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程評價心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該門課程評價當中存在一些問題,集中表現為:課程評價目的定位偏離;評價手段單一;評價內容范圍過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評價缺少反饋。當前的評價模式缺乏科學合理性,偏離了高職高專應用技能型的學生培養目標和課程評價的目的,借由課程評價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多數學校該門課程采取的評價方式是單一的閉卷期末考試,試卷都有“標準”答案,以期望達到評價的公平性,但統一而單一的考核模式,不能適應層次復雜、基礎和能力各異的學生。只側重終結性考核,在日常課程的學習中,缺少對學習過程監控和把握,不了解學生實際掌握情況,也很難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考試的內容多強調基礎知識與理論,忽視了技能操作、應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反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熱情。
2消費心理學課程評價改革的注意要點
2.1評價知識技能并重
實現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接。高職高專教育在于培養高端技能型應用人才,其特征是基礎理論知識夠用、技能應用能力強、職業素養高、職業崗位適應性強。消費心理學課程評價體系設計要摒棄以往重知識輕實踐的模式,代之以知識與能力并舉,突出實踐檢驗與專業技能的綜合評價模式。在評價過程和內容的設計當中,突出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評價。在課程評價體系中,實現與專業培養目標的對接,全面衡量與評價學生的素養和能力。
2.2確立明確的評價目標
消費心理學課程評價實施中,要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的目的,一方面檢驗學生理論掌握和實踐應用的能力與水平,是否達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這是課程評價最主要的目的;第二方面監控學習過程,及時反饋信息,督促及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最后在以上兩個目的實現的基礎上,教師判定課程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不斷改進課程,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我們必須轉變僅僅以“考核”、“分數”為出發點的課程評價觀念,考核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分數不是絕對標準只是一種相對性參照,評價體系的設計和完善必須以明確而科學的評價目的為導向。
2.3發揮課程評價的激勵監督作用
消費心理學課程的評價,要注重發揮其激勵和監督的作用,在評價過程中,要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成績優秀的學生,并且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活動,邀請消費心理學課程學習較好的同學,發言介紹經驗,讓任課教師和一些其他專業的教師,進行總結評判,提出合理的建議。課程評價的激勵作用,要充分發揮出來,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在自我激勵作用下,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產生興趣,在課下會主動刻苦鉆研,這種激勵作用,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顯得非常重要。從另一個角度上講,這也是對學生學習該課程的一種監督,通過課程評價,綜合考察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使得成績不好的學生,認識到資金存在的不足,對自己也是一種監督。
3評價改革應堅持的原則
3.1導向性原則
消費心理學課程,在進行課程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為導向,評價體系的構建,要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消費心理學的評價,還應注重時效性,結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對該專業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及時更新評價指標,發揮專業人才需求的導向作用。
3.2科學性原則
消費心理學課程,在評價過程中,要堅持科學性原則,即相關的評價技術可以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專業授課情況,并結合該專業的基本發展概況,不斷做出調整,在相關指標權重的設置、指標的更新方面,要遵循基本的學科發展規律,保證評價的科學性。
3.3可操作性原則
消費心理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其實際教學效果、學習質量,并不是簡單的幾項評價指標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在評價指標的構建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測試,提高相關評價的可操作性,注重細節技術性問題,提高消費心理學的評價水平。
4消費心理學課程評價體系
構建的三個轉變消費心理學課程在實現任務驅動、小組學習改革基礎上,實現從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全面轉變,通過這三個轉變構建以過程性評價為主、以終結性評價為輔、以知識理論應用評價為基礎、以實踐技能應用評價為核心、以職業素養形成評價為擴展的發展性全面課程評價體系。
4.1評價內容轉變
實現評價內容全面性,知識與技能綜合評價。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主要側重教學評價的具體內容應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職業素養與態度情感等而展開,形成多維度、全面性的評價內容體系。消費心理學是一門注重應用的課程,教學實過程當中應摒棄“知識本位”的思想,強化能力與技能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相應的,在評價內容選擇上,必然要加強實踐能力的檢驗和評價。借助于教學任務的布置、實施和展示環節,針對每一次任務設計完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既要包括基礎知識掌握和運用、也兼顧學生分析和應用能力,既要包括學生小組合作精神也要兼顧學生溝通和表達能力,既要包括職業素養也要包含職業思維意識。
4.2評價方式轉變
實現評價方式多樣性、過程化。結合消費心理學課程任務要求,布置多樣性的任務完成和展示方式,根據任務要求設置相應的評價模式。可以采取實踐操作、課堂匯報、消費調查、書面報告提交、情景模擬、校外實訓、主題討論、實例分析、校內競賽等多種形式。每個任務根據內容和形式要求設計可操作的、標準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在任務實施過程觀察學生的參與和互動、學生的表現,以任務調查、書面報告等多種形式來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課程評價模式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綜合,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真正讓學生有鍛煉的機會。結合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實施,強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而且更側重過程性評價,各評價主體要對工作任務的進展情況進行動態化、階段性的評價,各小組根據評價反饋持續改進課程任務,不斷提高學生技能和實踐能力。
4.3評價主體轉變
實現評價主體多元性。在消費心理學課程教學任務實施過程中,根據任務差異,選擇適當的評價主體,從全過程和整體上,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一方面,通過教師、學生、企業等多主體的選擇、溝通和協商,使課程評價成為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有利于實現教學評價與企業評價對接;另一方面,加強自評、小組互評、組內成員互評等形式的評價,盡可能實現評價的公正和客觀。例如,課程小組任務———消費者對某產品的消費需要分析,其中包括三個主要任務環節:聯系合作企業開展具體產品消費者需求調查,與企業交流調查結果,以及具體產品消費者需要的課堂匯報。這個任務評價主體設計上包括了企業對學生聯系企業和調查實施與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教師對任務過程及成果的綜合評價,小組間完成情況互評,以及完成任務中組員之間協作、態度等的互評。多元化評價主體,從不同角度進行任務評價,既保證課程任務評價的全面客觀,也對任務實施過程進行監控和協調。
5結束語
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當前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高職院校在消費心理學課程評價改革方面,要結合市場營銷領域最先進的理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論證分析,提高課程改革的時效性,更好地發揮消費心理學課程評價的教育意義,為社會培養更加專業的優秀人才。
作者:馬玉梅單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