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納米材料的醫學運用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納米材料的醫學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納米材料的醫學運用

1生物熒光標記

熒光分析法由于其較高的檢測靈敏度而成為生命科學研究領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其檢測靈敏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熒光標記物的熒光強度和光學穩定性。目前使用的傳統有機熒光材料由于吸收波長范圍較窄,使用時僅能在較窄的波長范圍內選擇特定波長的光對其進行激發,而且其發射光譜較寬,不同熒光材料的發射光譜有可能互相重疊,從而降低了同時使用不同熒光材料對不同分子進行熒光標記和分析的可能性。此外,傳統有機熒光材料的發射光譜一般不具有對稱性,信噪比和穩定性相對較低,在光照幾分鐘后即發生褪色現象。這些缺陷極大限制了其在生命科學領域更為深入廣泛的應用。量子點一般是指尺寸小于激子玻爾半徑的Ⅱ-VIA或Ⅲ-VA元素化合物所形成的納米晶體。當可見光的光子照射到量子點上時,量子點的某些電子會被激發至較高能級,當這些電子從較高能級回到其基態時,量子點就會以熒光的形式發出特征頻率的光子[3]。

與傳統的有機熒光材料相比,量子點具有較大的吸收范圍,因而能夠在較寬的波長范圍內被激發從而發出熒光,利用這一性質,可以在單一的激發波長下使用多種量子點進行熒光標記[4,5]。而且,量子點的發射光譜較窄且具有對稱性,因而不同量子點的發射光譜之間基本不存在相互重疊()。此外,可以通過對量子點的粒徑、組成和表面性質進行修飾從而對量子點的發射波長進行調控,使得量子點可以在從紫外到紅外波長范圍內的特定頻率下發射熒光,利用這一特點,可以通過合成方法設計制備出大量發射波長不同的量子點[6,7]。此外,與有機熒光材料相比,量子點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可以在數小時內經歷多次激發和熒光發射的循環過程,而且其熒光具有較高的亮度和褪色閾值。量子點的上述幾個特性使得其非常適合于進行復合熒光標記,進行標記時可以根據不同量子點所具有的不同顏色和強度的熒光對不同的靶向分子進行標記。在利用量子點進行生物熒光標記的研究初期,由于一些技術性原因,尤其是量子點表面包覆問題,在標記時存在熒光強度、選擇性和分辨率較低等問題。作為量子點生物熒光標記的早期研究者之一,Bruchez等[6]將CdSe-CdS量子點表面包覆細胞生物素,并首次成功利用其對小鼠3T3成纖細胞進行熒光標記,但標記后的熒光信號強度較低,且絕大部分量子點非特異性地分布在核膜上。

與此同時,Nie等[7]利用轉鐵蛋白對CdSe-ZnS量子點進行包覆,并經過受體介導的細胞內吞作用進入HeLa細胞對其進行體外熒光標記,以識別IgG免疫抗原,并利用IgG修飾的CdSe-ZnS量子點對免疫抗體進行熒光標記,但其特異性仍然較低,且未進行體內標記測試。盡管利用量子點進行生物熒光標記的初期研究存在上述問題,但仍然引起了研究人員極大的興趣,在材料學及生物科學領域引發了廣泛的研究熱潮。隨著材料表面科學和生物醫學的深入研究,利用量子點進行生物熒光標記在熒光強度、特異性及靈敏度等方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Wu等[8]利用免疫抗原IgG和鏈酶親和素對CdSe-ZnS量子點進行修飾,然后利用其對人體乳腺癌細胞SK-BR-3進行體外及體內熒光標記,以檢測細胞表面的腫瘤標記物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測試結果表明,與傳統的有機熒光標記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極高的特異性,且顯示出優異的熒光強度和熒光穩定性。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顯示利用兩種發射波長不同的量子點即免疫抗原IgG修飾的量子點和鏈酶親和素修飾的量子點,可以在同一激發波長下同時對小鼠3T3成纖細胞2種不同的細胞內蛋白質分子肌動蛋白和微管蛋白進行熒光標記,表明與傳統的有機熒光材料相比,量子點可以更為有效的同時對多種細胞內分子進行熒光標記。2004年,Nie等[9]使用兩親三嵌段共聚物對TOPO包覆的CdSe-ZnS量子點進行修飾,并在其外表面連接各種腫瘤特異性配體,利用其對裸鼠體內的人體前列腺腫瘤細胞進行標記。

結果表明,通過量子點表面連接的腫瘤特異性抗體,量子點可以有效定位于腫瘤細胞并與細胞表面的腫瘤特異性生物標記物相結合,通過波長分辨成像技術,成功對成活裸鼠體內的腫瘤細胞進行高靈敏度多色熒光標記()。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量子點在體外生物熒光標記方面的應用目前已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Xie等[10]利用生物素與鏈酶親和素之間的特異性相互作用,將小鼠肝癌細胞MEAR中的DNA適配體(TLS9a)生物素化,將其連接于鏈酶親和素修飾的量子點上,制備出生物熒光探針。利用該探針對不同腫瘤細胞及正常細胞進行熒光標記。結果表明,該探針能夠特異性識別MEAR小鼠肝癌細胞,且該探針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對MEAR細胞識別后未對細胞生長和細胞存活產生毒副作用()。Dong等[11]將水溶性CdTe量子點與大鼠抗小鼠CD4抗體相連接,并利用其對大鼠脾臟進行熒光檢測。結果表明,該熒光探針可以有效對大鼠脾臟進行直接熒光標記,而且與常用的有機熒光材料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相比,該熒光探針顯示出優異的熒光檢測強度及良好的熒光穩定性。

2靶向藥物輸送

在藥物研發和藥物治療領域,藥物輸送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藥物的靶向輸送對于多種疾病如癌癥和神經性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因而,目前對藥物的靶向輸送研究已成為藥物研發和藥物治療的核心問題之一。對于一個藥物輸送體系而言,其尺度大小對于有效將相關藥物輸送至細胞內部至為關鍵。由于血管自身孔徑的限制,僅允許直徑小于50nm的藥物自由進出,而對于細胞,僅有直徑小于100nm的藥物可穿透細胞膜進入其內部發揮療效。目前,僅有人工合成的納米輸送系統能夠較好的滿足這一要求。此外,藥物的溶解性是影響藥物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近半數的化學合成藥物在水中是不溶的或溶解性較差,嚴重影響了藥物充分發揮其療效,因而已成為目前藥物藥物治療領域的一個主要問題。

納米顆粒由于其特有的性質,使其在藥物輸送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于其較小的尺寸,使得納米顆粒能夠較為有效地進入細胞內部。納米顆粒較大的比表面積使其能夠有效結合、吸附及輸送其它化合物如小分子藥物、多肽、蛋白質及核酸分子,而且其較大的比表面積賦予納米顆粒所負載的藥物分子良好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及其在靶向組織器官中優異的生物分散性,進而可以有效的提高藥物療效[12,13]。納米顆粒具有優先聚集于靶向位點的特性,這一特性使其所負載的藥物在健康的組織器官部位的濃度較低,從而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納米顆粒及藥物本身的毒副作用[14]。而且,納米顆粒可以有效提高疏水藥物在含水介質中的溶解性,使疏水藥物能夠適合于進行非腸道給藥治療。納米顆粒還可以有效提高多種藥物如疏水藥物分子、多肽及寡聚核苷酸的穩定性[15,16]。此外,生物可降解的納米輸送體系可以大幅度提高藥物的生物相容性,并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藥物本身的超敏反應,如呼吸困難、皮疹、胸痛、心跳過速、水腫及外周神經炎癥[17,18]。Bahadur等[19]首先利用氨基硅烷對Fe3O4納米顆粒進行包覆以實現其氨基官能化,然后通過Michael加成反應將丙烯酸甲酯和精氨酸接枝于納米顆粒表面,形成平均粒徑在10nm左右的樹枝狀磁性納米顆粒藥物載體。細胞生物學測試結果表明,該樹枝狀磁性納米顆粒本身對Hela細胞無細胞毒性,顯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通過靜電相互作用將抗癌藥物鏈霉菌成功結合于該磁性納米顆粒表面,測試結果表明,在最佳酸度條件下,藥物分子可以有效得以釋放,且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其藥物釋放效率可以得到極大提高()。Wheate等[20]利用含氨基的磺基化聚乙二醇對直徑為30nm左右的金納米顆粒進行修飾,以提高其水溶性及有效載藥量,然后將抗癌藥物草酸鉑連接于該納米顆粒表面。電子探針顯微分析結果顯示,與超支化聚合物及樹枝狀聚合物相比,其有效載藥量可大幅度提高。細胞生物學測試表明,與純的草酸鉑相比,該官能化金納米顆粒可將腫瘤細胞內的藥物濃度提高1倍。此外,在負載草酸鉑之前,官能化的金納米顆粒對腫瘤細胞未顯示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在負載草酸鉑之后,與純的草酸鉑相比,其對腫瘤細胞的抑制率可有效提高5~6倍。Hanessian等[21]利用端基分化疊氮二羧酸將抗腫瘤藥物喜樹堿共價連接于聚乙烯胺分子上,然后將其負載于超順磁氧化鐵納米顆粒上。將該生物連接體作用于人體黑素瘤細胞并進行相關測試,熒光發射光譜及透射電子顯微鏡測試結果表明,該生物連接體可有效進入腫瘤細胞內并定位于脂類囊泡中。細胞生物學測試結果表明,在外加磁場作用下,通過該生物連接體的酯水解作用,其所負載的喜樹堿可自脂類囊泡中有效釋放并進入細胞核中,從而明顯提高了藥物療效()。

3生物分子檢測

在生物醫學領域,DNA和蛋白質的檢測對于疾病的診斷、遺傳性疾病的治療以及傳染性病原體的檢測極為重要。目前,對于DNA分子的分析一般先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對其進行擴增,然后利用有機熒光染色劑對其標記從而加以檢測,該方法對于DNA的檢測下限為pmol。然而,該分析方法存在本質上的缺陷,比如,有機熒光染色劑過寬的吸收峰和發射峰及其熒光猝滅的不均勻性均會明顯降低該方法的檢測靈敏度,而且PCR過程中的選擇性及非線性擴增現象會導致DNA表達的失真。對于蛋白質,目前均通過免疫染色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檢測,酶聯免疫吸附檢測(ELISA)依然是蛋白質的標準檢測手段,該方法的檢測下限同樣為pmol。對于多種疾病而言,在發病初期或緩解期,其相應的生物標志物如特異性蛋白質分子僅以fmol的極低濃度存在于患者體內,ELISA對于如此低濃度的蛋白質分子的檢測無能為力。當這些特異性蛋白質分子濃度提高至ELISA的臨界檢測濃度時,一般疾病已發展至晚期。因而,尋找具有更高靈敏度的生物分子檢測手段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納米顆粒由于其較小的尺寸、較高的反應活性、優異的物理性質以及這些性質的可調控性,使其在制備用于蛋白質、核酸分子檢測的生物親和性傳感器方面受到廣泛關注,可以利用其建立新的檢測方法以改善目前的檢測方法所存在的缺陷,因而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Jia等[22]將人癌胚抗原(CEA)的檢測抗體和單鏈DNA(ssDNA)連接于直徑為13nm左右的金納米顆粒表面,再將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鏈霉親和素連接于ssDNA上,制成酶標記金納米探針。然后,通過碳二亞胺活化的共價偶合作用,將抗CEA捕捉抗體連接于羧基官能化的磁性微粒上,以制備磁性探針。在利用酶標記金納米探針和磁性探針對相應抗原進行免疫檢測時,磁性探針首先通過其連接的捕捉抗體與抗原相結合,而該抗原又同時與酶標記金納米探針上的檢測抗體相結合,然后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對其進行分離,最終利用酶標儀對其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該檢測方法可以顯著提高對CEA抗原的檢測靈敏度,比常規ELISA的檢測靈敏度提高130倍左右,而對于非特異性蛋白如p53則僅顯示出較弱的響應()。Rusling等[23]以谷胱甘肽為修飾劑,制備出粒徑為5nm左右的可溶性金納米顆粒,并通過層層組裝的方式將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PDDA)和谷胱甘肽-金納米顆粒組裝于熱解石墨上以形成納米金電極,利用EDC[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NHSS(N-羥基硫代琥珀酰亞胺)偶聯技術使連接于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上的一抗與電極上金納米顆粒層中的谷胱甘肽羧酸根通過共價鍵的方式相結合,從而將PSA固定于納米金電極上以組成檢測電極。

利用該檢測電極對PSA進行檢測時,首先將抗PSA抗體(二抗)和HRP連接于磁球上,制成二抗-磁球-HRP生物復合物,并將檢測電極浸入該生物復合物中,然后將H2O2注入檢測體系中,測定HRP中的Fe(Ⅲ)/Fe(Ⅱ)氧化-還原電流。由于H2O2可將HRP轉變為可直接被電極還原的亞鐵氧(ferryloxy)態,因而造成循環伏安檢測結果中的氧化峰消失,而還原峰有所增大。通過對體系的電流檢測并對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即可以得出體系中PSA的濃度。與常規的ELISA方法相比,該方法可以將PSA的檢測靈敏度提高2000倍左右,并成功檢測出前列腺腫瘤患者血漿樣品中的PSA()。

4細胞及生物分子的分離純化

細胞及生物分子如蛋白質等的分離技術是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干細胞研究及臨床醫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研究工具。細胞的分離、純化及表征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及臨床醫學領域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例如,自體骨髓移植就要求對腫瘤細胞進行高效去除,在腫瘤的早期臨床診斷中要求對患者血液中的少量腫瘤細胞進行分離富集;另外,分離T淋巴細胞并對其功能性進行診斷在確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展進程中至關重要[24,25]。基于細胞分離技術在上述領域的重要性,目前對于細胞分離技術的研究著重于發展出可明顯提高稀有細胞(如干細胞、抗原特異性B細胞和T細胞及稀有性外周血循環腫瘤細胞)的分離純度和分離效率的有效方法。由于大多數靶細胞的存在濃度極低,使得目前對于這些細胞的高純度分離仍然較為困難[26]。目前常用的細胞分離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基于細胞的物理性質如尺寸、形貌和密度差異,通過過濾和離心的方法對細胞加以分離;第二類則是利用細胞表面的生化特性和生物物理性質對細胞加以分離,如固體親和基質分離法和熒光活化細胞分揀法。一種理想的細胞分離方法應該是能在不影響細胞功能的前提下于短時間內分離出大量高純度靶細胞。

目前的這些分離方法仍然存在較多不足之處,過濾和離心的方法對細胞存活率有較為顯示的副作用,選擇性較差且不易大規模進行;熒光活化細胞分揀法盡管具有較高的選擇性,但其效率較低,且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因而,尋找出一種產量、純度和收率均較高的細胞分離方法迫在眉睫。近年來新出現的磁性分離方法已經成為生物學和臨床醫學上一種重要的對細胞和蛋白質進行選擇性分離的技術,它可以對細胞進行大批量分離,且獲得的靶細胞純度較高[27,28]。Gu等[28]將氨基三乙酸連接于粒徑為8~10nm的磁性納米顆粒表面,由于納米顆粒的高比表面積、快速的移動性及良好的分散性,使得其與組氨酸標記的蛋白質分子之間具有較高的結合效率,而且磁性納米顆粒的使用使得在對蛋白質分子進行分離時無需對細胞裂解液進行預處理。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對組氨酸標記的蛋白質進行分離,并利用十二烷基磺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A-PAGE)對其產物純度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分離產物中僅含有組氨酸標記的蛋白質,其分離特異性顯著優于商業化磁性微球。該功能化磁性納米顆粒對靶蛋白分子的結合力為商業化磁性微球的200倍,且利用緩沖溶液對該功能化磁性納米顆粒進行重生后,其對靶蛋白的親和能力、選擇性和分離效率可以完全恢復并進行重復利用。Earhart等[29]通過將生物樣品特異性抗體連接于磁性納米顆粒表面以實現其功能化,然后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將待分離樣品通過含有功能化磁性納米顆粒的分離篩,分離篩狹縫周圍的磁性納米顆粒被外加磁場磁化,從而產生較高的局部磁場梯度,并在狹縫處產生邊緣磁場。由于局部磁場梯度的作用,磁性納米顆粒及其所捕獲的靶細胞被富集于狹縫處,其它成分則可自由通過分離篩。去除外加磁場并利用合適的緩沖溶液沖洗分離篩,即可對靶細胞進行釋放富集。利用該方法對靶細胞的捕獲效率可以達到37%,而且捕獲到的靶細胞可以實現完全富集()。

5磁共振成像(MRI)增強

MRI技術作為一種臨床診斷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醫學及基礎研究中以提供高質量的人體解剖圖像。在臨床診斷中,基于解剖學差異,作為一種無損技術的MRI可利用強磁場和射頻范圍內的非電離輻射對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如腫瘤)加以區分[30]。MRI信號依賴于徑向和橫向質子的弛豫時間,正是二者之間的差異造成了不同組織在MRI圖像中的對比度有所不同。機體組織中水分的內在弛豫時間與其生理環境有關,因而其在病變組織中會有所改變,盡管這種變化的特異性較小,但在病變晚期,該特異性會明顯增強。因此,MRI非常適合于對病變進行特異性診斷。利用MRI造影劑可以對組織的弛豫時間加以調控,從而提高圖像的信號強度和對比度。目前MRI技術的應用越來越依賴于造影劑,MRI技術和造影劑的聯合使用可以極大地提高對血管系統[31]、炎癥組織[32]、腫瘤血管形成[33,34]、動脈粥樣硬化斑塊[35,36]以及血腦屏障損傷[37]的成像效率。在新出現的細胞和分子磁共振成像技術中,造影劑已成為該技術中的關鍵因素。該技術力圖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將疾病特異性生物標志物可視化,其中納米顆粒被廣泛用作造影劑,基于納米顆粒的細胞攝取,這一新穎的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追蹤組織器官內由磁性納米顆粒標記的細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移動。

Harisinghani等[38]使用低分子量葡聚糖對粒徑為2~3nm的超順磁氧化鐵納米顆粒進行包覆,以形成親淋巴細胞納米顆粒,葡聚糖的引入可以明顯延長納米顆粒的循環時間并有效抑制其團聚現象。通過靜脈注射使該納米顆粒進入患者循環系統,利用其作為造影劑,對患者進行MRI診斷。成像結果顯示,在惡性腫瘤部分不存在或僅存在少量納米顆粒,故不顯示黑色或僅在邊緣部分顯示黑色,而在良性腫瘤部位存在大量納米顆粒,顯示較深的黑色,在腫瘤從良性發展為惡性的過程中,其黑色會逐漸變淺。以上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有效區分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并可根據圖像中的顏色深淺對腫瘤的發展階段加以判斷。Zhang等[39]以PVP為穩定劑和修飾劑,通過共沉淀法合成出粒徑分別為2nm和7nm的氧化鐵納米顆粒。通過尾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該功能化納米顆粒注入實驗小鼠體內,并將實驗小鼠置于外加磁場30min后對其進行MRI檢測,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由于外加磁場的作用,納米顆粒主要集中于靶向區域,而且注射功能化納米顆粒的小鼠在肺、肝和腎等部位的陰性對比度明顯增強。這表明,該功能化氧化鐵納米顆粒可以在外加磁場作用下定位于特定的靶向組織,并作為MRI診斷的陰性造影劑使用()。

6腫瘤治療

目前,癌癥是世界上主要的致命性疾病之一,而且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癌癥發病率不斷提高,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根據美國癌癥學會的統計數字,2009年全美有近250萬新增癌癥患者,有超過56萬的患者死于各種癌癥,相當于每天超過1500名患者死于癌癥[40]。目前針對癌癥的治療方法僅限于藥物療法、放射療法和臨床手術療法,這些常規治療方法存在著抗癌藥物在患者體內的非特異性分布、腫瘤部位有效藥物濃度過低、對于治療效果的監測手段有限以及藥物向靶向部位輸送效率較差等問題,因而,建立新的癌癥治療手段已經迫在眉睫。由于納米顆粒具有較小的粒徑,使其能夠較為順利的通過癌細胞的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而且其較大的比表面積使其具有較高的活性,因而近年來在癌癥治療領域受到廣泛的關注。Yang等[41]以牛血清白蛋白(BSA)為修飾劑,通過溶液合成法,分別合成出粒徑為65nm的Ag2S納米顆粒和直徑為40nm、長度為220nm的Ag2S納米棒,通過氧化鋁模板法合成出直徑為50nm、長度超過1μm的Ag2S納米線,紅外和染色測試結果顯示,BSA被成功包覆于3種Ag2S樣品表面。

將上述3種Ag2S納米樣品作用于神經膠質瘤細胞,細胞生物學測試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3種樣品均能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顯示出其在治療腫瘤方面的潛在應用。此外,他們[42]在無外加修飾劑的作用下,通過調控反應條件,利用溶液合成法,分別合成出粒徑為50nm的CuS無定形納米顆粒和粒徑為60nm的CuS納米晶體。將2種樣品作用于HL-60白血病細胞、HepG2肝癌細胞及V79-4倉鼠正常細胞并進行相關細胞生物學測試。流式細胞、熒光染色及MTT檢測結果顯示,與體相晶體相比,2種CuS納米樣品均能顯著誘導2種腫瘤細胞發生凋亡,從而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而2種樣品對正常細胞則均未顯示出誘導細胞凋亡和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這表明2種CuS納米樣品可以通過特異性誘導腫瘤細胞發生凋亡從而抑制其增殖。更為重要的是,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種樣品對于腫瘤細胞的誘導凋亡及抑制增殖活性具有顯著性差異,CuS無定形納米顆粒的上述2種活性均明顯強于CuS納米晶體,表明其抗腫瘤活性具有明顯的晶型相關性(0)。

7其它應用

除了在上述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外,納米材料在其它一些領域如組織工程學、細胞及生物分子調控、細胞吞噬動力學研究等方面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比如,Shen等[43]利用原位沉淀法制備出殼聚糖-聚乳酸/羥基磷灰石復合納米材料,殼聚糖和聚乳酸的加入可以大幅度提高羥基磷灰石的彈性模量和耐壓強度等機械性能,顯示其可以作為潛在的骨骼修復材料。

8結語

納米材料由于其較小的尺寸、較大的比表面積、優異的電學、光學及催化性能、較高的反應活性以及這些性質的可調控性,使其在多個生物學及醫學領域,如生物熒光標記、藥物和基因傳輸、病原體和蛋白質等生物分子的檢測、DNA結構的研究、組織工程學、腫瘤治療、細胞和生物分子的分離純化、磁共振成像(MRI)增強、組織工程學、細胞及生物分子調控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將材料技術、生物學及醫學相結合,必將使3個學科得到極大發展。利用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醫學相關技術,可以使同一納米顆粒同時具有多種功能,并賦予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穩定性及生物分散性,這無疑使納米顆粒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由于將納米顆粒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時,一般要通過直接注射的方式使其進入生物體內,因而在臨床應用之前,需要深入研究其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納米顆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仍相當有限,研究人員必須采取合理的表征方法和研究手段對每一種納米顆粒的吸附、分布、代謝、排泄、物理化學及毒理學等方面的行為進行體外和體內研究,并將這些研究結果與其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相結合,以保證其在人體內的安全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深州市| 旬阳县| 水城县| 峨眉山市| 兖州市| 中方县| 盐山县| 娱乐| 舞钢市| 富源县| 曲沃县| 榆林市| 普格县| 新安县| 那坡县| 秦皇岛市| 三门县| 弥勒县| 成武县| 乌苏市| 新郑市| 新和县| 虎林市| 西华县| 宜君县| 河南省| 永丰县| 百色市| 怀柔区| 本溪| 顺平县| 集安市| 日照市| 兰考县| 晋江市| 郓城县| 靖宇县| 扎赉特旗| 当涂县| 玛曲县|