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舒適護理在精神科康復護理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的開展對于精神科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精神科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2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舒適護理)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7.65%>92.49%,χ2=6.061)、依從性(98.59%>90.14%,χ2=14.306)以及護理后的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72.39±5.24)分>(66.17±5.39)分,t=12.076]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43.51±3.94)分<(49.58±4.20)分,t=15.383]、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43.97±4.12)分<(48.09±4.59)分,t=9.749]以及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23.35±2.04)分<(27.18±2.27)分,t=18.315]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精神科患者的康復護理期間,舒適護理的開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舒適護理;精神科;康復護理
精神科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異常和情緒障礙,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形成極大的危害。受到精神科疾病的影響,患者產生異常的思維、情感、意志行為,進而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和社會功能的降低[1]。精神科疾病的治療,需要根據患者的精神癥狀,實施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促進其精神健康的恢復,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精神科疾病的治療難度較大,患者需要長期、持續(xù)的接受治療,控制病情的穩(wěn)定。精神科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給予其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對于用藥、日常生活護理等方面進行指導,同時加強安全防護[2]。舒適護理的開展,則是為了讓患者獲得更好的醫(yī)療服務體驗,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滿足患者日常生活需求,能夠改善精神障礙、消除負面情緒,促進患者的良好恢復[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精神科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26例患者,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3例)。觀察組:男/女=104/109,年齡23~72歲,平均(53.36±8.54)歲。對照組:男/女=101/112,年齡25~74歲,平均(53.90±8.21)歲。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①安全防護:護理人員能夠熟悉患者的病情,密切關注患者的動態(tài)。針對精神狀態(tài)不佳、情緒不穩(wěn)定以及產生異常行為表現的患者,應該重點加強安全防護。在病房內禁止放置危險品(銳利物品、玻璃制品、藥品等),避免造成意外傷害。病房內保持安靜、整潔,讓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在患者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陪護在身邊。②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詳細說明病情,講解精神科疾病相關知識,介紹藥物治療方法,并進行用藥指導,強調藥物治療的注意事項,能夠按時、按量給藥。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所需,解決其生活需求。③心理護理: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針對負面情緒的產生,耐心予以勸慰和開導。觀察組基于常規(guī)護理(同對照組),開展舒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舒適的人際關系:在精神科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努力與患者拉近距離,贏得患者的信賴,形成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開展精神科護理服務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準確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不僅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姓名、年齡、疾病癥狀、診療經歷等),同時在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其家庭、職業(yè)、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護理人員能夠與患者產生共情,積極、主動的接納患者,對于患者的自身價值給予肯定。實施各項護理操作前,能夠主動征詢患者的意見,及時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讓患者得到足夠的理解和尊重。護理人員和患者經常進行溝通,有助于增進護患之間的情感聯系,進而建立起舒適的人際關系,患者能夠更加信任護理人員,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該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了解患者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便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與此同時,在護理人員的引導下,患者能夠與他人建立舒適的人際關系,做到和諧、友好的交流,對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和提高其社會功能有著積極的影響。②心理舒適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精神癥狀和情緒狀態(tài),選擇合適的時機,應用恰當的溝通技巧,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確認患者的問題,根據患者的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的幫助,進而解決該問題。鼓勵患者盡情表達其想法、感覺,可以將其作為宣泄情緒和釋放壓力的良好途徑,有助于緩解其精神癥狀和負面情緒。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談論患者感興趣的話題,能夠讓患者感到身心愉悅。在交流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與患者的意見和看法保持一致,對其表示贊同與支持,進而讓患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建議患者參與自己喜歡的文娛、體育活動,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以及鍛煉身體,另一方面可以多與興趣相同的人進行溝通、交流,促進人際交往,對于精神科疾病的治療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③環(huán)境舒適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感受,對于病房內的溫度、濕度、光線、通風進行調節(jié),控制在患者舒適的范圍內。對于喜歡植物的患者,可以在病房內擺放花盆。按照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日常生活用品的擺放,能夠營造出家庭般的氛圍,進而給予患者的舒適的體驗。④開展多種形式的康復活動:開展工娛療活動,豐富精神科患者的日常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質。提供書刊畫報,播放電影、電視節(jié)目。在節(jié)假日開展文藝匯演,患者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參與患者積極其中。在專業(yè)社工人員的組織下,開展競技比賽(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圍棋等)、集體游戲(拔河、跳繩等),精神科患者在參與各類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達到愉悅身心、緩解壓力的效果。1.3統(tǒng)計學處理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x-±s)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和χ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精神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精神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相對更高(P<0.05)。見表1。
2.2兩組精神科患者的依從性
觀察組精神科患者的依從性相對更高(P<0.05)。見表2。
2.3兩組精神科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在護理后,觀察組精神科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相對更好(P<0.05)。見表3。2.4兩組精神科患者的精神癥狀改善情況及生活質量在護理后,觀察組精神科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相對更好(P<0.05)。見表4。
3討論
精神科疾病的臨床治療期間,為了更好的減輕患者的精神癥狀以及緩解其負面情緒,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應該給予其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4]。精神科患者的臨床護理,應該以改善精神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身心感受。通過安全防護,可以避免精神科患者受到意外傷害[5]。開展健康教育,則是為了讓患者具體了解自身病情,引導其正確看待自身疾病,能夠做到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6]。心理護理的開展,則是為了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有助于改善其精神狀態(tài)[7]。為了獲得更為理想的護理效果,實施舒適護理。建立舒適的人際關系,讓護理人員與患者能夠和諧、融洽的相處,彼此信任和支持,有助于各項護理工作的平穩(wěn)、有序開展[8]。同時能夠促進患者的人際交往,對于改善其社會功能有著積極的影響。在心理護理中,護理人員能夠合理利用溝通技巧,更加重視患者的心理感受,讓患者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提高其舒適度[9]。另外,加強環(huán)境護理,尊重患者的個人習慣,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休息的環(huán)境,對于患者精神癥狀的改善以及負面情緒的緩解有著積極的影響[10]。綜上所述,舒適護理的開展,對于提高精神科康復護理質量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更好的促進患者精神癥狀的改善以及負面情緒的緩解。
作者:蔡英賢 單位:廈門市仙岳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