1996年的19.51億畝降至2003年的18.51億畝,7年減少了1億畝,每年平均減少1428萬畝。在減少的1億畝耕地中,生態退耕占62%,農業結構調整占18%,建設用地占14%,災害損毀占6%。同時,新增耕地質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補充的多是邊緣地、劣地、生地,耕地的實際生產能力在下降,東部減少一畝地的產量,西部新開兩畝地也補不回來。目前,全國人均耕地僅1.44畝,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5%。全國已有600多個縣的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0.8畝的警戒線,1/3的省區市人均耕地不足1畝。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耕地的占用還會繼續增加。(2)糧食增產的技術支撐能力不強。我國目前缺少像矮化水稻、矮化小麥和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那樣的帶有革命性的增產品種,缺少增產效果顯著的成熟配套技術。農業科研缺乏集中優勢兵力進行重大課題攻關的平臺,也缺乏有效配置各種科技資源的協調機制,資源分散、研究重復、形不成合力。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滯后,滿足不了農民的科技需求。(3)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欠賬較多。1998年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但結構不夠合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由于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格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長期不利于農業、農村和農民,農業投資欠賬太多,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不強,成災率上升。

二、我國糧食問題的特征

糧食作為特殊商品,具有5個特征:(1)糧食供給的價格彈性大,糧食需求的價格彈性小。糧食是特殊商品,與一般商品的供求規律不同。一般商品的需求規律是,價格上升,需求下降,價格下降,需求上升。但人們對糧食的消費需求是剛性且基本穩定的,價格再變化,需求都是一個常量。從供給看,價格對糧食產出的影響很大,糧價高了,農民就會多種糧,糧價低,農民就會少種糧,收益是農民種糧的參照系。這種規律決定了糧食既不能多,又不能少,而糧食生產的特點恰恰不是多就是少。(2)糧食生產的周期性和波動性交織,調控難度大。糧食生產既有自然風險,又有市場風險。市場風險就是糧食價格變化帶來的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帶來生產的不確定性。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交織,加劇了糧食生產的波動性。糧食儲備可以調劑豐歉余缺,但儲備過多會增加費用,儲備過少又不足以抵御風險,是個兩難選擇。糧食政策是系統工程,生產、流通、儲備、補貼等要統籌考慮。(3)糧食問題具有“放大”效應。糧食是必需品,供需稍趨緊張,就可能引發大的波動,帶來連鎖反應。20世紀80年代末(1987-1988年)和90年代初期(1993-1995年)的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都與糧食供給出問題、糧價大幅度上漲有關,二者相互推波助瀾,國家不得不進行收縮性的宏觀調控。(4)糧食問題具有“羊群”效應。我國有2億多農戶,生產的同構性強。居民消費也有從眾心理,買漲不買落。生產也跟風,消費也跟風,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要么增幅很大,要么減幅很大,導致糧食調控的難度大、成本高。(5)糧食政策具有“滯后”效應。糧食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大,農戶經營規模小,調控有滯后性。今年的政策,明年才能見效。因此,處理糧食問題要未雨綢繆,短期政策與長效機制結合。

三、衡量糧食安全的標準

概括說是5個“不低于”:(1)不低于95%的糧食自給率。國際上一般通用的標準是:一國糧食自給率≥90%為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一國糧食自給率≥95%為基本上實現了自給。1996年我國政府的《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把我國的糧食自給率確定為95%以上。近些年,國際市場糧食貿易量大體為2300~2400億公斤,我國的糧食自給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會擠占2個百分點的世界糧食市場份額。(2)不低于18%的糧食儲備率。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年末糧食儲備和商業庫存占年度總消費量(簡稱庫存消費比)的18%定為糧食安全儲備水平。(3)糧食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看,人均占有糧食高于400公斤,糧食安全有保障,有時會出現結構性、地區性剩余。在350~400公斤之間,是緊平衡。低于350公斤,會發生糧食危機。我國還把產區人均儲糧3個月、銷區人均儲糧6個月作為衡量各地區糧食安全的一個標準。(4)基本農田面積不低于16億畝。(5)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6.5億田。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兒次糧食波動與政策調整

(一)第一次調整(1979-198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國家同時大幅度提高糧食價格,調減糧食收購數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79年國家統購糧價格提高20%,超購價提高50%,6種糧食價格(小麥、稻谷、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的平均價格提高了21%,由每50公斤10.64元提高到12.68元。同時,調減糧食收購數量,開放糧食集市貿易市場。由于提高了收購價格,但銷售仍維持低價,購銷差價由國家財政補貼,1984國家財政補貼額為234億元,占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15.6%。這一政策調整,推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的高速增長,出現了1979-1984年長達6年的農業高速發展,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048億公斤,迅速增加到1984年的4073億公斤,年均增長率為6.7%。1984年,農產品出現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賣難”。這次“賣難”,主要是早秈稻賣難,且集中在南方早秈稻產區,其他農產品,特別是粳稻、經濟作物、畜產品的供求關系依然比較緊張。為緩解“賣難”,國家提出了“絕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實行農、林、牧并舉,發展鄉鎮企業。同時,從1985年開始取消實行了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給予農民更多的經營自主權。政策調整后,1985年的糧食播種面積下降6058萬畝,產量下降282億公斤,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5年,糧食供求關系又出現了新的矛盾。1998年,中央專門就增加農副產品特別是糧食的有效供給發出文件,要求各地務必采取措施,奪取明后兩年的農業豐收。到1989年,糧食產量才達到4076億公斤,相當于1984年的水平。這次調整,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用糧食生產的徘徊換來了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的增長,特別是鄉鎮企業在這一階段異軍突起,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又一次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然而,國民經濟的這一次增長帶來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雙膨脹,導致國家在1989-1990年不得不實行收縮性的宏觀調控政策。

(二)第二次調整(1990-1993年)1990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4463億公斤,比1989年增長387億公斤。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和糧食安全,國家開始實行糧食的最低保護價和糧食專項儲備制度,建立糧食風險基金。由于城市居民的糧食銷售價格沒有同步調整,國家對國營糧食企業的補貼迅速上升,達到477億元,占當年財政收入的14.4%。1991年,由于財政不堪重負,國家提高了對城市居民的糧食銷售價格,提價幅度達67%,1992年繼續提高銷售價格,提價幅度為43%。1993年,全國有95%的縣開放了糧食銷售,糧票失去了作用。為了妥善解決糧食企業財務掛賬問題,以1991年糧食年度為限實行新老賬劃斷。新的掛賬由上一級財政扣回,老賬按“限期清理,分清責任,區別對待,逐年解決”的原則處理。

從供給看,這一階段的供給結構不適應消費結構,一般性糧食供給偏大,而優質產品供給不足,這又造成前者價格低落,后者價格看好。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提出了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方針,鼓勵農民按市場需求配置資源。但是,在一些地方特別是南方一些糧食主產區,出現了大幅度壓縮糧食面積的情況,這些地區糧食產量連續幾年徘徊,使過去的南糧北調成為北糧南調,糧食供給又一次偏緊。這次糧食供給偏緊,又與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相遇,加上大量農民工進城成為糧食的消費者,糧食價格又一次上漲,又帶動了食品價格的上漲。

(三)第三次調整(1994-1999年)1994年我國的消費品零售價格指數為21.7%,是建國以來物價上升的最高峰,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年的糧食產量為4451億公斤,低于1990年。由于糧食價格上漲是引發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之一,糧食政策又一次進行調整。中央提出“立足國內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一項關系全局的戰略任務,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必須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時,針對國際上出現的“誰來養活中國?”“中國糧食威脅論”的論調,中國政府于1996年發表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在糧食購銷體制改革方面,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1994年,中央提出把糧食的政策性經營和商業性經營從業務上、機構上徹底分開。1998年1月,提出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上實行“四分開一完善”,即實行政企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中央與地方責任分開,新老糧食財務掛賬分開,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政策。在同年10月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又提出了“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的政策措施,即“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糧食收購企業實行順價銷售,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自身改革,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新機制”。這些政策的實施,為新的糧食生產高潮的到來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糧食生產較大幅度增長,6年中有3年的產量超過5000億公斤(1996年、1998年和1999年)。在這一階段的后幾年,又出現了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下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國有糧食企業虧損居高不下的問題。

(四)第四次調整(2000-2003年)針對農產品階段性供大于求的狀況,中央在1999年提出,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0年提出了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的要求。按照中央的精神,這次農業結構調整確定一個復合型的目標:一是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二是在保障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礎上,要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和多樣化的要求,農產品在國際上要有競爭力;三是解決農民增收緩慢問題;四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五是解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六是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問題。中央提出的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是正確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這一階段,各種農產品供給充足,出口增加。有1億左右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來源。退耕還林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這一時期的糧食價格持續低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土地撂荒在各地時有發生;在退耕還林過程中,一些地方不適當地退掉了一些不該退的耕地;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農業結構調整政策,把減少糧食面積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標準,在耕地上挖魚塘、栽果樹,占用良田。更為嚴重的是,新一輪的經濟開發區建設如同脫韁野馬,造成了對耕地的嚴重侵占。上述種種原因,使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又一次凸現出來。

(五)第五次調整(2004年以來)針對糧食安全出現的新情況,從2004年起,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發展糧食生產。主要有:(1)建立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制度。從國家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00億元用于糧食主產區農民的直接補貼。其他地區由地方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農民進行直接補貼。(2)在小麥、大豆、玉米主產區實施良種補貼,每畝10元。(3)對農民購買農機具進行補貼。(4)降低或取消農業稅,取消農業特產稅。(5)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6)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7)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些政策出臺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開始恢復,政策效應正在顯現。

五、保障糧食安全的對策

(一)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依法劃定的基本農田是一條不能逾越的紅線。要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的法律法規,堅決制止城鎮化、工業化過程中新的圈地運動。改革土地征用辦法,區分經營性用地與公益性用地,提高用地補償標準,防止農民失地失業。強化土地專項資金的征收管理,主要用于復墾土地,確保補充耕地數量。

(二)實施大的糧食增產工程穩住了糧食主產區的生產能力,就穩住了全國糧食供給的大局。要整合農業投資,集中財力,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投資力度。以改造中低產田、農田水利建設、土地開發整理、完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為重點,實施大的糧食增產工程,從“藏糧于庫”向“藏糧于地”與“藏糧于庫”相結合轉變。

(三)努力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水平針對制約糧食生產的重大技術問題,整合科技資源,集中力量攻關,建立能出大成果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在基層站所,把公益性職責與經營性活動分開,國家保住公益性業務,依靠市場搞活經營性業務。

(四)強化糧食宏觀調控完善國家分級糧食儲備體系,健全儲備運行機制,發揮平抑物價、調控市場功能。在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完善糧食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多元化糧食購銷主體的扶持、引導和調控。糧食進出口要服務于國內糧食市場宏觀調控,適時適度利用國際糧源,構建靈活有效的糧食進出口調節機制。建立糧食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制定糧食風險防范預案。完善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實地方政府的糧食安全責任。

(五)建立保障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要把短期政策調整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統籌安排。糧食生產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約束,產量波動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波幅過大,無疑會加大政策調整的成本。如果國家支持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建立不起來,糧食問題就永遠是心腹之患。我國2003年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城鎮化水平達到39%,農業勞動力比重下降到50%以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正處在工農關系調整的轉折時期。在這個階段,農業應該成為受補助的部門。我們在進行農業政策調整的同時,要從長計議,統籌安排,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保護支持農業的關系,正確處理城鄉協調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國家與農民利益的關系。經濟增長不能走剝奪農民、犧牲農業、忽視農村的路子,實現從農業支持工業向工業促進及反哺農業的轉變。要建立起保障糧食流通體制、農村稅費體制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配套進行,整體推進。加快涉農立法進程,奠定解決“三農”問題和糧食安全的制度基礎。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墨江| 三穗县| 石城县| 和龙市| 奉化市| 惠东县| 进贤县| 冷水江市| 沙雅县| 普宁市| 崇仁县| 农安县| 崇州市| 类乌齐县| 股票| 常州市| 康乐县| 西平县| 和静县| 邵武市| 军事| 湛江市| 密云县| 孟村| 德格县| 忻城县| 平利县| 普安县| 苏尼特右旗| 老河口市| 达州市| 兴海县| 林西县| 同江市| 丽水市| 平和县| 土默特左旗| 临湘市| 全南县|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