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風險意識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目前在校醫療風險意識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1.醫學生缺乏醫療風險意識。現在的醫學生大都是高中或初中畢業后直接進人醫學院校接受專業培訓,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的是小皇帝般無優無慮的生活,基本上沒有接觸過真實的社會,沒有什么社會閱歷。他們對醫務人員的認識基本上停留在身穿白大褂,匆匆行走于醫院內的白衣天使這一膚淺觀念上,缺乏更深層的理解。知道醫務人員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但是沒有充分認識到醫務人員所承擔的貴任和風險,缺乏足夠的醫療風險意識。而這點恰恰是未來醫務人員所必須具備的。
2.醫療風險意識教育薄弱。醫學生前期接受的是基礎醫學教育,教師往往重視對學生進行單純的基礎醫學專業知識傳授,而常常忽視對學生進行“如何當好一名醫生”的目標培養。有目的的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就顯得比較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礎課教師長期脫離臨床,有些教師甚至是從大學畢業就一直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缺乏對醫療風險的感性認識,醫療風險意識本身就不太強。在后續的臨床醫學課程教育中,由于教學課時所限,醫療工作繁忙,使得有心加強這方面教育的專業課教師又無暇顧及,醫學生只有等到進人臨床實習后,才或多或少地接受一些醫療風險意識教育.醫院普遍存在著重醫療輕教學的問題,注重對實習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常常忽視醫德規范、法律觀念和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如果實習醫院在醫療上本身就欠規范,甚至時有醫療缺陷,這就更不利于醫學生規范意識和醫療風險意識養成。況且,要在短短的一年實習期內讓他們養成醫療風險意識,形成醫療行為中自我保護的觀念,實在是勉為其難。
3.醫療糾紛的發展變化需要加強醫療風險意識教育。過去的醫療糾紛大都緣自醫務人員的責任事故或者技術差錯,而近年的糾紛已經延伸到醫務人員的語言不周[lj,服務不到位,醫療管理缺陷等眾多領域川。曾有報道,吃飯時饅頭噎死精神病人而引起醫療糾紛。對醫療事故的處理,近年變化頗大,醫療賠償金額不斷上揚,已經遠遠超出國務院剛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所規定的醫療賠償范圍,精神賠償訴訟標的已高達數十萬元之巨。隨著新聞媒介的推波助瀾,國內醫療事故賠償單例訴訟標的總額最高已達130。萬元之巨閣。醫療事故和糾紛的處理程序已經由過去雙方協商和行政調解發展到今天患者直接向法院起訴。司法鑒定已開始介人醫療事故鑒定,法院審判常偏向于以我國《民法通則》為依據,甚至出現了法院否定醫院鑒定結果而做出巨額醫療賠償裁決的個別報道。我國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經頒布,2。2年9月即將執行,對醫療事故的賠償額度和范疇都已明顯增大。在醫療訴訟中,舉證責任已經倒置,要求醫院提供免責證據,否則將承擔高額的醫療賠償。這必將導致醫療糾紛和醫療訴訟的急劇上升。醫療糾紛數量的增多、范圍的擴展、處理方式的變化,醫療賠償額度的巨增和醫療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提示我們必須加強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在校醫學教育期間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二、加強醫療風險意識教育的設想
1.充分認識醫療風險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醫學生最終將走向社會,去面對未來的病人及其親屬,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醫學教育也必須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面對當今紛繁復雜的醫療糾紛和高額的醫療賠償,作為醫學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停留在過去的思維定勢上,仍然只注重給學生傳授單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顧及到學生畢業后如何去適應未來的社會,面對病人及其親屬,怎樣去當好一名醫生。因此,在校期間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就顯得必不可少。隨著國家法制的健全,醫療衛生事業正在逐步走向法制管理的軌道。衛生法制建設的發展,各種規章制度的完善,各種診療操作的規范化為開展醫療風險意識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近幾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醫療事故處理條律》、《執業醫師法》、《傳染病防治法》、《獻血法》、《紅十字會法》、《食品衛生法》、《藥品管理法》、《國境衛生檢疫法》、《母嬰保健法》等多部法律,國務院頒布批準了20多部衛生行政法規,衛生部制定了近千件衛生規章,地方立法就更多川。關于醫療風險防范和處理方面的文獻、書籍和典型案例也不難找到。我們可以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重點講授相關的衛生法律法規、醫療操作規程和醫院規章制度以及醫療風險防范等方面的知識。同時,結合近幾年來新聞媒介曝光的醫療糾紛案例進行醫療風險意識教育。
2.強化教師的醫療風險意識。舀人一飄,己須一桶。要給學生灌輸醫療風險意識的思想,作為教師首先自己應該具備,這點基礎課教師尤其顯得欠缺。因此,醫學院校的教學主管部門應該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和提高,把醫療風險意識教育納人教師在職培訓計劃,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醫學教育需要。如果教師具有很強的醫療風險意識,并將其潛移默化于教學過程,學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3.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從新生人學抓起。人在成年踏人社會以前受到的某些影響,可能左右一個人的一生。這些影響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教師的一句話、一個表情、課堂中的一個例證,可能影響到一批學生的終身。新生一人校,從人學教育和基礎課教育開始,教師有意識地強調醫療行業的風險性。讓他們明白醫生不只是一個崇高的職業,在享有較高社會地位、穩定的職業和較好收人的同時還承擔有相當大的醫療風險。先入為主,讓醫學生一人校門就逐步形成醫療行業是高風險行業的觀念。在后續的醫學課程教育中,教師結合臨床案例不失時機地進行不斷強化,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學生風險意識的養成。如果等到畢業參加工作后再回過頭來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和教育,到那時由于臨床工作繁忙、年齡增長、思維定勢和工作習慣已漸養成,要重新樹立醫療風險意識,養成醫療行為中自我保護的觀念,就顯得困難。
4.加強實習生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實習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是醫學生接觸臨床走向醫師生涯的初始階段。行醫處事的方式和醫療工作習慣大都從此時起逐漸養成。其醫療行為正規與否,教師的言行舉止和醫療風險意識的強弱,都將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在這個時期,醫院教師結合臨床案例,有目的地對他們進行醫療風險意識的教育,可以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典型的案例可以令其終生永記。
5.將醫療風險意識教育納人在校醫學教育教學計劃。有目的系統地開設相關專題講座,或者經過科學調查研究,確定相當的教學時數來進行醫療風險意識教育,甚至把它作為一門課程,并將其納人正規教學培訓計劃中。通過嚴格的教育,使學生在走出校門踏上工作崗位前即初步養成醫療風險意識,形成在醫療行為中自我保護的觀念。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未來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發生,對醫生、病人和社會均可帶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