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征稅政策對消費影響淺析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征稅政策對消費影響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征稅政策對消費影響淺析

本文作者:譚軍1,2劉巍巍3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2.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3.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一直以來,運用稅收政策刺激中國居民消費,擴大內需,從而拉動經濟增長的觀點已得到普遍的認同。自2008年以來,我國出臺了多項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如在2008年和2010年兩次調整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暫免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全面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短期來看,在促進居民消費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52.5%,拉動經濟增長4.6個百分點。但從長期來看,雖然結構性減稅政策不斷出臺,我國的稅收收入增幅卻仍不斷超出GDP的增長幅度,居民消費率呈明顯下降的趨勢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稅收收入的持續高速增長與居民消費率的下降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我們尚不能從已有的研究中找到滿意的解答。如果兩者之間的關聯關系的存在性及其程度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則基于以擴大內需、促進居民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為目的而推出的種種稅收政策措施從長期來看就可能失靈。

1理論模型:不同稅收政策的消費效應

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消費者消費什么、消費多少的消費決策是在其預算約束下基于最大滿足福利目標的結果。因此,消費者的消費決策一方面與消費商品的市場價格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又受其收入的約束。所以,收入和價格是在消費者的消費決策中非常關鍵的兩個因素,而稅收主要是通過影響這兩個因素進而影響居民消費。本文主要通過稅收對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分析,將稅收政策變量引入到基本的理論模型中,來分析稅收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1.1基本模型

在跨期消費決策兩期模型的基礎上,討論稅收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可以先進行一個比較靜態分析,假設代表性消費者,其偏好由其兩個時期內的消費數量所決定: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他的偏好次序用如下效用函數來表示:(略)。

1.2加入稅收后的模型拓展

接下來,我們在基本模型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在政府征稅之后對消費的影響。根據理論和具體實踐,我們將政府征稅分為三種情況:對勞動課稅(稅率為tw)、對資本課稅(稅率ta)和對消費課稅(稅率為tc)。如果假定利率不隨時間變化而改變,引入稅收條件后,可求得引入稅收條件下的居民最優當期消費所應滿足的條件:(略)。

2基于中國經驗數據的研究

2.1實證研究設計

2.1.1變量的選取

根據理論模型,居民的最優當期消費率主要受工資增長率、利率和對勞動征稅、對資本征稅、對消費征稅的影響。因此,實證分析中主要涉及的變量有:居民消費率、利率、工資增長率、勞動課稅的有效稅率、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和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

2.1.2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分析的樣本數據區間為1985~2009年,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中國稅務年鑒》和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財政部、國家統計局的網站。根據選取的變量,居民消費率為最終居民消費和支出法核算GDP的比值;利率的選擇為一年期存款利率,對于有些存在多次利率調整的年份,我們對當年的利率采取加權平均計算①;工資增長率為由于缺乏統一的工資增長率統計數據,我們采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增長率來分析②;有效稅率根據相關數據估計得來。

2.2有效稅率的估計

衡量稅收政策發揮作用的一個有效工具就是對實際稅收負擔的估計,因此本文首先對中國的實際稅收負擔進行有效地估計,然后結合估計出的實際稅收負擔,進行稅收對居民消費影響的計量分析,最后對結果給予解釋分析。我們將稅收收入分為對勞動課征的稅收、對資本課征的稅收和對消費課征的稅收三類。對中國有效稅率的估計,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劉溶滄、馬栓友(2002),劉初旺(2004),李芝倩(2006)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資本、勞動和消費的有效稅率進行了測算研究,但由于所采用的稅收分攤方法存在差異,因而所測算出的有效率稅率也不盡相同。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Mendozaetal.(1994)所提出的方法對中國的平均有效稅率進行估計。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2.3稅收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經驗估計

2.3.1估計模型的選擇

由基本理論模型,可以看出,無論是現期消費還是未來消費都是工資增長率和利率的函數。另外,根據分析,稅收政策也是影響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理論分析我們初步可以建立以下關于居民消費率和稅收政策的回歸模型。

2.3.2固定參數:稅收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經驗估計

(1)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實證分析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對所分析的各變量逐個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各變量的平穩性。運用ADF檢驗對所分析的各原變量及差分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原變量均是非平穩變量。此后,分別對各變量的一階差分進行檢驗,均顯示是平穩。

(2)模型的估計。

由于各變量均是一階單整,各變量之間存在可能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即協整關系,接下來我們運用E-G兩步法對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基本回歸結果如下:(略)。回歸結果(8)顯示,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回歸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該模型較好的擬合了經驗數據,接下來,我們需要對各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協整關系進行檢驗,以防止上述估計結果是偽回歸,不能反映真實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協整檢驗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回歸系數的Johanson檢驗,另一種是基于回歸殘差的E-G兩步法。為了保證結論的可靠性,我們將綜合考慮這兩種方法得出的結論。

首先建立各變量之間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根據各種準則選定VAR模型滯后期階數。結果顯示,根據FPE,AIC,,SC,HQ準則都選定滯后期階數為3,而根據LR準則選定滯后期階數為2,我們選定VAR模型滯后期階數為3,Johansen協整檢驗的最優滯后階數比其對應的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應該小1,所以我們檢驗時確定的滯后階數為2,選擇協整檢驗形式為:在協整方程和協整檢驗中具有截距項而沒有線性趨勢項。

Johanson檢驗結果顯示,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根統計量檢驗均給出了相同的檢驗結果,在90%的水平上都不能拒絕檢驗變量之間至少存在2個協整關系。而我們通過對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也顯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兩種方法均說明了個變量之間存在了長期均衡穩定的線性關系,即我們對密性的估計結果是可靠的。根據估計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第一,稅率與居民消費率之間的關系。對消費和勞動課稅的稅率與居民消費率呈顯著地負相關關系,且對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每上升(下降)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會下降(上升)0.185個百分點。對勞動課稅的有效稅率每上升(下降)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會下降(上升)1.4167個百分點,這一點與我們的理論分析相一致;對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與居民消費率呈顯著地正相關關系,且對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每上升(下降)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會上升(下降)0.2103個百分點。

第二,利率、經濟增長率與居民消費率之間的關系。首先,利率與居民消費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利率每上升(下降)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會下降(上升)0.391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與居民消費率呈顯著的負相關。

2.3.3變動參數:稅收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經驗估計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受經濟系統中個變量的內部和外部影響,經濟結構以及稅制結構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使得個變量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也因時期不同而不同,運用普通的經濟計量分析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變量對居民下費率的長期影響,但卻很難表現出這種影響在不同時期的差異性。為此,我們women運用基于卡爾曼濾波理論構造的可變參數模型來分析稅收變量對居民消費率影響的短期結構變化情況,以式(7)為量測方程構筑狀態空間模型,狀態方程采取遞歸形式。量測方程:(略)。

由表2可知:

(1)對勞動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影響的變化趨勢。勞動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一直為負值,且在三種有效稅率中其影響程度最大。因此,從稅收調節居民消費率的角度來看,調整勞動課稅的有效稅率所得到的效果最為明顯。

(2)對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影響的變化趨勢。理論分析認為,由于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大小不同,資本課稅可能導致當期消費率的增加或者減少。實證結果顯示,1986年以來,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有正有負,但從長期趨勢來看,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影響是正向的,特別是在2005年以后,這種正向的調節作用逐年提高。

(3)對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影響的變化趨勢。長期以來,我國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與居民的消費率一直呈同方向的變化,直到2007年以后,才呈負相關關系。1985~2006年,對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從14.14%下降到8.97%,下降了5.18個百分點,而同期消費率卻并沒有因為對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下降而顯著提高,居民消費率反而下降了15.43百分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針對消費的稅收政策調整并沒有較好地起到提高居民消費率的作用。但從長期趨勢來看,降低對消費課稅的有效稅率能夠起到提高居民消費率的作用。

(4)利率、經濟增長率對居民消費影響的變化趨勢。在2000年以前,利率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的波動幅度較大,2000年以后影響較為平穩。經濟增長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較為平穩,但一直呈負向的影響,1985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并沒有真正帶來居民消費率的提高。

3實證結論

通過對中國經驗數據的實證檢驗,分析了利率、經濟增長率以及各有效稅率變量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勞動課稅的稅率變化對居民消費率影響。

勞動課稅的稅率變化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最為顯著,要想提高居民最優當期消費率,采取降低對勞動課稅的稅率效果最為明顯。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對勞動課稅的有效稅率統計中,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款部分是對勞動課稅的主體部分。由于中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制中工薪所得為主體,社會保障繳款也以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為主,降低中低收入階層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減少社會保障個人繳款的比例,都能夠有效地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由于不同收入階層的居民消費傾向不同,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較低,而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較高,因此,通過有效降低低收入階層勞動所得的稅負,有利于整體居民消費率的提高。

(2)資本課稅的稅率變化對居民消費率影響。

1985年以來,對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系數一直在0附近以很小的幅度上下波動。就長期作用程度來看,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對居民當前消費率的影響“替代效用”大于“收入效應”,即降低對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將降低居民當前消費率;反之,提高對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將提高居民當前消費率。

(3)消費課稅的稅率變化對居民消費率影響。

長期來看,對消費課稅的稅率與居民消費率呈反向變化關系,即稅率越低,居民消費率越高;稅率越高,居民消費率越低。而中國目前對消費課稅的稅制結構不利于居民消費率的提升,流轉稅的性質決定了其稅負最終要由消費者來承擔,中國目前對消費的課稅主要以流轉稅為主,而流轉稅中尤以增值稅為重,中國目前增值稅的法定基本稅率為17%,在亞太國家和地區中是最高的,因此,應該進一步降低對消費課稅的稅率,讓利于消費者以刺激消費。

(4)其他因素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

對于其他因素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率和經濟增長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第一,利率變化對居民消費產生的“替代效用”大于“收入效應”。實證結果顯示:提高利率,會導致當期居民消費率下降。利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就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利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也是“替代效用”大于“收入效應”,當利率上升時,人們更愿意用儲蓄來替代當期消費,這一點與資本課稅有效稅率變化的影響一致。實際上,如果資本所得的收益率與利率一致,則提高資本課稅的有效稅率實際上與降低利率的效果是一致的。

第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并沒有導致居民消費率提高,反而出現持續降低的態勢。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首先,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長期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居民消費率的變化反映了居民消費與GDP的對比情況,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如果收入的增長速度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居民消費必然會滯后于經濟的增長,居民消費率也必然隨之降低。1985年以來,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其增幅卻一直低于經濟的增幅。中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導致了消費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從而引起居民消費率的下降;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高于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速度,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引起居民消費率持續降低。一般而言,高收入階層居民的消費傾向低,而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消費傾向較高,收入增長速度的不同步導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收入不斷向高收入階層集中,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占居民收入份額越來越大,而他們較低的消費傾向卻拉低了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可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是造成中國居民消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水县| 腾冲县| 错那县| 卢氏县| 娱乐| 湟源县| 斗六市| 苗栗市| 镇巴县| 兰西县| 武胜县| 无棣县| 吉首市| 木里| 安龙县| 广东省| 和平区| 龙门县| 辽中县| 县级市| 浙江省| 南充市| 吉木萨尔县| 徐州市| 梁河县| 准格尔旗| 博乐市| 鹤岗市| 枝江市| 海口市| 车险| 扶风县| 江孜县| 安丘市| 瑞安市| 黄冈市| 灵川县| 宁波市| 河北区| 大化|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